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12.43 KB
- 文档页数:2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这些成就和经验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认识。
一、政治成就和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成功地实现了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政治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成功地解放了台湾、西藏等地区,实现了国家的完整。
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实现了全民参政、多党竞选、民主选举等政治民主化的目标。
中国还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了政治权力下放和民主决策的目标。
3. 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原则。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正和稳定。
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制,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政治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经济成就和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富强强盛的历史飞跃。
中国经济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学术大视野THE SCHOLARL丫V IE W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历史性意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禹濉【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在世界反贫困事业进程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和成就、精准脱贫的体系与机制、指导脱贫攻坚的理念与方针进行系统总结,发掘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意义、原因和路怪,是通过理论认知与实践验证、历史总结与现实概括、经验提炼与学理论证的有机结合,是达成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意义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脱贫攻坚社会保障制度优势贫困治理反贫困理论【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DOI 】10.16619/ki.rmltxsqy.2021.01.013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 讲得好”111。
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反贫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 就,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做得好”的要求。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到2020年年底,我国9899万贫困人 口已经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下一步,如何才能“讲得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对中国脱贫攻坚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是“讲得好”的必要前 提。
总结脱贫攻坚的意义何在?需要总结什么?如何进行总结?这是对脱贫攻坚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回顾、梳理和凝练时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总结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与现在,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其精 髓在于阐明脱贫攻坚事业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和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基础。
试论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模式及创新——刘清荣程文燕康亮摘要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期;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有必要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分析扶贫开发主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关键词扶贫;历程;模式;创新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仍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世界性问题..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 - 2000年》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一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2011年年底约为1. 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 4%..种种信号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己经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我国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扶贫开发任务仍旧十分艰巨;为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有必要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分析扶贫开发主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扶贫工作的创新思路..一、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 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 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和农村依然在贫困问题的基本国情;制定了新的扶贫战略;决心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扶贫开发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 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0. 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这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方面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 9%;油料增长176. 4%;肉类增长87.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 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 5亿人减少到1. 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483. 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 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年均递减6. 2%;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 8%下降到8.7%.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贫困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等几类地区..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在1997年至1999年这三年中;中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年度数量最高水平..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四巩固成果;综合开发阶段 2001年至今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 2010年》;这是继“八七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全国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对21世纪初的扶贫战略作出全面描述;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重点对象以及主要政策措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是继续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 》的出台;进一步肯定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二、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把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作为新的政策目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扶贫开发的政策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搬迁扶贫、科技扶贫等为主要模式的中国式扶贫..