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21及其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0.52 KB
- 文档页数:4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能够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或功能减退。
为了平衡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免疫系统的调节活动是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协同作用而实现的。
其中,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免疫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来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
此外,免疫细胞还通过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等机制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
二、免疫调节剂的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免疫调节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包括:1.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等疾病。
如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等。
2. 免疫增强剂: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3. 免疫调节剂:可调整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使其处于正常的调节状态。
如抗TNF治疗药物、激活剂等。
4. 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对免疫系统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许多新型的免疫调节剂被开发出来,如生物制剂、小分子化合物等。
三、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机制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免疫抑制作用:某些药物通过抑制特定的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例如,环孢霉素可以抑制T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免疫反应的强度。
2. 免疫调节作用:某些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使其处于正常的调节状态。
抗TNF治疗药物是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自身免疫疾病的症状。
3. 免疫增强作用:某些药物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机会。
例如,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抵抗力。
4. 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类型的免疫调节剂可以联合应用,从而实现更好的调节效果。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制备工艺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人白细胞介素-2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制备,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重组DNA技术。
该方法首先需要在合适的表达载体中克隆人白细胞介素-2的基因,将其转染至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大规模培养和纯化过程得到目标产物。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基因克隆:将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放入适合的表达载体中。
载体通常是质粒,具有能够稳定细胞内基因组的特性。
该载体还包含了启动子、终止子等序列,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2.转染:将已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染至宿主细胞中。
常用的宿主细胞包括大肠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等。
3.培养:经过转染的宿主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培养。
培养基中会加入适当的抗生素,以筛选出含有重组基因的细胞群。
4.表达:通过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长和代谢活性,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被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
这样,大量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就会被产生出来。
5.纯化:将培养基中的细胞分离出来,通过离心、滤过等操作得到细胞上清液。
然后利用离子交换、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层析纯化,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合适的宿主细胞选择对产量和纯度影响很大。
常用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每种细胞系统有其优势和限制。
其次,可以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来提高人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水平,如调节培养基成分、温度和pH等。
此外,纯化过程的选择和优化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制备工艺研究不断进步,将为更好地利用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更好的疾病治疗手段和提高临床疗效。
14中国处方药 第18卷 第1期·综述·IL-37是IL-1家族一员,具有相似的β链结构。
目前发现了IL-37在多个系统疾病中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来下调系统性和局部炎症的能力,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免疫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抗肿瘤能力[1]。
然而有关IL-37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对其抗炎机制、免疫抑制及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1 IL-37的来源、分布及表达人类IL-37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2q12.21。
它包含3.16-kbDNA,包含6个外显子[2]。
IL-37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产生五种不同的亚型,命名为IL-37a-e。
其中IL-37b具有最完整的结构,由6种外显子中的5种编码而成(1,2,4,5,6),并且具有生物学功能。
IL-37a和IL-37d可能是功能性的,但尚未确定。
IL-37 c和IL-37 e由于折叠异常而不具有功能性[3]。
IL-37的mRNA和/或蛋白质存在于多种细胞类型、器官和组织中,如外周血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上皮细胞、癌细胞、睾丸、胸腺、子宫。
在人类细胞系如 THP-1,U937 和 A431 等细胞系也发现其高表达[4]。
和IL-1 和 IL-18一样,IL-37是一种前体蛋白,该蛋白存在一个缺少信号肽,主要依赖Caspase-1酶,使其成为成熟的细胞因子。
Caspase-1切割位点位于外显子1、2编码的N末端的前体结构域中。
在最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有可能存在另外的Caspase-1切割位点或其他参与IL-37成熟的蛋白酶[5]。
IL-37存在于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在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质膜附近观察到IL-37,推测可能通过分泌小泡释放,通过非经典分泌途径释放出细胞外的,目前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IL-37经过蛋白水解处理后,被转运到细胞核。
在细胞核中,IL-37b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IL-37b具有细胞内和细胞外生物学功能[6]。
