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11.80 MB
- 文档页数:88
金属材料中的位错与塑性金属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电子设备还是航空航天等领域,金属材料都无处不在。
然而,即使已经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材料也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位错。
位错是指晶格中出现的原子排列偏差,是导致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首先介绍位错的概念和形成机制,然后阐述位错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最后探讨位错与塑性之间的关系。
一、位错的概念和形成机制位错是指晶格中出现的原子排列偏差,又叫错位。
在一个完美的晶体中,原子应该排列得十分整齐,且紧密地接触着周围的原子。
但在生产过程中,晶体中常常会出现原子排列偏差。
这种偏差是由于某个原子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成功转移到它应该位置的一个空位上而形成的。
这个空位就叫做间隙。
假设在一个晶体中有一个间隙,它就会产生一个插入位错,也就是原子从原本应该占据的位置插入到另一处,正是在这里难以容纳该原子从而生成了间隙。
另一种常见的位错是滑移位错,它是由于晶体中某个晶面上的原子出现晶面上的原子应该移动的方向与晶面的平面不一致导致的。
二、位错对金属材料的影响位错是金属材料内部的缺陷,在原子尺度上影响着金属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最常见的位错类型是线位错,它会导致晶体中某个晶面上的原子整体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线位错处会形成应力场,形成某个区域所受到的应力明显大于另一些区域。
这种不均匀性是位错对材料影响的主要体现。
同时,由于位错的存在,晶体中局部就有更多的间隙,增加了材料的形变难度。
如果一根线位错遇到另一根线位错,则它们就会互相阻挡并产生绕过的效果,这种效果被称为康普顿效应。
另外,位错还容易在行进过程中被附着的杂质粒子卡住,从而对整个材料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位错对材料的强度、韧性、延展性以及其它机械性能影响很大。
三、位错与塑性之间的关系在处理金属拥有自己的机械特性时,重要的一条涉及塑性。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金属材料是现代机械制造应用的最主要材料,种类很多,应用广泛,分为钢铁材料(如碳素钢、合金钢、钢铁)及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金属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人们对于金属材料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本文讲的就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在宏观的力学分析中,金属材料一般可以作为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来看待。
细观的研究则表明绝大部分的金属材料都具有多晶结构,即是由大量细小晶粒无规则地结集而成的多晶体,而其中每颗晶粒是金属原子的有序排列,故应力场作用下金属材料宏观变形的某些性质可以从晶粒变形的平均表现上得到解释。
金属学的研究指出,晶体(晶粒)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变形机制,一种是弹性机制,它表现为应力场作用下金属原子间距离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永久性的,当应力场消失时,原子间距离将又重新回到到正常状态,此种机制中一般伴随有晶粒体积的改变,金属材料的宏观弹性变形可以从此种机制中得到说明。
晶粒的另一种可能的变形机制是滑移机制,它表现为晶粒中相邻部分间的滑移或错动。
滑移总是发生在晶粒中某些特定的取向的平面上,且沿着面中特定的方向。
当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剪切应力达到一定大小时滑移机制即相应开动,由它造成的晶粒变形是永久性的,应力场消失后滑移变形仍将存留,此种变形机制一般不会造成晶体体积的改变,金属材料的宏观塑性变形正是晶粒中此种滑移运动的平均表现。
[1]金属材料加工制造的工艺性能以及它承受机械载荷的服役性能,例如机械强度,加工强化特性及塑性等力学性能,实际上都和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密切相关。
[2]为了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就要研究它的根源,即研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Cheng等人[3]在一些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总结,把材料的变形机制分为四个部分来看,由于材料和制备方法的不同,各个阶段的分界线不是很明显:(1)晶粒尺寸比较大的阶段,这在普通材料中是最常见的,主要变形机制为错位滑移,位错可以在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形核。
1.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弹性变形金属如果受应力较低,金属内原子间的方位与距离只产生微小的变化,当外力去除后原子会自行返回原位,变形随即消失。
塑性变形:当金属所受应力达到和超过某临界值(屈服强度),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会产生卸载后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
滑移在外力作用下,晶体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着一定晶面产生相对滑动。
金属最重要的塑性变形机制。
滑移孪生孪生在外力作用下,晶体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着一定晶面产生相对转动。
1)滑移在超过某临界值的切应力下发生。
2)滑移常常沿晶体中最密排面及最密排方向发生。
此时原子间距最大,结合力最弱。
晶面间距示意图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滑移系: 滑移面(密排晶面)+滑移方向(密排晶向)较多的滑移系意味着有较好的塑性实际晶体的滑移机制: 依靠位错滑移。
如果晶体中存在位错,那么塑性变形 依靠位错的滑移进行,比依靠滑移面两侧晶体的整体滑动,阻力小得多。
塑性变形的位错滑移机制示意图3)滑移在晶体表面形成滑移线和滑移带滑移线和滑移带示意图滑移带金相照片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2. 单晶体塑性变形:孪生机制孪生孪生面孪晶密排立方和体心立方的金属容易发生孪生变形;一般金属在低温和冲击载荷下容易发生孪生变形。
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各晶粒在变形过程中相互约束;•大量晶界的存在对位错运动形成障碍。
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取向对塑性变形的影响•软取向晶粒在一定的外加应力下能够滑移变形的晶粒;•硬取向晶粒在一定的外加应力下不能滑移变形的晶粒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存在很大的微观不均匀性,并且变形抗力明显高于单晶体。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界对塑性变形的影响细晶强化(晶界强化)晶界阻碍位错的通过,产生强化效果。
晶界越多,即晶粒越细小,不仅材料强度越高,而且由于增加晶粒数量,使得软取向晶粒更多,分布更均匀,改善微观变形的不均匀性,从而改善材料的塑性。
