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免费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21.00 KB
- 文档页数:6
岩溶地震勘探方法简写1.1 浅层反射波法反射波法勘探是利用地震反射信号,获取对地下介质分布情况认识的方法。
由于地震波在界面反射时会出现波型转换,为便于分析和处理记录剖面,在浅部往往采用P 波或SH 波反射法。
反射波法是建立在弹性各异的层状介质模型基础之上,借助于观测和研究在近地表激发后,从地下各波阻抗分界面上反射回地表的反射波,以调查地下地质构造、断层、沉积环境和岩性等。
当然,产生反射的反射界面通常较为平整、较为规则和相对于波长有一定延展长度的。
反射波法工作原理见图1。
从目前来说,二维、三维(多次覆盖)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是在油气、煤炭等沉积矿藏和工程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地球物理方法。
工程地震勘探的目的层一般较浅,要探测的地下地质体(溶洞或断层)的尺度一般较小,勘察的对象多为土质地基或较软的岩层.因此,野外数据采集的关键是要获得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的地震资料.为了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工作中常采用小道距、小偏移、小排列、小采样、小能量激发和高频检波器、高宽频带记录的数据采集方法.应采用具有高抗干扰能力、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测试仪器,以获取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图1 反射波法工作原理图1.2 折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以基岩与上覆地层存在波速正差异为前提。
观测系统根据探测任务与具体地质情况,工作中采用了追逐相遇观测系统。
该观测系统能够重复连续观测地下基岩界面。
在实施观测的过程中采用等排列长度,等道间距与不等偏移距。
偏移距大小视基岩的埋深与基岩上覆介质速度以及是否为相遇还是追逐观测和监视记录上出现的直达波道数来确定,见图2。
折射波法在勾绘基岩起伏界面的同时,还能区分基岩中的不同速度段,确定断层精确位置与埋深、破碎带宽度,还能确定破碎带波速大小,从而了解其破碎程度-破碎程度往往决定着含水及导水程度。
但折射波法只能反映基岩面附近的情况,对深部情况无法反映或反映不佳,这是其缺点。
1.3 瑞雷波法瑞雷波法是利用瑞雷波在分层介质中传播时的频散特性,以及传播速度与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相关性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339地震勘探方法简述李 佳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张翠翠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摘 要: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对地震勘探的两种方法过程的简述对地震反射波勘探和地震折射波勘探方法进行了一定小结。
关键词:地震反射波勘探;地震折射波勘探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近年来,应用天然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
1 地震方法1.1 地震反射波勘探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这一部分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潜水面变化、基岩以上现代沉积的岩性和厚度的变化等因素。
它们决定了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条件及资料处理中表层静校正的难度。
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是利用介质的弹性差异探测地下目标物的一种物探方法。
反射波法是在离震源较近的若干观测点上,测定地震波从震源到不同弹性的地层界面上反射后回到地面的旅行时间,测线不同位置上的法线反射时间的变化反映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从而达到划分地质层位或断层、采空区和岩溶等地质情况。
1.2 现场工作方法根据场地的条件及工作的重要性,作业区内应进行震源、检波器、观测系统等的试验工作。
在试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各类采集参数。
为提高分辨率多采用小药量的激发方法,这是因为从激发频谱上看,小药量能激发出比例较高的高频成份,有利于提高分辨率。
因此,工作的激发震源采用小炸药量爆炸激发,这样就可以确保在达到和超过需要的探测深度的情况下,提高震源的激发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