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9
“六权治本”和“六大发展”是破解山西“立体式困扰”的祛病良方和科学路径,是山西省公务员遴选考试热点,各位参加2016年山西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需重点学习掌握。
【六权治本】2014年10月14日,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强调: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实施“六权治本”,即通过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在“不敢腐”的基础上,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
【六大发展】2015年12月4日,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要紧密结合山西实际,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六大发展”)作为中央新的发展理念在我省的具体化和新实践,扎扎实实落实,全力以赴推进。
“六权治本”和“六大发展”是破解山西“立体式困扰”的祛病良方和科学路径。
一、厘清经济模式与政治生态的内在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由是可知,政治根源于经济,既由经济所决定,也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生态产生于经济模式并为经济模式所制约。
山西之所以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正是由山西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所决定的。
由“马铃薯贪腐型”转为“葡萄串贪腐型”,由“单独贪腐型”转为“集体贪腐型”,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种种表征,凸显出政治与经济的深度交融、权力与利益的紧密相伴。
畸形的官商同盟圈、官场利益圈异化了正常的政治生态圈,映射出山西的独有阵痛——资源型经济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发展的转身艰难。
政治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个地方如果政治生态污浊、贪腐横行,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经济停滞、人心不安;反之,一个地方如果政治生态良好,就能凝聚人心优化环境,生成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顺、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如果说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资源诅咒”造成了政治上的生态恶化,那么政治生态恶化的“泛化”性特征则加剧了资源型经济的恶化。
山西省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摘要: 当前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同时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之一。
通过分析山西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山西新能源发展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山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更好地促进山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现状;对策引言当前,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性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山西是能源大省,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给山西的社会生活带来沉重的代价。
在全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山西如何改变现有的传统能源结构,积极探求、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山西发展新能源形势紧迫,目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处于需要大量消耗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如果继续沿袭以“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也难以承载。
能源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沉陷恶化趋势。
山西省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煤炭消费过程中的80%以上又属于直接燃烧。
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烟尘、粉尘影响大气环境,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
化石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使环境不堪重负,河段严重污染,城市空气质量差,机动车尾气污染等。
因此,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的难度加大。
从发展趋势看,煤炭、石油价格是上涨和走高的,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运输成本,企业效益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
目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压力很大。
加大新能源投资,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利用主要是使用当地资源,这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人数。
第1期 山西焦煤科技 No.1 2008年1月 Shanxi Coking Coal Science&Technology Jan.2008 专题综述浅谈山西焦煤集团发展杜 岑①(山西焦煤集团国际贸易公司) 摘 要 论述了通过实施“集中化、洁净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生产集约、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各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集团;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一直占70%左右,煤炭作为能源支柱,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多年来,粗放的方式一直困扰着煤炭工业,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不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更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难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企业生存危机凸现。
为摆脱困境,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实施了“集中化、洁净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地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产集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立足大集团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国约有2万多个煤矿,2006年生产原煤23.8亿t,平均一个煤矿5~6万t,形成了煤炭现在的“弱小散乱”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没有集中度,相对来说也没有大的竞争力,组建大的集团,走“集中化”道路,是企业必然的选择。
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而成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于2001年10月成立,现有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汾西矿业集团公司、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华晋焦煤公司、山西焦化集团公司、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煤炭销售总公司7个子公司,其中有2个A股上市公司(西山煤电和山西焦化)。
该集团现有28个生产矿井和18座洗煤厂,洗煤厂的入洗总能力为4500万t/年。
截止目前,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一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特大型焦煤产销企业,可生产焦煤、肥煤、1/3焦煤、瘦煤、气肥煤、贫煤等十几个品种煤炭产品。
山西省煤炭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山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其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
本文从山西煤炭企业现状、发展困境分析及政策支持、技术落后、资源枯竭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在政策支持方面,山西煤炭企业长期缺乏政府支持和激励措施,导致企业发展受限。
技术落后是另一个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先进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资源枯竭也是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传统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实施产业转型等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山西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山西省,煤炭企业,发展困境,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资源枯竭,产业转型。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和产量,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份。
山西省的煤炭企业在国内煤炭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加剧,山西省的煤炭企业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尽管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技术落后、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导致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政府对煤炭行业的支持也存在不足之处,未能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如何应对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发展困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西省煤炭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措施,以期为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问题提出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煤炭产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山西省煤炭企业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传统的煤炭产业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遭遇困境,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使得煤炭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山西省煤炭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
