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16
题目:建鄱阳湖大坝的优与患组号:队员:学校: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摘 要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头号工程。
当前,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仍存在一定争议,且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之中。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两种数学模型,对建鄱阳湖拦水大坝的优与患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模型一:水坝工程利弊关系分析,我们主要通过工程利弊量化指标公式a E C =和生态环境价值核算(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损失价值核算),显示出了鄱阳湖湿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将资源与生态环境因子内生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得出结论:当a<1,由工程的净效益小于损失的生态价值, 弊大于利, 反之则利大于弊。
模型二:利用皮尔曲线预测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此模型主要通过历年鄱阳湖区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来说明建坝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有利、有弊,且利大于弊。
对于其存在的“弊”,应积极研究,主动应对,做到“防范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将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 利弊关系分析 经济损失分析一、问题的背景与重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有着自然调解长江旱涝灾害的重要作用。
保护好一湖清水是我们的重大责任。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鄱阳湖的生态恶化趋势十分严重。
号称“长江之肾”、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最近几年从春季开始就面临用水困难、全力抗旱的空前水危机。
随着上游来水减少和枯水期的到来,鄱阳湖最低水位屡屡跌破历史记录,创下60年来最低水位,面积只剩下丰水期的1/20。
而在极枯水背后,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常态化缺水,且人为破坏水域的现象普遍。
当地官员表示,建水闸是解决鄱阳湖水危机的当务之急。
不过,能不能用建水坝来治理鄱阳湖却有截然相反的意见。
鄱阳湖五河入湖口浮游藻类及营养现状评价摘要:为研究鄱阳湖五河入湖口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营养现状,于2011年2、5、8、11月份对鄱阳湖五河入湖口进行了采样分析。
4次调查共观察到浮游藻类5门52属86种,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占总数的39.53%,其次是硅藻门,占32.56%;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的变化范围为(10.25×105~24.75×105)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045~5.209 mg/L。
根据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判定五河入湖口水质为富营养化;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并结合同期水质类别结果判定五河入湖口水质为轻度或中度污染。
关键词:鄱阳湖;浮游藻类;营养现状;污染评价浮游藻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中,是江河湖海中最基本的初级生产者,由于个体小、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易受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较短周期内发生改变。
在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变化(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生理生化等)可反映出所处环境的改变。
相对于理化条件而言,其现存量、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能更好地反映出水体的营养水平[1,2]。
早在1954年饶钦止等[3]通过研究武汉东湖浮游藻类的变化评价了该湖泊的营养现状,到1987年李飞等[4]研究了鄱阳湖浮游藻类的组成并评价其水体营养状况。
近几年国内外广泛应用浮游藻类进行生物监测,以评价水质污染及营养水平。
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之水,五河流域汇聚了江西省境内的绝大多数地表径流并最终流入鄱阳湖,其水质的营养状况和浮游藻类的组成情况决定了鄱阳湖水质营养状况[5]。
有研究表明鄱阳湖水质属于贫—中营养型初期[4,6],1999年王天宇等[7]研究显示鄱阳湖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五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增幅明显,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入湖口的氮、磷含量逐年增加[8],为浮游藻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鄱阳湖水质营养状况形势非常严峻。
【前言】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描绘的鄱阳湖美景让人记忆犹新。
由于时代的变迁、各种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秋冬季长江、鄱阳湖低枯水位呈常态化趋势,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难以长期保持昔日的风采,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考验.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西,殷切嘱托要“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以及温总理的指示,切实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规划的批准与实施,使江西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将为鄱阳湖的治理保护探索新路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
江西省对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出了以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即“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鄱阳湖概况】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
1、区域概况⑴自然地理鄱阳湖南北长173km,东西最宽处约74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宽度约2. 8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
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一般由12m(吴淞高程,下同)降至湖口约1m。
鄱阳湖湖底平坦,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2~17m之间,最深处高程约—10m。
鄱阳湖保护措施
鄱阳湖是中国的最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湖泊水质监测: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鄱阳湖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污染问题。
2.湿地保护:鄱阳湖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湿地保护措施,包括湿地保护区设立、湿地生态补偿等,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功能。
