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简易程序对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LegaI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f叁箜生塾盒!!!!兰塑堕i鋈篮圈圈篓圈浅谈刑事诉讼中的人权司沽保护王谢英摘要刑事诉讼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1997年刑事诉讼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在人权保障方面初步迈出了民主文明的第一步,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化的诉讼结构初步确立,特别是国际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
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刑事诉讼,加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司法保护,是树立现代执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刑事诉讼人权保护法律监督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91—02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同样是他们在解决诉讼争端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权范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刑事诉讼,加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司法保护,是树立现代执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有效载体。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司法保护的含义刑事诉讼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因为惩罚犯罪也是为了保障人权,刑事诉讼追究刑事犯罪,既是对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国家救济,也是为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
一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或从错误的追究中及时解脱出来;二是保证被告人只受公正的刑罚处罚:三是保障被害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因犯罪行为或刑事诉讼而受到的侵害和损失的实体性权益;四是保障宪法、刑事诉讼法等规定的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包括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人身侮辱和侵害其诉讼权利的行为提出控告等权利以及相关诉讼参与人各自享有的诉讼权利;五是保障一股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住宅不受非法搜查、侵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控告、申诉、检举及不受打击报复等基本权利。
刑诉法律中被害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刑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刑事诉讼法论文参考研究范文10篇之第六篇:刑诉法律中被害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摘要:刑事被害人作为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施犯罪活动及行为过程中,对第三方主体人身、财产权益造成严重损失后果的主要承担者,特别是随着2018年新版《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加强了对刑事案件被害益的保障力度与实践审理标准,扩大了被害益的保护范围,细化了相关法律细则措施,这也使得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应当在执行现行法律体制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法律体系文件、规范审理程序合法性、提高证据可信度等,确保刑诉法律中被害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的保护。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 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护; 问题; 措施;对于刑事类案件的诉讼审理,在实践过程当中既要保障诉讼要素以及诉讼环节的公平公正、合法合规性,同时也要确保法律参与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维护,一方面,伴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的经济收入总量较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使得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思想意识也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国家确立的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健全法律体系制度,实现推动法律创新改革的重要行动纲领与指南,也是完善刑事被害利保护体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推动社会未来发展强有力的动力。
一、现阶段刑事被害人的简要概述(一)刑事被害人在诉讼当中的构成要件按照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刑事诉法司法解释》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在发生刑事类案件时,由于刑事主体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犯罪活动,以此对相对行为人产生的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活动并造成损失,而相对行为人则被成为刑事被害人。
其构成要件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犯罪人员所参与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导致产生权益损害的直接因素;第二,在被害人实施追责过程中对于相关损失与赔偿,往往会出现放弃与选择追偿两种形式;第三,危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合法合规的,如果在审理案件中发生对非法、违规权益的追偿,则无法构成刑事被害人的身份特征。
2006年第1期(总第52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Adm inistrative Cadre I nstitute of PoliticsA nd LawNo .1 2006(Sum No .52)刑事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权之冷思考许蔓莉(华东政法学院,上海200042) [摘 要]《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民法院在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前应征得被告人同意。
这是我国就简易程序中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问题首次做出明确规定。
但这一规定的设置对简易程序中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并不缜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有待于重新建构和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简易程序;被告人;选择权;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DF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06)01-0097-03 [收稿日期]5 [作者简介]许蔓莉(8),女,安徽阜阳人,华东政法学院3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问题首次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做出了相关规定。
其中,《意见》第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征得被告人、辩护人同意。
