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6
地质勘查工程中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勘查工作中出现了不少创新技术,且在各行各业中都实现了应用。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总体特点是面大、线多、点杂、流动性作业,其中地质调查、矿产勘查项目还具有工期长、延续性强、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
基于此,文章简要对地质勘查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勘查工程;新技术;发展趋势1引言地质勘查工程主要是对施工地点进行地质与环境勘查,并进行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调查活动。
勘查工程是工程建设最基本的环境,为工程的决策、设计、方案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地质勘查技术是工程勘查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查技术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加上国家对地质勘查技术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促进了新设备的研发,给地质勘查工程带来新的希望。
因此,积极探索地质勘查工程中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进而促进我国勘查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2地质勘查工程中的新技术概述我国的地质勘查技术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的实践,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实力,下文将对这些新技术的进行简要了解。
2.1 地表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质层介质和密度的差异,向大地发射人工地震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层的反应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构成及形态的物理勘探方法。
现阶段主要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在煤田、地质研究、金属矿的勘探等方面也有部分应用。
2.2 磁法勘探技术磁法勘探是利用地质层由于具有的不同磁性产生的不同磁场,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异常的探测方法。
属于基本的地物探测方法,也是常用的地物探测方法之一。
现阶段主要用于油田和铁矿区的勘探工作,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
2.3钻井技术钻井技术是地质勘查工程中比较重要的技术,对于V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钻井技术费用高,且施工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国钻井技术与国外钻井技术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改进钻井技术,降低勘探成本,提升勘探速度,从而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
对地震减灾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地震灾害干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何减轻地震灾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陆的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地震减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
关键词:地震灾害减灾问题有效途径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大踏步前进,中国石油在体制、机制上正在进行彻底调整,向跨国企业集团迈进。
但是,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灾害,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得不拿出一定的财力来研究减灾对策。
自然灾害种类很多,本文只就地震灾害若干问题作以探讨。
1 我国大陆的地震灾害特点我国大陆处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地震多发而灾害严重。
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约占全球地震的35%,全球三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有两次发生在我国。
20世纪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5万人,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4%,居群害之首。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现代化工业设施的规模扩大,地震造成的灾害严重程度会大幅度增加。
所以,我们面临的地震形势是严峻的。
2 地震减灾存在的问题2.1 建筑物结构不合理,重“装修”轻“结构”的现象普遍存在曾经震撼了大半个中国的唐山大地震,作为历史的悲剧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这种重装修轻结构的倾向不解决,唐山地震的惨痛教训就会重演。
2.2 轻“防”重“救”的指导思想依然存在我国的减灾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但在执行中,往往忽视了“防”字,不舍得投入。
唐山地震后,国家财政部每年下拨的防震补助费,开始是几个亿,后来为1个亿,再后来是5000万、3000万、2000万、1000万,1995年不再拨款。
财政部不拨款了,企业更有理由不投入了。
是房子都加固完了?不是,全国还有三分之二的房子加固工作量等待着去完成,没有资金,靠什么加固?但是,某个地区遭受了地震,国家、省市、地方纷纷投入,救灾款项很快到位,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4年地震勘探仪器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地震勘探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勘探仪器作为地震勘探技术的核心工具,其市场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市场的分析,总结2024年地震勘探仪器市场发展现状。
地震勘探仪器市场概述地震勘探仪器市场是地震勘探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勘探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地震勘探仪器市场逐渐壮大。
地震勘探仪器市场主要包括地震勘探设备和地震勘探软件两大类。
地震勘探设备市场地震勘探设备市场是地震勘探仪器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传感器,地震记录器等。
随着勘探深度和精度要求的提高,地震勘探设备市场不断扩大。
目前,地震勘探设备市场正朝着高精度、高分辨率、多参数测量的方向发展。
地震勘探软件市场地震勘探软件市场是地震勘探仪器市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软件主要用于数据处理与解释、模拟与预测、勘探设计等方面。
随着勘探数据量的增加和勘探技术的提高,地震勘探软件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地震勘探软件市场正朝着智能化、高效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地震勘探仪器市场发展趋势技术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仪器市场呈现出以下几大技术趋势:1.高精度:地震勘探仪器在测量精度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2.多参数:地震勘探仪器能够同时获取多个参数,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勘探信息。
