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中药毒理1. 中药毒理概览中药毒理是指中草药对人与动物体内系统进行某种形式的不良影响。
由于中草药的特性,中药毒理研究涉及超过千种草药,这些草药中许多都有潜在的毒性。
中草药的毒性通常与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有关,包括多种类型的毒理作用,如肝毒性、心脏毒性、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
中药毒理研究可以帮助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2. 中药毒理的主要原因中药毒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在使用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包括短时间或长期使用。
通常分为六种类型:肝脏损伤、肾脏损伤、心脏损伤、肠道损伤、免疫性损伤和中毒。
另一个导致中药毒性的原因是不良质量,中草药的质量不好往往会增加其毒性。
质量差的中草药通常容易受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外来物质的污染,由此加重了其毒性。
最后,在配方中组合多个中草药也会增加毒性。
有时两种中草药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如肝脏炎症和肝硬化。
3. 中药毒理的影响中草药毒性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药物剂量、使用时间和患者的个人差异。
正常剂量下,绝大多数中草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过量使用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异常毒性。
毒性引起的影响可以涉及不同的器官和部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草药对肝、肾和心脏的影响最为严重。
对于肝脏而言,中药对乙酰氨基酚、α-肝素和特异性酶进行损伤。
对于心脏而言,中药对心肌细胞、心包和心脏血管的损伤最严重。
中药毒性也可能引起神经性病变,如痉挛、颤抖和兴奋等。
还可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4. 提高中药使用的安全性为了提高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中药质量,减少中药毒性。
一些应对中药毒性的方法包括:1. 实现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对中草药进行合理筛选和评估,选择安全、有效的中草药。
3. 制定科学的配方,并使用可靠的制造工艺制药。
4. 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草药,并遵照医嘱使用。
5. 对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和中成药一、龙胆泻肝丸中毒事件的启示中国青年报 2012年06月13日11 版正式报道,台湾一起因长期服用中药龙胆泻肝丸中毒者本人是一名中医师而致尿毒症的患者,历经10年诉讼拉锯战终于打赢了官司,台湾士林地方法院判定科达公司所生产的龙胆泄肝丸其中含有马兜铃酸须赔偿王韵凯1200万元新台币,其中包括医疗费用,劳动能力减损,精神抚慰金以及惩罚性赔偿金,台湾科达制药不仅名誉受损,其须赔付的金额还要按照自请求之日起每年5%的利息计算;而对王韵凯而言,这场诉讼已经让他“身心俱疲”;事实上,早在1982年,比利时就发现这种来自马兜铃科植物的木通会导致肾病变;许多比利时妇女为了减肥服用中草药配方含木通的减肥药剂,后来纷纷得了肾衰竭;2000年,美国禁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含有马兜铃酸的一切中草药;在中国大陆,新闻也开始披露同样的现象;让这名台湾律师印象最深的是,北京一位出身中医世家的老中医长期服用同仁堂生产的龙胆泻肝丸后也得了尿毒症;这位老中医说,与他同样行医的爷爷和父亲都有服用龙胆泻肝丸的习惯,最后均死于尿毒症;“就连中医师都这样,到底有多少人受害而不自知”这位律师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龙胆泻肝汤是历史悠久的中药老方子,本来没有毒性,埋下隐患的是其中一味药材“木通”;在药材市场上,木通主要分为川木通和关木通,虽然两者都叫“木通”,但前者不含任何毒性,后者却属马兜铃科植物,富含马兜铃酸;法庭最后倾向荣总医院研究项目的实验结果,认定台湾科达制药公司所生产的龙胆泻肝丸中确含马兜铃酸;有关人士还专门介绍了台湾的药害救济法,这部法律旨在为那些被药品的不良反应所伤害,但不能确定事故责任人的受害人提供及时救济,救济金来自台湾卫生署设立的药害救济基金;“你不必通过诉讼,也就是说不管谁是谁非,只要证明受害者的问题是药物引起的,就有赔偿;”但从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政府和药厂“从源头上对药品安全进行把关”,因为一旦发生了药物伤害事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药商和受害人陷入双输局面;据新华社报道,在中国大陆,共有200多家药厂曾经生产过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约10万人;二、哪些中药有副作用一般人都认为,西药具有毒副作用,和中成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因此可以放心服用;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些和中成药也有毒副作用,服用时必须谨慎;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草药在五千种以上,较为常用的也有五百种左右;其中大多数无毒或毒性不大,但也有一些毒性明显,甚至有剧毒;尤其是下列中成药,因其中有些含有一定的有毒成分或易致过敏物质,患者切勿盲目服用;1、牛黄解毒丸:通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病;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禁服此类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含高含量雄黄,能导致慢性砷中毒;含大黄,有肾毒性、肝毒性;含有雄黄硫化砷、朱砂硫化汞的中药绝对不要吃,吃了当时不觉得异常,但砷、汞等重金属会在体内积蓄,排不出去,到一定程度就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砷在化学上是类金属,但对人体的毒性与重金属相似,毒物学把它归为重金属;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2、黑锡丹、铅丹:对这些含铅的中成药,如果应用有误,不仅有可能危及身体健康,甚至会中毒;例如癫痫患者服用铅丹剂量过大时,会出现肌肉抖动、头晕目眩、步态不稳以及吐泻、血尿或便秘等症状;3、三仙丸、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这类药物都含有朱砂硫化汞,久服可导致汞中毒;如脑外伤患者长期服用安宫丸,会出现腰痛、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又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容易引起口腔炎、恶心呕吐、蛋白尿、赤痢等慢性汞中毒;4、六神丸:为消肿解毒药,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症;除孕妇禁用外,体质虚弱者也应慎用;例如一位患者因患疖肿与咽喉干痛而服六神丸后,竟产生皮肤奇痒、烦躁不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胸闷不适、喘气困难、心率缓慢、心律不齐等症状,经过及时治疗才转危为安;这主要是因为该药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因此患者切勿乱用;5、容易引起中毒的中药:砒霜砷、水银汞、斑蟊、红娘、生滕黄等属剧毒药品;生白附子、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甘遂、生硫黄、生半夏以及马钱子、狼毒、朱砂、蟾酥、巴豆、罂粟壳、白降丹等也有大毒;有些不常用的草药,毒性也强烈,如雪上一支蒿、天仙子、闹羊花、毛莨、断肠草等;对这些药物不能随便服用,确需使用,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否则会引起中毒反应,如唇舌发麻,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皮肤冰冷,胸闷烦躁,呼吸缓慢,严重者昏迷不醒;苍耳子全株有毒,但果实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藦科,含强心甙而有毒;史料记载有毒蜂蜜多产于农历七月;其原因是此时多数植物花期已过,而有毒植物却竞相开花,蜜蜂饥不择食,采集有毒植物的花蜜酿造所致;对此,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告诫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可引起白血球降低,月经紊乱等;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6、过量服用会引起中毒的中药:有些中药虽然毒性不大,但使用剂量过大,也会产生严重副作用,如少量木通有通乳作用,但剂量超过30g,会引起;白果是常用的止咳平喘药物,但如果一次服用20粒以上,就会发生氢氰酸中毒;甘草药性平和,善调百药,但若无故过量服用,可致腹胀食欲减退,水肿,甚至引起;临床有报道服用31 