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认为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27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是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学思想。
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达到稳定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保证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会议世纪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领导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的调整,调节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2.财政:凯恩斯主义主张领导应当通过公共支出,促进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通过税收来调节财政收支平衡,使公共财政保持稳健。
3.货币:凯恩斯主义认为,领导应该通过货币,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从而增加总需求,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4.效率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5.多重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多重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会出现多种可能的均衡状态,领导应该通过调整,促进市场向最优的均衡状态发展,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市场失灵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现象,领导应该通过干预和调节,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更好的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7.失业率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失业率理论,认为失业率是由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领导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总体而言,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以领导干预市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领导的调控,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
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
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
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d的经济学意思d的经济学是指宏观经济学中的D曲线理论,它是一种描述总需求和总产出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D的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D曲线是指总需求曲线,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总需求量。
D的经济学主要研究总需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调控总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D的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失业和经济衰退,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税来刺激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复苏。
D的经济学强调了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
在D的经济学中,D曲线是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表示当价格上升时,总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总需求量上升。
D的经济学认为,总需求的波动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会增加生产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当总需求下降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和裁员,导致经济衰退。
D的经济学还关注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可以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总需求。
当利率下降时,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借贷和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总需求也会增加。
D的经济学还研究了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
当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时,总需求会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提高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D的经济学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例如,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社会福利支出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同时,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以支持经济增长。
D的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总需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调控总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思想2007-12-30 16:27凯恩斯理论是当代最流行的垄断资产阶级经济思潮之一,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形成。
创始人是凯恩斯,主要代表有英国贝弗里奇、哈罗德、罗宾逊和美国的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克莱因等。
他们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与货币量所决定。
认为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措施,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解决失业问题。
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如实施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实行捐税优惠,以刺激私人投资,鼓励剥削阶级奢侈浪费,加紧对外经济扩张等。
对英美等国的经济政策,对现代改良主义的理论和现代庸俗经济学,都有很大影响。
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理论的形成,《通论》涉及的理论范畴很多,较为重要的理论有:有效需求原则,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或者叫投资引诱,就业与工资,总体分析,乘数原理,赤字的财政政策等等.。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由上可见,凯恩斯的经济纲领或者说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千方百计增加消费以刺激生产,维持较低的失业率;⑵实行通货膨胀,降低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⑶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他认为,政府即使雇佣劳力在地上挖坑再填上也会增加国民收入,因为付给劳力的钱会有一部分转为初次消费付给生产者,生产者又会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二次消费,由此循环往复不止,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赤字的财政政策是积极可取的。
新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1. 经济的基本理念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新凯恩斯主义,这可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你知道吗?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在不完美的市场里找到平衡。
什么叫不完美呢?简单说,就是市场有时候像个调皮的小孩,不听话,价格不一定能迅速反映出供需关系。
想象一下,你去超市,看到一盒冰淇淋标价十块,结果在炎热的夏天,价格居然不涨,这就像是大厨在大热天还不让你吃冰淇淋一样,让人抓狂!1.1. 像烤红薯一样缓慢的价格调整咱们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价格调整得像烤红薯一样,慢慢来。
市场不总是能及时调整价格,导致了经济波动。
就像你去买东西,总希望能碰到特价,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打折”这两个字得等上好久。
价格慢慢变化就像是调皮的孩子,刚开始说要做功课,结果又去玩了,没完没了。
1.2. 信息不对称的烦恼再者,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比如,商家知道自己商品的真实质量,而消费者却不一定清楚。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被“坑”。
新凯恩斯主义就是想让大家都能拿到更公平的信息,避免被宰。
这就像你去买水果,商贩可能会把坏苹果藏在下面,结果你买回家打开一看,心里那个气啊,简直像被雷劈了一样。
2. 失业的苦恼与应对接下来咱们说说失业问题。
大家都知道,失业就像是个恶梦,一醒来发现自己变得身无分文。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失业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不好,更有可能是由于工资的粘性。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工资不容易下降,企业宁愿裁员,也不愿意给员工降薪。
