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规,因此高职学生的休闲质量和品位偏低。
2、应试教育下的休闲方式单调,休闲技能低下虽然现代教育倡导素质教育,我国应试教育的外壳,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求生活的意义。
学生们记得要上课、要考试、要实习、要竞赛,要去听各类学术讲座,却唯独忘记抽点空闲去思考、去发展兴趣、去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成长。
鉴于各种客观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休闲教育还未引起高度重视,仍处于"拓荒"阶段,对学生休闲能力、技能的培训,远远不足以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休闲生活,基本的休闲技能和素质缺乏,只局限在学习范围之内。
当前学生头脑中的所谓的"休闲"的全部内容及生活几乎都离不了单一的主题和形式———学习。
这也与当前组织指导休闲教育不够有着较大的关联,以致他们的休闲生活,随心所欲,缺乏安排,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闲暇时间增加了,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使休闲时间的利用价值最大化?人们在寻求一种如何休闲的方法!而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就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查、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
开设休闲有关课程,培养正确的休闲理念和休闲观,加强休闲的意识,提高休闲质量和休闲技能,培养专业的休闲教育人才,将休闲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片面的把休闲与学习对立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休闲质量和档次。
■参考文献[1]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2]赵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生休闲现状分析与休闲教育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赵侠刘玉娟.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休闲教育[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张芳芳贺志波.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休闲观[J]潍坊学院学报2012.(2)1.引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互为条件依存在语言系统中。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模糊限制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常见于日常交流中,如“大概”、“或许”、“看起来”等词语。
这些词语的作用是对原话语进行限制和模糊化,表达说话者对自己判断的不确定性或对听话人的不确定性的关注。
因此,研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对于准确理解日常交流中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模糊限制语可以用于措辞的委婉和婉转表达。
例如,一个人想要拒绝一个邀请但又不想显得太过拒绝,可以使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考虑的”这样的句子。
这句话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和“考虑”这两个字眼都是模糊限制语,使得整个句子更为委婉。
同时,模糊限制语也可以用于减轻或降低说话者的责任感。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不想承担全部责任,可以使用“我大概是看错了”或“这也许有点麻烦,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
这些句子中的“大概”和“也许”都是模糊限制语,可以使得听话人对说话者的责任的认知不那么强烈,从而降低了说话者的责任感。
此外,模糊限制语也被广泛运用在交流的问答环节中。
当一个人不确定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完全正确时,可以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
例如,被问到某电影的导演是谁时,可能回答“我记得好像是…但是我不确定”,这个回答中,“好像”和“不确定”都是模糊限制语,可以消除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不确定性的质疑。
除此之外,模糊限制语还可以用于有效地表达说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观点可能并不十分肯定,但又想尽力表达出来。
这时候,模糊限制语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例如,“我认为可能是这个样子”或“我感觉应该是这样的”等用法,可以帮助说话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武断。
总之,模糊限制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具有广泛的语用功能。
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有效地表达意思,而且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和体验。
因此,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英语模糊限制性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现象,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语言运用策略,恰当使用可使话语缓和、礼貌客气、灵活有效,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以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作为语料,从语用角度,分析其中模糊限制语的具体语用功能。
一、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使语言表达含蓄委婉、礼貌客气;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灵活性;保护说话者,减轻其所负责任。
人们运用言语交际时,不仅需要言语的精确性,而且需要言语的模糊性,有时用模糊的言语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存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而且能使交际双方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由于说话人有时“故意违反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以引起听话人对话语不作一般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话语的“隐含意义”,提高了言语表达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再者,英语模糊限制语还可起到“保险的作用”,一旦说话者话语出现偏差,可使其免受或减轻批评和责难。
二、模糊限制语在演说中的语用功能演说词可以看作是文学语篇、政论语篇甚至法律语篇的结合体。
而政治演说语篇既是一篇言简意赅、扣人心弦的精妙美文,也是一篇措辞严谨、逻辑严密的政论文献,同时,由于它面向广大听众,以声音作为传播途径,因此具有传媒语篇的色彩,它甚至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法律语篇。
演讲词句子长短参杂,句式复杂,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多种多样。
从华盛顿到小布什,每一任总统都高度重视其就职演说,并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面向所有的美国民众,以国家和民族作为发言核心,宣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论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对民众的期望和承诺,以达到使民众对新一届政府充满信心、鼓舞他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目的。
以下,对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进行比较和具体的探讨。
1模糊限制语增加演说的可信度、赢得听众的信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话语更加准确,少一点主观性,多一点客观性,从而增加话语的可信性。
外交辞令模糊语用分析【外交辞令模糊性的语用分析】外交工作中所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外交辞令(diplomaticlanguage)。
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应酬、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
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赋予外交辞令三种含义:外交辞令首先是指外交官彼此交谈与互致信函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拉丁语、法语、英语;第二种含义是指外交领域所特有的专门词汇,如缓和(d e tente)、公报(communiqu e)、照会(note)等;第三,外交辞令最普遍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用语(guarded statement)。
外交辞令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主要靠口头和书面表达来完成交际任务。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熟练、准确地运用语言对外交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外交辞令是一种正式、保守、谨慎、准确的说服性语言,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
然而外交辞令的准确性却并不排斥模糊语言。
在许多情况下,外交辞令要求隐喻性地、含蓄地运用模糊语言(fuzzy wording)。