g生石膏而致死者,查其原因为石膏中含砷量过高所致;如生半夏有毒,能戟人咽喉导致失音;但通过115~121℃加热或白矾水浸泡,可消除毒性;蜈蚣有毒,但经开水烫和干燥后,毒性蛋白几乎全部灭活,毒性大大降低;当然;有些中药也会因炮制不当而毒性增加;如雄黄有毒,用火煅后则生成砒霜,使毒性剧增,所以我们应当严;曾经有位“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杏仁用量过大会引起氢氰酸中毒,引起呼吸抑制;7、孕妇用药需注意有些中药有致畸和堕胎作用:据历代医家经验已发现的有100多种药物对胎儿有损害作用,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大类;禁用的药物大多数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三棱、莪术、麝香、水蛭、巴豆、牵牛、大戟、斑蟊、商陆、雄黄、虻虫、水银、轻粉、芜花等;慎用的药物有破血、活血通络、行气、祛瘀及辛热药物,如桃仁、红花、枳实、附子、大黄、天南星、肉桂;所以孕妇用药需慎之又慎,绝不能盲目乱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能保证母子安全;用“斑蝥泡酒”堕胎就不可取,斑蝥是有毒的,容易引起肝肾功能的衰竭,有几例病例就是因此死亡;8、欧美禁止进口的中成药:附子“即着名有毒中草药乌头的子根,含毒性强烈的乌头碱,能对心脏造成损伤,能被用来杀人,死亡症状和心脏病发作类似;美国、英国等国都禁售含附子的中药,例如附子理中丸”美国禁含汞、铅、朱砂、马兜铃酸、龙脑、黄连、蜈蚣、麻仁等成分中药,禁售以下常用中药: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复方丹参片、猴枣散、保婴丹、黄连素片、人参再造丸、六神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丹、利肝片、龙胆泄肝汤、安神补脑丸、附子理中丸、牛黄清心丸、定心丸、龟龄集、救心丹等等黄连被禁用的原因是发现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小柴胡冲剂的主要成分是柴胡和黄岑,二者都有肝毒性;日本在90年代有很多人因为吃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肝炎,有的因此死亡;此后日本仍有因为服用小柴胡汤而导致肺水肿的报道;逍遥丸含柴胡,柴胡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柴胡皂苷d对人的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柴胡还具有肾毒性,能对肾脏造成损害;也有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柴胡皂苷对动物胸腺有抑制作用,能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罗布麻降压片中的夏枯草、钩藤、泽泻都有肾毒性;降血压建议还是用西药,有多种便宜便宜到一天几分钱、有效、副作用小的西药可选择,没有必要去尝试中药;夏枯草是肝毒性,能损害肝脏,还可能是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王老吉也含该成分;”复方甘草片能镇咳,是因为含有阿片粉,阿片也就是着名的毒品鸦片,能够成瘾;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有和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甘草还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蜜炼川贝枇杷膏含款冬花,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动物实验表明款冬花能致肝癌,被欧洲禁用;藿香正气水如果用的是较便宜的藿香,主要成分为爱草脑,是一种致癌物,可诱发肝癌;另外,藿香正气水中的厚朴有肾毒性,被欧洲禁用;生半夏也有肾毒性,而且有非常明显的生殖毒性;这些中药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肾衰竭,含有这些成分的中药绝不要吃: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猴枣散含马兜铃科植物细辛,有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千万别用;猴枣散中的全蝎毒性也很强;其主要成分猴子枣就是猴子体内的结石;实验表明马兜铃酸小剂量间断吃几周就能引起肾脏不可逆损伤,所以是一点都不能吃;王氏保赤丸含朱砂,还含有大黄和巴豆,都是毒性很强的成分,千万不要给小孩吃;保济丸含天花粉,也是已知有肾毒性的中药;另外,香港出的保济丸被新加坡查出添加了西药成分酚酞和已被禁用的西布曲明;六味地黄丸含有泽泻,实验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能对肝、肾造成损伤;含有中药材黄药子的中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含有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肾损害;含蟾酥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外用的中成药一般避免内服;三、正确合理使用中药中药的使用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合理配伍,辩证用药乃是中医的根本;众多医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中药合理配伍的传统、经典名方以及数不清的经验秘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我们的前辈也总结出了许多中药配伍不当而使毒性增加的例子;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有些无毒的中药因合用而产生毒性;另外,给药的途径、用药次数、用药时间、施药的面积等,都与药物毒性的产生有关,应予重视;而人体和环境因素对中药的毒性产生也有重要影响;体质强的人对药物的耐受力强,体质弱的人,使用中药容易造成药物的毒性伤害;当然,个体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大影响;有报道,某单位因误食天仙子造成八人中毒,中毒的最大剂量为30 g,最小量15 