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45.41 KB
- 文档页数:8
基于ESDA的武汉市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分析王林涛;罗怡丹【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摘要】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对其2005-2013年不透水面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精度较高的分层分类法,选取武汉市2005、2009、2013年遥感影像图,提取武汉市主城区的不透水面.利用ESDA方法,借助GIS软件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对武汉市不透水面变化的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行政区划和环线结构两方面看,2005-2013年,武汉市主城区不透水面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9-2013年间,其增长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小、城市不透水面比率较低的二环外及汉阳区、洪山区等区域.(2)武汉市主城区内不透水面的增长不存在空间聚集性,汉阳区在三个时间段内均表现出了与周围区域的差异性,但并不显著,属于"高—低"类型区(H-L),武昌区则在阶段II和阶段III内表现出了不显著差异性,属于"低—高"类型区(L-H);其余行政区则显示无空间自相关性.【总页数】7页(P65-71)【作者】王林涛;罗怡丹【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6【相关文献】1.成都市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分析 [J], 辜寄蓉;李琳2.典型绿洲城市不透水面提取及时空变化分析 [J], 蒲莉莉;刘斌;张琴琴3.基于Landsat年际序列影像的武汉市不透水面遥感监测 [J], 邵振峰;潘银;蔡燕宁;舒阳;王浩4.福州主城区热岛效应与不透水面的关系及时空变化分析 [J], 周正龙;沙晋明;季建万5.1979-2020年深圳市不透水面信息提取及其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J], 杨丽媛;陈洋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3月第23卷第6期武汉市江岸区湖泊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胡唯,高艳,万帆(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摘要:根据新时期湖泊保护的要求,调查了武汉市江岸区湖泊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在湖泊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确立了未来湖泊保护的目标,并从湖泊水空间管控、湖泊水环境保护、湖泊水生态修复、湖泊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湖泊保护对策,为未来其他同类湖泊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泊保护;水空间管控;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6-0061-031引言武汉是“百湖之市”,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武汉最大的资源和特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注重点。
通过调查武汉市江岸区湖泊及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了江岸区湖泊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湖泊保护对策。
2湖泊现状概况2.1基本情况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市汉口东部,是武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汉市政治和文化中心。
江岸区主要湖泊有鳍子湖和塔子湖,均属于城市型湖泊。
鳍子湖位于江岸区南部,台北路以东,宝岛公园内,湖泊水域面积约9.4hm2,岸线长度2km,常水位为18.12m,高水位为19.83m。
塔子湖位于江岸区北部,临近三环线,和谐大道以北,中一路以西,梦湖香郡小区内,属湖泊水域面积约31hm2,岸线长度3.6km,常水位为19.5m,高水位为20m02.2空间特征塔子湖和毓子湖位于中心城区,属于城市型湖泊,周边开发建设力度较大。
湖泊周边现状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周边均被居住小区围合,水系空间较为局促,公共开敞空间不足。
湖泊沿线绿地面积普遍较小,平均绿带宽度在10m左右,建筑紧邻湖边,缓冲进深不足。
2.3水质现状根据《武汉市水功能区划》,鳍子湖和塔子湖水功能区划均为景观娱乐区,水质管理目标均为N类。
基于Landsat影像的武汉市沙湖1987-2016年面积变化监测与分析程朋根;喻晓娟;钟燕飞;何安良【期刊名称】《江西科学》【年(卷),期】2018(036)003【摘要】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快速调查和监测的科学研究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湖泊动态变化分析中.选取1987-2016年的20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利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对武汉市沙湖面积进行提取,引入描述湖泊变化幅度和湖泊变化强度的指数,对湖泊的面积变化特征及面积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7-2016年武汉市沙湖面积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沙湖边界主要由东北方向逐渐向西南方向缩减.1987年沙湖面积为8.29 km2,至2016年面积仅为2.29km2,共减少了6.00 km2,近30年间湖泊面积萎缩了72.37%;2)1987-2016年沙湖面积变化主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1987-1993年,沙湖面积变化较为稳定,湖泊面积有小范围的增长或者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如降水量的变化;1993-2005年沙湖面积急剧减少,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是由于武汉市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发展、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量急剧增长,沙湖周边的掀起房地产热潮,"填湖造城"迫使湖泊用地转向建筑用地;2005-2009年沙湖面积仍有减少,但减少速度较为缓慢,是由于政府加强对沙湖的管理和保护;2009-2016年沙湖面积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武汉市开始修建沙湖公园,人们对沙湖的治理规划愈加完善;3)1987-2016年武汉市沙湖面积变化是由气候变化与人类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占主导因素.【总页数】8页(P400-407)【作者】程朋根;喻晓娟;钟燕飞;何安良【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330013,南昌;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541004,广西,桂林;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330013,南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430079,武汉;湖南中核建设工程公司,410119,长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3;P237【相关文献】1.基于Landsat 8影像的济宁市春季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监测 [J], 巫明焱;董光;税丽;胡大川;程武学;范曙峰2.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武汉市热岛效应研究 [J], 张杨;江平;陈奕云;熊浩宇;张照男3.基于Landsat年际序列影像的武汉市不透水面遥感监测 [J], 邵振峰;潘银;蔡燕宁;舒阳;王浩4.基于Landsat OLI影像及NPP-VIIRS灯光数据的武汉市人口密度估算 [J], 王娇娇; 李中元5.基于Landsat和HJ卫星影像的红碱淖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J], 刘英;吴立新;岳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读书笔记—GIS0901 赵建平 200930320090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景观变化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驱动力研究对于理解景观变化的实质进而预测景观变化的趋势非常重要。
