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程序保障和权利救济段守亮胡泰忠肖波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而现行法律和现在学术界大都是从被害人权利实体保障方面来阐述的,即刑事被害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利来阐述,例如被害人应该享有国家补偿权,被害人享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等等。
然而,无救济则无权利,权利就是程序。
现行法律和学界对如何在程序上保障被害人各种诉权和实体权利的落实、如何在权利受到漠视和侵犯时给予程序上的救济,则规定与研讨甚少。
缺乏救济的权利是画饼充饥似的权利;缺乏程序上的保障,这是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被虚置的根本原因。
本文拟从被害人权利的程序救济角度展开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有颇为先进的明文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案件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样具有当事人的地位。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主要规定了四项权利:1、控告复议权,如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2、安全保障权,如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3、申请回避权,如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的规定;4、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权,如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些规定又有多少得到真正落实,多少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利益得到赔偿、权利得到保障、冤情得以伸张?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被告知诉讼权利的情况较少,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过程的更少,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结束后得到赔偿和补偿的情况就更是少之又少。
尽管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有颇为先进的明文规定,但在盗窃、诈骗、合同诈骗等侵财型犯罪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通常被冷落在一边,对审判的实质性进展不知就里。
而中国司法的一个颇具特色的传统是以被害人为轴心反复演绎伸冤话语,[1]刑事被害人由于冤屈无法澄清不停的申诉、控告、上访。
有人把被害人权利在诉讼过程中受到的侵害成为“第二次被害”。
[2]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进一步解决方案大致如下:首先,赋予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对等的权利,比如对等的起诉权、上诉权等等;其次,赋予刑事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权;第三,扩大被害人的赔偿范围,赋予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浅析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护[摘要]文章浅析我国法律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存在的不足、解决的办法来论述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关键词]被害人;诉讼权利;物质救助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被害人的权利作出了规定,但与民商事案件的受害人相比,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作为一方当事人,对其权益的保护性规定过于狭隘和抽象,使被害人在诉讼中处于明显不对等的不利地位。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新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实施,刑法和刑诉法中对被害人的保护性规定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制约和限制了被害人依法平等地行使其诉讼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刑事被害人作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应当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有其特殊的含义,也就是说,只有当该被害人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去,依法行使法定的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才能够成为刑事公诉案件中的受害人。
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中的被害人已经死亡,虽然法律上仍然称其为被害人,但因其已经无法参加刑事诉讼,也就不可能成为刑事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
个别的刑事被害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参加刑事诉讼,如自愿放弃等,也就不能成为成为刑事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
一、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一定的诉讼权利1.申请回避权。
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3.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
4.重新鉴定的权利。
5.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的权力。
6.对犯罪行为的控告权。
7.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有申请复议的权利。
8.申请抗诉的权利。
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检察阶段1.在审查批捕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拥有的诉讼权利基本没有规定,特别是针对犯罪嫌疑人不被批捕,被害人可能都一无所知。
这显然使被害人与犯罪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失去平衡,不利于被害人维权。
对于侦监部门审查批捕案件时,不能只注意犯罪嫌疑人而忽略被害人,对于不批捕案件,要听取被害人的意见,慎重考虑被害人的要求和利益。
