塑性变形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11.80 MB
- 文档页数:88
金属材料中的位错与塑性金属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电子设备还是航空航天等领域,金属材料都无处不在。
然而,即使已经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材料也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位错。
位错是指晶格中出现的原子排列偏差,是导致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首先介绍位错的概念和形成机制,然后阐述位错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最后探讨位错与塑性之间的关系。
一、位错的概念和形成机制位错是指晶格中出现的原子排列偏差,又叫错位。
在一个完美的晶体中,原子应该排列得十分整齐,且紧密地接触着周围的原子。
但在生产过程中,晶体中常常会出现原子排列偏差。
这种偏差是由于某个原子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成功转移到它应该位置的一个空位上而形成的。
这个空位就叫做间隙。
假设在一个晶体中有一个间隙,它就会产生一个插入位错,也就是原子从原本应该占据的位置插入到另一处,正是在这里难以容纳该原子从而生成了间隙。
另一种常见的位错是滑移位错,它是由于晶体中某个晶面上的原子出现晶面上的原子应该移动的方向与晶面的平面不一致导致的。
二、位错对金属材料的影响位错是金属材料内部的缺陷,在原子尺度上影响着金属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最常见的位错类型是线位错,它会导致晶体中某个晶面上的原子整体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线位错处会形成应力场,形成某个区域所受到的应力明显大于另一些区域。
这种不均匀性是位错对材料影响的主要体现。
同时,由于位错的存在,晶体中局部就有更多的间隙,增加了材料的形变难度。
如果一根线位错遇到另一根线位错,则它们就会互相阻挡并产生绕过的效果,这种效果被称为康普顿效应。
另外,位错还容易在行进过程中被附着的杂质粒子卡住,从而对整个材料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位错对材料的强度、韧性、延展性以及其它机械性能影响很大。
三、位错与塑性之间的关系在处理金属拥有自己的机械特性时,重要的一条涉及塑性。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金属材料是现代机械制造应用的最主要材料,种类很多,应用广泛,分为钢铁材料(如碳素钢、合金钢、钢铁)及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金属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人们对于金属材料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本文讲的就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在宏观的力学分析中,金属材料一般可以作为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来看待。
细观的研究则表明绝大部分的金属材料都具有多晶结构,即是由大量细小晶粒无规则地结集而成的多晶体,而其中每颗晶粒是金属原子的有序排列,故应力场作用下金属材料宏观变形的某些性质可以从晶粒变形的平均表现上得到解释。
金属学的研究指出,晶体(晶粒)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变形机制,一种是弹性机制,它表现为应力场作用下金属原子间距离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永久性的,当应力场消失时,原子间距离将又重新回到到正常状态,此种机制中一般伴随有晶粒体积的改变,金属材料的宏观弹性变形可以从此种机制中得到说明。
晶粒的另一种可能的变形机制是滑移机制,它表现为晶粒中相邻部分间的滑移或错动。
滑移总是发生在晶粒中某些特定的取向的平面上,且沿着面中特定的方向。
当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剪切应力达到一定大小时滑移机制即相应开动,由它造成的晶粒变形是永久性的,应力场消失后滑移变形仍将存留,此种变形机制一般不会造成晶体体积的改变,金属材料的宏观塑性变形正是晶粒中此种滑移运动的平均表现。
[1]金属材料加工制造的工艺性能以及它承受机械载荷的服役性能,例如机械强度,加工强化特性及塑性等力学性能,实际上都和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密切相关。
[2]为了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就要研究它的根源,即研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Cheng等人[3]在一些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总结,把材料的变形机制分为四个部分来看,由于材料和制备方法的不同,各个阶段的分界线不是很明显:(1)晶粒尺寸比较大的阶段,这在普通材料中是最常见的,主要变形机制为错位滑移,位错可以在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形核。
1.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弹性变形金属如果受应力较低,金属内原子间的方位与距离只产生微小的变化,当外力去除后原子会自行返回原位,变形随即消失。
塑性变形:当金属所受应力达到和超过某临界值(屈服强度),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会产生卸载后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
滑移在外力作用下,晶体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着一定晶面产生相对滑动。
金属最重要的塑性变形机制。
滑移孪生孪生在外力作用下,晶体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着一定晶面产生相对转动。
1)滑移在超过某临界值的切应力下发生。
2)滑移常常沿晶体中最密排面及最密排方向发生。
此时原子间距最大,结合力最弱。
晶面间距示意图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滑移系: 滑移面(密排晶面)+滑移方向(密排晶向)较多的滑移系意味着有较好的塑性实际晶体的滑移机制: 依靠位错滑移。
如果晶体中存在位错,那么塑性变形 依靠位错的滑移进行,比依靠滑移面两侧晶体的整体滑动,阻力小得多。
塑性变形的位错滑移机制示意图3)滑移在晶体表面形成滑移线和滑移带滑移线和滑移带示意图滑移带金相照片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2. 单晶体塑性变形:孪生机制孪生孪生面孪晶密排立方和体心立方的金属容易发生孪生变形;一般金属在低温和冲击载荷下容易发生孪生变形。
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各晶粒在变形过程中相互约束;•大量晶界的存在对位错运动形成障碍。