山西煤炭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题目山西煤炭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英文题目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anxi Coal Industry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告》院(系):商学院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设计)题目山西煤炭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题目来源及意义题目来源:煤炭作为当今社会工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全球各国对煤炭业的开发与利用都相当重视。
尤其是我国煤炭大省??山西煤炭业的发展和现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意义:当今全球能源紧缺,作为能源消耗和产出大国的中国近些年来主要使用的能源仍是煤炭。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能源开采和使用方面仍存在技术含量低、使用率差等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良因素。
因此,对山西煤炭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成为了目前的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山西煤炭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煤炭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国务院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安全生产整治、煤炭经营秩序整顿、采煤方法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山西煤炭的需求以及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此,本文在描述山西煤炭业现存问题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题目研究领域状况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具有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要努力建设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崔庆云在《对山西煤炭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考》中提出: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山西煤炭业发展意义重大,在《关于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中郭文奇指出:多年以来,山西煤炭资源开采消耗、损失浪费严重,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少,后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旅游产业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旅游业是具有带动性、先导性和外向型的经济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整合地区资源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被确定为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面对目前资源紧张、能源枯竭的现状,发展无污染、节能型的旅游产业是山西由“黑色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变的首选出路。
【关键词】:产业转型,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山西省一.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山西省坐落在太行山洗,东临黄河,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主体就是山西省。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积淀造就了山西省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山西省目前已形成以晋北佛教,晋中大院,晋南寻根为龙头和以太行山峡谷,芦芽山,黄河为辅助文化,山水观光产品,还推出了乡村,红色和工农业旅游项目。
2008到2014年,是山西旅游规模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旅游景区由365处增加到543处,A级景区由60处增长至116处,其中5A级景区有3个,4A级景区有55个。
一些国内外知名酒店和企业落户山西。
从2008年至今,山西省旅游业以平均每年近30%的高速增长。
二.旅游业是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山西作为一个典型的中部地区的省份,自然、文化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并拥有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吧煤、铁、铝等矿产资源作为资源来对待,单纯依赖第二产业发展,致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山西经济是工业前倾与农业滞后的增长格局;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仅仅局限于能源原材料方面。
以传统的煤、焦、冶金、电力四大主导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能源重化工基地成了我们目前唯一的形象。
同时,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山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空气污染指数长年居于全国甚至世界前几位,地下水系破坏,整山树林死亡,本来人均资源占有量就只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匮乏状况进一步恶化,单一的产业结构还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人才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金融危机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15-01摘要山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省,煤炭型经济在山西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的过度、不合理的开发,资源日渐处于枯竭状态,加之近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山西经济面临重大挑战。
本文分析了金融支持对山西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并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方面提出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山西经济经济转型金融支持一、山西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
山西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靠后,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归结起来有三方面问题: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缺限;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其产值比起发达省份和地区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还是保留老式耕作方式,没有实现机械化。
第二,地区结构不协调。
山西省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
第三,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持续。
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是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的,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要素越来越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所以,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省今后发展重中之重。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思路——金融支持经济转型(一)山西经济转型亟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包括金融规划和金融政策。
金融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充当参与者和引导者角色,通过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结合产业政策的制定的科学预见性,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以,金融支持指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多政策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张 玲 (广东商学院 ,广州 5 1 0 3 2 0) 邬永强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 7 1 0 0 6 2)摘要 : 通过对晋西北地区的环境、资源分析 ,以及目前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评价 ,本文指出了晋西北地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晋西北地区 ,环境 ,资源 ,可持续发展Environm ent , R esources and Sust a i na ble Developm ent in the N orth w est A re a of Shanxi Province/ Z hang L ing ( G uangdong T r a de C ollege , G uangz hou 510320) , Wu Yongqiang ( Shanxi Norm al U niversity , Xi ′an 710062) .Abstr act :Base o n analyzing enviro nment ,reso urces in t he no rt hwest area of Shanxi p rovince ,and evaluating t his regio nal sust aina b le develop ment sit uatio n , t his paper drew a co nclusio n t he reso urces , enviro nment , pop ulatio n must be har mo ny and bro ught f o r t h s o me measures to solve t he p r o blems.K ey w ords :t he no r t hwest area of Shanxi p rovince ,enviro n ment ,reso urces ,sust ainable develop ment面积的 59 % ,侵蚀模数 017 万 t / km 2 ·a ~3 万 t / km 2·a ,年流失量 5156 多万 t 。
“产业结构调整”专栏 山西统计2Oa2年第2期 文章编号]1004—5988(2002)02 00t3 0L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吉国玲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摘要]党的十五届五甲人一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 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 线 这不仅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而且也是国际国 内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山西经济结构存在的 问题,以开拓创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措施,调整山西 经济结构,为振兴山西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去通过的(十五建议),明确指出:实现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蒋效益为中心,对 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在新形式F党中央所怍的重 大决策,也是山西必衙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