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司法的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开始注重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但在大多数的刑事案件中,其诉讼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刑事诉讼法》中入手,探究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措施引言:在我国,相关部门根据刑事诉讼案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刑事诉讼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并以已有的法律条文作为基础,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完善,以保证该法律对刑事诉讼案件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虽然这给相关法律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意味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大家对许多社会性的刑事诉讼案件有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此,完善相关法律来保护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是司法机关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刑事诉讼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被害人参与侦查受限在法律条文的规定中,允许被害人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异议,但在实际的案件处理过程中,相关的被害人参与是受到限制的。
这也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缺点,钻法律的空子。
同时,刑事被害人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申请律师作为案件的代理,这其中耽误的时间就影响到被害人申诉的过程,这样不利于公平处理刑事案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被害人申诉的时间过长,遭受不白的冤枉[1]。
(二)被害人参与诉讼受限对于被害人来说,在诉讼的过程中,是处于被动的,参与诉讼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对于违法者,法律规定具有一定的权利保障。
其中,可以通过,参与调查取证等一些合法权益,来为自己进行正确的辩护。
而被害人则缺失这一权利。
又如被告人,在进行最终判决之前,可以进行二审来进行辩护。
和被害人比较起来,拥有的权利就相对较多。
(三)被害人的知情权受限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知情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简评《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对诉讼参与人权利之保障关键词诉讼参与人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075-02《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一)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三)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又对“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等概念说包含的范围做出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明确将犯罪嫌疑人和辩护律师单独提出,明确其权利,而将其他诉讼参与人划归第三种情况,即“证人等诉讼参与人”。
一、《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对犯罪嫌疑人方豍权利之保障《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了在审查逮捕阶段“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三种情况及当辩护律师提出要求时“应当”听取其意见,在表述上都采取了先“可以”后“应当”的表述方法,表明讯问犯罪嫌疑人和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并非每个审查和逮捕阶段的必经程序,但当该二者有要求时又转化为必经程序,强化了该二者的权利。
赋予犯罪嫌疑人要求陈述的权利意义重大,这不仅使其权利多重保障,还对检察院的权力进行了限制,无形中更是对侦查人员的限制。
辩护律师的行使辩护权是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赋予其要求听取意见的权利也是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一种形式。
这种制度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防止检察、侦查等公权力的滥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私权利,以保障人权。
毋庸置疑,这是我国刑事法律和诉讼制度的重大进步,也被认为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强化犯罪嫌疑人和辩护律师权利的同时,相对弱化了“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特别是被害人方的权利。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0春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姓名:张鑫学号: 1012001203131分校:西青电大专业:法学指导老师:黎鹏昊时间:目录内容摘要 (4)正文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概述 (5)(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 (5)(二)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心及其法理基础 (6)二、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意义 (8)(一)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是宪法的要求 (8)(二)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8)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9)(一)刑讯逼供问题 (9)(二)控辩双方缺少对抗性 (9)(三)强迫自证其罪 (10)(四)被害人获得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10)四、完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对策 (11)(一)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1)(二)全面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11)(三)扩大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 (12)(四)建立国家补偿制度 (12)(五)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12)(六)强化实体与程序的并重 (13)参考文献 (15)内容摘要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
其作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刑事诉讼中,其与国家的权力的对抗最为激烈。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进入刑事诉讼的社会成员的群体人权,其重心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个人人权。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立法、司法理念上的偏差。