一整村推进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 2010年》提出的目标;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了各地实践经验;以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进入“整村推进”的新阶段“整村推进”是以村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资金投入和扶持量上;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村级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各方面的扶贫资金相互配套、形成合力;集中投向贫困村需要建设的项目;达到“集小钱办大事”的目的..1.整村推进模式的优势1集中有限资源;解决重点问题过去由于扶贫资源有限且分散;往往形成不了合力;解决不了贫困村的突出问题..整村推进模式将各方面的资源统筹使用;集中投入;可以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解决贫困村最突出的问题;也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扶贫资金分散的问题;从而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2强调民主参与“扶真贫”整村推进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强调贫困人口参与的重要险;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对整个扶贫过程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通过村民大会;民主确定扶贫收益人口;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真正贫困的农户得帮助;使得扶贫工作能够更加准确地瞄准贫困户..3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高整村推进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坚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发动贫困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等全过程;实现贫困农户选择、实施、管理项目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参与式的村级规划制定和实施;能够极大地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项目选择也更加符合贫困农户的发展需求;项目更具有针对性;落实也更加容易.2.整村推进模式存在的问题1门槛设置过高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产业开发项目;除政府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农户自筹一大部分资金;而这大大超过绝对贫困人口的承受能力;较高的参与门槛使得应该得到扶持的低收入农户被排斥在项目之外..2无力解决区域性的贫困问题整村推进模式对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问题有着积极作用;是改善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资金和项目总体规模小;不能解决农村扶贫的全部或主要问题..3资金投入与贫困程度不同步由于投入的扶贫资金有限;实际工作中资金“投放难、回收更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出于对资金使用效率和回收率的考虑;比较容易偏向将资金投放到那些并不一定最贫困但却能够解决资金使用、回收以及配套问题的农户;不能保证最贫困的人口得到最大的帮扶..二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产业扶贫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1.产业扶贫模式的优势1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共赢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责任和利益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带动、基地带动、合作组织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手段;企业利用农户的力量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降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得到提升..这样企业的利润能得到保证;农户的收入也更加稳定;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2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在产业扶持下;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区域特色经济布局初显轮廓;以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扶贫产业链条延伸;参与主导产业经营的农户不断增多;主导产业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贫困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例如江西省广昌县以白莲种植、加工和销售为扶贫主导产业;2011年白莲种植面积己达8万亩;产值3. 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莲生产和集散基地;莲农实现收入1800元;带动农户1万余人;人均增收420元;其中贫困农户3000多人..2.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趋同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相似;很多农村主导产业仍是传统农业;并且结构雷同;特色性不强..往往出现一个地区开发出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的扶贫产业;相邻近地区相继发展同一产业;这就容易导致农产品的供大于求;不仅贫困户收入没有增加;反而会打消他们参与产业化扶贫的积极性..2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容易偏离扶贫目标由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遭遇市场或自然风险时;企业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发生冲突;企业出于趋利性;容易不顾扶贫目标和规划;将农户独自抛向市场的洪流;使农户利益受损;从而对产业扶贫失去信心..3追求效益短平快;造成环境污染贫困地区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开发时;为追求短期高效益;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式开发扶贫;把带有环境污染的开发项目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来培育;结果导致土地荒漠、水源污染、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贫困现状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使得脱贫致富的道路更加艰难..三搬迁式扶贫搬迁式扶贫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它是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而开辟的移民扶贫新途径..其特征是实现人地分离;让人离开己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另辟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居住、发展..目前;我国搬迁式扶贫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组织移民在他处选址安置;即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迁出移民选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态环境较优美的地方建房安置;让搬迁户住得下、能发展、不返贫;二是插户移民;即由贫困户自行投靠亲友、分散安置;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分阶段搬迁;即采取搬迁初期两头有家的形式;待移民点得到开发;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实现整体搬迁..1.搬迁式扶贫模式的优势1>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脱贫致富由于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运输条件落后;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实施搬迁发展;可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移民搬迁的贫困农户对这一扶贫模式的满意度通常较高..2搬迁后就业增收的平台更广阔通过搬迁;搬迁农户的商品意识、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对搬迁农户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积极引导他们从事二、三产业;使他们尽快适应城镇生活..