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0.61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疫病免疫失败的原因与预防对策摘要疫苗免疫是畜禽疫病预防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有些养殖户常造成免疫失败。
分析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对策“预防为主”是养殖场疫病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疾病的预防,除加强管理,搞好日常消毒以外,使用疫苗免疫是关键措施之一。
但有些养殖户有时使用疫苗进行接种免疫后,仍发生相应疾病,常常感觉免疫接种效果不好。
其实,这就是常说的免疫失败,也就是接种了疫苗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而得了已经预防的传染病。
在目前生物制品管理越来越规范的形势下,造成免疫失败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疫苗的问题,而是发生了不适当的免疫反应。
现就造成畜禽免疫失败常见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分析如下。
1免疫失败常见的主要原因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不但与疫苗的种类、性质、接种途径、运输保存有关,而且也与动物的年龄、体况、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在接种前不久用过大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动物,体内残存的药物可将接种的活菌苗的细菌杀死,故也能影响免疫效果。
1.1疫苗因素预防为主主要就是通过使用合格的疫苗产品进行疾病的预防。
如使用过期的、保存不当的疫苗,或者使用了非国家批准的非法产品,或者疫苗毒株与本地区本场血清学和免疫原性不相同,这样免疫效果不确定,可能造成免疫失败。
1.2接种因素主要包括接种途径、注射方法等。
没有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操作,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不准确,有时注射器、针头和滴管没有消毒,自行配置的疫苗稀释液不规范,这些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1.3免疫程序因素制定的免疫程序不科学,没有认真考虑母源抗体、疫苗种类、接种途径及免疫后产生的抗体保护期限等,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规模场要定期采送血清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科学免疫。
1.4管理因素饲养管理不善,在畜禽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进行免疫,往往达不到免疫效果。
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会降低畜禽的免疫效果;恶劣的环境条件如高温和高降雨量给畜禽造成应激,进而导致家禽的免疫活性下降。
2021年(第42卷)第9期癲1M M M源,都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既往病史和用药(疫苗)记录,尤其应当仔细审阅和询问。
辨析过程中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一症多病”,一 是“一病多症”。
前者考验的兽医诊断的细致和缜密程度,后者考验的是兽医的信息量和熟练程度。
3.1季节病主要表现在育雏期。
早春育雏常见的是育雏舍温度 太低,雏鹅中的弱雏直接死亡,而强壮鹤雏以受寒、拉稀便 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是采暖方式不当的CO和CO:中毒。
夏季育雏的主要问题,是育雏舍散热不良导致的热 射病。
季节变化对成年鹅的影响,首先是在寒冷和高温季节 发生采食置和产蛋量的升降;其次是高温季节的寄生虫 病、传染病、霉变饲料中毒;其三是寒冷季节青词料不足的 营养病。
3.2中毒病和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时,多数同中毒病、传染病有关,二者的区别在于病程的长短和临床表现的差异。
中毒病 的突然大批无症状死亡,以及流涎、神经症状、异常气味、无体温升高等特有症状,使其同传染病的区分并不困难。
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时,多数同营养病、寄生虫病、非烈性 传染病有关。
3.3病程长短、发病率、病死率对于临床鉴别中的意义,在于帮助兽医排除中毒病,确定传染病或营养病,以及确定治疗的预后情况。
3.4病理表现个体精神状态、行为特征、生理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异 常,常预示着病理状态。
群体内大多数出现精神萎靡,以及 行为、生理、生产性能异常,常常是中毒或传染病的明显期。
4常见鹅病处置的一般原则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重于防。
鹅是草食家禽,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少有疾病,有限的几种传染病大都有 疫苗可用。
但对集群性较好的鹅来讲,防控疫病的基本功,仍然是培养个体和群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重点尽量 不让鹅生病,不是得病以后的治病。
要让鹅不生病或少生 病,就要创造适合鹅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日常饲养管 理上下功夫。
毫无疑问,鹅场和养鹅户应当借鉴养猪人防 控疫病的经验。
4.1营养病的处置确诊缺少某种营养时,就采取针对性的补充措施。
21 l/2013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Chinese Qin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nnary Sciences 43卷1期
Vo1.43,No.1
的产草量保持在97.9%以上,因此,披碱草草地的最 佳刈割期为开花期、留茬高度4cm时天然草地鲜草产 量及质量最佳。此时牧草纤维素含量较低,蛋白质含 量高,刈割后根部营养充足,有利于牧草的再为孕,留 茬高度4cm时是牧草的一大特性,也是产草量的一个 指标。再生与刈割留茬高度是紧密相关。 表2 不同刈割高度对草地产草量的比较 单位:kg/hm
参考文献: [1]田新会,杜文华,曹致中,猫 草 同品种的最佳刈割 时期,草业科学,2003,(9):l2一l4. (2]寇明科,王安碌等,不同施肥处理对提高高寒人工混播 草地产草量的试验研究,草业科学,2003,(4):14—15. [3]霍成君韩建国洪绂曾等,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 对新麦草人工草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草地学报,2001(4): 15—18. [4]霍成君,韩建国等,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革
量及品质的影响,草地学报,2001(4):25—29. [5]李生军,刈割对青海早熟禾再生能力的影响,养殖与饲 料,2008(10):15—19. [6]马春辉,韩建国,一年生饲用燕麦与豌豆混种最佳刈割 期的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01(4):18__21.