3.高效率:地震勘探仪器的高效率是当今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提高勘探效率和工作效率。
市场趋势地震勘探仪器市场的市场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规模扩大:随着各个领域对地震勘探的需求不断增加,地震勘探仪器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产品升级换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上的地震勘探仪器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以适应市场需求。
3.应用领域拓展:地震勘探仪器市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外,还涉及到环境监测、地下建筑等领域。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构造、地下资源等进行探测、分析和研究的技术,这项技术在石油、矿产资源勘探、地震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1. 重力勘探技术重力勘探技术是指利用重力场的变化来研究地下物质分布和地形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测量不同区域的重力场差异,探测出地下岩石的不同密度和形状。
目前,重力勘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成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2. 电磁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是指利用电磁场的变化来探测地下物质特性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测量地下介质中电磁场的变化,推断出地下物质的性质和位置。
目前,电磁勘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指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地下物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衰减等特征,推断出地下介质的性质和构造情况。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等领域,是目前最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之一。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物理场数据联合多物理场数据联合是指将不同物理探测方法的数据进行结合和分析,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地下物质分布信息的一种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算法的不断改进,多物理场数据联合已经成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一个重要趋势。
2. 三维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是指将地下物质的信息以三维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将二维数据信息合成为三维结构,提高了勘探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和空间表达能力,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智能化和自动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地球物理勘探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新技术发展及其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意义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特性,以揭示地下地层结构和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新技术的发展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地震勘探新技术发展概述1. 宏观技术发展:近年来,地震勘探技术在硬件装备、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先进的地震仪器设备、高速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勘探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2.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传统的地震勘探主要依赖二维地震数据,不能直观地表现地下地层的三维形态。
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下地层信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准确的地质模型。
3. 长偏移距地震勘探技术:长偏移距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提高地震波在地下的穿透深度和分辨率,对于深层地质结构和隐蔽薄层油气的探测能力更强,有助于开发深层油气资源。
4. 增强震源技术:增强震源技术通过提高地震波能量释放和频率带宽,能够在地下产生更强的反射能量,提高地震勘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它在海上勘探中尤为重要,因为海洋环境下地震波会衰减得迅速,而增强震源技术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二、地震勘探新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意义1. 提高勘探成功率:地震勘探新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地质信息,帮助勘探人员准确定位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通过对地震波的解释和处理,可以预测潜在的油气储量和产能,为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降低勘探成本:地震勘探新技术能够更好地识别目标层位,避免不必要的钻探与开发,从而帮助节约勘探成本。
通过高精度的地震勘探数据,勘探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目标层位的地质特征,降低勘探风险。
3. 拓宽勘探范畴: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对于复杂地质结构和深层油气的勘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地震勘探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拓宽油气勘探的范畴。
比如,在海底深水地区,增强震源技术能够提高地震勘探的效果,帮助勘探人员发现更多的深水油气资源。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读书报告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班级:064091*****学号:***********指导老师:***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吴浩(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
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1 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
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
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不断研发、更新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