想象一下,某公司一位老员工,一直干得不错,但因为经济下滑,老板却决定让他下岗,这种情形简直让人痛心。
2.1. 最低工资的双刃剑而且,新凯恩斯主义对最低工资也有看法。
一方面,最低工资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但另一方面,过高的最低工资可能让企业负担加重,导致他们减少雇佣。
这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点了一份特别好吃的牛排,但价钱贵得让人心疼,吃了心里甜,但钱包却苦。
2.2. 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再来说说有效需求,这可是一根非常重要的“救命稻草”。
政治经济学十大经典理论1.古典政治经济学内容:这是最早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等。
他们主要研究了商品、劳动价值、自然价格、市场机制、人口增长、国富原理等问题,为后来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启示:市场自由和竞争有助于资源分配和生产效率,但需要政府监管以防止垄断和市场失灵。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这是一种批判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等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启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危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容: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采取干预政策,如增加支出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缺陷,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积极干预经济,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是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派从利己主义人性观出发,认为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断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象征的所谓经济人”的幽灵在古典经济学中无所不有。
这种“经济人”利己心的发挥是经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
通过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走向私利与公益的和谐一致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因此,在政策方面,他们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
这种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和以财政收支平衡为基本原则的财政税收思想,统治资本主义世界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但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集中表现是20世纪30 年代初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经过这场危机,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与事实不符,通过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均衡就业的说教已经破产。
因而,他积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使财政税收成为刺激有效需求,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
他的这些理论和政策主张后来又被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学派加以补充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纳,并收到一定效果。
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方式的观点看,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即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由把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促成经济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由把税收仅作为收入的因素转变为经济平衡发展的因素。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对于缓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基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思想的经济学理论。
主张各国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那就是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经济趋势限制了个人的特定行为。
自18世纪末以来,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一直基于这样的思想,即增加产量会增加经济产出。
凯恩斯认为,商品总需求的下降是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他指出,平衡总体经济活动的措施可以在宏观水平上平衡供需。
因此,凯恩斯和其他基于凯恩斯理论的经济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而不是微观经济学,后者侧重于个人行为的研究。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将总需求引向充分就业。
凯恩斯指出,生产和就业状况正在迅速恶化,并指出,正如理论所言,自动调整机制不起作用。
问题是是否存在“需求不足”。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通论中以前的惯例通常使用的一句话),需求不足是衰退和经济错位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此,在运作正常的市场中不会发生需求。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经济体系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有两点:第一,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不断变化的价格又导致了供求的平衡。
第二个问题是,系统创建的新财富可以保存起来,以备将来消费,也可以投资于未来的生产,而且还有供求机制决定选择。
存款利率遵循与价格相同的机制,即货币价格。
即使在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该理论也将经济崩溃解释为缺乏强大的生产刺激措施。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使劳动力价格下降到维持生计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购买力(就业)恢复。
未付工资的钱可能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他行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的。
其他关键政策措施是通过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来平衡国家预算。
参考答案货币需求理论一、填空题1、费雪的交易数量说认为,价格水平仅是由_货币供给_决定的,2、剑桥学派同意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即_交易媒介_和_价值贮藏_。
3、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_交易动机_、预防动机和_投机动机。
4、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是强调_恒久性收入_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
5、费雪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在经济意义上有较大差别,表现为前者仅考虑了货币的_交易媒介_功能,而后者不仅考虑货币的_交易媒介_功能,还着眼于价值贮藏功能。
6、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认为,对实际货币金额的需求是由_国民收入_和_利率_两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选择题1、按照费雪理论,若货币供应量增加10%,则物价水平上升(C )。
A、5%B、不变C、10%D、20%2、货币主义者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B )A、现期收入水平B、恒久收入C、相对收入水平D、绝对收入3、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 B )。
A、货币收入水平B、利率水平C、价格水平D、交易金额4、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分别重视(A )的中介作用。
A、利率和货币供应量B、货币供应量和利率C、价格水平和货币需求D、货币需求和价格水平5、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以前的理论相比,其特色在于因(A )而产生的流动性偏好。
A、投机动机B、交易动机C、预防动机D、增值动机6、在费雪看来,货币流通速度可假定为(C )。
A、趋于下降B、趋于上升C、不变D、随周期波动7、弗里德曼认为,从长期看来,货币流通速度(A )。
A、稳定可预测B、易变难以预测C、恒定不变D、决定于利率水平8、货币主义者认为,长期中,货币流通量的变化( A )A 、仅影响价格水平B 、仅影响实际国民收入C 、影响名义国民收入D 、不影响名义国民收入四、判断题1、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最重要”,因而更重视货币政策,尤其是规则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生平与思想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一1946年)生于英国剑桥。
他对1929一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深入的思考,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的时代背景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向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
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
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