注:刈割时间为8月中旬开花期 '’’-,'I’,'''●Il'''’,',,’,’,''●,'●’●',,l’●●''’●,●,'’''’’ ,','l,●,,l''',’','l,',,,''’’,'●,,',’I'l’
・经验交流・ 免疫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黄建 (辽宁省凤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凤城,118100)
中图分类号:¥85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7950(2013)01-0021 ̄1 免疫抗体监测是评估免疫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最直 接手段,自从实行免疫效果评估机制以来,有很多镇区、村和规 模饲养场户在按当年免疫方案进行免疫后,由省、市等部门组 织免疫抗体监测时,仍有免疫抗体不合格、不达标的现象发生, 当地政府和业务部门也因此受到上级的批评。这令许多基层 动物防疫人员及饲养场技术人员十分困惑,认为免疫用的疫苗 是按规定程序供应、保管、使用的,为什么其他地方抗体合格, 这里不达标,我们以前也是这么打的,这次抗体为什么不足等 等。为此,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分析,也参考相关资料,探索发 生动物免疫抗体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疫苗原因 使用不合格疫苗,疫苗来源于非正规厂家,所含抗原量不 足,疫苗超期,运输、保管不当,冷藏(冷冻)设备温度变化幅度 大,所用抗原不符合要求(如禽流感H9不能代替H5)等。 2免疫操作原因 2.1使用不合格稀释液、超期、变质或没有使用规定稀释液 (如饮水免疫用自来水)等。 2.2违反操作程序,抽取疫苗液体前没有充分摇匀,不能保证 每个动物接种到足够抗原;在严热或严寒季节进行免疫没有按 要求或时间对疫苗采取防晒或防冻措施,疫苗稀释后没有在规 定时内用完;注射用器械消毒不严或消毒后没有洗净消毒药; 饮水免疫用金属器具等等。 2.3接种途径错误:一般来讲,免疫途径注射、滴鼻、点眼要优 于饮水;灭活苗(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打到肌肉,如 果打在皮下或脂肪层效果很差。 2.4剂量:因怕免疫过敏反应而减少免疫剂量,产生的抗体偏 低,免疫剂量过大能导致免疫麻痹。 3采血原因: 3.1时间要求:动物经免疫后,抗体产生有一定规律,不是什 么时间采血抗体都能达到理想的保护状态。一般弱毒疫苗3— 4d开始产生抗体,7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可维持8—12个月;灭 活疫苗首免后14d开始产生抗体,上升较慢,维持时间也短,再 免后抗体可很快达到高峰,可维持4—6个月。一般猪瘟、蓝耳 病在免疫后1个月,禽流感、口蹄疫灭活苗在二免后28d后采 血,抗体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也能科学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3.2样本来源要广,减小误差:不能因为采血困难,影响产蛋、 保定不易特别是猪,就人为减少采样数量,如果所采单个样品 抗体高,总体水平相应提高,若样本中有个别抗体较低,总体抗 体水平很可能不足。 3.3样品保管与运输:使用一{生采血器械,新采出的血样,要 收稿日期:2012—11 8 密封、尽快在3h内分离出血清,冷藏运输到化验室。若不能及 时送检,血清要分装入离心管中冷冻,并避免反复冻融,否则影 响抗体水平。 、 4动物机体状态: 4.1母源抗体影响:有的仔畜(禽)携带母源抗体较高,仔畜 (禽)首免过早,剂量不足,不能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在这种情 况下,只进行一次免疫,抗体肯定偏低。 4.2进行免疫不要同时进行转群、去势、驱虫、转换饲料、强制 断奶等刺激性较强的措施,因过大应激对正常免疫应答不利。 4.3怀孕期、病弱、仔畜等,因不能产生完全免疫应答,效果不 佳。 4.4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时间过早、过晚,间隔时间长,或未 按程序免疫,只进行基础免疫,抗体的水平都将受到影响。 5用药原因: 现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和预防或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一些 药物,如抗菌药物类: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卡那,新霉 素)、头孢噻呋、磺胺类、痢特灵、喹乙醇、氯霉素;抗寄生虫药物 类如莫能菌素、盐霉素、左旋咪唑、克球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噻咪松等,长期大剂量不合理使用可致 畜禽机体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或破坏,这也应引起重视。 6免疫抑制性疾病: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作者:何璇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8期0?引言在实施免疫接种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疫苗的疾病预防效果不理想,动物出现不健康表现的现象称为动物免疫失败。
也就是说,动物免疫失败后,接种疫苗的动物依然会发病,疫苗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预防疾病的作用或作用微弱。