3.生态修复: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被恢复等,改善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4.水资源管理:制定鄱阳湖水资源管理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湖泊水资源,保障湖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5.水污染治理: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控制污染源,减少湖泊水环境污染。
6.生态保护教育: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湖泊保护的良好氛围。
7.法律法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鄱阳湖保护的法律监管,依法惩治湖泊资源破坏者。
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环湖区水文气候特征胡魁德,何友礼,罗嗣林(江西省水文局,江西南昌 330002)摘要:本文简介了鄱阳湖环湖区的形态和特征,概括了鄱阳湖环湖区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水文气象特征,为研究、开发和整治鄱阳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环湖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特征值;水环境1 鄱阳湖环湖区概况鄱阳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115°49′~116°46′E、28°24′~29°46′N之间。
流域面积为162225km2,其中156743km2位于江西省境内,占全流域的96。
6%;其余5482km2分属闽、浙、皖、湘等省,占全流域的3.4%。
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水系以及博阳河、东河和西河诸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
五河中赣江最大,外洲水文站集水面积为80948 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49.9%;抚河李家渡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811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
7%;信江梅港水文站集水面积为15535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
6%;饶河石镇街、古县渡水文(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218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8。
8%;修河永修水位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4539km2,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9.0%.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划分,鄱阳湖环湖区(以下简称湖区)范围为:赣江从外洲水文站以下、抚河李家渡水文站以下、信江梅港水文站以下、乐安河石镇街水文站以下、昌江古县渡水文站以下、修水永修水位站以下至湖口县的湖口水文站。
集水面积约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13%,为21174km2。
其中江西省内面积为20190km2,安徽省东至县流入湖区面积为984km2。
共辖有南昌市区(县)、新建、进贤、永修、德安、星子、九江市(县)、湖口、都昌、彭泽、余干、波阳、万年、樟树等县(市)。
鄱阳湖枢纽工程规划方案一、引言鄱阳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总面积为3445.6平方公里。
鄱阳湖是赣江主要的出口,也是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枢纽。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鄱阳湖的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恢复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我们制定了鄱阳湖枢纽工程规划方案。
二、项目背景1. 鄱阳湖生态环境问题鄱阳湖是江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过度的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湖泊水质下降,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这一状况对当地的渔业、农业以及居民的生活几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水资源利用问题由于鄱阳湖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用水需求增加,导致鄱阳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3. 项目意义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工程建设,保护和恢复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规划1. 工程概述本项目主要包括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工程、湖区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工程。
其中,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工程主要包括鄱阳湖水质改善、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工程等;湖区生态保护工程主要包括湖区湿地恢复、生态岛建设和鸟类保护工程等;当地经济发展工程主要包括以湖区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渔业和农业发展工程等。
2. 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工程(1)水质改善工程针对鄱阳湖的国家水质标准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确定水质改善的目标和措施,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生态湿地修复、水污染物治理和植物修复等综合措施,以提高湖泊水质,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
(2)水资源调度工程建设鄱阳湖水资源调度系统,对湖泊水位进行动态管控,以保证丰水期湖区不发生洪涝灾害,枯水期保证湖区有足够的水资源供给。
通过建设水资源调度工程,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满足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
(3)治理工程加大湖泊周边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对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鄱阳湖鱼类资源及渔业利用鄱阳湖鱼类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鱼类150多种,其中包括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黑鱼、鲤鱼、青鱼、鲈鱼、鳊鱼、鲨鱼等。
这些鱼类在湖中分布广泛,其中草鱼、鲢鱼、鳙鱼等品种数量较多。
鄱阳湖渔业利用历史悠久,主要以传统捕捞为主,同时也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
捕捞方式包括围网、拖网、渔栅等,而养殖业则以网箱养殖、水产养殖为主。
渔业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渔业利用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量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养殖业产生的水产废弃物也给湖泊水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捕捞和养殖活动还可能对湖区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未来发展渔业利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濒危鱼类资源,鼓励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发展。