地震勘探中的“采集脚印”问题王彦仓;叶秋焱;张树森;柳溪【摘要】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acquisition footprint" in recording geometry. The effect of "acquisition footprint" on the seismic attributes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was first analyzed, and then the self-adaptive filtering method was used to eliminate the " acquisition footprint" , thus inhibiting the interference of "acquisition footprint" in the post-stack seismic dat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seismic attributes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before and after eliminating the " acquisition footprint" ,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method for eliminating acquisition footprint.%重点分析观测系统引起“采集脚印”的原因,研究观测系统引起的“采集脚印”对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的影响,通过自适应滤波方法消除“采集脚印”,在叠后地震数据体上压制“采集脚印”干扰.通过分析对比滤除“采集脚印”前后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效果,研究“采集脚印”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1(035)005【总页数】6页(P652-657)【关键词】观测系统设计;“采集脚印”;地震属性;炮检距;适应滤波【作者】王彦仓;叶秋焱;张树森;柳溪【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066552;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066552;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066552;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066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随着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性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对地震成像分辨率和地震资料的细节刻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简介发展三三维地震勘探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项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应用目的是为了使地下目标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二维相比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
三维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
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基本原理要了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二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
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
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及展望摘要: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地震勘探是非常重要的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对地表进行物理性勘测,也就是研究地表内部的地震波及其物理变化情况。
地震勘探技术在我国煤炭、石油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就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历程及展望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勘探;油气探测;地震数据采集引言近年来,随着单点接收、可控震源交替扫描、数字检波器等应用与发展,已形成匹配小空间采样、单点接收、高覆盖次数的采集、处理技术。
随着勘探地质目标越来越复杂,对勘探精度、空间采样率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勘探目的,从采集、处理、解释三个环节上分析,对数据采集密度均有相应的要求,如果采集密度不够,很难实现其指标法。
1地震勘探技术兴起1921年以前,油气资源的勘探主要依靠地质露头等,且产量不高,以油为主。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折射地震法、反射地震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始出现,使地球科学家获得了探测地球内部地层结构和岩性的定量技术手段,油气探明储量也在逐步增大。
地震勘探凭借其相对较高的探测精度,成为油气资源勘探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最早用于油气勘探的地震勘探技术是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与折射波法基本处于同一时间段,但其成熟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体系形成相对较晚。
直到真空管研制成功,满足了地震仪器设备制造的需求。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地震勘探技术对世界能源行业的影响,我们调查了历年的全球探明油气储量及油气产量等数据。
20世纪60年代至今,地震勘探技术贡献率基本都在90%以上。
并且,每次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和突破,都伴随着一大批油气勘探新发现。
2地震勘探发展历程及关键技术2.1静校正技术工区表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表高程变化大,表层岩性横向变化大,薄黄土沉积区、厚黄土沉积区交互,这些因素使本区静校正问题非常突出。
解决好静校正问题是本次处理的关键。
在处理中,需采用常用折射矫正及非网格层析静校正两种校正方法进行试验对比,核心是通过目标的叠加,可以明显地看出常规的折射静态正面剖图的形态错误,消除假构造,提高目的层的成像质量。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以探测地下结构和性质的地球物理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质环境调查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地震勘探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初的地震勘探是通过射出地震波并记录它们的反射来探测地下的岩层和地质构造。
然而,由于当时地震反射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技术还不完善,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逐步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开始向数字化、计算机化方向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震勘探技术又经历了一次飞跃,采用三维地震勘探介质模型,能更加准确的处理地震数据,得到更加精确的地下结构信息。
二、地震勘探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1.石油勘探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质结构中的传播速度、反射、折射等特性,可推断石油存在的地层位置和形状,从而指导油田的勘探和开发。
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石油勘探中的主流技术。
2.地质灾害预测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山区地震勘探可发挥出其高分辨率的优势,探查地下裂隙、断层等地质构造,预测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在城市中使用地震勘探技术探查地下隧道沉降,判断隧道建筑是否稳定。
3.地质环境调查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环境调查领域。