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称为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
任何景观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绝对稳定或绝对静止的景观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景观变化的动力来自景观本身,也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促使景观发生变化的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就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换言之,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是指导致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尽管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随着研究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
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地貌与气候等自然因子和人口、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人文驱动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其主导作用;而在中小尺度上,植被与土壤和技术革新等因子其主导作用。
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两类。
自然驱动因子中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被认为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类型;人文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因子。
在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这两种驱动因子往往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挥不同层次的功能。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系统存在着主导驱动力与非主导驱动力的区别,对其进行判别是总结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基础。
目前所运用的判别方法主要是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这几天在佃老师的要求下我阅读了几篇有关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现在选择三篇总结如下:。
武汉市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徐保坤;刘凤丽;李亚龙;袁念念
【期刊名称】《长江技术经济》
【年(卷),期】2022(6)4
【摘要】根据2013—2020年武汉市用水数据,将信息熵、均衡度、区位熵、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应用到用水结构分析中,对武汉市用水结构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
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探讨。
结果表明:2013—2019年武汉市总用水量总
体呈下降趋势,用水结构相对稳定,但生态环境用水占比偏低。
从时间上看,武汉市用水结构分布比较均衡,均衡度逐年增加;但每个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分布差异较大,用水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
从空间上看,武汉市工业用水空间分布相对合理,但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基尼系数均大于0.4,超过了“警戒线”,空间分布不均匀。
整体来看,武汉市用水结构时空分布呈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尤其是生态环境用水量需要提高。
【总页数】7页(P16-21)
【作者】徐保坤;刘凤丽;李亚龙;袁念念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农业水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2.2
【相关文献】
1.辽宁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华北地区用水结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以邯郸市为例
3.中国地理分区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对比分析
4.滇中受水区用水结构时空演变态势分析
5.基于信息熵的河北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洪湖水质时空特征及污染驱动力分析陈帅;莫彩芬;李艳蔷;吴丹妮;钟瑜;李兆华【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年洪湖8个常规监测点的8项水质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识别洪湖主要污染因子,判别洪湖水质的时空差异性,揭示洪湖水质与污染源的内在联系,分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016年洪湖8个监测点均出现超标现象,且入湖断面水质浓度大于出湖断面水质浓度,超标因子主要为COD、TP、T N、氨氮,超标最严重的监测点位为蓝田.丰水期有机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为洪湖内水产围网养殖;枯水期氮磷超标严重,污染主要来源于洪湖流域农业种植及畜禽养殖等;平水期湖体内外源污染都占较大比重.因此,为提高洪湖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应拆除洪湖内围网,并加强对外源污染的控制.【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5页(P421-425)【关键词】洪湖;水质;时空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污染源分析【作者】陈帅;莫彩芬;李艳蔷;吴丹妮;钟瑜;李兆华【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湖泊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防洪灌溉、用水供水、水产养殖、船舶续航、旅游开发和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
中国近几十年发展迅速,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疏于保护,导致湖泊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水资源生态安全[2]。
我国的湖泊总面积超过9×104km2,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湖泊污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3]。
2016年我国112个重要湖泊中仅有74个湖泊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23个湖泊能达到Ⅳ类水质标准,15个湖泊水质为Ⅴ类及劣Ⅴ类[4]。
武汉市自然湖泊山体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黄玮【摘要】城市中的湖泊山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园林绿化、排水调蓄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百湖之市”武汉为例,首先回顾了自1997年来城市中自然湖泊山体的保护历程,介绍了对湖泊山体的现状调查、范围界定、规划保护、立法保护、实地保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多种保护方法和措施,探讨了规划编制与管理、立法、实施的有机衔接;再者对自然湖泊山体保护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以期对类似城市的湖泊山体保护工作有所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湖泊;山体;保护;武汉;蓝线;绿线1.前言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反映在城市发展历史中,造就了许多以山水闻名的城市。