金属切削中的材料去除机制与切削力分析金属切削是一种常见的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了解金属切削中的材料去除机制和切削力分析对于提高切削效率和工件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金属切削中的材料去除机制和切削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实验方法。
一、材料去除机制在金属切削过程中,材料被切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剪断。
这种剪断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来解释,分别是塑性变形机制和断裂机制。
1. 塑性变形机制塑性变形机制是指金属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塑性形变。
切削刀具在刀尖与工件接触处施加力量,引起金属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金属的屈服应力时,金属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在切削区域,沿着切削刃前进的方向,材料被产生的压力推到一侧,形成一个切削薄层。
这个薄层随着刀具的运动而不断切削下去。
2. 断裂机制断裂机制是指在切削过程中,当切削力超过材料内部的强度极限时,材料会发生断裂。
如果金属的韧性较差或者切削速率较高,断裂机制会变得更加明显。
二、切削力分析切削力分析是评估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准确分析切削力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加工参数和改进切削刀具设计。
1. 切削力的组成切削力包括主切削力、法向切削力和切向切削力三个方向的力。
主切削力是指切削过程中与刀具主切削方向相对的力,通常为刀具前进方向上的力。
法向切削力是指与工件外表面垂直的力,切向切削力是指与工件表面平行的力。
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加工表面的质量。
2. 切削力分析的实验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实验方法和数值仿真方法。
实验方法是通过使用专门的切削力测试设备,在实际切削过程中测量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些设备通常包括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数据采集装置。
实验方法的优点是直接测量,准确度较高,但需要较昂贵的测试设备。
数值仿真方法是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预测切削力大小和方向。
通过建立切削力模型和材料去除模型,在数值仿真软件中进行计算。
数值仿真方法可以快速预测不同切削参数和切削刀具对切削力的影响,但是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方法的选取。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应力分析金属材料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可塑性。
在材料学中,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形状改变而不会恢复原状的能力。
而应力分析则是研究材料在承受外力时产生的应力分布规律。
本文将从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变形机制和应力分析方面来探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应力分析。
首先,金属材料的强度是决定其塑性变形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度可以分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等指标来衡量。
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所需的应力,抗拉强度则是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力。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
一般来说,屈服强度越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就越低,而材料的抗拉强度越高,其破坏强度也越高。
硬度则是材料抵抗划痕和穿刺的能力,硬度越高,材料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也越强。
其次,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是产生应力分布的基础。
塑性变形主要通过滑移和扩散两个过程实现。
滑移是指材料中晶粒沿特定晶面滑动而引起的形变,而扩散则是指原子之间的迁移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决定了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晶体的位错会聚集并融合形成互相交错的网络,这一过程在金属内部形成了塑性区域,而在金属表面则形成了变形带。
在材料受力时,塑性变形会引起内部应力的重新分布,产生应力集中区域和断裂源。
最后,应力分析是研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重要手段。
应力分析涉及到材料的应变和应力的测量与计算。
常用的应力分析方法有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弯曲试验等。
拉伸试验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施加拉力并测量应变和应力来确定材料的拉伸性能。
压缩试验则是施加压缩力来测量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变形特性。
而弯曲试验则是通过施加弯曲力来测量材料的弯曲刚度和韧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破坏性的应力分析方法,如光弹性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等。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应力分析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领域。
通过对金属材料强度、塑性变形机制和应力分析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工程应用。
材料成型中的塑性流变行为分析与控制材料成型是指将原料通过加工工艺转变为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塑性流变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它直接影响着成型工艺的稳定性和成品质量。
本文将从塑性流变行为的分析与控制两个方面,探讨材料成型中的塑性流变行为。
一、塑性流变行为的分析塑性流变行为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并保持形变的能力。
在材料成型中,塑性流变行为通常表现为材料的流动性和变形能力。
为了分析塑性流变行为,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是描述材料塑性流变行为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反映材料在不同应变下的应力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应力-应变曲线,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屈服强度、延展性和硬化性等特性。
2. 变形机制:塑性流变行为的变形机制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方式。
常见的变形机制包括滑移、扩散、再结晶等。