凯恩斯主义经济社会主张及其评价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凯恩斯主义经济社会主张及其评价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国考公共基础经济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 下列不属于货币的职能的是()。
A. 价值尺度B. 流通手段C. 贮藏手段D. 世界货币【答案】D【解析】货币职能是指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故选D。
2. 通货膨胀是指()。
A. 市场上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B.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C. 商品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D. 物价上涨的现象【答案】B【解析】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故选B。
3. 下列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 公开市场业务B. 最低工资法C. 政府购买D. 存款准备金率【答案】C【解析】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债、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
政府购买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因此属于财政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工具,最低工资法属于微观经济政策。
故选C。
4. 假设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其成本函数为C(q)=2q 2 +3q+2,其中q为产量。
则该企业生产第100个产品的边际成本是()。
A. 202B. 205C. 200D. 201【答案】C【解析】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本题中,MC=dC/dq=4q+3。
当q=100时,MC=400+3=403。
故选C。
5. 下列关于市场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B.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一种产品由一个厂商独自生产的市场结构C.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整个行业所需商品的市场结构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市场结构是市场竞争和市场运行状态的基本特征,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四种。
4-1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包括。
A.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B.外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C.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D.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时,企业用于存货的支出属于。
A.消费B.投资C.政府购买D.净出口3.在下列四种情况中,不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是。
A.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B.政府转移支付增加C.税收增加D.投资增加4.在两部门经济中,决定均衡产出的条件:I=S,表示。
A.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蓄B.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C.实际投资等于计划储蓄D.计划投资等于实际储蓄5.IS曲线表示。
A.当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B.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C.当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D.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6.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当利率上升时,。
A.货币的交易需求将增加B.货币的交易需求将减少C.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增加D.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减少7.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C.平行于横轴平行线D.垂直于横轴垂直线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
A.LM曲线向右移动B.LM曲线向左移动C.IS曲线向右移动D.IS曲线向左移动9.经过改造后的菲利蒲斯曲线表示之间的关系。
A.通货膨胀率与利润率B.通货膨胀率与利息率C.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D.利息率与失业率1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那么,该国。
A.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B.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C.以本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D.以本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二、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在你认为错误的说法后打“×”。
凯恩斯认为,利率由( )等因素共同决定。
A.储蓄、投资B.货币的供给、需求C.可贷资金的供给、需求D.商品的消费、供给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均衡利率取决于货币需求线与货币供给线的交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至1946年4月21日)是英国经济学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起被称为20世纪的三大革命。
[1]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
他的另外两项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关于货币改革的著作(1923年)和关于货币改革的著作(1930年)。
凯恩斯以他的“凯恩斯主义革命”而闻名,后来被后代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
14岁那年,他以奖学金进入数学系的伊顿公学。
他获得了tomline奖。
早期凯恩斯早期凯恩斯毕业后,他获得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数学和古典文学奖学金。
他于190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然后,他在剑桥呆了一年,在马歇尔(Marshall)和皮古(Pigou)的指导下学习经济学,为英国公务员考试做准备。
1906年,他以第二名的身份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并入选印度事务部。
在任职期间,他为他的第一本经济书籍《印度货币和金融》(1913年)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
1908年,他从印度事务部辞职,并回到剑桥担任经济学讲师,直到1915年。
1909年,他以概率论论文被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并因索引论文而获得亚当·斯密奖。
1921年,有关概率的论文以“概率论的概率”为标题发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他被招募到英国财政部,负责外汇管制,美国贷款和其他外国金融工作。
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想体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指在西方国家推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体自由,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经济。
1. 引言凯恩斯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它们在对待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自由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政府角色和经济政策等方面探讨这两种经济学的异同点。
2. 理论观点凯恩斯主义强调经济波动的内生性,认为市场机制无法自动稳定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形成的总需求可能不足以支持全面的就业和生产水平,因此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供求关系,通过价格信号来激励生产和消费。
3. 政府角色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财政政策进行积极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凯恩斯主义也强调政府在调节经济周期中的作用,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稳定经济。
而西方经济学则主张政府的角色应该相对较小,重视市场机制的自由作用。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协调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往往会引发经济扭曲与效率损失。
4. 经济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凯恩斯主义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控。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主张降低政府支出和负税以提高市场效率。
西方经济学倾向于放松货币政策,以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货币价值。
5. 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凯恩斯主义和西方经济学都曾被不同国家采纳并实施。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而在上世纪以来的许多年中,许多西方国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6. 结论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它们在对待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自由方面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府角色。