例如,利用地震勘探可探查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岩溶洞穴等信息,指导水资源开发;还可探查沉积层结构、地层厚度等地质信息,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三、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该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源,为了实现更高效、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可开展地震勘探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6、波阵面(81 、 34)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 、 40)2、物理地震学(71、 35)3、频谱(50 、 50)4、波的发散(90 、 30)5、波散(90 、 31)6、频散(80、 35)7、吸收(70 、 40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
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摘要:我国岩土勘察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若干技术问题,需要勘查工作者和有关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岩土工程勘察制度,由于勘察的对象是地面以下的地质体,很难进行直观的检查和观察,因此要结合工程条件和工程设计等方面来进行。
1.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1.1 岩土分类和描述的准确性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岩土分类和描述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对掩饰完整性分类、粉土的、勃性土的光泽反应、摇振反应、任性和干强度描述作出了具体规定(gb 50021-2001),这一规定弥补了先前岩土鉴别方法的缺陷和不足。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看勘察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岩土分类、描述的质量仍然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质量低下的岩土分类报告屡有出现,给勘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勘察结论出现重大错误。
1.2 地质形态和岩土参数地质形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地下不明物体、埋藏深度和位置的确定等;岩土参数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有些岩土层或者风化岩,由于很难取到这些岩土的土样或者很难进行室内、室外试验,而导致这些岩土设计参数,包括变形指数、承载力等指标不易确定。
1.3湿陷系数统计值及杂填土湿陷量计算问题勘察人员在工作中通常会对土工统计表中的结果感到费解,比如某工程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的统计计算结果为:湿陷系数为σs=0.001-0.105,从数据值本身来看,小于0.015属于非湿陷土层,这时一些勘察人员就认为土工统计结果存在错误。
然而,如果经过认真思考,并对土性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由于一些土层,尤其是新近堆积的黄土,会在小压力作用下呈现出敏感的湿陷性。
这种现象表明,这类岩土在浅表层自重压力作用下会产生湿陷性,而当压力增加达到2千克或以上时,这种湿陷性或减弱甚至消除,因此对同一个土样的湿陷系数分析结果会有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勘察人员的综合能力。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获取地下信息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简单方法,到现代化高精度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技术的应用,让读者更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进展。
1. 地震勘探技术的起源地震勘探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人类用原始的地震观测方法来预测地震、探寻矿脉等。
例如,中国公元前132年的汉书中就有“地流石”一说,即地下流水状物或矿物,说明当时已有寻找地下物体的意识。
近代地震勘探技术的起步,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6年,美国地震学家丘奇(L. G. Johnson)首次提出“反射地震学理论”,试图利用地震波的反射现象寻找地下物体。
1930年代末,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利用“炸药-地震计法”探寻地下石油资源,标志着地震勘探技术迈入现代化阶段。
2.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反射法到综合勘探技术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主要使用反射法,即通过地震波的反射现象来探测地下物体。
反射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分辨率高,但由于不能探测深层结构,因此应用范围有限。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人们开始在反射法的基础上发展综合勘探技术,即将多种地震勘探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勘探技术。
综合勘探技术包括反射法、井身勘探、地震测线等方法,它们互相补充,能够探测到更深层次的信息。
从地面勘探到海洋勘探地震勘探技术最初的应用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在海洋上应用地震勘探技术。
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又分为浅海和深海两种,前者以数十米至几百米的水深为主,采用浅海地震勘探技术;后者则是指水深超过1000米的深海地震勘探技术。
从二维勘探到三维勘探地震勘探技术最初是二维勘探,即只能探测到某一平面内的信息。
但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引入三维勘探技术,即能够探测到空间内的三维信息。
这种技术具有精度高、可视化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地下工程、储层评价等领域。
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摘要我国地震勘探技术,伴随着仪器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次重大的技术进步,目前已经成为煤炭、石油等领域进行构造勘探的首选技术。
本文对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解释这三种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简单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进一步加大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勘探;关键技术;资料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解释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73-020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并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综合性高科技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的地质解释,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1 地震勘探的几种关键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经历了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