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变形机制,因此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变形机制。
3. 温度效应:温度对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会增强,而冷却则会使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减弱。
因此,在材料成型中,需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温度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成型温度。
二、塑性流变行为的控制在材料成型过程中,控制塑性流变行为是确保成型工艺稳定性和成品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控制方法:1. 控制应变速率:应变速率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速度。
较高的应变速率会导致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缺陷和变形不均匀。
因此,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需要控制应变速率,确保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稳定。
2. 控制成型温度:成型温度对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控制成型温度,可以调节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使其适应不同的成型要求。
同时,合适的成型温度还可以提高材料的流动性,减少成型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和缺陷产生。
3. 优化成型工艺:成型工艺的优化是控制塑性流变行为的关键。
铝材料变形及恢复铝材料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具有轻巧、导电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形的情况,而这种变形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恢复。
铝材料的变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塑性变形,另一种是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指铝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明显改变并且不容易恢复原状的情况。
而弹性变形则是指铝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一定改变,但一旦外力消失,材料就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塑性变形是由于铝材料的晶粒发生滑移而导致的。
当外力作用到铝材料上时,晶粒中的原子开始发生位移,从而导致晶粒边界滑移。
随着外力的增大,晶粒的滑移增加,材料的变形也变得更加明显。
而一旦外力消失,晶粒之间的滑移会停止,材料也会停止变形。
但是,由于滑移过程中晶粒之间的原子发生位移,导致晶粒边界的结构变得不规则,这使得材料的形状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相比之下,弹性变形是一种可逆的变形过程。
当外力作用到铝材料上时,材料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但是一旦外力消失,材料就能够通过原子之间的弹性回复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是因为铝材料的原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弹性作用力,当外力作用到材料上时,原子会发生位移,但是在外力消失后,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会使得材料形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针对铝材料的变形问题,有一些常见的恢复方法。
首先是热处理,通过加热材料可以使晶粒重新排列,从而恢复材料的形状。
其次是冷加工,通过对铝材料进行塑性变形,可以改变材料的晶粒结构,从而使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
最后是机械加工,通过对铝材料进行切割、冲压等加工过程,可以使材料的形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铝材料的变形及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了解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机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恢复。
这不仅可以延长铝材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保证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效果。
希望通过对铝材料变形及恢复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应对相关问题,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机械材料滑移的名词解释机械材料滑移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材料中晶体发生错位运动,从而导致原子间的恰当配对关系被破坏。
滑移是晶体材料中的一种重要微观塑性变形机制。
一、滑移的概念和特征滑移是晶体材料中应力超越弹性范围引起的一种塑性变形。
在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某些平面上的原子发生错位运动,沿着这一平面发生的晶体滑移。
滑移平面通常选择原子间的间隙较大而且密排的晶面,例如金属的{111}面。
滑移方向和滑移面所垂直的晶轴有关,常见的滑移方向有<a>,<b>和<c>系列。
二、滑移的机制滑移过程中,晶体中的原子呈现出错位的排列形态。
在滑移带内,晶体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畸变,其中包括原子的滑动和间隙的填补。
滑移带是指滑移平面上的晶体区域,其中原子发生了相对位移。
滑移的机制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原子切变和间隙填补。
原子切变是指滑移平面上的原子在滑移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使晶体中的原子与原来的位置产生错位。
间隙填补是指错位的原子通过移动将原来的间隙填满,从而维持晶体的完整性。
三、滑移的影响因素滑移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应力、晶体结构和材料纯度等。
1.温度:提高温度可促进滑移的发生。
高温下,晶体中原子的热振动增强,原子易于在滑移面上产生错位运动。
2.应力:应力是滑移发生的驱动力。
当外力作用于晶体时,如果其大小超过了晶体的屈服强度,滑移就会发生。
3.晶体结构:晶体的晶格结构以及晶面的密排程度也会影响滑移的发生。
密排的晶面更易于发生滑移。
4.材料纯度:杂质和缺陷对滑移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高纯度材料中缺乏滑移的核心点,使滑移带扩展困难。
四、滑移的应用与意义滑移在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1.塑性变形:滑移是一种重要的塑性变形机制。
在材料加工中,控制和调节滑移过程可以改善材料的塑性变形性能。
2.变形机制的解析:通过对滑移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材料的变形机制和力学行为。
这对于改进和优化材料的性能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