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商品和货币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99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含义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公式为: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交换关系。
(2)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①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价值形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②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等式右端的“石斧”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③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一、内容结构简介本章重点阐述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价值形式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这些内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
本章共两节。
第一节“商品”,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第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四,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货币”,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渐发展为货币形式。
第二,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第三,货币最初采取贵金属的形式,后来发展为铸币、纸币,最终转化为信用货币。
第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释义(一)本章的知识重点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物品,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既研究微观经济现象,也研究宏观经济现象。
二、价值与价格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三、货币与信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信用是借贷行为及基于信用的经济活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
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是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方法体系。
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国民经济核算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制定经济政策,分析经济形势。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在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
六、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
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为手段、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以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
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九、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经济体系。
政治经济学货币的知识点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货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还承担着价值储存和价值尺度的功能。
本文将逐步介绍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货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货币的定义货币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它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通常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它们具有法定的支付能力。
2.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作为价值尺度、作为交换媒介和作为价值储存。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用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可以用来方便地进行交换,避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
作为价值储存,货币可以保存价值并在将来使用。
3.货币的类型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中,货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是法定货币,这是由国家政府发行并具有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此外,还有储备货币,这是国际储备资产,用于支持国际贸易和支付债务。
还有虚拟货币,如比特币,这是一种基于加密技术的数字货币。
4.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的供给是指货币在市场上的总量,而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而需求保持不变,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下降。
相反,如果货币供给减少,货币的价值可能会上升。
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调控通货膨胀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贷款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的现象。
当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实际需求时,人们持有的货币过多,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降低购买力、扭曲经济决策和影响国际竞争力等。
7.货币的价值和汇率货币的价值是相对的,它的价值取决于其他货币的汇率。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为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投资。
货币市场的参与者经常关注汇率的波动,以寻找投资机会和管理风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品和货币理论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①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属于自然属性。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用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④每一种有用物,如小麦,布匹,锄头等等,作为使用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如几斤小麦,几尺布,几把锄头等等。
☆度量使用价值的尺度,一方面是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们的约定俗成。
⑤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者消费,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
⑥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了市场进行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如:在古代进行物物交换的集市上,某个农民用十斤小麦换了另一个农民的三尺布,三尺布就是十斤小麦的交换价值。
)③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具有多种交换价值。
④交换价值或者不同之间商品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能够比较),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把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不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多么千差万别,其中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则是相同的。
⑤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因地点,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换。
3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所以,要判断一种物品是否为商品,该物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用于交换)两种属性。
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所得,也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第三章货币⒈解释下列概念: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商品上。
⼀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银等贵⾦属上,这些贵⾦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尚的权威,许多⼈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命运的神秘莫测的⼒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是商品价格⽔平。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与同⼀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公式来表⽰:⼀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平)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限于它象征地代表⾦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个概念。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流通量下降⽽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般⽤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信⽤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是以赊帐⽅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之间相互提供的信⽤。
价值的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价值的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资源、商品和劳动的相对重要性和可交换性。
这个概念在描述和解释市场中商品价格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经济体制、资源分配、生产、消费和财富生成的规律。
1. 价值与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经济活动的核心。
商品是指可以交换的有形或无形的物品或服务。
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决定了商品在交换中的地位和价格。
价值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将劳动视为价值的基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
2. 价值与价值形式在经济交换过程中,价值可以呈现不同的形式。
最直观的例子是商品价格。
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交换活动决定的,它反映了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
同时,价值还可以通过货币来表达。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将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货币数量。
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工具,也是价值的一种形式。
3. 价值与生产政治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
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它们转化为商品。
这种转化过程中,各种要素的价值相互作用,决定了最终商品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生产的基础和创造价值的根本。
4. 价值与分配政治经济学关注经济体制如何分配资源和财富。
价值在资源分配和财富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源的分配不仅涉及到商品的交换,还涉及到社会的公平和效率。
政治经济学探讨了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以及它们对价值分配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5. 价值与价值观价值不仅涉及经济范畴,还与人们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息息相关。
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资源的需求和对商品的评价。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
例如,对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可能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可能影响资源分配和财富生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