第4条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没有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应当征求人民检察院与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
这是我国刑事简易程序改革及司法理念上的一大进步,顺应了刑事诉讼的国际发展趋势。
但这一规定因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而使简易程序中被告人程序选择权不能顺利实现,其非完整意义上的程序选择权,有待于重构和进一步完善。
一、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权的诉讼法理审视及其实质内涵 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在我国,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依法适用较普通程序简易的一种刑事审判程序。
刑事诉讼法2023新版《刑事诉讼法 2023 新版》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法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 年新版的刑事诉讼法在继承原有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首先,新版刑事诉讼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方面有了更明确和有力的规定。
例如,进一步完善了律师辩护制度,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
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促进案件的准确处理。
在证据制度方面,新版刑事诉讼法也做出了重要调整。
对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强调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同时,新增了一些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这使得证据的认定更加科学、准确,有助于提高案件的办理质量。
在诉讼程序方面,新版刑事诉讼法优化了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各个环节的程序设置。
比如,对侦查措施的适用进行了更加规范的限制,防止侦查权的滥用;在审判程序中,进一步完善了简易程序和速裁程序,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
另外,新版刑事诉讼法还强化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明确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等,使被害人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诉讼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
在刑事和解制度方面,新版刑事诉讼法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进一步明确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过积极赔偿、道歉等方式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从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新版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设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诉讼程序,强调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办案方式和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监督机制方面,新版刑事诉讼法加强了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
明确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完善了监督的方式和程序,确保刑事诉讼活动依法进行,防止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
简易程序案件公诉模式改革刍议摘要新刑诉法对简易程序修改给公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
如何应对新刑诉法,构建简易程序案件新的公诉模式,需了解简易程序发展演变历程,结合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以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建立认罪答辩协商机制、采用集中办案制度、科学简化程序公诉模式,依法行使公诉职能及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关键词简易程序公诉模式刑事司法作者简介:周红,临沂市沂水县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2-248-02一、简易程序概述纵观新中国刑事诉讼发展历程,简易程序的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
建国初期到1979年的30年间,我国没有制定刑事诉讼法典,只是在《宪法》和颁布的若干单行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司法机关体系及若干刑事诉讼原则和程序。
①直到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也没有设立简易刑事程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刑事案件持续增长,于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时增设了简易程序,并且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庭适用简易程序审判的案件。
为了进一步规范简易程序的法律适用,两高一部于2003年颁布《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
两个意见的出台,更加详细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操作程序及不适用的例外情形。
其中关于被告人认罪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意见,主要是为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认罪且控辩双方对案件事实和证据争议不大,却因为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不能简化程序的案件提供依据。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对以上内容在刑诉法中明确,并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简易程序的内容主要有:扩大简易程序案件适用范围,将使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案件纳入简易程序;尊重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在程序启动上,取消法院自行启动程序,均由检察院启动;在审判组织上,保留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两种方式,且与两意见规定的审判组织形式一致;取消意见中规定的检察院不出庭的规定,要求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检察院一律派员出庭。
If you forget to wake up, then I would rather close your eyes firs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判流程
遵循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5个阶段;而是遵照简便、灵活的原则进行审理。严格执行简易程序的有关规定,防止随意削减必要的诉讼程序。如向当事人交待诉讼权利,审查判断证据,作好审判笔录等。