1?动物免疫失败原因1.1?疫苗质量不合格疫苗失去应有效果或其中包含的有效成分不足,将造成动物免疫失败。
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异和其他添加剂的变化也会造成过敏和应激反应。
疫苗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操作[1],也会影响疫苗质量。
分析免疫标准的病毒含量,判断免疫的使用和采集作用,分析GMP认证标准,对其实际来源水平进行明确分析,及时认清标识,及时判断非法生产、进出口的免疫情况。
按照有效的分析免疫失败标准,对整体免疫疫苗的运输低温状态进行分析,判断运输过程中无法保证运输条件的整体情况。
例如,疫苗需要在低温状态下进行运输,如果运输条件不当,疫苗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再加上乡镇缺少冷藏设备,无法保证疫苗的储存环境,导致疫苗效用降低或失去效果。
1.2?免疫操作不规范在用注射器抽吸疫苗之前,没有充分摇晃疫苗瓶。
在注射时,没有事先排除针筒中的空气[2]。
疫苗稀释后没有按照规定时间使用完或将其放置于高温环境中,降低疫苗效价,影响动物免疫效果。
注射消毒时,使用的碘酊浓度不符合要求,也会对疫苗效价产生影响。
注射方式不对,本应肌肉注射,却进行皮下注射。
针头选择不合理,如针头太短无法注射到有效部位,打飞针、漏注、同一个针头多次注射等等也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1.3?动物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动物个体对于同一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有所差异。
通常来说,大部分动物个体对于疫苗均能产生免疫反应,少数动物个体则没有明显免疫反应。
假如免疫反应不明显的动物个体占比过高,则无法有效的抵抗疾病感染。
对于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就算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动物个体为少数,如果遇到病原感染,依然会导致疾病传播。
X u m u s h o u y i禽流感是在禽类牲畜中最常见的一种流感性病毒,基本上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禽流感,这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禽类养殖户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通过及时的对禽类注射禽流感免疫疫苗,能够有效的防止禽流感的扩散和出现,是在目前为止对禽流感预防和治疗相对有效的一种方法。
但是在实际的疫苗注射当中,经常会出现疫苗接种失败的现象,导致无法使禽流感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禽流感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免疫程序不合理在实际的很多养殖场中,在建立养殖场时虽然制定了很详细的禽流感疫苗接种程序,但是在养殖场建设好之后,并没有严格的进行按照事先规定程序进行禽流感疫苗的接种。
还有一些养殖场为了节省禽流感疫苗接种的经费,更本就不对养殖的家禽进行禽流感疫苗的接种。
这就使得在后期的禽类发生禽流感病毒的风险非常的大,同时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厂家所生产出来的禽流感疫苗的保护期都在"#$!%#天左右,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禽类动物进行禽流感疫苗的注射,在后期就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禽类感,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损失。
&、疫苗质量在厂家所生产出来的禽流感疫苗中带有的免疫成分是否保存完整,是在疫苗进行注射之后能够有效的控住禽流感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应该仔细的观察疫苗瓶外部有没有影响疫苗质量的外在因素,比如瓶身是否破损、疫苗是否过期、疫苗的液体是否浑浊不清等,这些都是可能会影响到禽流感疫苗免疫失败的因素,所以在发现有类似情况时,就应该马上停止对禽类疫苗的接种,换用正常的禽流感疫苗。
'、使用不当不同的疫苗在进行注射之前所需要的稀释剂和稀释的倍数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都有着不同,所以在进行使用之前应该仔细的观看说明书,严格的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进过研究发现,在大多数的养殖户当中,在对禽流感疫苗进行稀释时,都存在着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的现象;一般都是采用自来水对疫苗进行稀释,但是养殖户并不知道在自来水中含有的消毒剂和一些其他的物质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严重的还会直接杀伤禽流感疫苗中的免疫成分,这些不正确的使用方法都会导致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失败。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者:张照立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动物免疫是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所在,对动物的一、二类主要疫病大多是依靠免疫来抑制发生、流行的,在整个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免疫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动物免疫过程中和免疫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达不到免疫目的,起不到免疫效果,致使免疫后的畜禽再次发生疫病或继发混合感染,给养殖场和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