恰当运用模糊外交语言不但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无损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
模糊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
为此,外交家们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的活动中常常运用模糊辞令。
一、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
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物连续性之问的矛盾,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另一方面,出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25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汤雪梅(广州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模糊限制语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
从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在语言交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得出其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可以使话语表达更为礼貌客气;保全面子;使话语更加严谨客观;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进而维持交际双方的人际合作关系。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言语交际;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57-02模糊限制语(hedges)作为模糊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国外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泰勒(Taylor)和施奈尔(Channel)分别从模糊逻辑、认知和话语分析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国内语言学家何自然则从语用角度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模糊限制语的功能。
“模糊限制语广泛应用于语言交际之中,它是一种交际策略和交际需要,也是遵循礼貌原则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
”[1]模糊限制语含有其他词语所没有的语义特点,具有丰富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
本文将基于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角度对言语交际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分析,旨在探讨其语用功能,以期提高读者的言语交际能力。
一、模糊限制语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不尽相同。
莱考夫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2]。
何自然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加不模糊的词语”[3]。
而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nson)则提出模糊限制语是指“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部分地改变话题真值程度的分词、词或词组”[4]。
《《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篇一一、引言《绝望主妇》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其剧情和人物语言常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深思。
在剧中,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探讨其语言运用的特点和作用,以期为语言研究和实际语言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模糊限制语概述模糊限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含糊性等特点。
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被广泛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含糊不清的描述、模棱两可的表述、隐晦的言辞等。
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又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
三、《绝望主妇》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作用(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含糊不清的描述:如“她看起来有些疲惫”,这种描述没有明确指出疲惫的原因和程度,使得读者或观众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2. 模棱两可的表述:如“他们之间有些矛盾”,这种表述没有明确指出矛盾的性质和原因,使得听者或观众对矛盾的判断产生困惑。
3. 隐晦的言辞:如使用委婉的措辞来表达不愉快或尴尬的事情,使得听者或观众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模糊限制语的作用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真实,使读者或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2. 丰富剧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增加剧情的复杂性和可读性。
3. 传递情感和态度:通过使用隐晦的言辞或委婉的措辞,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四、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特点在《绝望主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适应性: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境需要使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来表达。
2. 交际策略性: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一种交际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081文化纵横中日外交部记者见面会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模糊限制语的概念1972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Lakoff将模糊限制语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
黎千駒在《模糊语义学导论》中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是:所谓模糊限制语,实际上就是指对某个模糊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改变其模糊程度,或者对于某个明晰的中心词或明晰命题进行修饰限制而使明晰词语或明晰命题变得模糊的词语。
何自然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提到,模糊限制语可以对话语的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作出的主观测度,或提出客观依据,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估。
可见,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模糊词汇的无定量、无定界对话语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进行限定,从而使语言表达在语境下更加礼貌得体、严谨周全、灵活有效。
模糊限制语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其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
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理论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理论是在格莱斯的会话中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礼貌行为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行为,就必须要满足听话人的两种“面子”。
这里所谓的“面子”与中文中“面子”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指的是人们的“欲求”或“需求”。
布朗和莱文森又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欲求”即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拉进与对方的距离。
第二类是“消极欲求”即不想被他人打扰,妨碍自己的行动,想和他人保持距离。
然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这两种欲求往往会不被满足,也就是会对这两种面子产生威胁,于是,布朗和莱文森提出了五类面子补足行为:1、不采取面子补足行为,直言不讳。
2、积极礼貌策略,即满足对方积极面子。
3、消极礼貌策略,满足对方消极面子。
4、暗示。
5、不采取任何面子威胁行为。
例如,在跟关系很好的朋友借支笔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策略1有话直说。
而在跟关系不那么熟的人借东西时,我们会试图拉进和对方的距离,达到对方愿意把东西借给自己的目的,也就是积极礼貌策略。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的应用与探索在现代数学中,模糊限制条件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工具,它主要用于研究具有模糊性质的问题。