下面就对其中的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这三种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地分析。
1.1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这主要是对勘探区进行有效地资料采集,从地震激发条件、接收条件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资料采集。
在具体的作业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及时地加以解决,提高资料采集的精确度与准确度。
1.1.1信噪比原始资料的质量对于勘探精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信号噪声比。
根据地震有效信号的连贯性的特点和各种原始资料的随机噪声,现场通过多次叠加后,可以大大提高局部的信号噪声比。
野外作业,一般沿地震测线间距来安排多个探测器接收地震信号。
沿直线测量数据线的常规观测得到的资料是平面内的测线地震资料反映。
1.1.2分辨率分辨率的大小,通常而言与频率是成正比的,同时也受带宽等因素的一定影响,因此,要求实现高频段噪声的地震资料采集。
在具体的资料采集过程中,要选择最佳激发层,充分试验激发药量,除此之外,还要选择合理的仪器,合理组合检波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地震波主频宽度和高度,还能有效衰减低频噪音和压制噪音干扰。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2008-10-13 20:02:20|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根据历届SEG年会文献,纵观全球地震勘探活动总的趋势、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结合我国近年来在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山西、陕西、内蒙黄土高原)利用地震勘探技术对煤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实践,(1)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技术:
(2)资源开发地震勘探技术:煤田、石油开采地震技术 所谓复杂地区是指地表或地下条件复杂的地区,而地表条件复杂往往也伴随着地下条件十分复杂,例如我国多数前陆冲断带,地表为起伏剧烈的山地,地下逆掩推覆,地层陡峭,断裂纵横。在这些地区,有的地方过去可能被视为地震工作的“禁区”,现在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及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不仅要闯入这些禁区,而且要求得到品质较高的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来适应这种需要。据埃索石油公司研究报告提供,1998年全球所发现的石油储量,使整个全球石油储量增长1.5%,达到1410亿吨;天然气增加了1.1%,达到了146万亿m3,从而保证了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消费量增长幅度。在当前,在一些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油气区逐渐被发现以后,在上述复杂地区寻找油气储量必将在新增油气储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今后的地球物理勘探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这些地区开展,围绕着这些勘探活动的技术发展,就成为今后几年物探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斯仑贝谢公司油藏管理总裁曾说:上世纪初,原油采收率只有2-3%,目前原油采收率平均已达30~35%,未来10年采收率目标可望达到50%,由此能使现有地下储量增加15%,这几乎相当于全球可采储量翻了一番。因此说,提高原油采收率,比通过勘探活动在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发现的油气储量还要高得多。提高采收率,实际上就是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其核心就是要适时地掌握地下的油藏模型,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把原油采收上来。过去,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指地震技术,为油气田开发做了很多工作,并有“开发地震”和“开发与开采地球物理”、“储层地球物理”等说法。今后,随着地球物理技术自身的发展,为油气田开发服务、向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延伸,其广度和深度必将大大拓宽。围绕这一目标的技术发展与进步,就成为今后地球物理技术的另一个趋势。当今,美国的普鲁德霍湾和挪威的一些油田,其采收率已达57%~60%,可见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通过技术上的进步,其目标也是可以达到的。
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 复杂地区的含义 我们这里讨论的复杂地区,主要指对于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活动而言地表条件十分艰苦和恶劣的地区,如起伏剧烈的山地山前带、纵深的沙漠腹地、巨厚的砾石和黄土覆盖区、灰岩出露的喀斯特地区、水陆交替的海滩及沼泽地区等。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在山地,随着强烈的造山运动,不仅地形陡峭,孤峰林立,而且地下地层褶皱强烈,逆掩推覆利复杂的断裂系统使地下也变得十分复杂。地表条件造成激发、接收条件变差,能量下传困难,从而使数据信噪比降低,有效信号能量弱,静校正问题严重;而地下条件又使速度场及各种属性分布函数十分复杂,信号成像十分困难。
在勘探成熟区,地表条件相对较好,但勘探目标在于新领域、新层系以及向周边地区延伸,这对已发现的油气层来说,问题变得相对复杂一些。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深层以及老油层之间的薄层及薄互层。前者主要是成像问题,后者除了成像之外还有一个分辨率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复杂地区,也包括这一方面的问题。_
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石油人》 近些年来,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相对缓慢的,除了地震中的3D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之外,基本没有出现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复杂地区(特别是山地)野外数据采集、钻井等经济投入较大,花同样多的钱有可能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以及在老油田周边及其油田内新领域、新层系中找到的储量要多,投资者愿意把钱花在这上面,而投到复杂地区(主要是新区)的钱就相对少了,从而技术发展也就相对迟缓了。在我国,情况并非如此,这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石油系统的“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相对较快,我国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绝大多数都属于复杂地区的油气勘探。下面进行的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我国情况而言的。
基本具备了上山进行地震数据采集(2D/3D)的作战能力 重磁电和地震,野外数据采集作业中,地震最复杂,因此我们这里针对地震来讨论。仪器设备、运载工具(车辆、包括租用直升飞机)、通信条件、人员生活供给和安全保障等都已初步形成能力;测量技术、钻井技术、激发接收技术近年来有较大的进步,至今基本能满足当前勘探精度的要求。
地震静校正技术 只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潜水面,不管地表条件如何复杂和困难,当前技术都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静校正量;在老地层出露地表,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强烈,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折射界面的情况下,静校正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这时只有通过试验和重复估算,并结合分析叠加效果来确定最终静校正量。因此,在我国西北,多数前陆冲断带地区静校正技术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静校正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