本文主要以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范围及其中心和法理基础为根本出发点,针对不同对象群体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存在的现状及不足,就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缺失的原因从机制制度、执法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立法的大趋势,也是发扬诉讼民主和健全法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向更加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浅析被害人诉讼地位与权利保障作者:刘润涛来源:《中国检察官》2014年第02期保护人权是世界各国所注重的大问题,也是实现法治化、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也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价值的体现。
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并对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进行合理评价,成为各国刑事诉讼法的普遍发展趋势。
[1]“被害人”一词源于拉丁文“victma”,原意有两种:其一是指宗教仪式上向神供奉的祭品;其二是指因他人行为而受伤或受阻碍的个人组织、道德或法律秩序。
在诉讼理论上,有学者将被害人划分为狭义的被害人和广义的被害人。
[2]狭义的被害人即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广义的被害人则包括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人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本文所指被害人是狭义意义上的被害人。
一、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历史考察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法系国家里差异是很大的。
在社会的最初的形态的原始社会,存在血族的复仇制度,由被害人或其亲属作为惩罚的实施者。
在奴隶制社会,实行的是原始控告式诉讼制度,被害人以原告的地位启动和主导刑事诉讼程序。
到了中世纪,国家运用司法权强化了对犯罪的镇压,被害人的诉讼主张受到忽视。
近代以来,各国普遍采用控、辩、审刑诉构造模式,一方面在对控诉权的配置上进一步加强专门机关的控诉能力,扩大其受案范围;另一方面,则是扩大和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防止国家权力滥用。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开始强调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加强对被害人获得赔偿的保障,扩大被害人对刑事审判的影响程度。
但是,各国都仍然严格限制被害人控诉权的行使。
通过对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一是从总体趋势上看,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是逐步降低的。
从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程序具有启动权和主导权到失去,直至主要扮演诉讼过程中的证人角色,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力呈逐步缩小的趋势。
刑法规范下的被害人权利及其保护摘要:作为刑事诉讼参与人之一的被害人,在刑法规范下享有一系列的权利。
本文在梳理被害人权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发现,在保护被害人权利方面,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本文旨在提高公众和相关业务人员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认识,促进我国刑事司法的公正、有效和人性化。
关键词:刑法规范、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司法实践正文:一、被害人权利的概念和范围被害人权利,是指被刑事犯罪行为侵害而享有的特定权利。
包括:知情权、参与权、财产权、安全权、人身权等多个方面的权利。
其中,最重要的权利是知情权和参与权。
知情权是指被害人有权知道案件的权利、被害人的情况、证据和判决结果等。
参与权是指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参加庭审、发表意见、询问和辩护等。
二、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在保护被害人权利方面,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我国的刑法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较为薄弱,没有明确规定被害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存在问题。
例如,一些法院在庭审过程中不允许被害人参与,或者只是形式上允许被害人参与。
此外,一些被害人的财产权被侵害,但法院对侵权行为的判决力度不够,导致被害人难以得到有效救济。
三、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害人权利,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也需要从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改革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明确被害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给予被害人相应的权利保障;2. 加强法官和检察官的培训,提高其对被害人权利的认识和保障意识;3. 优化法律环境,加强对被害人财产权的保护,及时惩处犯罪分子,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4. 推广社会救助机制,为被害人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援助。
案例:2018年,广州某地铁站发生一起持刀袭击事件,导致多名乘客受伤。
广州取保候审律师吴寿解说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与义务被害人是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据广州取保候审律师了解,在古代弹劾式诉讼时代,被害人处于原告地位,没有被害人的控告,国家不主动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在国家追诉时代,被害人不再担任诉讼当事人角色,而主要处于证人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性人权保障运动的开展,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角色再次受到关注。
目前,许多国家都逐步确立了被害人的诉讼当事人或准当事人地位。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被害人独立的诉讼当事人地位,刑事被害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
被害人的主要诉讼权利有: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对符合回避条件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翻译人、鉴定人、书记员有权申请回避;对驳回回避申请的,有权申请复议;有权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委托诉讼代理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要求有关机关立案;对于不立案的决定,有权申请复议;对于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的,还有权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对属于自诉的案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有权参加法庭调查,在法庭上进行陈述,向被告人发问,有权向证人发问和质问,有权辨认鉴别物证,有权听取证人证言并发表意见;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新的鉴定和勘验;有权参加法庭辩论,对证据情况发表意见;有权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