湖泊及山体作为城市中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丰富空间景观、维系生物多样性、发展都市旅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合理、有效、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自然湖泊山体资源,充分展现城市的山水特色,是我国城市共同面临和值得关注的课题。
武汉及其周围地区属于长江中游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区(见图1),古称“云梦泽”。
市区河湖水系密布,山体连绵,形成以长江、汉江为主干的庞大水系网络,具有山水交融的独特空间形态。
全市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
湖泊是其最具特色的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资源,全市现有大小湖泊166个,常水位水面总面积779.56平方公里,被誉“百湖之市”(见图2)。
湖泊山体的保护生和态建设对武汉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自然山水是武汉最核心的生态本底要素和景观资源,它们构成了武汉市民重要的生活、休憩的场所,谱写了武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了武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条件,是城市建设最为宝贵的财富。
但是许多湖泊山体已湮灭于历史之中,特别是中心城区内湖泊填占严重,这不仅破坏了武汉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而且中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因此对城市湖泊山体进行保护和生态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武汉市湖泊时空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作者:邸义良来源:《计算机时代》2016年第09期DOI:10.16644/33-1094/tp.2016.09.015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网络技术,设计了武汉市湖泊时空动态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实现了由数据层,业务层,用户层组成的B/S三层架构,以及符合实际应用的WebGIS湖泊系统应用,并简要介绍了数据库的构建。
介绍了系统的地图显示与控制、地图查询、分析评价、数据库管理、用户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的数据要求和功能实现。
关键词:湖泊湿地; GIS;时空演变; B/S架构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9-56-03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lakes in WuhanDi Yiliang(Earth Sciences Academy of Yangtze University School, Wuhan, Hubei 430100,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network technology,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lakes in Wuhan is designed. The data layer, business layer and user layer composed of B/S three-tier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he WebGIS lake system which conforms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reali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i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ata requirement and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 modules, such as map display and control, map query,analysis and evaluation, database management, user management and so on, are introduced too.Key words: lake wetlands; GIS;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B/S architecture0 引言湖北素称“千湖之省”,而武汉雅称“百湖之市”。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实验报告成员:一、实验背景曾经,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
然而,据2010年武汉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武汉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
但对武汉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武汉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
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
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杨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武汉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旱、风沙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进而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面对日益萎缩和消失的湖泊,我们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树立保护湖泊的意识。
本次实验就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湖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输出,分析湖泊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面积减少的驱动力,希望对武汉市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以真实的数据警醒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湖泊,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方案1、数据准备与处理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主要数据有:1980--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武汉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武汉75年~2010年气温、降雨等气象数据,武汉市社会经济因素数据。
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波段合成、影像纠正、影像拼接和影像裁剪四个部分,最终结果是得到各个年份的武汉市遥感影像图。
波段合成就是用ERDAS的layer stack功能模块将包含于每幅影像中的四个tif文件合成为一幅img 影像;影像纠正是利用AOI裁剪的原理去除合成后影像的彩色条纹边缘部分,有些影像边缘较纯净,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影像拼接是将每个年份的四幅img影像通过erdas的mosaic功能拼接得到一整幅图像;在影像裁剪之前,首先要将武汉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转化为img格式,利用mask功能用边界影像在各年份的拼接影像中裁剪出属于武汉的行政区划的部分。
2、基于空间分析的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分析:a、监督分类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
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
要求训练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判别准则若满足分类精度要求,则此准则成立;反之,需重新建立分类的决策规则,直至满足分类精度要求为止。
本实验中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将武汉市整体共划分为湖泊、河流、农田、林地、城镇、无用地6个类别。
b、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