推广科技应用: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研发环保型渔具,降低捕捞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保护:加强湖泊生态环境监测,掌握鄱阳湖生态环境状况,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要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生态旅游,促进湖泊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进行渔业资源合理配置,制定渔业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渔业利用强度,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
加强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鄱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鄱阳湖鱼类资源和渔业利用的未来发展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应用和生态保护等措施,实现渔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全球淡水渔业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嘉陵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涵盖了多个省份和城市。
该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各种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本文将探讨嘉陵江流域鱼类多样性格局及中下游渔业资源变迁,以期为保护和管理流域内的渔业资源提供参考。
收稿日期:2009-07-13;修订日期:2009-08-03作者简介:林联盛(1952-),男,江西大余人,高级工程师,从事3S 技术在国土、生态和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7BA C 23B 05)。
第27卷 第4期2009年8月江 西 科 学JI A NGX I SC I ENCEVo.l 27N o .4Aug .2009文章编号:1001-3679(2009)04-0510-07鄱阳湖水生态监测现状与监测体系的思考林联盛1,2,夏 雨1,刘木生1,2,谭胤静3,胡 卡1,2(1.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西 南昌330046;2.江西省遥感信息系统中心,江西 南昌330046;3.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29)摘要:构建鄱阳湖水生态监测体系,是维护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否取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顾了水生态及其监测的概念与内涵,针对目前鄱阳湖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结合国内、国外水生态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提出了鄱阳湖水生态监测体系的初步构想,并就监测的主要指标、体系建设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鄱阳湖水生态监测体系应该继续以水利系统和环保系统的监测站点为主,卫星遥感手段为辅进行定量的动态遥感监测,并建立监测数据合作共享机制。
关键词:鄱阳湖;水生态;监测体系;构想中图分类号:X 824 文献标识码:ACurrent Situation of Aquatic E cosyste mM onitoring and M editation aboutM onitori ng Syste mL i n Lian -sheng 1,2,X ia Yu 1,LiuM u-sheng 1,2,Tan Y in -ji n g 3,H u Ka1,2(1.O ffice o fM RL D eve l op m ent Comm ittee o f Ji angx i P rov i nce ,Jiangx iN anchang 330046PRC ;2.C enter for R e m ote Sensi ng of Ji angx i P rov ince ,Jiangx i N anchang 330046PRC ;3.Instit ute o f B i o logy R esource ,Ji angx i A cade m y o f Sc i ences ,Ji angx i N anchang 330029PR C)Abst ract :E stablishm ent o f m onitori n g syste m is not on l y an i m portant m easure for conservation o f Poyang Lake aquatic ecosyste m,but also the key po int i n construction o f Poyang Lake eco -econo m ydeve l o p m ent zone .Th is paper rev ie w s t h e concept and conno t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 m and itsm on-i to ri n g syste m .A fter co m prehensive ana l y sis on c urrent situa ti o n and deve l o p m ent tendency o f aquatic ecosyste m research i n the w orl d ,the pre li m i n ary conception and proposal about aquatic ecosyste m and itsm on itoring syste m are offered in th is paper .The concer n i n g pr oposals incl u di n g :A quatic eco -syste m should be based on ex isting m on ito ri n g stationsw hich be l o ng to w ater bureau and env ironm en t bureau ,RS techno l o gy w ill prov i d e assist in rea-l ti m e m on itoring in quantity ,and the m onitori n g data cooperation and shari n g m echan is m can be for m ed.K ey w ords :Poyang Lake ,Aquatic ecosyste m,M onitori n g syste m,Concepti o n0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要求的提高,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已由目前的污染控制转向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管理阶段。
鄱阳湖流域大型湖库水生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柘林湖为例刘慧丽;戴国飞;张伟;廖兵【摘要】鄱阳湖流域内湖库资源众多,柘林湖作为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湖库,是鄱阳湖流域内最大的调节湖库,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有一定的影响,在鄱阳湖的入湖流量中占重要地位.本文以鄱阳湖流域内纳入水质良好湖泊的柘林湖为例,通过对柘林湖的形成及湖泊水系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探讨,分析近30年来该湖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力因子.综合研究表明:柘林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水质有先变差后改善的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流域内入口数量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长、滨湖区生态安全屏障受人为破坏以及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只有处理好“人湖”和谐、“三次飞跃”和“四大转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集成研究和综合治理,才能行之有效地改善柘林湖水生生态环境,并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应,从而保障鄱阳湖入湖“一湖清水”.