g,相差1倍;可见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体,这不断变化的机体生理或病理环境,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当然也影响药物毒性的大小与有无;此外,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的使用;还须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农药的使用增加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有机磷与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污染,可能会导致原本无毒的中药具有一定毒性;现代科学检验表明,目前中药砷污染十分突出,若长期服用被污染的中药,必然会导致积蓄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一化有毒为无毒用毒药攻病毒,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法,但用量则是问题的关键;对有大毒之中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服;而有些中药本身并无毒性,如大黄、肉桂、麻黄等,但若超大剂量使用或配伍失当,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使用上一定要按照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使用;二严把质量关为保证高效安全用药,最大限度的减轻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中药材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甚至从中药的栽培、采集、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守质量规范及操作标准;各种制剂的中成药均应按照药典严格检测,合格的药品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三辩证用药辩证、合理用药,是减毒的必要保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辩证论治;中药是否对人体有毒害,在于其合理使用;每一位医者必须对药物的性效、有毒无毒或毒性的大小以及对用药方法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同时还必须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皮肤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如:素体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之剂,以防伤脾胃;素患脾热胃火盛者,慎用辛热之品,以免生热助火:正虚滑脱不禁而邪未尽或又感新邪者,不宜单用收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气虚阴亏者,不宜单用或大量用辛热之品,以防再伤气阴,等等;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的肝癌、,效果很好,而且不引起砷,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有毒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另外比如人参是延年益寿的药品,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服用人参每天如果超过30克,连续服用2个月,将会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烦躁、,人们把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称为滥用人参综合征;这就告诉我们,人参是一种大补的良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使用一定要得法,当然不当食用人参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以自行消失;四防止过敏过敏也是中药毒性的一种反应;传统观念中,有认为中药安全而无过敏的错误倾向,故而中药的过敏也常常被忽视;这里有必要提出,中药的过敏时有发生,如果临床上病人出现与疾病无关联的症状时,应予重视,详加甄别,及时防治;应特别强调指出:近几年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的情况屡屡出现,导致过敏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被忽视的中药肝损伤作者: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4年第10期一直以来,传统中药被认为“无任何毒副作用”,老百姓在看病时很多人也会首选中医中药。
但愈来愈多的医药学研究发现,一些传统中草药正在损害国人的肝脏。
长期、大剂量的服用中成药和草药,均可能造成致命损害。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中药、中成药无毒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却忽视了“是药三分毒”这个基本原理。
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6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
此外,在全国16家大型医院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调查中,中草药占致病因素的20.6%。
3家大型专科医院的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药肝病例与中药相关。
一种严重到能致死的肝病——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病因是中草药。
老百姓心中“安全无毒”的传统中药,一度被认为是调理养生之佳品,为何反成扰乱脏腑功能的祸端?中药,是否像想象中那么安全?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要在肝脏里发挥作用,起生化反应,在肝内代谢。
在代谢过程中代谢产物可能对肝造成损伤。
愈来愈多的医药学研究发现,一大类传统中草药正在损害国人的肝脏。
长期、大剂量的服用中成药和草药,均可能造成致命损害。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许建明2005年曾开展过一项覆盖全国16家大型医院的药肝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1200多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中草药的致病因素占20.6%。
2013年,来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一篇论文显示,中国从1994年到2011年的24112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中,导致药肝的首要原因是西药中的抗结核药,占近1/3,中草药则是导致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占18.6%。
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徐京杭表示,药物性肝损害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可能引起肝损害。
现有超过900种化学药被确认可导致药物性肝病。
很多化学药说明书清晰告知了肝损伤风险,如抗结核药、抗生素和很多化疗药物。
论著·防保康复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1期以表明中医保健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率。
两组入选阶段的贫血患病率、急性腹泻、支气管肺炎患病率,见表2。
讨论本组结果表示,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超过对照组(P <0.01或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贫血患病率、急性腹泻、支气管肺炎患病率比对照组低很多,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以得出结论:中医保健对于常见病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而社区医护人员应当在对常见病儿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其系统的中医保健,以此形成体质的改善作用,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与发育。
综上所述,儿童保健中利用中医保健法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医疗保健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国杰,张强,张迪.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1):56-58.