山西经济结构存在的弊端及其根源
目前的山西经济结构是根据山西的资源特点和国家经济 发展战略需求.进行产业布局,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山西经 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能源、麒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 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垒省三丹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 煤炭。山西的经济结构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疑具有一定 的适应性,曾经为全国经济的璇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随 着我国经济的高谜发展“及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种种新情 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l J西产业结构发展中的潜在矛盾和问 题逐步显现,并 渐突出,表现为结掏档次低级、效益不高、转 换功能不强 适应市场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市场的主动性 差等等。尤其是从国家窭施煤嵌西移战略“来.更使山西的 煤炭行业举步难艰。煤炭价格连年1 跌,1999年仅煤炭降价 一坎就直接损失选30多亿元 1999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居全国第26位,城乡收水平长期居于全国F游,客观上造成 r山西 资源富省、贡献大省 经济穷省 的格局。 篮戍山甄落后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田之一.就是缺 少具有鞍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 念, 善于用好 用活、用足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善于抓住一切 [作者简介]言国玲,1964年生,临汾人,篷济学学: 山西誓盲高等专科学校讲 .邮编030021 有利时机,不善于改革开放以来对煤炭资铟f大规模的开发生 产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煤炭生产促进丁交通运输 的在发展.我阳却没有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全国的煤炭 产量中,山西占到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公路货运量占全国 4 4%.居全国第9位,可是载重汽车产量却只占垒的o n5%.居全国第22位。由于认识不统一,决心不大.魄力不 足,山西汽车工业一直没有搞上去。特别是改革开放“来,山 西经济结构向趋重演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赣以 外迁扩张,运行质丑不高,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人 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讲.一是基础 性产业地位不牢固。山西农业在冒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 低.农业受自然力控制的成分过大,作业方式原始,产业素质 低下,基础性地位不稳固;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业近年来发展 很快,但对山西经济增长的“颈”翩约仍然存在;科学研究和教 育事业发展缓慢,艰难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科技推动和^才 支撑。二是支挂产业单一,置换缓慢。山西煤炭产业地位相 对牢固,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到2玉%左右。I1上煤炭工业为首 的八大产业位置序列从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山西煤炭工业发 展市场及新兴能搋工业的制约和影响,近年弗已经走向衰落 阶段,发展乏力,这是山西经济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三是产 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够导致山西产品的附加值 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四是先导产业发育迟缓。标志产业发 展高度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高。五是各产业内部结 掏失衡 农业始终没有解决好种植业与大农韭之间、粮食作 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工业的初级化程度持续扩张,以矿 产品为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割全省工业总产出的 三分之二以上,轻重工业严重失衡,山西初级化产业效果较 好,高级化产业电子 但表行业效益较差或呈负效益状态,产 业比较效益随技术要求的高低量逆向递减;第三产业中,传统 的直接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产业发展鞍快.而代表第三产 业高度化裳展的信息、科技产业比重撮小,其增加值仅占第三 产 世的2 2%,旅游业发展缓慢,与旅辩资源大省地位不相 韩。六是产业的外向程度慨。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 动力或贡献率不高,传统的名特优产品市场准备不足,没有形 成规模经济。七是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山西地区与地区之 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之间趋同,(下转摹22酉)
前三季度gdp版图:山西第一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GDP版图,其中山西省位列全国第一,当中山西省GDP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1%。
随着经济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民主改革的不断深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迅速成长。
今年以来,山西省抓住了稳增长的关键,扎实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
山西省通过改革创新,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动投资增长,特别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期间,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山西省创新性的投资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山西省实施大投资、多渠道、政策联动的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山西省,积极推动山西省经济发展。
其次,山西省实行发展多种工业,拓展了经济结构。
山西省抓住国家开放经济新机遇,实施便利外贸政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山西省经济发展空间,大力提升外汇储备。
再次,山西省坚持勤俭节约,加强节能环保,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把节能环保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大力推行了“关煤改气”政策,推动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降低,有效的改善了环境质量,提升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此外,山西省实施支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改变了贫困状况。
山西省政府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积极推进“去村落化”、“村村通电”、“全区改扫一扫”等脱贫攻坚工作,解决了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山西省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权,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积极推进经济民主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赢得了全国第一的GDP排名。
山西省朝着全面小康目标不断进取,以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稳健有序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全国GDP第一的目标,从而推进山西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推行改革创新,丰富经济发展政策,完善经济结构,提高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升社会总体素质,把山西省的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山西省省长王君:再造转型发展新山西(省部长访谈录)——山西省省长王君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十一五”期间:●山西率先整合重组煤炭行业,70%矿井达年产90万吨以上,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87●山西农村“五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山西获批成为首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国家级综改试验区五年亮点纷呈,山西迈上转型路记者:“十一五”是山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哪些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君:这5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资源型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3400万三晋儿女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两年投资1万亿元的计划,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企业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石太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大西客运专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铁路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支线机场网正在形成;引黄北干工程和35项应急水源工程陆续投用。
二是实施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矿井总数已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已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去年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是历史最好水平。
山西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投资300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农村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即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记者: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除了提升煤炭产量,对山西还意味着什么?王君:这是山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迈出的有力步伐。
通过这轮整合,山西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资源整合的社会经济效益“1+1>2”。