【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5(027)002【总页数】9页(P266-274)【关键词】鄱阳湖;柘林湖;水生生态环境;驱动力分析【作者】刘慧丽;戴国飞;张伟;廖兵【作者单位】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9;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鄱阳湖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9;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昌330039【正文语种】中文湖泊水库是人类当前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发挥着正常的供水、灌溉、渔业、景观、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重生态功能[1],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湖库生态安全则是支撑和保障湖库流域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990s以来,随着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过度侵占湖泊资源等一系列人类干扰活动的加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等问题凸显,湖库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3].“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巨资治理“三江”、“三湖”,但成效不是很明显.“十二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作思路,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目光投向气候、环境、地质、生态各异的全国五大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和东北平原-山地湖区),并编制了《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于2013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纳入规划的良好湖泊共365个,水面面积共计7.37×104km2[27].此外,财政部、环保部联合印发《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788号),实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2013年底将地下水、地表水其他专项并入设立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于2011、2012、2013、2014年分别在9、25、45和64个湖泊连续开展了4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专项资金支持额度也从9亿、15亿、16亿增至95亿,带动地方资金约200亿元.良好湖泊保护不同于我们长期进行的污染治理思路,而是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自然修复”的理念构建良好湖泊生态安全格局,鼓励探索实施“一湖一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以增量(优质湖泊)来带动和优化存量(非优质湖泊)的源头保护思维,与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理念有了根本性变化[4].鄱阳湖是中国东部平原湖区中典型的通江湖泊[5],流域内湖库资源众多,常年水面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86个,水面总面积3802km2;其中面积为1000km2以上的湖泊1个,即鄱阳湖(星子水位黄海高程为14.68m时,水面总面积为2978km2,最大水深为29.19m,平均水深为5.1m,蓄水量为149.6×108 m3.当星子水位黄海高程为20.66m时,水面总面积为5156km2);面积为100km2以上的湖泊2个,水面总面积3142km2;面积为10km2以上的湖泊15个,水面总面积3593km2;水库10819座,总库容320.81×108 m3.其中大型水库30座,中型水库263座,小型水库10526座,大型水库库容占全部水库的59.2%[6].柘林湖(水域面积308km2)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重要前置库之一,其流量调度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有一定影响,能在枯水期补充鄱阳湖流量,在丰水期起流量削峰的作用,为鄱阳湖输送一湖清水,且为鄱阳湖西部地区(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生态地位突出.柘林湖现状水质类别和水质目标均为Ⅱ~Ⅲ类,属于良好湖泊范畴,既是九江市武宁县、德安县、共青城市及周边沿湖百万居民的主要水源地,又是流域城乡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的主要纳污水体,主要入湖河流有修河上游、罗坪水、烟港水、瓜源水、沙田水和罗溪水等13条.柘林湖作为江西省良好湖泊的代表,被列入第二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由于之前对柘林湖流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其水生生态情况、营养盐输入、形态特征及相关污染控制等研究相对较少,2011年开始着手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问题诊断,并开展水生生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研究.本文在分析鄱阳湖流域内大型湖库水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柘林湖的形成及湖泊水系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探讨,分析近30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该湖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此研究对全国其他大型深水湖库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也为下一步实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1 采样点设置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基线调查(主要包括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等),水质监测每月1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每季度1次,水生植物和鱼类为半年1次.并依据有关技术指南[28]进行调查.监测点位如图1所示.1) 水质监测点位:湖区例行监测点位4个,2012年补充2个;入湖河流例行监测点位2个,2012年补充16个.水质监测时间为2000年1月到2013年11月,2000年之前是水质定性评价结果,2013年8月之后为水质例行监测结果(监测频率为两月1次).2)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监测点位16个,监测时间为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3) 水生植物和鱼类调查监测范围为全湖区,监测时间为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1.2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水质监测指标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常规指标及湖库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如: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铵态氮-N)、透明度(SD)、悬浮质(SS)、叶绿素a(Chl.a)等,各指标均采用国标法进行采样、测定和评价.现场测定水温和透明度,采集表层水(0~0.5m)与底层水(距底部0~0.5m)混合水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同时采集1L水样用鲁哥试剂(浓度约1.5%)固定浓缩后,定容至30ml用于浮游植物定量测定;采20L水样经浮游动物网浓缩到30ml用于浮游动物鉴定;部分蓝藻较多区域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进行了测定:原水用0.45μm滤膜过滤后于-20℃保存,72 h内用ELISA法直接测定,具体操作参考文献[7-8].