[2]陈博文,滕红红.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
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徐绍芝.354例体弱儿管理情况分析[J].安徽医学,2010,31(7):793-794.[4]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5-1276.
[5]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53.
[6]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1:247-248.
[7]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88。
中成药肝损伤原因分析杨静目前仙灵骨葆口服制剂肝损伤事件,再次掀起对中成药危害性的质疑。
鉴于大部分中成药组方为不含毒性药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根源需要认真思考。
(为了行文方便,下文中的“中成药”均指不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分析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1、不合理用药引起: 在毒理学概念中,不存在有毒物或者无毒物,主要是分析中毒剂量的大小。
例如,水,如果过量饮用,到达中毒剂量,同样会引发毒性反应。
中成药组方中如果不含毒性药材,中毒剂量值相对较高,安全窗相对较大,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比较安全。
但中成药与其他食品药品一样,在体内通过肝脏代谢。
如果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肝脏负荷加大,长时间积累,会影响肝脏机能,肝损伤的概率增大。
小孩因身体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或患有肝肾疾病的人,他们的肝、肾功能比正常人要弱,这三类患者如果出现大量或长时间用药,比正常人出现不良反应概率大很多。
更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如果患者缺乏相应的医药常识,出现药物超适应症、超剂量、超疗程使用,加上合并多种药物后的相互作用,肝损伤的风险会显著提高;建议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弱的患者,合并用药数量尽量少于3种,除了必须长期服用药物外(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根据医嘱,按照疗程服用。
用药周期内安排间隔,以便于肝功能的恢复。
2、中药材重金属、农残等有害物质超标引起:现在大量中药材都是种植品,在目前种植条件,部分药农为了经济利益不按要求操作过度施加化肥和农药,加上部分土壤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使得部分药材在重金属、农残等方面严重超标。
用这种质量药材生产出来的中成药,被患者大量和长期使用后必然会引起对身体的危伤害。
建议药企对药材质量来源进行严格控制,增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内控指标,避免该问题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3、炮制不当引起:当中药材不严格按炮制规范进行炮制时,许多中药材的毒性和偏性得不到有效清除和抑制,服用后易引起不良反应。
建议药企对药材炮制环节严格控制,增加内控指标,避免该问题导致的安全性问题。
部分中草药的毒性部分中草药的毒性《第⼆⼗⼆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汇编》总结⾄今临床发现可致肝损伤的常⽤中药有:黄药⼦、菊三七、苍⽿⼦、何⾸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贯众、蒲黄、⿇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丁⾹,川楝⼦、鸦胆⼦、⽑冬青、蓖⿇⼦、黎芦、丹参、罂粟、桑寄⽣、姜半夏、泽泻、⼤黄、虎杖、贯众、艾叶、千⾥光、防⼰、⼟荆芥、⾁⾖蔻、商陆、常⼭、⼤枫⼦、朱砂、斑蝥、穿⼭甲、黄芩、缬草、乌头、⽩果等。
已知临床上可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复⽅制剂有:壮⾻关节丸、⼩柴胡汤、⼤柴胡汤、复⽅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丸)、消核⽚、⽩癜风胶囊、⽩复康冲剂、⽩蚀丸、六神丸、疳积散、⿇杏⽯⽢汤、葛根汤、⼤黄牡丹⽪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毒丸、追风透⾻丸、消咳喘、壮⾻伸筋胶囊、⾻仙⽚、增⽣平、六神丸、⽜黄解毒⽚、天⿇丸、复⽅丹参注射液、地奥⼼⾎康、昆明⼭海棠⽚等。
服⽤何⾸乌导致肝损伤凸显《158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中,为治疗脱发导致肝损伤的只有3例。
但是近年因为治疗脱发⽽导致肝损伤的情况受到关注。
解放军第81医院肝病研究所的《⼝服何⾸乌致肝损害40例临床分析》研究论⽂显⽰,在2004年5⽉份到2008年5⽉份,对四年间共收治的40例因⼝服何⾸乌致肝损伤的案例进⾏分析,其中38例均为常规剂量,这40例病⼈均为治疗脱发、⽩发⽽服⽤了何⾸乌。
平均服⽤9周后,出现了肝损伤的案例,有两例患者死亡。
结论称,⼝服何⾸乌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诱发急性肝衰竭。
多项来⾃其它医院的类似研究也给出了相同结论。
⽽媒体上,服⽤何⾸乌导致肝损伤甚⾄急性肝衰竭的案例被频频曝出。
另外国外也有多篇⽂献指出何⾸乌导致肝炎。
2006年,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了有关何⾸乌导致肝损伤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
2008年4⽉,澳⼤利亚医疗⽤品监管局(TGA)要求含有何⾸乌的制剂必须标明服⽤可能会导致肝损伤。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一般说来,中药毒性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及毒性反应的表现亦不同;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 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6 ;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 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7 ;2 毒性成分为甙类的中药含强心甙类:强心甙是一类对心肌有显着兴奋作用的甙类,在医药上多用为强心药,主要作用于心脏及神经系统,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杠柳等中草药均含强心甙,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含强心甾体类: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制成的蟾酥,为重要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 