一、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判流程怎样办理 1、庭前审查问题 刑诉法174条第1项规定的“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是指宣告刑,而不是指法定刑。③对“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实际存在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民检察院建议,人民法院同意。在此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应在起诉时书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并移送全案卷宗和证据,而不能象适用普通程序那样不移送卷宗,只移送主要证据复印件及证据目录,否则,法院无法进行审查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另一方面,法院对检察院没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经对主要证据复印件和证据目录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刑诉法第174条第1项规定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应书面建议检察院适用简易程序。因为这时法官审查案件仅仅是凭感性的,卷宗材料不全面,如果检察院同意并移送全案卷宗和证据,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否则,必须适用普通程序。
2、公诉案件的审判阶段 有人认为,刑诉法第177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受本法第一节关于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但在判决宣告前应当听取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意见”,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刑事案件,不必开庭审理,可以直接判决。这是对刑诉法立法原意的曲解。适用简易程序,被告人诉讼权利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其他权利不能因此也受到剥夺,如申请回避权、辩护权、最后陈述权、上诉权等,而被告人要行使这些权利,只有通过开庭审理才能得到保护,切不可因程序简化而对被告人依法应享有的权利予以限制甚至剥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2003年3月14日法发[2003]6号)为依法适用简易程序,提高审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对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公诉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一)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二)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三)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诉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一)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二)被告人、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三)被告人系盲、聋、哑人的;(四)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形。
第三条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制作《适用简易程序建议书》,在提起公诉时,连同全案卷宗、证据材料、起诉书一并移送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在征得被告人、辩护人同意后决定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制作《适用简易程序决定书》,在开庭前送达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辩护人。
人民法院认为依法不应当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并将全案卷宗和证据材料退回人民检察院。
第四条对于人民检察院没有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应当征求人民检察院与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
人民检察院同意并移送全案卷宗和证据材料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人民法院决定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制作《适用简易程序决定书》,在开庭前送达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辩护人。
Lo gal Syst em A nd Soci et y —隧冒冒蕊竺竺型!!f叁塑!圭塾金刑事诟讼巾保护被客人诉讼参与权硇几个问题刘科摘要在二战结束后,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与各国对被害人.J ol题的日益关注,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浪潮日渐兴起。
正如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指出的:雄道还有比加害者与被害者同时觉醒,更能意味着人类总体的解放吗?一在实践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程度往往成为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是否满意的评判标准之一,被害人权利保护已成为关涉社会稳定与和谐、影响社会正义实现的重大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
关键词权利保护司法活动被害人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68-03一、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护的进展我国于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为其开拓了更多参与诉讼过程的渠道,主要体现在被害人拥有报案权、控告权、申请复议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之权、直接起诉权、要求回避权、申请权、陈述权和发表意见权、庭审发问权和法庭辩论权、被告知权以及其他权利。
’这些权利的拥有为被害人更好的实现其权益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护的不足虽然我国被害人诉讼参与权已有较大进展,但在信访和刑事申诉案件的办理中,笔者发现刑事诉讼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护严重滞后于被告人相应权利保护。
如物质损失的充分赔偿、精神上的安抚、对罪犯刑罚执行情况的知情、获得进一步法律援助与心理治疗、无条件的申诉权、不服裁决的救济权等,这些被害人所应有的诉讼参与权仁立法和实践的问题还较大。
3传统司法制度对这些权利的茫然与忽视必然导致部分被害人因其合法权益未能得到保护,从而在拿到刑事判决书后马上申诉。
(一)附带民事诉讼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实践中,由于案多人少的办案压力,法院和检察院对符合简易程序条件的案件,都会尽量适用简易程序办理。
但如果该案有附带民事诉讼,则自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刑事审判简易程序操作流程为保障和方便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结合我院刑事审判实际,制定本流程。
一、适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案件,检察机关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二、审查收到检察机关的起诉书后,应当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1、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2、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的身份、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犯罪事实、危害后果和罪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情节等是否明确;3、起诉书中是否载明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种类、羁押地点、是否在案;4、是否附有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5、是否附有能够证明指控犯罪行为性质、情节等内容的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6、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是否附有相关证据材料;7、侦查、起诉程序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复印件是否完备。