浮游生物计数鉴定采用血球计数板法,鉴定方法参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9]和《淡水微型生物图谱》[10].优势种由Mcnaughton指数Y确定,Y=(ni/N)fi,ni为第i种藻类的细胞数,N为样品中所有藻类的总细胞数,fi为第i种藻类在各样点出现的频率,取优势度指数Y>0.02的藻类定为优势种[11].底栖动物采用1/16m2彼得森采泥器或0.09m2索伯网,多处采集,综合计算的方式;采用D形手抄网等工具在岸边草丛和大石块底质表面进行定性采集,折合成1~12m2不等的采样面积.现场将底栖动物样本活体挑出,放入样本瓶,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和保存,在实验室分类、鉴定和计数,用千分之一分析天平称量标本重量,然后折算成每平方米的密度和生物量.使用Wright生物指数(每平方米颤蚓科的数量)对柘林湖进行水质评价.采用水生植物采集器(镰式采草器)对河内和湖库内分布的水生植物进行采样,每样点采集面积0.4m2,鉴定水生植物种类,记录其群落组成特征,并称量其鲜重,计量群落生物量.根据鱼类区系研究方法,对调查范围内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一般采用电捕捞、刺网(1指~4指网目不等)等捕捞方式,湖库采用大船围捕的方式;再结合在渔船集中停靠码头处、集贸市场调查统计、渔民询问统计和历史资料收集等.取样时随机选择优势鱼类每种20尾进行详细测量(体长、全长、体重等).鱼类鉴定依据文献[29].取自一个采样点的样品鱼,按鱼类种类统计其尾数和总重量,同时统计总渔获量.2.1 柘林湖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柘林湖于1958年7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历经3个时期至1983年6月全面竣工,因位于亚洲第一大水电土坝拦河工程所在地——柘林镇而得名.自柘林湖建成蓄水后,汇水区域面积9340km2,占修河全流域面积(14797km2)的63.5%,范围涉及武宁县、修水县和永修县,湖泊面积308km2,南北宽15.53km,东西长44km,湖区平均水深18.59m,最大水深45m,多年平均流量255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0.6×108m3.水库正常蓄水位65.0m,相应库容50.17×108m3;设计洪水位70.13m,相应库容67.71×108m3;校核洪水位73.01m,相应库容79.2×108 m3(总库容),其中兴利库容34.7×108m3,调洪库容32×108m3.库容系数为42.7%,径流利用系数为93.4%,补给系数为32.06.柘林湖湖区风景秀丽,素有江西“千岛湖”之称,被誉为“庐山西海”,是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江西省最大的一座秀美壮观的人工湖、省级地质公园[12].水库建成30年,成为集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库,发育成熟后受流域影响更显著,具有空间异质性与季节变动性,其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13].2.2 社会经济发展2.2.1 历年人口变化趋势 2013年,柘林湖流域人口123.92万(图2a),其中农业人口105.07万,占流域人口总数的84.88%,非农业人口18.72万,占流域人口总数的15.12%,城镇化率为14.3%,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为153人/km2,比1980s年(132人/km2)增加了15.91%,远低于九江市(253人/km2)和全省(269人/km2),从1980s至2013年全流域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约8‰.流域人口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而流域以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总体呈现山区人口密度较小、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丘陵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征[14].2.2.2 历年经济变化趋势 2013年,柘林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90.57亿元[14](当年价,下同)(图2b),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9%,人均生产总值1.15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7%,流域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9.1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98.40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63.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28%、51.64%、33.08%,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s年的“一、三、二”转变为“二、三、一”结构模式,虽然年均增长率为15.61%,区域经济仍比较落后,流域范围内人均生产总值不均衡.流域内的修水县(国家级贫困县)和武宁县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至今尚有26万人未能脱贫,占两县总人口比率高达21.6%.柘林湖流域经济以农业、林业、旅游业、矿业为主.其中修水县以矿产、陶瓷、建材、缫丝、水电、食品等为主导产业;武宁县以矿产、节能电器和绿色能源为支柱产业;庐山西海管委会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至今,年接待游客自53.27万人增至122.31万人,游客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旅游年总收入也从7.2亿元增长至13亿元.3.1 湖区水质现状及历年变化趋势1980s-1990s,由水质定性评价结果可知,柘林湖总体水质为Ⅰ类,上游来水和滨湖水质稳定在Ⅱ类,清洁水体指示物种——桃花水母在湖中大规模出现.自1990s末以来的近10年,受上游来水和滨湖区开发的影响,特别是对2000-2013年柘林湖4个例行监测点位(ZLH1~ZLH4)年平均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表明[15],除TP和TN在Ⅲ类水平,其它指标都能维持在Ⅱ类水平.从近13年以来的CODMn数据来看,总体保持在Ⅱ类,2004年以后由Ⅰ类下降至Ⅱ类,2013年稳定在Ⅱ类;从-N数据来看,一直稳定在Ⅰ、Ⅱ类;从TN数据来看,2004年以后呈下降趋势,2006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目前维持稳定在Ⅲ类水平;从TP数据来看,稳定在Ⅲ类水平.此外,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湖区(出水区)水质优于西部湖区(进水区)水质.TP浓度大小为:ZLH4<ZLH3<ZLH2<ZLH1;TN浓度为:ZLH4<ZLH3<ZLH1<ZLH2.坝上(出水区)水质最好,达到Ⅱ类.主要原因为柘林湖流域地势西高东低,上游修河来水从西部入湖,且修水和武宁县城处在西部和西南部,入湖河流污染物浓度由西至东逐渐衰减,因此目前总体上湖区水质稳定在Ⅲ类,但-N和TP浓度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图3).综上所述,从1980s至2013年湖区水质变化趋势从Ⅰ类至Ⅱ类、Ⅱ类至Ⅲ类,最终稳中又有变好的趋势.影响水质类别的制约性因素为TP和TN,氮、磷浓度的升高势必导致藻类增殖和水华暴发风险增加,影响供水安全,因此需重点加强柘林湖水环境及水生生态保护.3.2 湖区营养化状态及历年变化趋势2008年之前由于缺少透明度等监测指标,不能进行营养状态评价,但是相关文献[30]显示,1990s柘林湖透明度高达11m以上,定性评价为贫营养型湖泊;2008-2013年间柘林湖富营养化状态评分值在33~47之间(图4),透明度由1m以上又改善至4m左右,总体维持在中营养水平.ZLH1和ZLH2点位的评分值最高,营养化程度最重;ZLH4和ZLH3点位评分值最低,营养化程度最轻;湖心区和出水区水体营养化程度维持稳定并有转好的趋势.3.3 入湖河流水质现状及历年变化趋势入湖支流例行监测断面仅设置在修河干流,2000-2007年修河设置2个点位,2008年后设置了4个点位,2012年设置了18个点位(SW1~SW18).由近12年来的监测结果可知,2007年之前SW12和SW15断面在2004年和2006年TN有超IV类和劣V类现象,2008年之后TN达Ⅲ类,若TN不参与评价,总体来说近年来入湖河流水质有所改善,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2012年入湖河口每个断面年均值全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若TN参与河流评价,则除SW7、SW12、SW13Ⅱ类以外,其它入湖河流均达Ⅲ类.由于TP在总体上达到Ⅱ类,对18个点位进行月值分析,SW5在9月达Ⅲ类,其它点位基本为Ⅱ类.