・90・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Janua/2022,Volume15,Number1[28]Hu Y,Lin J,Yuan Y,et al.Sodium butyrate mitigates type2div-betesbyonhobotongPERK-CHOPpathwayoeendopiasmoceetocuium stress&J].Environ Toxicol Phaonacol,2018,64*112-121. [29]Eve/ngton EA,Gibbard AG,Swinny JB,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ABA-A receptor subunit diversity within major pe-ph-erW organs and their plasticity in response t early life psychosocial stress&J].Front Mol Neurosci,2018,11*18.[30]Rosman P,Ashcroft FM.Pancreatic p-cell eUcthcai activity andinsulin secretion*of mice and men[J].Physiol Rev,2018,98(1): 117-214.[31]SoX,ShangW,Zhou Z,eia.Gamma-amonobuiyeocacod eneochedeocebean doeia i enuaiesonsu on eesosianceand baanceseneegyeipendo-iueeeoamodoeocaioon oeguimoceobooiaand shoei-chaon ea i yacods[J].J Ag/c Food Chem,2018,66(4)*881-890.[32]Pat t Don E,Ryan PM,Wiley N,et al.Gamma-aminobuty/c acidproducing lacto b acilli posidvely/feet metbolism and depressive-like behaviour in a mouse model of metabolic syndrome&J].Sci Rep, 2019,9(1)*16323.[33]Sohrabipous S,Shari-MR,TXebi A,et X.GABA dramaXcal l y improvcsglucose to/ranco in ireptozotocin-induced diWe-c mW fed with high-fat diet&J].Eur J Pharmacol,2018,826*75-84.[34]Untereincs A,Abde S,Bhattacha/ee A,et al.GABA promotes1cell prolUeraXon,but docs net overcome impaired glucose homeost/isa s ocoaid woih doi-onducLd obLsoiy[J] .FASEBJ,2019,33(3)*3968-3984.[35]Nge DH,Vo TS.An updated mview on pha/iaceuhcai propehiesoegamma-amonobuiyeocacod[J] .Moecu es,2019,24(15)*2678. [36]Reogsiad CS,Samonson CE,RaoneyJF3ed,eia.Guimoceobespeo-moiecoonocseeoionon peoducioon iheough an e e cioeshoei-chaon ea i yacodson enieeocheoma e on ces[J].FASEBJ,2015,29(4)*1395-1403. [37]AgusA,PanchaosJ,Soko)H.Guimoceobooiaeegu aioon oeieypio-phan meiaboosmon heaih and dosease[J].Ce)HosiMoceobe,2018,23(6)*716-724.[38]WaianabeH,NakanoT,SaoioR,eia.Seeoionon ompeoeeshogh eaidoeionduced obesoiyon moce[J].PLoS One,2016,11(1)*e0147143. [39]Moon JH,KomYG,KomK,eia.Seeoionon eegu aiesadu i1-ce)ma s bysiomu aiongpeeonaia)1-ce)peooeeeaioon[J].Doabeies,2020,69(2)*205-214.[40]PappoaMA,Pe e y G,FangX,eia.Indoesase s enioa)medoaioeson ihegui-beaon aios.Theoeeoeon AaheomeeSsdosease[J] .Neueo-boo)Dos,2021,156*105403.[收稿日期2021-08-31][本文编辑韦颖吕文娟]本文引用格式王中英,常丽纳,Xiang Fang.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衰老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1)*86-90.新进展综述白细胞介素1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俸玉,姚娜,袁博琳(综述),陈奇刚(审校)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7FF116(A43)];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8-1101006);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9-1-S25318000001398)作者单位:650500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俸玉,袁博琳);650505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姚娜,陈奇刚)作者简介:俸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
免疫系统的炎症与免疫调节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套防御系统,它能警戒并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异常,导致炎症的发生。
与此同时,免疫调节也起到了平衡并控制免疫反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的炎症和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
一、炎症的本质和机制炎症是免疫系统对刺激性损伤或感染等外界入侵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免疫系统察觉到组织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或其他刺激时,会释放一系列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
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炎症区域的浸润和慢性炎症细胞的增殖。
炎症过程中,免疫细胞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炎症启动时,巨噬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以激发其他免疫细胞的反应。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导物质的释放,会促进免疫细胞的迁移和炎症的形成。
二、炎症与免疫调节的关系炎症本身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但当炎症过度或长时间持续时,就可能会导致损伤和疾病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调节是指通过抑制或限制免疫反应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它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机制,可以防止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和炎症介导物质的产生。
免疫调节通常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免疫调节机制是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作用。
Tregs可以通过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也被认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在炎症和免疫调节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正常情况下,免疫调节保持免疫系统的适度反应,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
然而,当免疫调节失调或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炎症的持续存在。
三、炎症与疾病炎症与免疫调节的失衡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和炎症反应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炎症性肠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细胞介素-10在免疫耐受中的效应调节机制分析引言: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其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IL-10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调节免疫耐受等多种功能。
本文将分析IL-10在免疫耐受过程中的效应调节机制,并探讨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潜力。
一、IL-10在免疫耐受中的抑制效应IL-10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化与反应,从而达到调节和维持免疫平衡的作用。
首先,IL-10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释放促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减少局部组织的炎性损伤。
此外, IL-10能够减少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其分泌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从而降低过度免疫反应。
二、IL-10对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IL-10在不同的免疫细胞亚群中表现出不一样的效应调节机制。