在免疫实践中,防疫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办事,任意增减免疫剂量、疫苗配比稀释不当,乱用稀释液、疫苗运输、保管、使用方法不妥,注射部位不准确,存在着“打飞针”等现象,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特别在夏秋高温季节,疫苗长途运输且保温设备不全极易造成疫苗失效;稀释后的疫苗使用时间过长,注射后起不到免疫效果,有时还会造成副作用,继发感染其它疫病;有时是多种疫苗同时接种,往往会产生干扰现象影响免疫效果。
2.疫苗质量问题。
一是疫苗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个别疫苗存在着效价低、标签与实际使用剂量的效果不一致,如标签注明20头份,按20头份使用时,免疫抗体低下或不产生免疫抗体;二是选择疫苗不当,没有针对性的选择疫苗,如口蹄疫有O型、A型、亚洲I型,只注射一种疫苗O型疫型,起不到免疫其他变异型毒株引发的疫病;三是疫苗污染。
由于保存不当,和其它药品疫苗等混合存放,造成疫苗污染,疫苗贮存室存有刺激性消毒药等都能造成污染,引起疫苗失效。
3.饲养管理不当。
一是饲养管理制度不健全,经常更换饲养人员、技术人员和防疫人员; 二是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场地、圈舍、环境等不卫生,垃圾粪便乱堆乱放,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繁殖变异,污染养殖场及畜禽;三是机体营养不良,饲草饲料单一,营养不均衡,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四是消毒制度不健全,消毒不严格,圈舍、环境、饲养器具、车辆等不能定期消毒,致使病原微生物始终存在于饲养环境中;五是饲喂了发霉变质饲料,大量的霉菌毒素存在,可以破坏机体内的免疫器官,影响免疫质量;六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在疫苗注射期或注射前,都会引发免疫效果降低。
唼瞒防治
免疫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黄建,李峰
(辽宁省凤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凤城118100)
中图分类号¥851.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72—9692(201 3)01—0037—02
免疫抗体监测是评估免疫效果、制定科学免
疫程序的最直接手段,自从实行免疫效果评估机 制以来,有很多镇区、村和规模饲养场户在按当 年免疫方案进行免疫后,由省、市等部门组织的 采血免疫抗体监测时,仍有免疫抗体不合格、不 达标的现象发生。这令许多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及 饲养场技术人员十分困惑,认为免疫用的疫苗是 按规定程序供应、保管、使用的,为什么其他地 方抗体合格,这里的不达标;以前也是这么打的 疫苗,这次抗体为什么不足等等。为此,笔者经 [收稿日期]2o1'2—12—12 [作者简介]黄建(1976一),现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长,中级兽医师,2OlO年通过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 后的优势。不仅母猪舍内仔猪成活率100%,断 奶个体重高之外,育肥猪舍的猪只生长也明显高 于对照组的猪只。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试验组猪舍(阳光猪舍)中部和猪床表面的温 度均高于对照组猪舍(普通猪舍)的温度,因此试 验组在温度较低的试验期中试验组合内的猪只的 生长、活动都较为舒适。 试验组的仔猪成活率、平均断奶重、日增 重、目耗料量和料重比都优于对照组猪只。 试验组猪肉经辽宁省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 全检测中心,依据《农办质(2011]1号文猪 肉》标准进行检测,结果符合无公害猪肉规定。 3.1.4猪肉品质、环境测定指标(除温湿度外) 由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进行测定。 3.2讨论 试验组比对照组仔猪成活率高、生长速度 2013 01 畜牧兽医 过调查、分析及参考相关资料,探索发生动物免 疫抗体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疫苗原因
使用不合格疫苗,疫苗来源于非正规厂家,
所含种毒数量不足,疫苗超期,运输、保管不
当,冷藏(冷冻)设备温度变化幅度大,所用菌种
(毒种)不符合要求(如禽流感H9不能代替HS)
等。
2免疫操作原因
①使用不合格稀释液、超期、变质或没有使
用规定稀释液(如饮水免疫用自来水)等。②违反
操作程序,抽取疫苗液体前没有充分摇匀,不能
保证每个动物接种到足够病毒;在严热或严寒季
快、料重比高,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试验期为冬季到春季,试验组猪舍中部和猪
床表面温度提高有利于猪只生长,减少猪体着凉