部分监测点位TP监测数据接近Ⅲ类,也进一步说明入湖支流(源口水、沙田水及罗溪水等小流域范围)存在的城镇化、工矿企业开发建设及农村生产活动对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它点位水质情况呈现由差逐渐变好的趋势,主要与近年来流域实施的生态整治和污染治理有关,包括流域内退耕还林、关闭上游钨矿、分批取缔网箱养殖、迁移污染型企业等一系列饮用水源地治理与保护措施.4.1 浮游生物变化趋势柘林湖浮游生物目前尚没有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肖秀兰等[16]对江西武宁县柘林湖的浮游生物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湖在7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为66.88×10-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33mg/L.柘林湖浮游藻类组成以绿藻和硅藻为主,柘林湖网箱养殖区内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3属23种,其中绿藻门8种,占34.78%.浮游生物优势种为腔球藻(Coelosphaerium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p.)、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桡足类的无节幼体、象鼻溞(Bosmina sp.)、剑水蚤(Cyclops sp.)等. 2012-2013年对16个监测点位进行为期一年的水生生物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全湖藻类演替规律以蓝藻-硅藻交替为主,夏季湖区藻类主要以鱼腥藻(Anabaena sp.)和微囊藻为优势种,冬季以直链藻(Melosir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针杆藻(Synedra sp.)占优.从浮游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组成看,在夏、秋季东渡取水口浮游植物丰度较高,达到107数量级,生物量为12.7mg/L;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季节是夏季,总量达8.08mg/L;其次是秋季,为2.32mg/L;最少的是冬季和春季,为0.17mg/L.从时空变化格局看,在夏、秋季污水处理厂排口、宋溪湾和东渡取水口发生了藻类水华现象,主要为鱼腥藻(夹杂着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水华,其次为轻度微囊藻水华,蓝藻优势度均在90%以上,仅占全湖水面面积的2.5‰.浮游动物中的耐污种如螺形龟甲轮虫大量出现,成为优势种之一;因此,从历年趋势可知,湖区的浮游植物类群从绿藻门占优势演替为当前局部湖区蓝藻门占优势,柘林湖局部湖区水生态安全有逐步退化的迹象.4.2 底栖生物变化趋势之前对柘林湖底栖生物没有开展相关研究,2012-2013年底栖监测结果表明清洁的采样点10个,轻污染的采样点4个,中污染和重污染的采样点各1个,分布在官莲湾和坝上.入湖河口等采样点寡毛类密度较低,如巾口码头和罗坪河口均出现了Wright生物指数为0的结果,表明采样点水质清洁.库湾及坝上等采样点寡毛类密度较高,官莲湾和坝上采样点的Wright生物指数分别为1855和6125,污染相对较重.4.3 鱼类资源变化趋势柘林湖上游湿地是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种群的栖息地,更发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1975年柘林湖建成后,水产部门对柘林湖进行过一次鱼类调查[17],结果显示柘林湖拥有鱼类73种,分属9目23科,以鲤形目鱼类最多,计48种,占65.8%;其次为鲈形目10种,占13.7%;鲇形目5种,占6.8%;鳗鲡目和鲑形目各2种,各占2.7%;颌针鱼目、刺鳅目、鳢形目、合鳃目各1种,各占1.4%;还有网箱养殖逃逸的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和鲟(Acipenser sp.)等.通过2012年度鱼类资源调查,获悉近年来柘林湖湖区鱼类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群落结构单一化的趋势,生物多样性降低,非养殖性捕捞渔获量日趋减少,平均渔获量从1990s的200kg/(d·船)降到目前的20kg/(d·船)以下,捕捞到的野杂鱼数量也明显减少,部分以前常见的鱼类濒临绝迹,虽然设置了常年、季节性休渔区及休渔时间(4-6月),还设置了鱤鱼(Elopichthys bambusa)、鳜鱼(Siniperca sp.)及银鱼(Salanx sp.)保护区,但鱼类仍呈小型化、低龄化等趋势.2012年共收集和记录鱼类50种,分别隶属7目14科38属,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总种数的58.0%,其次为鮨科8%,鲿科和鲇科各占6.0%,鳅科4.0%,鳀科、银鱼科、鳗鲡科、鰕虎鱼科、太阳鱼科、合鳃鱼科和鳢科等各占2.0%.4.4 水生植物变化趋势根据资料记载及实地的植物资源考察[18],柘林湖流域天然湿地面积较小,仅为136.09km2,大部分为人工和河流湿地,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武宁大桥以上修河流域范围,以野生湿地植物为主,共有野生湿地维管植物81科209属328种.受人为及自然条件影响,柘林湖流域湿地功能呈退化趋势,2012年度调查共发现柘林湖湖区范围内有水生(湿生)植物18科25属30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中常见的有禾本科、水鳖科、金鱼藻科、菱科、茨藻科和菊科等.真性水生植物16种,其中浮叶植物5种,分别是莲(Nelumbo sp.)、菱(Trapa bispinosa)、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冠菱(Trapa litwinowii)、格菱(Trapa pseudoincisa)、田字萍(Marsilea quadrifolia)等;漂浮植物4种,分别是满江红(Azoila imbricate)、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和浮萍(Lemna minor);沉水植物7种,分别是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细金鱼藻(Ceratophyllum submers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大茨藻(Najas marina L.)、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其他伴生种有禾本科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糠稷(Panicum bisulcatum Thunb.)、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 Linn.)、葛(Pueraria lobata),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等.纵观柘林湖近30年来的水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水质总体从Ⅰ类下降为Ⅲ类,湖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呈降低趋势.经分析,水环境质量主要限制性因子为TP和TN,其主要驱动力因子除与自然因素(气温、水温、光照、降雨量以及风速等)有关外,更受到人类活动因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直接影响[19-20].5.1 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入湖污染负荷呈逐年增长趋势1980s年,流域内基本无大型工业,水产养殖业也仅为天然放养模式,200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的格局和方式有所改变,且随着流域人口数量及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流域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呈总体增加趋势,工业、生活、农田灌溉等用水量大幅增加,从2.56×108 m3增至5.63×108 m3,增长达2倍,同时对供水保证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域人均GDP在近30年内从530元/人增至15378元/人,翻了近30翻,当地居民增收需求以及用水量的增加推动废水量及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长.5.2 湖区非点源污染是影响水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据调查,非点源由于输入途径和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城镇径流和农业面源径流量与当年水文条件有关,畜禽养殖污染与养殖量有关,负荷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没有一定规律,但近30年来非点源负荷总体呈增大趋势.1980s至2013年,TN负荷从0.0001t/(hm2·a)增加至0.0028 t/(hm2·a),TP负荷从0.00001t/(hm2·a)增加至0.0002t/(hm2·a).