论山西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
2009年6月 2
论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山西经济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推动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化、区域经济完善市场体系、调控管理体系、山西省
正文: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 3
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应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 三、 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山西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针对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率差,生态环境恶化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4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有资源,国家投资政策向能源与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倾斜,国家经济重心西移等许多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又有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科技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投资能力有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因素,要采取“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强化科教为手段,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 必须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国营、集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1. 加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放宽非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实行平等的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维护非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扶持城镇集体企业,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的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国家 5
控股公司、独资垄断公司等,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土地、矿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家所有权得到充分体现。 继续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提高双层经营总体水平,强化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做好外经、外资、外事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对外开放中的主体作用。 发展科技教育、教育价值观落后,教育投入水平长期偏低,生产要素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山西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起本区域的教育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上转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应用型人才,确定教育观的目的是优先发展教育,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是普及和扩大教育,使更多人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以使他们有获得较高收入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企业、农户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相互联系,组建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集团公司。促进农科教,科工贸的有机结合。坚持高科技与实用技术相结合,把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实用技术开发放在首位,搞好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实施 6
科教兴农,科教兴企工程,办好太原、大同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阳泉、泽州县南村镇、阳曲县泥屯镇等星火技术密集区,要优化教育结构,重点普及城乡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工技术教育,从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积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重视成人岗位培训、职工技术培训、函授教育及社会办学,促进科教与经济、生态一体化发展。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搞好产业、产品结构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大力发展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农业基本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以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别为目标,区域间优势互补,联合协作,相互促进为突破口,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科学制定经济政策,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宏观调控管理体系。 2.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化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存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一、二、三产业间比例关系不够协调;第二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林牧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种植业比重过大;劳务、信息、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及市场中介组织发展严重滞后产业技术结构落后,产品初级 7
化等问题。 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以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搞好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生态化建设。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达到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俱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 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化建设的科学管理。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的基本要求,从投资、税收等方面制定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目标的具体政策、措施,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从政策、措施上鼓励支持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及林果、畜牧、蔬菜业发展;鼓励支持工业清洁生产与环保产业、高技术含量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及能源、冶金、机电、化工、建材、轻工、食品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旅游、房地产、信息、邮电通讯、废旧物资交易、中介服务第三产业的发展。 改变现有产品产量、产值等产业发展统计与考核指标,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增加值及其增长率、产品销售率、资源利用率、全要素生产率、生态环境损失 8
率等统计与考核指标体系,以引导产业结构向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加强科技研究与开发推广,调整优化技术结构,设立风险科技基金,促进生态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提高。 建立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 通过投资融资机构、信托投资公司等,提高存量资金和增量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资金有偿流动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投入。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搞好生态经济区划,相应建立各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生态化模式,避免产业结构趋向化。 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山西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是由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区域差异决定并经过长期发展深化而形成的。总体上看基本合理,但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东、西三个经济带的生产力水平相差悬殊,中部地带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和城镇密集带,东、西两个经济带仍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西部吕梁地区尚缺乏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影响了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矿产资源密集地区与矿产资源贫乏地区、平川区与丘陵山 9
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结构趋同化,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协作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进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职能趋同,城市之间缺乏互补功能,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建设滞后,城市之间横向联系松散。 应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总目标是建成太原、大同、长治、阳泉,侯马五个一级区域经济中心,朔州、原平、榆次、介休、临汾、运城、河津(龙门)、晋城、离石等二级区域中心,依托运输干线,发展产业带及不同层次的轴带——环圈重点户业带和经济重心区。以此为布局框架,在全省形成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太原、大同、长治、阳泉、侯马五个一级经济区和晋西特别开发整治区,组成多层次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贫富差别。 制定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技、人才、财政、税收等政策与措施,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均收入差别、生产力水平差别等统计、计划指标体系,加强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整与管理。 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