首先,在巨噬细胞中,IL-10能够抑制它们对微生物成分的识别和吞噬能力,并减少产生促炎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其次,在树突细胞中,IL-10被证实可以阻止成熟树突细胞迁徙至淋巴结,从而阻碍T细胞的激活。
此外,IL-10对调节性T细胞(Treg)也具有重要影响。
它能够增强Treg功能,并促进其分化与扩增,通过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来调控免疫平衡。
三、IL-1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由于其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功能,IL-10被广泛研究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以类风湿关节炎(RA)为例,在RA患者中,IL-10水平明显下降,而外源性IL-10的补充能够抑制关节炎发生和发展,并减轻关节组织的炎性损伤。
此外,多项临床试验也显示IL-10在肠道克罗恩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潜在治疗作用。
四、IL-10与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除了对免疫细胞亚群产生直接影响外,IL-10还与其他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 IL-10被认为是调控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的重要分子之一。
白介素的概念白介素(interleukin-1)是一类由白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
人体内有两种白介素-1,分别为白介素-1α(IL-1α)和白介素-1β(IL-1β)。
白介素-1起源于细胞核,可溶于细胞质中,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
它是一种多肽,能够参与炎症反应、发热、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白介素-1还具有促进胸腺细胞生长、调节淋巴细胞活性、参与骨髓造血和肝脏功能调控等重要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1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调节炎症反应。
当机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感染或组织损伤时,白介素-1会被免疫细胞产生并释放,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渗出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增加炎症反应的强度。
这一过程有助于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达感染或损伤部位,对抗病原体或修复损伤组织。
然而,过度的白介素-1释放也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引发一系列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乳腺癌等。
除了调节炎症反应外,白介素-1还对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重要作用。
在细胞因子的调控下,白介素-1可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白介素-1还能够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扩散和活化,进一步提高免疫应答。
白介素-1还在造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骨髓造血过程中,白介素-1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形成各类成熟的免疫细胞。
此外,白介素-1还能够调控肝脏功能。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损伤时,肝脏会释放白介素-1,通过调节肝细胞的功能,参与炎症过程的调节和修复。
总体而言,白介素-1在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能够增强炎症反应的强度,引导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提高机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然而,过度的白介素-1释放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持续和加重,从而引发炎症性疾病。
因此,对白介素-1的研究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炎症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
近年来,科学家对白介素-1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白细胞介素名词解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具有调节和调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与白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活化等过程密切相关。
白细胞介素通过与目标细胞或作用靶点相结合,调节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对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影响。
白细胞介素命名通常以IL加上一个数字,例如IL-2、IL-6等,代表了它们的发现顺序。
不同的白细胞介素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白细胞介素及其主要作用:1. IL-2(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T细胞相关的白细胞介素,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参与调控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
IL-2在适当的浓度下可以刺激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更有效的清除,也被应用于抗癌免疫治疗中。
2. IL-4(白细胞介素4):IL-4主要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角色。
它促进初始免疫应答中B细胞的分化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并参与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具有抗炎作用。
3. IL-6(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免疫调节因子,可以由多种免疫和非免疫细胞产生。
它在炎症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刺激B细胞分化产生抗体,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
此外,IL-6还具有调节造血功能和影响多种器官的生理过程的能力。
4. IL-10(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在调节抗炎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并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对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5. IL-17(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类由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
IL-17可以诱导多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对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只是一小部分常见的白细胞介素,实际上,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并且每种白细胞介素功能复杂多样。
它们可以对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存活和免疫功能发挥调控作用,从而调节和影响整个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有些白介素可由 2 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名称的由来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 细胞繁殖等)。
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
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 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1、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 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1—35。
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人白细胞介素1 p ( 1 B )人1 p为1家族的成员之一,1家族包括1a、1 p、1、18 及1F5至F10。
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p链,p三叶草构像。
1 a和1 p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勺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