经审查,对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应当决定退回公诉机关;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受理;需要补送材料的,通知公诉机关在三日内补送。
三、送达1、立案后由庭长指定审判人员一人独任审理;2、审判人员在开庭前三日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并保障其辩护权的行使;3、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将传票和通知书在开庭前三日送达;4、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前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四、开庭1、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独任审判人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2、法庭调查: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就指控事实发表意见,讯问被告人,审查核实证据;3、法庭辩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人自行辩护,辩护人辩护;4、被告人就指控的罪行进行辩护和最后陈述;5、独任审判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进行全面的评定,并作出处理决定。
刑事简易程序对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分析一、简易审案件的范围、特点。
刑事审判简易审程序,是指根据《在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基层法院在审理一审案件时,对符合特定条件的案件所适用的较普通程序更加简便的诉讼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有两大类:一、是指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并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公诉案件:(1)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2)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3)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二、是自诉案件,又分为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有侮辱、毁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但是情节严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有故意伤害案(轻伤)、非法侵入住宅案、侵犯通信自由案、重婚案、遗弃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规定的案件,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被告人案件的有:1、不符合简易审条件的案件;2、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精神病患者;3、发回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4、被告人对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5、被告人要求适用普通程序的;6、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7、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8、其他不宜适用简易审案件。
适用简易审的案件,人民法院较普通程序更加简便的作法在如下方面:1、适用简易审案件,不受一审普通程序关于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
被告人对起诉书、自诉状、附带民事诉状控、告的主要事实没有异议,仅对定罪、量刑、赔偿数额等有不同意见的,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按如下情形处理:(一)经审判员讯问,被告人对起诉书、自诉状、附带民事诉状的内容清楚的,可以不再宣读起诉书、自诉状、附带民事诉状。
(二)经审判员讯问,被告人对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可以不再讯问被告人;但是控、辩方申请陈述或询问的,审判员应当允许其作简要的补充性陈述或询问。
(三)控方可以简明扼要地向法庭归纳出示证据;辩方也可以出示证据。
公诉人不出庭的,由审判员代为出示有关证据。
(四))经审判员讯问,被告人对出示的证据没有异议的,控、辩双方可以不再质证,由审判员当庭作出是否认定的决定;对控、辩双方有争议且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证据,应当质证,审判员应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五)法庭辩论阶段,审判员可以要求控、辩双方就有争议的焦点发表简练的意见,不再重复事实和证据的陈述。
辩护人不出庭的,审判员可以向被告人告知有关辩护词的要点,或者将辩护词交给被告人自行辩护。
2、证据移送不同普通程序审的案件,在简易审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在开庭前可以阅卷,检察院不必移送主要证据复印件和证据目录了,而是应将卷宗全部移送。
3、适用简易审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辩护人也可以不出庭辩护;审判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4、将起诉书、自诉状、附带民事诉讼副本、传票、开庭通知书及刑事诉讼被告人权利告知书送达被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将开庭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时,上述通知均可以用口头告知、、传真等简便方式,只是应记录在案。
5、适用简易审的自诉案件,可以在自愿、合法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调解结案;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是否准许撤回自诉,由人民法院审查后作出裁定。
6、证人、鉴定人原则上不出庭。
因为案件事实清楚,被告人认罪,而且现实中对证人出庭的权利保障不大规范,对此类案件的审理,原则上不要求证人、鉴定人出庭,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可在庭上概括说明即可,确需出庭的,才要求出庭。
7、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不制作审理报告。
8、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20日内审结。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独任审判员发现案件有不符合简易审条件和范围情形的,应当决定中止审理,并制作《中止适用简易程序决定书》送达公诉人和当事人。
中止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从决定转为普通程序审理之日起计算。
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范围、特点可以看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是为了提高基层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效率,简便、快捷便是其显著特点。
二、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中,对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的重要性。
下面提及的这个案例也许过于特殊,但却能使人深省:谢洪武,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高峰乡一位普通农民。
1974年6月24日被当地公安机关拘留。
此后,谢洪武在玉林市第二看守所里度过了漫漫28个春秋。
到20XX年10月30日被无罪释放时,谢洪武已经从一个“总是笑眯眯”的健康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驼背、口不能言、记忆丧失的垂暮老人。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8年?”这种超期羁押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对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自由的漠视,与司法公正的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国家要建立的是现代法治国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执法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公民的权利。