非点源负荷中以水产养殖污染为入湖磷的主要来源,2000年以来柘林湖曾大力发展网箱养殖活动,据水产部门统计,共有22000余箱网箱,345座养鱼库湾,柘林湖湖区网箱养殖面积共65.93km2,养殖面积占湖区面积的20%,为了提高养殖水域的浮游生物产量,大量投入化肥用于肥水,养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网箱养殖污染系数按每公顷网箱养殖面积年产生CODCr、TN和TP分别为74.5、101和11kg计算[21],则65.93km2网箱养殖向柘林湖水体排放的CODCr、TN、TP 分别为491.19、665.89和72.53t/a.但近3年流域内开始实施柘林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网箱养殖逐渐取缔,水产养殖直接入湖污染负荷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此外农村种植业流失源次之,沿湖100多公里建设了很多农田,湖区的农药用量以年均11.0%的速度增长,而农药施用后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体里.流域历年化肥农药平均施用量为367kg/hm2,远高于280kg/hm2的生态乡镇标准,是世界平均施用量的1.8倍,而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进入环境.5.3 近湖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高,污染治理设施落后目前沿湖所在3县人口从1980s年的105.95万增加至2013年的123.92万(图2),农村人口从58.42万增加至105.07万,农村生活污水量也从1706.08×104t/a增至3235.89×104t/a,TN和TP污染物入湖量分别由371.65、17.81t/a增至582.87、27.98t/a;在空间上,滨湖乡镇较近的空间距离和较高的污染基数与柘林湖非点源入湖负荷密切相关,因此滨湖乡镇成为湖泊非点源污染的重点控制区.虽然在当地财政有限的财力下将80%的资金投入在江河治理与生态保育中,对修河、大田水、澧溪河等中小流域实施了一系列江河治理工程和源头水源涵养林工程,并在流域内加大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几乎没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附近受纳水体,最终随地表径流进入柘林湖.此外目前仅有10%~20%的自然村建有垃圾收集房以及配有垃圾桶,农民习惯于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以及水体附近,入湖水系沿岸成为主要垃圾堆放场所.5.4 滨湖区生态安全屏障受人为活动破坏,负荷削减能力减弱2000年以来随着湖泊资源观光价值日益提升,沿湖岸边人为侵占湖泊湿地资源问题严重,如宾馆设施(柘林湖宾馆、北戴河宾馆、清水山庄等)、居民楼及住宅小区沿湖而建等现象明显增加;部分湖区因苦草和菱分布面积较大,周边居民大肆采集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利用现象,导致部分湖区(如武宁大桥旁)生态安全屏障受到破坏,进一步削弱了湖泊生态屏障对入湖污染源的阻隔效应.此外作为生态操控最好的鱼类资源也受到人为干扰,栖息地和产卵场减少,特别是。
从国内外湖泊建闸现状浅谈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吴瑶;贾磊;段明【摘要】As the stat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a 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the research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health system of lakes and rivers has become an improtant direction.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typical cases of sluices construction on rivers and lakes in recent years ,comparatively analyzedthe proposed 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al benefit of Poyang Lake Water Control Proj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yang Lake Water Control Project construction can be more beneficial under a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running schedule ,the building of Poyang Lake Water Control Project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Poyang Lake governance. It also provide the reasonable scientific basis and direction for the similar lake protection.%本文搜集了近年来国内外河流湖泊建闸典型案例,参考对照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定位及功能效益进行分析研究。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取代了洞庭湖而为中国最大淡水湖。为中国淡水渔业主要基地之一。鱼类达90余种,以鲤、鳙、鲫、鳊、鳜、鲶、鲭等较多,以鲥、银鱼著名。近年又进行了滨湖围湖放。沿湖盛产菱、芡、莲、藕、芦苇等。野禽有凫、雁、天鹅、鸨、鸥、鹭等;此外又引进了水貂、海狸、麝香鼠、牛蛙、毛蟹及珍珠贝等。在永修、新建、星子一带湖面,常有丹顶鹤、天鹅等珍禽越冬栖息。为保护候鸟,1983年成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赣、信、修、抚、鄱诸河经鄱阳湖汇注长江,其中以赣江航道最重要,古来即为五岭南北通往长江中、下游各地的水运要道。鄱阳湖平原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重要城市有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临川市等。 同时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20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星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背依庐山,面对鄱阳湖。总面积719平方千米。总人口24.04万人。县政府驻南康镇。县南有43万亩鄱阳湖面和沿湖泽畔,北部有32万亩山地,花岗石储量15亿立方米,青石储量3亿立方米,还有石灰石、高岭土、云母、石英等矿产资源。为鄱阳湖河蚌保护区及鲤鱼产卵场地,设有河蚌育珠基地。 星子县交通便利。县城南康镇三面环水,负山襟湖。距九江市36公里,距南昌120公里,距武汉200余公里。水上逆赣江可直航景德镇、南昌、赣州,入长江黄金水道抵国外口岸。赣、抚、饶、信、修五大水系在县域东南水面束流而东,形成“江湖之会”。高等级旅游公路——庐山南大道联接“昌九”、“九景”高速公路,105国道贯穿全境,京九铁路、九江机场擦境而过。位于星子县城下游15公里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闸为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便利的交通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基本保障。 星子傍名山滨名水,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星子县拥有卓绝的自然景观。国务院确定的382平方公里的庐山风景名胜区,有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在星子境内,一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瀑布)、两大峡谷(桃花源、栖贤两大峡谷分别长12公里和6公里)、三大国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摩岩石刻)、四大名泉(温泉、谷帘泉、招隐泉、聪明泉)、五大丛林(秀峰寺、归宗寺、栖贤寺、万杉寺、海会寺),闻名遐迩。庐山富氡温泉,与陕西华清池、西班牙比里牛斯温泉并称为三大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68-72℃,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鄱阳湖丰水季节浩浩荡荡,横无际涯。