多种细胞在应答刺激如炎性因子、感染或微生物内毒素等时,产生这两种蛋白质。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从而使白血细胞迁移至感染位点,重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发热症状。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因最初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故而得名。
白介素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以及造血等。
白介素是由免疫系统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质,一共有18种白介素,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免疫调节、局部抗炎以及诱使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白细胞介素-2(IL-2)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诱生抗体和依赖巨噬细胞杀伤活性等功能。
白细胞介素-3(IL-3)具有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
白细胞介素-4(IL-4)是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多功能调节蛋白,主要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和抗寄生虫免疫。
白细胞介素-5(IL-5)主要由T辅助细胞2型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刺激嗜酸粒细胞分化成熟和活化。
白细胞介素-6(IL-6)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具有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合成抗体等功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白介素的医学书籍或者咨询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综 述·白介素1β激活信号传导与转录因子3促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龙江文1,向延根1,马小华1,胡锦跃2,刘姝灵1(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1.检验科,2.中心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11.040收稿日期:2020 07 08;修回日期:2020 07 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172042)作者简介:龙江文,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肿瘤细胞因子调控。
Email:2210019714@qq.com通讯作者:向延根。
Email:xiangyangen@126.com摘要:炎性细胞和介质是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主要部分,并在癌症的发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β(IL 1β)作为IL 1家族成员是一类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能介导肿瘤的增殖、侵袭及转移,在肿瘤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STAT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存在于细胞质中,能被多种细胞因子或其他胞外信号激活,具有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双重功能。
IL 1β介导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常伴随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本文就在肿瘤中IL 1β激活STAT3信号通路的发生机制做一综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信号通路; 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3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intheMechanismofInterleukin1βActivatingSignalingandTranscriptionFactor3toPromoteTumorigenesisLONGJiangwen1,XIANGYangen1,MAXiaohua1,HUJinyue2,LIUShuling1(1.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2.CentralLaboratory,ChangshaCentralHospitalAffiliatedtoUniversityofSouth,Changsha410004,China)Abstract:Inflammatorycellsandmediatorsarethemajorcomponentsofthetumormicroenvironmentandplay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cancer,theproliferationandmetastasisoftumorcells.AsamemberoftheIL 1family,interleukin 1β(IL 1β)isanimportantclassofinflammatorycytokinesthatmediatetumorproliferation,invasionandmetastasis,andplayanimportantroleintumorigenesis.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STAT3)isanimportantmemberoftheSTATsfamily.Itispresentinthecytoplasmandcanbeactivatedbyavarietyofcytokinesorotherextracellularsignals,andhasdualfunctionsofsignaltransductionandtranscriptionalregulation.AbnormalactivationofIL 1β mediatedSTAT3signalingpathwayisoftenaccompaniedbytumorigenesisanddevelopment.ThisarticlereviewsthemechanismbywhichIL 1βactivatestheSTAT3signalingpathwayintumors.Keywords:IL 1β; STAT3; Signaling; Cancer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 1)作为一种参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细胞因子,其由多种细胞产生并参与相关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白细胞介素4参与调控骨改建的研究进展唐榕1,2,31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骨代谢研究室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2;2 山东大学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研究中心;3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教研所摘要:骨骼系统的稳定依赖骨改建的动态平衡,其受到体内复杂微环境的调控,免疫系统也参与其中。
异常的免疫微环境会打破机体内骨改建的平衡,进而诱发多种骨相关疾病。
白细胞介素4(IL-4)作为一种经典的适应性免疫调节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骨改建的调控,在很多骨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IL-4可通过信号通路直接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还可通过影响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间接调控骨改建,且参与骨相关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牙周炎、骨移植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骨相关疾病;白细胞介素4;骨改建;免疫调节细胞因子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1.024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1-0097-05骨改建是指旧骨不断吸收,新骨不断形成的过程,是骨骼系统经历的有序且耦合的动态连续过程。
骨改建可分为3个阶段,即破骨细胞介导骨吸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来源的成骨细胞被募集到骨吸收的部位、成骨细胞介导骨形成[1]。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同参与骨改建过程,它们构成的动态平衡决定体内骨骼系统的稳定。
同时,骨改建的过程受多种病理因素的影响,包括雌激素缺乏、衰老、疾病、药物和免疫系统紊乱。
免疫细胞分泌的各种可溶性介质会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1]。
其中白细胞介素(IL)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够激活和调节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IL-4作为一种经典的适应性免疫调节细胞因子,不仅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还在皮炎、过敏、哮喘、肿瘤等疾病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