执法不是专制的工具,执法机关应当以平等地姿态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营造一种以尊重权利和保障合法权益为内涵的执法氛围。
解读20XX年中国十大法制新闻,其中有几条在此不得不提:1、在广州,孙志刚因被公安机关错误收容并被害致死,此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收容遣送办法废止,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办法出台。
2、法律援助条例实施,经济困难的公民打得起官司了。
3、公检法开展清理纠正超期羁押专项行动,建立起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4、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全面启动,5种服刑人员可在社会上服刑,接受教育和改造。
5、检察机关进行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
从这些报道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威严的司法活动在细微之处多了一份对个人尊严的体恤和权利的尊重,司法文明之风迎面而来。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而且仍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执法观念也必须及时调整。
这些变化使公众对执法水平的期望和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升高,20XX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正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载入宪法,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和治国的基本原则,保障人权不再只是口号,而是我们执法者必须深思并实际去贯彻的任务,这对我们的司法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乃至挑战。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诉讼参与人诸多诉讼权利,实现刑事诉讼法的公正性,要求确保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也就是说,只有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尤其是被告人、被害人的权利得到了保障,才能体现刑事诉讼法的公正性。
首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诉讼被告人、被害人对诉讼过程参与得越充分、越有效,他们对诉讼结果的影响越大,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走过场,这是刑事诉讼公正性所必需的。
其次,受到平等对待是人类本能的一种愿望,司法机关对平等对待每一位诉讼参与人,保障每一位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使他们的诉讼请求和实体权益受到同等尊重和关注,有助于诉讼参与人特别是被告人和被害人产生受到公正对待的印象,他们会认为其权益和人格尊严受到了尊重,他们所提出的证据、事实和主张得到了司法机关合理的考虑和采纳,从而使刑事诉讼被告人与被害人获知并了解,司法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不是轻率的,而是依理依法,经过慎重的分析以后得出的结论。
确保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诉讼程序乃至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产生普遍恶信服和尊重。
因为刑事诉讼中公正的要求,不仅是确保公正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得到切实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这样,被告人认同,被害人认同,人民群众也满意,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环境,对社会的稳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的作法。
1、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一)首要的是转变执法观念,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一直偏重于打击犯罪的价值取向,而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重视不够,很多执法人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并没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长官意志、官僚意识、特权思想、阶级斗争等思维习惯还一定程度存在,另外,执法环境也有很多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比较普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执法观仍然较浓厚,重打击,轻保护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长期盛行,然而,人类社会向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是对人权的尊重,不仅是对社会中守法公民之权利的尊重,而且包括对那些违法或者可能违法的人的权利的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坏人”权利的尊重比对“好人”权利的尊重更能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要加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特别是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中,公正与效率可能发生冲突,绝不能以效率牺牲公正。
我们为数不少的执法人员有这样的心理倾向:把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被害人的合法权利视为打击犯罪的一种必要的代价。
司法人员中有种观念认为,执法的任务就是抓人、判刑,就是打击犯罪,提到保障权利,就会导致“打击不力”,而且,只要打击了少数人的犯罪,就相应的保护了国家、社会和绝大多数公民的权益,一切以打击犯罪为重心;甚至对超期羁押问题,还有人认为有助于查清事实,偶尔可以变通允许。
执法观念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坚巨任务,同时也日渐迫切。
无罪推定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要求的一种执法观念。
司法人员坚持无罪推定原则,以求防止先入为主,养成中立、客观的调查习惯,能保证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并查明案件事实。
无罪推定原则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罚追究,刑事诉讼中贯彻“疑罪从无”原则,是保障被告人权利的基础。
(二)确保被告人的知悉权。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有:回避权;辩护权;有权对法庭上质证的证据发表意见;庭审中,有权申请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最后陈述权;对自诉人提起反诉;上诉权;申诉权等。
简易审虽然较普通程序更加简便,不受一审普通程序关于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但是被告人基本的诉讼权利不能被剥夺,只有确保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被告人的知悉权,才能使被告人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让自己的意志得到承认和尊重,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其命运受到法律机关任意摆布的客体,而是一个独立的诉讼主体,便会使他们从心理上真诚的接受司法机关所作的决定,承认裁判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改变过去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自诉案件当事人之间充分进行调解。
适用简易审的自诉案件,可以在自愿、合法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调解结案;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是否准许撤回自诉,由人民法院审查后作出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