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取向对塑性变形的影响•软取向晶粒在一定的外加应力下能够滑移变形的晶粒;•硬取向晶粒在一定的外加应力下不能滑移变形的晶粒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存在很大的微观不均匀性,并且变形抗力明显高于单晶体。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界对塑性变形的影响细晶强化(晶界强化)晶界阻碍位错的通过,产生强化效果。
晶界越多,即晶粒越细小,不仅材料强度越高,而且由于增加晶粒数量,使得软取向晶粒更多,分布更均匀,改善微观变形的不均匀性,从而改善材料的塑性。
金属切削中的材料去除机制与切削力分析金属切削是一种常见的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了解金属切削中的材料去除机制和切削力分析对于提高切削效率和工件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金属切削中的材料去除机制和切削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实验方法。
一、材料去除机制在金属切削过程中,材料被切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剪断。
这种剪断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解释,分别是塑性变形机制和断裂机制。
1. 塑性变形机制塑性变形机制是指金属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塑性形变。
切削刀具在刀尖与工件接触处施加力量,引起金属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金属的屈服应力时,金属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在切削区域,沿着切削刃前进的方向,材料被产生的压力推到一侧,形成一个切削薄层。
这个薄层随着刀具的运动而不断切削下去。
2. 断裂机制断裂机制是指在切削过程中,当切削力超过材料内部的强度极限时,材料会发生断裂。
如果金属的韧性较差或者切削速率较高,断裂机制会变得更加明显。
二、切削力分析切削力分析是评估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准确分析切削力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加工参数和改进切削刀具设计。
1. 切削力的组成切削力包括主切削力、法向切削力和切向切削力三个方向的力。
主切削力是指切削过程中与刀具主切削方向相对的力,通常为刀具前进方向上的力。
法向切削力是指与工件外表面垂直的力,切向切削力是指与工件表面平行的力。
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加工表面的质量。
2. 切削力分析的实验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实验方法和数值仿真方法。
实验方法是通过使用专门的切削力测试设备,在实际切削过程中测量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些设备通常包括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数据采集装置。
实验方法的优点是直接测量,准确度较高,但需要较昂贵的测试设备。
数值仿真方法是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预测切削力大小和方向。
通过建立切削力模型和材料去除模型,在数值仿真软件中进行计算。
数值仿真方法可以快速预测不同切削参数和切削刀具对切削力的影响,但是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方法的选取。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应力分析金属材料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可塑性。
在材料学中,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形状改变而不会恢复原状的能力。
而应力分析则是研究材料在承受外力时产生的应力分布规律。
本文将从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变形机制和应力分析方面来探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应力分析。
首先,金属材料的强度是决定其塑性变形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度可以分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等指标来衡量。
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所需的应力,抗拉强度则是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力。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
一般来说,屈服强度越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就越低,而材料的抗拉强度越高,其破坏强度也越高。
硬度则是材料抵抗划痕和穿刺的能力,硬度越高,材料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也越强。
其次,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是产生应力分布的基础。
塑性变形主要通过滑移和扩散两个过程实现。
滑移是指材料中晶粒沿特定晶面滑动而引起的形变,而扩散则是指原子之间的迁移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决定了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晶体的位错会聚集并融合形成互相交错的网络,这一过程在金属内部形成了塑性区域,而在金属表面则形成了变形带。
在材料受力时,塑性变形会引起内部应力的重新分布,产生应力集中区域和断裂源。
最后,应力分析是研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重要手段。
应力分析涉及到材料的应变和应力的测量与计算。
常用的应力分析方法有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弯曲试验等。
拉伸试验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施加拉力并测量应变和应力来确定材料的拉伸性能。
压缩试验则是施加压缩力来测量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变形特性。
而弯曲试验则是通过施加弯曲力来测量材料的弯曲刚度和韧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破坏性的应力分析方法,如光弹性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等。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应力分析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领域。
通过对金属材料强度、塑性变形机制和应力分析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