被害人的主要诉讼义务有:如实向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接受司法机关传唤;配合司法机关取证;接受法庭询问和回答问题;遵守法庭秩序等。
相关法律咨询请找广州取保候审律师吴寿长/mlist2917/61802/。
Lo gal Syst em A nd Soci et y —隧冒冒蕊竺竺型!!f叁塑!圭塾金刑事诟讼巾保护被客人诉讼参与权硇几个问题刘科摘要在二战结束后,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与各国对被害人.J ol题的日益关注,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浪潮日渐兴起。
正如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指出的:雄道还有比加害者与被害者同时觉醒,更能意味着人类总体的解放吗?一在实践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程度往往成为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是否满意的评判标准之一,被害人权利保护已成为关涉社会稳定与和谐、影响社会正义实现的重大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
关键词权利保护司法活动被害人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68-03一、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护的进展我国于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为其开拓了更多参与诉讼过程的渠道,主要体现在被害人拥有报案权、控告权、申请复议权、委托诉讼代理人之权、直接起诉权、要求回避权、申请权、陈述权和发表意见权、庭审发问权和法庭辩论权、被告知权以及其他权利。
’这些权利的拥有为被害人更好的实现其权益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护的不足虽然我国被害人诉讼参与权已有较大进展,但在信访和刑事申诉案件的办理中,笔者发现刑事诉讼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护严重滞后于被告人相应权利保护。
如物质损失的充分赔偿、精神上的安抚、对罪犯刑罚执行情况的知情、获得进一步法律援助与心理治疗、无条件的申诉权、不服裁决的救济权等,这些被害人所应有的诉讼参与权仁立法和实践的问题还较大。
3传统司法制度对这些权利的茫然与忽视必然导致部分被害人因其合法权益未能得到保护,从而在拿到刑事判决书后马上申诉。
(一)附带民事诉讼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实践中,由于案多人少的办案压力,法院和检察院对符合简易程序条件的案件,都会尽量适用简易程序办理。
但如果该案有附带民事诉讼,则自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作者:周光艳
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6期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被害人 权利保障
作者简介:周光艳,贵州民族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
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85
在刑事诉讼之中提到的被害人,主要指的是被犯罪人所开展的一系列犯罪行为而遭受最为
直接受害的人,是刑事诉讼之中十分重要的人员构成。就现如今发展实际来分析的话,相较于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在刑事诉讼之中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相
关法律体系也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保障,这也促使部分形式诉讼被害人合法权益无法
得到有效保障。为此,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一直都在对刑事诉讼被害人合法权利进行研究,希
望以此来更好地保障其权利,这样才能确保刑事诉讼之中犯罪人与嫌疑人两者之间的权利平
衡,而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这一项工作,本文也从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概念以及特征着手进行了
分析,提出了具体的保障建议,希望以此来真正有效保障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一) 被害人概念
对于“被害人”这一词汇,我国在被害人学、犯罪学之中有进行明确界定,而且不同界定体
系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则主要是对刑事诉讼之中的被
害人进行了分析 [1]。而在这一方面,不同学者的界定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有学者在研究
过程中有对被害人进行界定,其认为在整个刑事诉讼体系之中,被害人就是指合法权益遭受到
了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有可能是法人、社会团体亦或者是自然人;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在对
犯罪人进行界定的时候,提到合法权利亦或者利益因为犯罪者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害的人。在对
被害人进行研究的时候,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概念分析意义非常,能够更好地保障司法的公正以
及公平性。
(二) 被害人特征
从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发展情况来分析的话,被害人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点:(1)被害人被侵害的权益一定要是合法的。犯罪人员在侵害到被害者财产、人身等权利
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这些权利均是合法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被法律所保障的权利[2]。
假设被害人自身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权利是违法的,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2)犯
罪行为的直接性,这一特征主要指的是被害人其在遭受一财产、权益与精神等损失的时候,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因为犯罪嫌疑人一系列犯罪行为而造成的。假设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将间接影响亦或者是间接
的损失也作为犯罪人犯罪行为之中,其责任自然也就会因此而扩大,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将其称
之为真正的被害人权利保障,也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之中的罪责一致这一原则。(3)形式
诉讼参与性,这一点则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权利损害的时候,一定要是真正参与到刑事
诉讼之中的,因为只有是真正参与到刑事诉讼之中才能获得法律保障。
(一)对被害人权利保障进行专章规定
在刑事诉讼之中要想真正有效保障被害人合法权利,在发展期间一定要先立足于国际立法
经验进行分析,而且还需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之中设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权利保障明确,
这样才能确保权利保障工作的有序实施。在此期间,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来自定出具有