分钟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则恶心呕吐、口唇青紫、心悸、甚则昏迷、以致休克,多数病人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含皂甙类:皂甙的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强烈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尚有溶血作用;如商陆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并刺激肠粘膜,引起腹痛腹泻,大剂量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及运动障碍,土牛膝有皂甙及昆虫变态激素脱皮甾酮等,具有肾毒性,中毒性发生肾功能衰竭,木通所含的木通皂甙水解后得长春藤皂甙元等,能损害肾小管,导致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含氰甙类:杏、桃、枇杷等的种仁均含氰甙-苦杏仁甙等有毒成分,苦杏仁甙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稳定,易被同存于种仁中的苦杏仁酶水解,甙元水解后可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可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含黄酮甙类:含黄酮甙的中药有芫花、广豆根等,其毒性作用多为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3 毒性成分为毒蛋白的中药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等植物的种子中,均含有毒蛋白,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的内脏出血;如巴豆的巴豆油中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尿血,外用过量可引起急性皮炎;苍耳子含苍耳子油,毒蛋白等有毒成分能损害肾脏及心肝等内脏实质细胞,并引起神经消化系统机能障碍,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蓖麻子含蓖麻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2mg即可使人中毒死亡,易使肝肾等实质细胞发生损害而致混浊肿胀、出血及坏死等,并有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4 毒性成分为金属元素的中药8中药中含金属元素的药物主要是矿物类药物,其中对人体毒性较大的主要有含砷、汞、铅类等药物;含砷类药物:主要有砒石,毒砂,雄黄等;砷为细胞原浆毒,作用于机体酶系统,抑制酶蛋白的疏基便失去活性,阻碍细胞氧化和呼吸,而且损害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发生各种病变,如砒石红砒、白砒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砷可由呼吸、消化道进入体内,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粘膜水肿、出血、坏死等;砷化物主要经肾脏排泄,无机砷在排出前于体内呈甲基化,可加重肾损害;成人中毒量为10mg,致死量为0.1~0.2g;含汞类药:主要有朱砂,轻粉,升汞等;汞为一种原浆毒, 汞化合物对人体具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作用, 并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水银、轻粉、朱砂等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失常,胃肠道刺激症状和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刻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含汞剂中药对肾脏的损害最为突出,汞剂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吸收,外用通过皮肤,粘膜等途径侵入人体;汞盐被吸收入血后,以肾脏蓄积最多,肝脏次之;最小致死量为70mg;含铅类药:主要有铅丹,铅粉,铅霜,黑锡丹等;铅是多亲和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含铅类中药引起的中毒有急性铅中毒和慢性铅中毒两种,前者多见于短时间过量服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后者为长期持续服药所致;其代谢产物主要沉积于胃组织内,由肾与肠道排出. 对肾血管有损害作用,因而引起少尿或无尿,血尿,管型尿,肝肾功能损害;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 全身性不良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有轻、有重,重者可涉及全身危及生命,可以见到用药后发热,皮肤损害,如麻黄碱、天花粉、硼砂等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9 ;也可以涉及全身性各个系统的损害,如休克、严重的过敏反应,以及出现慢性损伤性反应,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癌等;2 引起各个系统的损害如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低血糖、出血、呕吐、腹泻、低血钾、低钠、低氧、呼吸困难、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神经系统诸如昏聩、神昏等;涉及范围较广,系统较多;如乌头类药、蟾酥、雷公藤、山豆根、洋金花等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四肢厥冷及循环系统病变;斑蝥、牵牛子、关木通等,可直接损伤肾功能,见血尿、尿少、水肿、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引起尿毒症;消化肝胆系统,如番泻叶、生大黄可以治疗便秘,但也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或依赖性;黄药子、雷公藤、栝蒌等可以引起呕吐、腹泻、黄疸、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等;雷公藤、蛇毒等可致血液系统病变如再障、紫癜、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还有些中药可以引起眼、耳、口腔、毛发、精神障碍以及内分泌、生殖系统病变等,近些年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确有增加趋势10 ;3 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癌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畸、致癌、影响生殖等也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常常是较长时间服用才出现的慢性不良反应损害;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11 ;对中药药性与毒性的正确认识“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代才将药物称“毒药”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动乱,产生毒副反应12 ;中药的有毒物质一是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效成分,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所含的乌头碱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若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含量来保持一定的药效;因此合理提取和利用其毒性成分,可能起到更好的疗效作用;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是中医治病攻邪的良药,善用彼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痼疾,不善用者,则祸见于须臾之间13 ;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不加限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说明中药比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使用中药相对比较安全,而将中药说成“没有毒副作用”,甚至说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等,既是对药物属性的否定,不符合实际,也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相违背;在我国加入WTO 后,中医药不可避免的要与西医药竞争,与洋中医洋中药竞争,同时由于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抗生素的耐药性等而导致的世界性天然药物热及人类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西医对许多疾病的无耐,中医药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商机,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更要注意中药的毒性,使之最小限度的影响中药走出国门; ;。
有些植物特别“蔫坏”,会分泌各种各样毒素,来保护自己不被动物吃掉,这是植物几千年来进化出的保护机制。
比如发芽土豆就会产生出一种叫做“龙葵碱”的神经毒素,摄入过多会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
然而你知道吗,许多草药中也含有不小的毒性。
王大爷是一位退休教师,平常很爱看国外的健康杂志和期刊,最近他看到一篇关于kava草药伤肝的文章,这让他不禁想起03年备受争议的“马兜铃酸事件”,不由感慨,曾经许多被运用在医药领域的植物草药,竟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大麻烦!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毒的蘑菇备受争议的伤肝植物kava(卡瓦胡椒)卡瓦胡椒产于南太平洋诸岛,根和根茎入药,国人可能对其接触得少,但在欧美国家可是相当风靡,被用来调节压力、缓解更年期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等失眠问题和心理问题。
1995年卡瓦胡椒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20味草药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畅销的16种草药之一。
但是根据研究发现,这种草药会阻碍肝脏的正常功能运转,与临床上明显的急性肝损伤发展有关,可能会导致肝部炎症和衰竭,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马兜铃酸说完国外的,我们再说回一个国内有名的“马兜铃酸事件”。
现在让我们把事件拨回到2003年,在我国台湾省,因为国外有研究指出,含马兜铃酸这一成分的中药材可能会造成肾衰竭。
当时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记录的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品种高达百余种,从而引发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争议。
甚至在2012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将所有马兜铃酸类物质(马兜铃酸、含有马兜铃酸的化合物及植物)都被升级为1类致癌物。
2019年的时候,上海交大发表的一篇论文,通过老鼠实验用直接证据证明,马兜铃酸类物质与肝脏问题有直接关系,算是“实锤”了!霉菌毒素除了一些有争议的植物草药外,我们的厨房里也潜藏着不少伤肝的食物。
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发芽土豆含有的龙葵碱,就是不少人容易踩的坑。
另外家里有老人的,千万注意发霉的水果、蔬菜、谷物等,别舍不得扔,这些霉变的食物中,也有不少伤肝的物质。
中草药肝毒性、肾毒性及对策焦云涛;高菁;任彬;李雪;胡杨;张文;李靖【摘要】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n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urrently and sums up detoxifi -cation measures , such as clearance of the unabsorbed toxic substances , prevention of the absorption of the poison , promotion of excretion of the poison ,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dote .Meanwhile , we have concluded methods about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antidot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kinds of drug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and timely treatment for the poisoning .%对目前有关肝毒性、肾毒性的中草药作一总结,并归纳中毒后的解毒措施:清除未吸收的毒物、阻止毒物的吸收、促进易吸收毒物的排泄及解毒药的合理使用,整理目前针对不同种类药物所选用合适的解毒药,为临床的合理用药及中毒后及时救治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124-127)【关键词】中草药;肝毒性;肾毒性;解毒措施【作者】焦云涛;高菁;任彬;李雪;胡杨;张文;李靖【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中草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草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草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DOI :10.3969/j.issn.1672-9463.2017.10.034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石振东作者单位:112700 辽宁铁岭,沈阳医学院附属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 HILI )是指由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1,2]。
随着TCM 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有关HILI 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据统计,HILI 占所有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的16.17%~25.37%[3,4],以40岁以上人群多见,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5]。
HILI 患者多为可逆性的急性或慢性肝损伤,但部分患者也可进展为肝硬化,少数患者甚至因肝衰竭而致死[6]。
目前临床上可引起HILI 的单味TCM 及复方制剂均有100余种[7],深入探讨HILI 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对保证TCM 的安全使用、减少和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机制HILI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HILI 发生的最直接因素是TCM 本身具有肝毒性。
