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

  • 格式:pdf
  • 大小:174.72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

陈鹃

基础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使音乐课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克建和实施,是音乐新课程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

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教材应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出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厌,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鉴赏内容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曾说:“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这是很具体的一种体验,它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学生同音乐教材间的关系。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受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

受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以下原则:(一)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体现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的教与学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学习气氛。

(二)体验性原则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因此,音乐教育和教学基本上是不能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以描述性为主,目的是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的体验。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在相关的活动中融进音乐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顺带地学习。

(三)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

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愉悦性是审美教育产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变“苦学”这“乐学”,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音乐教学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唱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三、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一)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除注意清洁大方外,还应尽可能讲究些,比如发式美一点,服装的款式、色彩新一点,甚至着些淡妆等等。当然,要恰到好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

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

(三)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诚等。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诚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四、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决定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音响的产生,诸如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放声,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口风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音乐教学手段(多媒体、录像、幻灯等)的运用也应遵循有利于创设审美氛围与艺术情境的原则。

五、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