地震速度分析与速度建模技术 当前地震速度分析仍采用传统的基于水平层状介质的CMP叠加模型(有的地方采用了DMO速度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显然这对复杂地区是不适应的。反射波层析反演和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由于在应用技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而没有应用于陆上数据。但它们必将成为复杂地区速度分析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模型建立技术十分陈规,层位信息的提取基于CMP叠加t0图,有的层速度采用Dix公式,或根据时距曲线斜率等方法进行计算,用井数据和VSP数据进行控制。建立的是一个速度时间深度模型,而不是速度深度模型。其应用也仅限于把t0图转换成构造图,而与成像没有联系。一边速度分析一边成像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CMP叠加和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流程,极少数地方采用了DMO叠加和深度偏移技术,但仍是试验性的处理。静校止和叠前压噪技术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长进,从而促使一些剖面的质量有所提高,满足了部分解释人员的需求。但在深层成像、逆掩推覆体下盘和盐下构造成像方面只能说有所进步,离需求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围绕陆上数据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推广应用这条主线,相应的配套技术如基准面、静校正、信噪比、速度建模等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完善。从整体水平来看,资料处理技术与复杂地区数据处理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磁电勘探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仪器的更新换代、数据处理周期的缩短、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比较突出的一项技术是,在MT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MP(CEMP)技术已正式投入生产并收到了较好的勘探效果,技术上也逐渐完善。大地电磁测深(MT)、建场测深(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在应用上也有较大的长进。LCT综合处理解释系统的出现,促进了信号处理与解释技术的进步。另外,利用重磁电技术进行表层结构工程探测,为重磁电勘探技术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很宽阔的领域
在这一个项目范畴内,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是:以地震方法为本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集成一体的综合处理解释方法,将是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发展的核心;地震数据3D空间深度域准确成像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复杂地区(特别是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朝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方向发展。地震的主导作用地位丝毫不会动摇,重磁电方法已不完全限于区域勘探和基底性质的调查,而当地震遇到困惑时,重磁电信息有时能使你摆脱困境,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指导在目标勘探中的地震解释。一个新的观念是:重磁电和地震信息解释不是对解释结论的相互验证,而是对解释思路的相互启发;不是发生在解释的末尾和成果的汇总,而是从勘探部署开始到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的有机融合。当前,已见到了这种结合成功的实例,勘探效益十分显著。今后这种结合将成为取得勘探成功的必经途径,因此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必将是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
复杂山地3D勘探技术学习 前陆冲断带地表多为陡峭的山地和山前,地下构造十分复杂,断裂十分发育,地层褶皱强烈。要探明地下地质情况,必须进行3D地震观测,因此复杂山地3D勘探技术是当前一个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会围绕3D观测系统及施工方案设计、3D静校正和叠前压噪、3D速度分析与建模以及3D数据深度空间成像等问题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最终得到一个高质量的3D深度空间成像的数据体以及3D深度空间的速度分布函数。前者用于构造解释,准确地确定其几何特征;后者用于储层特性的研究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应用。今后几年,复杂山地3D勘探活动日益增多,必将促进山地3D勘探技术的高速发展。
传统的野外静校正量估算、初至折射静校正都是建立在有一个相对稳定基准面基础之上的。今后的发展是在老地层出露地区,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折射界面而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波场进行校正。走时层析反演近地表模型结构以及不规则观测面上的波动方程延拓及其层替换有可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成为静校正技术的发展方向。
叠前压噪已成为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提高信噪比的主要手段,今后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是深度和广度,并朝适用性发展,具体课题一是多道统计求滤波因子,二是非线性滤波系统压噪,三是叠前多域正交分解及多域交替处理压噪。在复杂地区,由于地表条件的复杂多变,采集数据信噪比往往很低,因此提高信噪比的处理技术始终是一项重要技术。
层析反演和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传统的速度分析方法不能适应复杂地区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的需求。在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中,反射波走时层析反演和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有可能取代现有的速度分析方法。层析反演能使模型变得十分细微,适用于非均质体模型;深度偏移方法把成像与速度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保证了速度的准确性。射线路径走时最小和偏移叠加最大能量成像,是我们常用的两条原则,如果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有可能使问题得到更完美的解决。目前的层层剥脱方法,有可能成为它们融合的途径,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融合是完全有可能的。
深度偏移技术 地震数据从时间域逐渐转向到深度域内进行,这是适应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深度偏移技术是从时间域转向深度域最好的桥梁,也是处理与解释结合最好的纽带。过去几年,深度偏移技术在海上油气勘探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勘探效益。这说明深度偏移技术本身(方法与算法)已处于成熟阶段。对于陆上数据,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深度偏移处理的数据,目前仍处于蜻蜓点水式的试验效果,还未见到带来巨大勘探效益的成功实例。究其原因,主要是陆上数据深度偏移处理还存在基准面、静校正、信噪比、速度深度模型以及信号振幅严重失真等问题。今后这项技术的发展是朝陆上数据应用技术方向发展,形成与深度偏移技术发展的多项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