TCM 的加工炮制、给药途径、剂型、用量、疗程和配伍不当,相似药物混淆、滥用民间秘方、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及外源性有害物质污染等均与HILI 的发生有关[2,8]。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个体差异、机体状况及基础疾病等亦与HILI 的发生有关[2,8]。
目前认为,HILI 发病机制与DILI 相同,亦包括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通过免疫机制损伤肝脏两个方面[8]。
1.1肝毒性成分直接导致肝损伤 这类肝损伤也可称为固有型DILI,发生率相对较高,具有可预测性,可以复制相应的动物模型,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药物用量呈正相关,个体差异不显著,潜伏期相对较短,常伴有肾脏或其他脏器损伤[8]。
中药导致肝损?最近研究:94.5%为化学药,中草药只占4.5%!第957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人民健康论坛、药学学报导读近日,药学学报推荐发表《首个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调查报告出炉》。
主要的研究结果之一便是在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构成占比中草药仅占4.5%。
近日,由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药学学报》推荐发表《首个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调查报告》。
图片来源:药学学报文章从全国308个医疗中心数据中筛选出了DILI-related ADR报告(药物性肝损伤报告)94593份,首次开展并完成了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报告调查,在其主要的研究结果之一便是在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构成占比中,化学药占比九成(94.5%),中草药仅占4.5%。
图片来源:药学学报“另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调查发现中草药在中国大陆DILI-related ADR中的占比为4.5%,而茅益民教授等在2019年,消化疾病的专业期刊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报道中草药和保健食品在中国大陆DILI中的占比为26.81%,二者看上去相去甚远。
”图片来源:Gastroenterology、新浪微博但我们不难发现,在此种分类中有很大的分类错误,那就是将中草药和保健食品不详细分类,而各种西药却详细分成抗结核药物与抗感染药物等,实际这些常规西药加起来占比却73.19%,远远高于传统中药和保健品的26.81%。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丛伟红教授也曾指出分类问题。
并且指出诊断药源性损伤系统不适合中药,原因在于临床诊断的复杂性,比如中药的品质变化、掺假和有毒物污染等。
以及中药复方的使用,其他的误用与不合理使用、体质、遗传等因素,这些有别于西药的单靶点作用。
其实现在仍有很多人对中药是否导致肝损伤有一定怀疑态度。
至少存在不确定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
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中药类占24%,为各种导致肝损
伤药物种类之首。
林爱金[2]综合了国内1998年至2002年发表的9篇有关药物性肝炎的报道,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占30.00%,74.14%不等,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中药的肝毒性必须正确认识。
以前认为中药是“天然的”不是化学合成的药物,因而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放心使用的观点,应当予以纠正。
王金荣和徐瑞莲[3]认为,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正以146.7,的速度递增。
笔者认为,对中药的
肝毒性过于夸大也是不恰当的。
中药的肝毒性是客观存在早已有之,近年来中药应用的广泛、不正确的使用而增加了肝损伤的发生率。
但主要的可能还是临床医生重视此类问题以后,增加了相关的报道,给人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速度正在飞速进展的感觉。
常用中药有数百种,其组成的复方可能数万种,按用途或化学成分可分为好多种类。
现研究报告多将中药算作一类,而将西药分成很多类,比较结果,中药致肝毒性的比例自然名列前茅。
以《药物性肝损伤100例临床病理分析》为例[1],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中药类占24%,激素类引起者为11%,解热镇痛药及抗风湿类药引起的也为11%,如将各种西药也算作一类,则占肝损伤发生的36%,这还不包括24%原因不明的患者中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某些中药的肝毒性是存在的,但尚不在药物性肝损伤中占主要地位。
只要正确选择、恰当应用中药,可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标。
1. 可致肝损伤的常用中药:近年来报道的导致肝脏损伤的中药[4-9],其毒性
物质与其含有的生物碱、甙、毒蛋白、萜、内酯以及金属成分有关[10]。
如雷公藤含雷公藤碱[11],黄药子含薯芋皂甙、薯芋毒皂甙,苍耳子含毒蛋白,苦楝、艾叶、决明、贯众等含萜或内酯[12],砒石(红砒、白砒) 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至今临床发现可致肝损伤的常用中药有: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麻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皮、丁香,川楝子、鸦胆子、毛冬青、蓖麻子、黎芦、丹参、罂粟、桑寄生、姜半夏、泽泻、大黄、虎杖、贯众、艾叶、千里光、防己、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大枫子、朱砂、斑蝥、穿山甲、黄芩、缬草、乌头、白果等。
已知临床上可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有: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丸)、消核片、白癜风胶囊、白复康冲剂、白蚀丸、六神丸、疳积散、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大黄牡丹皮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血毒丸、追风透骨丸、消咳喘、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增生平、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天麻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地奥心血康、昆明山海棠片等。
经动物实验发现可导致肝损伤或诱导肝癌的中药有:四季青、地榆、栀子、五倍子、石榴皮、诃子、石菖蒲、炒小茴香、川椒、炒麦芽、肉桂皮、八角、青木香、木通、硝石等。
此外,一些外用中草药误服后也可致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如鱼胆、鱼藤、海兔、雄黄、薄荷油、生棉子油、桐子及桐油等。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有一些中药的肝毒性尚缺少可靠的临床资料加以证实。