监督分类之后的影像中存在很多细小的斑点,精度较差,这将对后续的分析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实验中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这些小斑点,使湖泊的范围更为明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c、专题地图制作将处理好的影像在arcgis中制作成武汉市四个年份的湖泊专题地图,在图中用蓝色高亮显示湖泊的范围,以便可以更清楚地观察湖泊数量的变化。
d、计算湖泊的面积和湖泊面积动态度湖泊面积=像元数*分辨率^2湖泊面积动态度=(A2-A1)*1/A1*1/T(注:A1、A2分别是前后两个时间的湖泊面积,T是时间间隔)e、湖泊面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工作在Excel表格中完成,主要是制作湖泊面积随年份变化的折线图。
3、基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湖泊面积减少驱动力分析a、自然因素分析:气温、降水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控制湖泊的降水量与蒸发量来控制湖泊水域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比较缓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作用才能显现出影响。
b、社会因素分析:人口数量、生产总值、农林水事务投资、房地产投资社会因素对湖泊面积的影响比较明显,影响范围较大,后果比较严重。
C、主成分分析在很多情形下,影响使同一个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当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时,可以解释为这两个变量反映此课题的信息有一定的重叠。
主成分分析是对于原先提出的所有变量,建立尽可能少的新变量,使得这些新变量是两两不相关的,而且这些新变量在反映课题的信息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
四、实验结果1、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武汉市湖泊的年际变化可以从数量和面积两个方面来衡量。
——数量上1980s 1990s2000s 2010s从以上得到的四幅专题地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从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间,湖泊数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处于城市中心的湖泊数量减少了很多,尚存的一些湖泊面积也在逐渐萎缩。
从1980年遍布的湖泊到2000年稀稀拉拉残存的湖泊,湖泊数量锐减的速度之快让人触目惊心。
——面积上1980s--2010s武汉市湖泊面积统计表武汉市1980s--2010s湖泊面积折线图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的湖泊面积从1980年的719平方千米缩减到了2010年的521.3平方千米,共减少了19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减少最多的十年是1990年到2000年,共减少了114.9平方千米。
湖泊动态度直观地描述了研究区某一时间范围内湖泊面积的变化,可以真实反映区域湖泊面积变化的剧烈程度。
从湖泊面积动态度可以看出,湖泊面积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里减少的速度是最快的,到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里减少速度有所变缓,但还是以平均每年0.6%的速率在消失。
从折线图的走势来看,武汉市的湖泊面积几乎是呈直线减少的,近年来减少的幅度有所减小,但总体还是快速减少。
2、基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湖泊面积减少驱动力分析结果湖泊面积的减少主要归咎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本次实验中我们考虑的自然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社会因素包括总人口数、生产总值、农林水事务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自然因素从温度的变化上看,武汉的年平均气温自1980年起,呈现浮动上升的趋势,气温的升高可能导致降雨量的减少和蒸发量的增加,引起湖泊水量补给不足,最终导致湖泊水位下降、蓄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另一个方面,温度的升高会使水体里的微生物和藻类的生命力与繁殖力增强,导致一系列的湖泊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比如蓝藻、赤潮等等,长此以往,必然会破坏湖泊的稳定性,一旦超过其恢复力的话,就会使湖泊的面积减少。
武汉市三十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平稳,但是从1979年的354.8毫米,到2009年的271.94毫米,年平均降水量还是减少了80多毫米,200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陡增至539.29毫米,这可能是2000年湖泊面积减少的速度减缓的原因。
——社会因素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必然会导致就业、粮食、住房等一列问题,工业建厂需要土地,耕种粮食需要土地,建宅落户也需要土地,但用于建造建筑用地的土地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城市规划师们便将目光投向了湖泊,填埋湖泊不仅能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从房产开发与工业发展中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掉一些被污染而发臭、恢复起来投资较大的湖泊,于是大量的湖泊被填埋,用以增加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地。
从图上看,生产总值、农林水事务投资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都是近似以指数的形式在增长,其中,在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投资在逐年增加,且在2000年以后急速增加,农林业的发展需要土地,就会有很多的湖泊被改造为农林用地;水利工程的修建,会切断下游湖泊汛期洪水的补给,破坏湖泊的水文过程,使湖泊萎缩甚至干涸;房地产投资和高速增长的生产总值下,一栋栋高楼拔湖而起,填湖所受的罚款与日益飙涨的房价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些因素的背后除了人口增多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巨大的利益链条,还有管理者的监督惩罚力度不严等问题,结果就是湖泊消失了,换之在湖面上建起来的繁华的街市与生产效益高的工厂。
社会因素几乎是近十几年来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主成分分析上面列举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六种引起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但哪些才是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又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解答这些问题。
假设x1到x6分别代表总人口数、生产总值、温度、降水、农林水事务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这六个引起湖泊面积减少的因素,用spss软件对已知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首先建立以上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如下由驱动力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第二类和第六类、第五类和第六类、第一类和第二类影响因素相关度很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30、0.868,这充分说明因子分析的必要性。
从程序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累计方差的比率已经超过了95%,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在x1,x2,x5,x6有较大的载荷,这反映的是湖泊面积减少是由社会因素导致的。
第二个公共因子在x3有较大的载荷,这反映的是自然因素导致湖泊面积的减少。
第三个公共因子在各变量的载荷大小相近,这反映的是其他社会因素印证对于湖泊面积的影响。
由此可以知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一些其它的因素,都会导致湖泊面积的减少。
最后通过加权计算各个因子的综合得分值为:0.564666667、0.582333333、0.477166667、0.1765、0.503666667、0.5581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