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是对模糊限制条件的一种扩展与深化,其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控制问题,还可以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对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进行探究。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的定义在数学上,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是指一种由模糊限制条件组成的语言,其特点在于其模糊限制条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下会发生变化。
其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语言符号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中包含的符号集,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等组成。
2. 模糊限制条件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中的模糊限制条件,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下会发生变化的。
3. 规则集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中包含的规则,是指对于不同的状态和时间,其对应的模糊限制条件所满足的规则。
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的应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控制问题,包括传统的控制领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
其中,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控制系统方面在控制系统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主要用于描述控制系统的状态和变化,以及设定对应的控制策略。
比如,在模糊控制系统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可以用于描述系统的状态和目标,以及应对不同状态的控制策略,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面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面,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主要被用于描述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变化,以及设定对应的学习策略。
比如,对于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可以用于描述不同的网络结构和参数设定,以及针对不同状态下选择对应的学习策略,从而实现对神经网络的优化和学习。
三、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的优缺点对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和缺点:1. 优点(1)适用性广泛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言适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控制和学习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元语用意识和模糊限制语摘要:元语用意识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选择行为的一种自反意识,是说话者意识在话语形式上的语用体现。
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作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
模糊限制语是一种典型的元语用意识标示语,四种不同的模糊限制语分别反应了发话人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状态,构成了发话人的语用策略,并为受话人正确理解话语的语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线索。
关键词:元语用意识;模糊限制语;语用标记语;语用策略;语言选择何谓元语用意识?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使用策略等的选择都是在意识的指引下完成的。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语言使用过程是交际者在意识的指导下不断从可供选择的语言范围中作出可协商的选择从而达到顺应交际需要的动态过程。
Verschueren认为,如果把语言使用定义为作出语言选择,考虑发话人和释话人两者心智的中介作用,同时又赋予意识以突出的作用的话,这些都意味着语言使用者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正在干什么,即使和其它理据性程度可能很高的选择相比,某些选择几乎是自动的。
这种“自对自的了解”实际上都体现在所做出的全部选择中。
然而,这种了解还体现在语言使用者对这些选择的自返意识中,这些选择来自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因而就带有了一种具体的概念或者交际状态:而全部语言选择的过程都意味着某一种程度的意识性,有些选择公开地反观自身或反观其他的选择。
自返性意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可以将其看作语言发展的最早的进化条件之一。
而且,其重要性还表现在,从某种程度看来,所有的语言交际都具有自指性。
换句话说,语言使用都意味着语用的和元语用的功能发挥过程间的不断调整。
这里Verschueren的话可以理解为话语形式体现了说话者的意识,有些话语形式服务于一定的语用策略,是说话者的语用手段。
而在每一个语用手段的背后都有意识的指挥作用。
这种指挥语用手段选择的意识就是元语用意识。
人们利用元语用意识来决定语言选择策略、形式、过程等,使得最终作出的语言选择带有明显的语用特征。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 1. 引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不严谨的、不确定的、或不明晰的词语来进行交流。而语言又是无边无际,变化无常,它可以视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或结构表现出说话者各自的意图和丰富的内涵。如果没有模糊性,交际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而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对对立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只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客体,语言就会显得过分公式化,从而失去语言应有的生动性、丰富多样性。
2.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 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G. Lakoff) (1972)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拉可夫(G. Lakoff) (1972)将其下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英语界对模糊限制语的某些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模糊限制语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这都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的。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但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的交际颇有实用价值。
3.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英语中构成模糊限制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某些形容词、副词、非人称短语,情态动词,感觉动词等等,都可以充当模糊限制语或起到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模糊限制语的行为不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手段或方式也就不同。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结构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或是对话语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即称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而另一类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即对说话者本人进行模糊制,称之为关系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3.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可以改变甚至取消话语的原意。这种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adaptors)和范围模糊限制语(rounders)两种类型。
3.1.1 程度变动语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在话语中可以把那些接近于正确,但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话语说的得体一些,从而避免武断。例如: (1)病人家属: what about his ears? Is he still draining fluid? 医生:It’s just sort of crusted… not really draining.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不敢给予完全肯定,故在症状名词(crusted ears ,draining)前面加上了有关的程度模糊限制语sort of和really,对病人的病情作一大致的描述。但是,如果他不用模糊限制语的话,他的话语就会显得十分肯定,就成了是耳朵结痴,不再流脓了。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还有:kind of,somewhat,almost,some,more or less,entirely,quite,etc.