而经动物实验证实的肝毒性,又因中毒剂量超出临床常用量数十倍甚至数千倍,不但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不大,反而说明这些中药在临床常规应用是安全的。
2. 中草药造成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中草药所致的肝损伤没有特异性, 其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 病理改变虽也无特异性但表现可呈多样性, 可出现急性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血管损害、慢性肝炎伴纤维化、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或肝脏肿瘤等各种病理变化。
停药后, 多数肝脏损害是可逆的。
急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纳差、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尿黄、肝区不适等,少数患者可有皮疹、发热;黄疸的出现代表肝细胞损害明显或出现了肝
内胆汁淤积;严重者出现肝昏迷、消化道大量出血或伴有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慢
性患者常有纳差、乏力;肝硬化
患者可出现消瘦、腹泻、腹水、脾大与消化道出血等。
体征上可有巩膜皮肤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等。
一般来说,急性肝损害、药物过敏反应与剂量过大、肌肉或静脉给药有关;慢性肝损害则多为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毒性蓄积所造成。
3.中草药引起肝毒性损害的原因:中草药因素: (1)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
性非常复杂, 许多植物拥有一套防御系统, 通过合成化学物如生物碱和周期性多肽, 对吃这些植物的动物产生毒性作用而获得自身保护。
这些化学物可能直接作用于生物化学靶物,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可供治疗使用,或者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肝脏作为处理化学物的工厂, 发挥其清除和代谢亲脂性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的作用,有
可能接触到反应性的中间代谢产物,导致损伤。
(2)传统上认为“无毒”的中药品种,现代临床却发现其具有肝毒性,如黄药子、天花粉、番泻叶、何首乌等。
(3)中草药中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情况不少,可因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如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等之别,广防己临床报道有肝、肾毒性。
(4)药物因产地、种植、采收
季节、加工炮制、运输贮存等条件不同, 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会导致肝脏的损害。
(5)中草药引起的肝毒性损害也与剂型、
剂量、配伍和使用方法等有关,如中药栀子常规剂量为3,9g,倘若服用30g甚至
更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肝脏的损伤。
机体因素:(1)因患者自服、误服或迷信某些有毒的中草药、中成药或秘方、偏方;或由于医生或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草药制剂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的认识, 因而服用
中草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2)因年龄或健康状况不同, 如老人、小儿、体弱、孕产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都较易引起中毒反应。
(3)少数人因
个体差异的原因,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
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机体对中草药或其代谢产物的特异质反应
(idosycracy)和过敏反应, 即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损害肝脏。
另外, 由于目前因技
术原因对中草药尤其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甚少, 我们不了解服用一种中草药后可对有关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带来何种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同服的其他药物在体内蓄积或发生代谢转化, 从而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
4.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对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诊断, 最重要的是要详细询
问患者的病史和服药史。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所以要考虑在服用中草药、疾病发作(出现肝炎样症状或黄疸,肝脏相关酶学的异常,同时可伴有发热、皮疹
等变态反应表现)、停服该药后的反应、以及任何有意(伦理学不允许医生让患者停药后再服相同药物再引起肝损伤来加以验证)或无意的药物再激发的病史之间的时
间关系。
需要在排除其他肝病, 如各种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血色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西药所致的肝损伤等后, 才能作出诊断。
必要时需做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患者多有对其他药物过敏史。
5. 预防与治疗:预防:(1)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
(2) 对患者加强宣传教育和
指导,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防止或纠正其乱服保健品、民间单偏方或中西药物,此举既可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又可避免药物对肝脏潜在的毒性损伤。
(3)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应用文献已有报道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按照药典规定或推荐的剂量、服法和疗程合理处方用药。
(4)应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治疗的患者
一旦发现皮疹、黄疸,应立即停药,并检查肝功能。
治疗:(1)一旦发现肝损伤,立即停服任何可疑的药物。
(2)卧床休息。
(3)给予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可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以加速药物的排泄。
(4)可在辩证施治基础上应用有保肝降酶
作用的中药和成药,及时复查肝功能和B超以了解疾病进展和判断疗效。
(5)可能的话,根据药物性质给予解毒剂;明显淤胆者可给予熊去氧胆酸或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