乘数—加速数理论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因素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投资。
这种理论正是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1)乘数原理:投资乘数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有关。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
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的数倍减少。
加速原理的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
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
同样,加速作用也是双向的。
可见,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不同的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2)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倍数扩张或收缩,且同方向变化,即乘数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又会反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或减少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减少,这是加速原理。
可见,投资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投资,二者互为因果,不断往复影响,从而导致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
(3)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回复"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创立。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的大萧条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根据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建议并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决定着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私人部门的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是不可靠的,因此需要政府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他提出了“总需求保持平衡”的观点,即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通过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来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增加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也提倡政府的积极调控,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应该减少支出以防止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形成阶段、中期的发展阶段和后期的争议阶段。
在初期的形成阶段,凯恩斯主义主要是通过凯恩斯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获得认可。
这本书于1936年出版,对当时的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相等”的观点,说明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研究货币供应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了经济衰退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的建议。
在中期的发展阶段,凯恩斯主义逐渐被各国政府采纳,并在战后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代表性应用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和英国的“福利国家机构”,这些政策都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凯恩斯主义还在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在后期的争议阶段,凯恩斯主义遭到了批评和挑战。
一方面,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长期中会引发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并且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也与凯恩斯主义背道而驰。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1.货币的本质 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 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货币由于其材料的属性(如体积小、自然损耗少等),使货币具有保藏费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征,货币的这一特征与周转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五、货币供应量渠道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凯恩斯认为,金融当局应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对各种期限的证券都进行买卖,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时,买卖证券的利率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根据证券的种类、期限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率。 六、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八、 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经济体系发生影响。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
九、 1、关于利息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手持货币能给人们提供周转灵活的方便,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如果要求人们放弃这种灵活的偏好,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以货币形态表示就是利息。“所谓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票,能够得的报酬”。简言之,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2、利息的形成 凯恩斯认为,利息的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选择之中:
第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当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目前消费,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这种时间偏好选择的结果,形成现实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而时间偏好的选择,主要受消费倾向的制约。若货币收入不变,决定消费多少的是一些主观的动机。由于这些动机的存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收入总量增加时,消费开支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为小些。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因为这一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经过乘数的作用,使消费需求不足数倍扩大。
第二是流动偏好的选择。人们在作了时间偏好的选择后,决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为储蓄,紧接着必须做另一选择,即他到底以何种方式持有他准备用于储蓄而暂不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凯恩斯把资产的储蓄形式抽象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债券。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就在于保持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倾向,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谈到,正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变化感到疑虑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学根据去作可靠的预测,因而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以此来平息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忧虑。并且当人们在货币的流动性和债券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时,由于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无法确定,造成对债券价格的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为了避免蒙受损失,人们也大都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资产的原价值,还可以伺机使其增殖,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前提。
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 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 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 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 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