34平方公里的沙山,绵亘12公里的沙滩岸线,颇具塞北风光。湖区内8万亩湖洲湿地,涨水为湖,冬涸为洲,为举世闻名鄱阳湖湿地,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有鸟类150多种,世界珍禽10多种。 与此同时,星子县具有大量的土地可用于发展。据星子县土地详查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73971.2公顷。全县土地总面积中,耕地1486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0%;园地764.4公顷,占1.03%;林地22509.2公顷,占30.43%;牧草地3.8公顷,占0.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804.3公顷,占5.14%;交通用地777.7公顷,占1.05%;水域26782.7公顷,占36.21%;未利用土地4461.9公顷,占6.03%。 “十一五”规划期间星子县经济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生产总值33.4亿元,增长15.7%财政总收入两年翻番,一年跨3亿、4亿两个台阶,达4.17亿元,增长6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6亿元、利税4.9亿元,分别增长62%、107.8%、142.8%,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增幅均列全市第一,增加值增幅列全市第二。外贸出口1.06亿美元,是上年的3.5倍,列全市第三,接待游客突破五百万大关,达532.2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1亿元,均保持40%以上增幅。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启之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低碳环保高科技的道路。建立低碳环保高科技产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对于具有交通便利条件的星子县。发展低碳环保高科技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建设低碳环保高科技产业是必须的。在星子县大岭山头,风起之时,一排排旋转的风车引人注目,旋舞的白色风车群释放着干净的能源流,就小溪流水般欢畅地流入千家万户,这就是星子大岭风力发电项目的现场场景。总投资2.15亿元的星子大岭风力发电项目2009年落户于星子县白鹿镇大岭村,风电塔建设跨度面积达7200亩,是江西省的重点项目,也是省内目前为止塔筒高度最高、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该项目建设规模总装机容量1.95MW,年发电量4000万KWH,风电场主要由13台1500KW的风机、13台箱式变压器和35KV集电线路等组成。大岭风力发电项目应用前景广阔,不仅有效利用了当地充裕的风资源,还有力地补充了该县电网末端电源的利用。它的建成,填补了星子县新能源发展的空白,翻开了该县电网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在旅游方面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依托依山傍湖的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山湖联动的鄱阳湖旅游中心区。紧扣“低碳环保”观,全力打造鄱阳湖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青城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 西邻长沙、武汉,东傍鄱阳湖,南接南昌,北依九江,距南昌、九江均为50公里,坐享两大繁华城市的双重辐射。毗邻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沿鄱阳湖湖岸线长50公里,素有“鄱阳湖畔的明珠、京九线上的名城”之美称。地理坐标为北纬29.19′,东经115.58′。交通网络发达,商业辐射面广,是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和回报率的商业交易中心。199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台商投资区。2002年共青城的行政体制得到理顺,行政级别升格为副厅级,并赋予政府职能,为共青城的经济发展解除了“行政壁垒”。 2002年10月,共青城被确定为九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副地级局委)。2010年9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县级市(副地级)。2010年12月28日,共青城市正式挂牌成立,中共九江市委常委李晓刚兼任共青城首任市委书记。从2008年起到2020年,作为长远目标和系统工程,共青城的城市及产业发展必须根据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适应发展阶段的步骤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大体可分为两大时期:由2004~2010年为莫定基础、加速发展的战略拓展期;2011~2020年为全面推进、最终实现的战略完成期。在战略完成期的初期阶段,在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建成面积达到撤区设市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九江市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设立共青城市,使一座新城崛起于鄱阳湖畔,赣北大地 共青城交通便利 公路运输105国道,南昌—九江全封闭汽车一级公路纵贯共青城,与南昌、九江相距
高考鄱阳湖平原知识点总结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的冲积平原。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稻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东亚地区著名的湖泊平原地带。
鄱阳湖平原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下文将分别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对鄱阳湖平原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
一、地理位置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主要涉及九江市、上饶市、赣州市等地。
它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至116°50′,北纬28°40′至29°40′。
鄱阳湖平原属于中国南方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受季风和湖泊的影响较大。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地形地貌鄱阳湖平原地势平坦,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貌。
该地区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状,主要由鄱阳湖冲积形成,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
在地表形态上,鄱阳湖平原表现出广阔的平原景观,地貌类型以冲积平原、冲积台地为主,地势较为平坦。
在地形地貌的构成上,鄱阳湖平原主要由冲积土、黄壤、红壤等土壤类型构成,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三、资源利用鄱阳湖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以稻米和水稻种植为主要农作物。
该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稻作生产。
因此,鄱阳湖平原被称为"稻米之乡"。
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湖泊周边的水域对渔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鄱阳湖平原还具备一定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四、生态环境鄱阳湖平原的生态环境十分丰富和多样,受湖泊和冲积平原的影响,该地区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鄱阳湖及其周边湿地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同时,鄱阳湖平原也面临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地沙化等,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