实践性且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这能进一步提升权利保障实效 [3]。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
还需要对被害人的诉讼代理制度进行完善,因为虽然就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制度来看虽然有
涉及到一些制度,可是从整体来分析的话有待完善的地方还是较多,尤其是在落实这一点上更
是存在着问题,所以在刑事诉讼法之中,最好是结合实际来完善相关制度与条款,这样才能有
效保障刑事诉讼之中被害人的合法权利,避免被人害权利受到侵害。
(二) 进一步强化被害人的基本诉讼权
在刑事诉讼中要想实现保障被害人权利这一项任务,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刑事
诉讼中被害人的基本诉讼权。首先,提高思想重视,思想作为行为先导只有提到了思想重视才
能确保工作的落实,随意一定要真正了解被害人上诉权赋予的重要性。一是因为身为被害人,
其与被告人同样都是刑事案件之中的基本当事人,所以自然也应该要享有相等的上诉权利,不
然就无法保障法律的公正公平性;二是因为在我国司法实践工作之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些
被害人会因为缺少检查机关支持而出现无处投诉等情况,这个时候部分人员为了维护自身权益
前奏偏锋利用非法手段来实现;三是因为我国相关部门在这一方面的制度上还是不够完善,司
法工作人员部分素质也无法达到要求,所以促使一些案件被害人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以保障。
为此,在刑事诉讼之中要想真正有效保障被害人权利,一定要赋予其独立的上诉权利,借由这
一手段来对各方机关与主体进行约束,让整个司法行为公平性得以保障。其次,除了要提高认
识之后,还需要对上诉制度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这也是确保被害人这一权利的有效落实,从
而避免出现恶意上诉亦或者是无理取闹等情况,所以最好是设置一些限制条件。例如,为了避
免出现刑事诉讼资源过分浪费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制定期间深入进行调查,对于较为类似的
案件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亦或者是在上诉期间对主体范围适当进行限制;又或者是借助
于 “抗诉在先,上诉为后”的模式来有效提升上诉效率,从而有效保障被害人权利[4]。
(三) 对被害人救济机制进行完善分析我国众多刑事案件判决结果,我们从中能够发现
很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官在判决的时候,都会参考被害人所出具的谅解书来直接对犯罪嫌疑人展开从轻处罚,而
在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已经犯罪的人为什么还要得到谅解?可是,假设我们对我国刑
事诉讼法形成正确了解的话,我们就能对这一现象形成良好的理解与把握,之所以会如此是因
为在刑事案件之中被害人雖然能够得到法院支持,可是综合多方面显示因素来进行分析的话,
却无法及时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最终得到的判决结果也只是心灵上的慰藉,而部分被害人却
甚至连基础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以实现。为此,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以经济补偿获得谅解书的行
为,这一现象经常被大众所不能理解,所以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环境下,我们最好是制
定出一些被害人救助制度,例如,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就可以为一些无法及时获得赔偿的被害
人,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进行基础的生活补助以及医疗补助,而这一资金的指出则可以在日后
直接问被告人追偿,这样就能有效保障司法的公正性。
(四) 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
在刑事诉讼中要想实现保障被害人权利这一项任务,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需要在发展过
程中构建出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为这一项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必要
性,之所以会如此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符合国际惯例。就目前发展情况来分析
的话,各个国家都有设立这一制度,以英美法等国家为例,其在法律体系之中就有提到在被害
人遭受人身、人格侵害的时候,可以获得一些精神损失赔偿,还有韩国国家也有设立这一制度
体系[5]。其次,构建出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能够有效实现民
事与形式法律一致性,在我国民法之中就赋予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所以在刑事诉讼
过程中,若被害人自身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侵害,就可以提出获得精神损失赔偿这一要求。最
后,构建出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某些方面来说也可以有效缓解被害人与犯罪人
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借由这一制度体系来确保整个司法工作实践的可操作性。为什么如此
说,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完善的时候需要及时将其纳入到刑事诉讼法之中,而且还会结合
实际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在此期间还需要及时对赔偿范围以及数额进行具
体明确。
综上所述,在刑事诉讼之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相关人员一定要
将其与被告人权利保障等同进行保障,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司法公正与公平,减少被害人所受到
的权利损害。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对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在
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保障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合法权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司法效率,促进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赵文经.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及其权利保障[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15(3):41-46.
[2]唐文胜.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知情权的保障[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6):63-6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宋建超.论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之保护[D].郑州大学,2006.
[4]聂小明.论刑事诉讼中多元利益的平衡保护——谈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不足
及完善[J].法制与经济,2007(7):53+58.
[5]刘晓琳.浅谈新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人权保障问题[J].中国市场,2012(14):163-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