腹泻。同时地面干爽温暖,防止得踢肢病,减少
综合征。
试验组试验组猪舍中部和猪床表面温度提
高,减少了猪只维持正常体温所需要的饲料量,
因此猪只生长迅速、耗料少、日增重和料重比都
高于对照组。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
试验组猪舍添加了通风天窗,通风透气良
好,而对照组位于猪舍没有天窗,通风差,也是
造成试验组猪生长性能差的一个原因。
试验组猪只由于环境温度适宜,猪只自身免疫力
得到增强,因此,整个试验期用药量也少于对照
组,所以猪肉经辽宁省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
检测中心,依据《农办质[2011)l号文猪肉》标准
进行检测,结果符合无公害猪肉规定。
畜牧兽医
节进行免疫时没有按要求或时间对疫苗采取防晒
或防冻措施,疫苗稀释后没有在规定时内用完;
注射用器械消毒不严或消毒后没有洗净消毒药; 饮水免疫用金属器具等等。③接种途径错误:一 般来讲,免疫途径注射、滴鼻、点眼要优于饮 水;灭活苗(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 打到肌肉,如果打在皮下或脂肪层效果很差。④ 剂量:因怕免疫过敏反应而减少免疫剂量,产生 的抗体偏低,免疫剂量过大能导致免疫麻痹。 3采血原因 3.1 时间要求动物经免疫后,抗体产生有一 定规律,不是什么时间采血抗体都能达到理想的 保护状态。一般弱毒疫苗3---,4 d开始产生抗 体,7 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可维持8~12个 月;灭活疫苗首免后14 d开始产生抗体,上升 较慢,维持时间也短,再免后抗体可很快达到高 峰,可维持4~6个月。一般猪瘟、蓝耳病在免 疫后1个月,禽流感、口蹄疫灭活苗在二免后 28 d后采血样,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也能科学 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3.2样本来源要广,减小误差不能因为采血困 难,影响产蛋、保定不易(特别是猪),就人为减 少采样数量,如果所采单个样品抗体高,总体水 平相应提高,若样本中有个别抗体较低,总体抗 体水平很可能不足。 3.3样品保管与运输使用一性采血器械,新 采出的血样,要密封、尽快在3 h内分离出血 清,冷藏运输到化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血清 要分装入离心管中冷冻,并避免反复冻融,否则 影响抗体水平。 4动物机体状态 4.1母畜母源抗体影响有的仔畜(禽)携带母 源抗体较高,仔畜(禽)首免过早,剂量不足,不 能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只进行 一次免疫,抗体必然偏低。 4.2减少应激进行免疫不要同时进行转群、 去势、驱虫、转换饲料、强制断奶等刺激性较强 的措施,因过大应激对正常免疫应答不利。 4.3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时间过早、过晚, 间隔时间长,或未按程序免疫,只进行基础免 唼瞒防治 疫,抗体的水平都是将受到影响。 4.4其他怀孕期、病弱、仔畜等,因不能产 生完全免疫应答,效果不佳。
5用药原因
现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和预防或在免疫接种期
间使用一些药物,如抗菌药物类: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卡那,新霉素)、头孢噻呋、磺
胺类、痢特灵、喹乙醇、氯霉素;抗寄生虫药物
类如莫能菌素、盐霉素、左旋咪唑、克球粉;糖
皮质激素类药物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噻咪松
等,长期大剂量不合理使用可致畜禽机体的免疫
反应受到抑制或破坏,这也应引起重视。
6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
般来讲,所有能引起隐性感染的细菌或病
毒在引发机体发热及其它特异性病症时或处于潜
伏期时都可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但这种作用往
往是一过性的,不容易显示出来,耐过后随着感
染的消失,机体功能大多恢复正常。
有些疾病,如猪瘟、圆环病毒病2型、猪蓝
耳病、严重的寄生虫感染、禽的网状内皮增生病
病毒、马立克氏病、白血病、鸡传染性贫血病、
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等感染幼年动物导
致动物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将抑制免疫反应,降
低免疫效果。
7饲养管理不科学
大规模饲养场为充分利用资源,获得更多利
益,而未能考虑动物本身的承受能力,如饲养密
度过大、拥挤、环境卫生状况差、空气污浊、食
水用具不卫生,畜禽舍温度过冷、过热、湿度
大、通风不良,突然噪音、运输、转栏、饲养人
员频繁更换、保定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将会造成
免疫抑制,降低免疫效果。饲料发霉、变质、主
要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某些主要成分
的缺乏或超量均可造成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免疫
缺陷和免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可能不产
生足够抗体,导致动物抵抗野毒能力下降,引起
大规模发病或是在不发病的情况下生产能力显著
下降,饲养成本增加,影响经济效益。
201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