3.1.2 范围变动语 在对人或事物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常会使用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这种模糊限制语不考虑所用的语言与现实情况的接近程度如何,而只考虑范围的大小,因为说话人在他的话语中往往会给出较为具体的数字。 (3)He was about six feet tall. (4)The man’s age wa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forty and fifty. 说话人之所以使用这一类的范围限制语,其原因是说话人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差距太大(例3),或是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例4)。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给听话人一定的数量范围,使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理解事物,不致于产生很大的差错。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还有:approximately,nearly,roughly,around,perhaps,or,等等。
3.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不同,关系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或原意,如果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之前加上“Iguess,”或“I think”,句子的真实条件不会改变。这种关系型的模糊限制语只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说明,指出话语所表达的内容是说话人或别人的看法。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也可分成两种。
3.2.1 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 直接缓和语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所作的直接的猜测,或表示说话人对此所持有的某种态度,直接缓和语包括:Ithink, probably, as far as I could tell, seem, wonder, hard to say, I assume, I suppose,I afraid 等。例如: (5)And I think we can probably j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evening. (6)I have to believe that he has stomach trouble.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一些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和一些表示犹疑的词语,都可以构成直接缓和语,表示说话人的直接推测或犹疑。这类模糊限制语常用于说话人对某事情真实程度信心不足,无很大把握或不敢给予肯定,于是,在陈述这些事件时,便加上了“就我所知”、“可能”等词语,使肯定口气得到缓和,表示了说话人的一种不十分肯定的估计或初步看法。
3.2.2 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 间接缓和语所表达的内容不是说话人本人的看法或推测,而是说话人引用他人的看法或观点,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主要有:according to,It’s said that…,someone says,as I known,等等。例如: (7) There was presumably no acute decrease in heart rate. (8) Mother says that he’s...he has...he’s a...in a way a very finicky eater. 以上例句表明,间接缓和语是通过一些有根据,有来源的说法间接地表达出说话人所持有的态度。这些依据有时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例8),有时则不加以具体说明(例7),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属于说话人自己的看法。说话人在话说中使用间接缓和语来做为话语的依据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同意这个依据的,但这个程度到底有多大,在话语中到看不出来。但由于说话人引用了客观依据,这就使得他的话更具有客观性、权威性。
4.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4.1 提高语用的精确度 说模糊语言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似乎有悖于模糊的属性,其实模糊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模糊中蕴涵着明晰性,不确定中包含着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模糊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反而会更为准确。这体现了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因此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模糊言语往往可能比精确言语更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更能获得高效的外交效应。如面对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中国政府在对待台湾主权上,重申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态度。“决不放弃”自然是可用可不用,最终当然完全取决于台独分子。这个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精当至极,寥寥数语,不仅表明了我们的宽容与忍让,同时也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保卫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方面无可妥协的刚强意志和坚定立场。
4.2 增强语用的效率性 言语交际是讲究效率的。信息传递不仅要求准确,而且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既快速又节省。人际交往中,精确语言往往需要“连篇累牍”,而“模糊语言”却只需寥寥数语。加利福尼亚大学哥根教授说:“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要求别人帮你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人的大致情况即可,如是“中年,高个,胖子,高鼻子,大耳朵,戴近视眼镜”等,假如换用精确语言说他“36岁5个月,身高1. 75米,体重70公斤,腰围1米,鼻高2厘米,戴500度近视眼镜”,你反倒很难找到这个人。
4.3 强化语用的效果性(修辞性) 言语交际中因受话题、语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说话人采用模糊语言来应对,其交际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对尚无把握回答的问题,用模糊语言可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像官话中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就是模糊的言语,其功能就是为了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批评指责他人时,模糊语言既能使话语含蓄委婉,又不至于刺激、伤害对方,也会使对方更乐意接受;政治、外事活动中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模糊语常能起到掩饰或回避作用;对不便也不能明说的尴尬话题,模糊语言则可缓解气氛,使双方摆脱尴尬,又不失礼貌。 修辞可以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准确、鲜明、生动”是传统修辞的基本要求。而模糊是本该力求避免的。模糊理论介入后,人们发现,“准确”目的的实现,并不单靠精确,模糊也是达到“精确”目的的重要因素。模糊修辞所传递的美学信息,所产生的美学效应是丰富俊美的。
4.3.1 强化语言的委婉,含蓄和礼貌性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