搬迁后的农民就业机会显著增加;增收渠道大大拓宽;为促进贫困农户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3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移民搬迁进城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居住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结构优化;带动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同时移民户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卫生、社保、教育等待遇;提高了移民群众生活质量;转变了农民增收方式;使得移民搬迁扶贫和统筹城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搬迁式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1搬迁扶贫投入巨大;显效缓慢移民搬迁需国家投入巨资;牵涉人口众多;任务艰巨;搬迁工作跨度大、周期长;一般是一年建设、两年定居、三年配套、四年巩固、五年步入发展;移民搬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移民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需要较长适应期..2各类配套资金到位难度大;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投入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以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为主体;同时还有来自省、地、县财政以及扶贫办、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的配套资金;这些资金在使用的进度安排上;存在滞后性;而且其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不一;大部分地区往往在国家专项资金下达后较长时间才到位;使工程不能按时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由于贫困地区财政十分困难;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到位率低;从而影响项目进度..3容易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移民搬迁工作重点集中在移民安置地的建设;而基层组织建设、社区管理、思想法治教育、科技培训和生产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与贫困户急待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还不相适应..部分群众因家底薄、基础差、缺乏生产经验;适应能力弱;导致生产水平依然很低;思想易出现不稳定..四社会扶贫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政府始终注重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共同推进减贫事业发展..社会扶贫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模式..实践证明;在坚持政府主导扶贫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有效举措..1.社会扶贫模式的优势1参与帮扶的群体巨大从中央、地方政府到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再到民间帮扶;社会扶贫充分调动了各界力量与资源;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扶贫形式多样社会扶贫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智力支边、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扶贫拉力计划、春蓄计划、博爱工程、幸福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双学双比、巾帼扶贫等;这些扶贫济困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3扶贫资源来源广泛既有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又有各种渠道募集争取来的本土资源;还有从海外渠道引进的资源;包括国际和国外慈善组织提供的资源援助;既有有形的资金和物资投入;也有无形的科技、信息的支持等..2.社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1对帮扶的认识不清很多单位在帮扶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给贫困农户送点钱、送点物;即认为完成了本单位的帮扶工作..殊不知扶贫是个广泛的概念;钱和物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扶;使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自身素质以及市场适应能力有所提高..2缺少具体明确的目标社会扶贫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具体到各帮扶单位、部门及党员干部个人;则缺少明确的、可操作的目标;有的甚至只是笼统的原则话..这使得帮扶单位和个人在开展工作时只是凭借自身的热情;同时大部分帮扶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扶贫只是各项工作的附属;只兼职不负责;使得扶贫效果不理想..三、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多项综合性政策举措;更创新发展了扶贫开发理论、丰富了扶贫开发内涵..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正面临着不断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采取新措施、获得新成效的艰巨任务;应不断创新和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一理念创新1.将“以贫困者为本”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以贫困者为本”是一切扶贫活动以贫困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帮助贫困者脱贫致富为目的和尺度;而不是政绩、指标、效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的不断创新;扶贫事业才能加快发展;取得实效..只有将“以贫困者为本”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才能使扶贫的目标明确、方式科学、效果巩固..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充分肯定贫困者反贫困的主体作用;把扶贫项目当作一种手段和载体而不是目标;要坚决摒弃传统扶贫中把项目作为目的;而把人当作手段和工具的落后做法;在扶贫中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增强贫困者的自我发展能力;全方面的提升贫困者的素质;实现贫困者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2.将提高贫困者素质作为扶贫的战略要素农民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发展能力差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扶贫开发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要素来抓;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3.将市场机制作为撬动扶贫工作的杠杆运用市场机制撬动扶贫开发;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解决了贫困户的依赖性..对那些有劳动能力而一味等靠要;以政府救济、慰问为生的贫困户;通过市场经济意识的灌输;达到扶志扶本的目的;提高贫困户脱贫的主动性;调动其自食其力的积极性;其次;从扶贫理念来说;解决了帮扶者和受帮扶者在扶贫开发中的社会地位平等问题..帮扶者不是施舍者;而受帮扶者也不是被施舍者;双方在这一社会活动中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双赢;最后;保证了社会扶贫资金注入的可持续性..企业和个人在扶贫过程中如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就可以带来扶贫的可持续性;反之;则往往导致短期行为和随机性;使得社会扶贫资金难以持续地注入..运用市场机制撬动扶贫;是扶贫观念的重要创新;是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造血”;而不仅仅是给他们“输血”;是“授人以渔”的科学扶贫模式..二机制创新1.完善扶贫目标瞄准机制。
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方面的简要介绍。
1.经济发展: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政策
的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
值(GDP)也成倍增长。
国家建设了广泛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这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减贫成就: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成功
地实施了一系列减贫政策,并通过扶贫计划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村贫
困人口走出贫困。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减贫国
家之一。
3.教育进步: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法,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中国的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生来中国学习。
4.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研究的投资,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优先”的发展战略。
中国科技企业在。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2《国家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2》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些成就背后,我国人民是如何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他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国家的发展历程。
2.自主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发展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胜利收官,跑完了脱贫"最后一公里”,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
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减贫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使大约8亿人成功脱离贫困,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中国式减贫”给许多国家做出了榜样。
当然,也有个别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
非洲某国的中学生来贵校游学,他们很好奇我国是怎样做到如此“大体量”脱贫的,希望借鉴到自己的国家,你作为接待的负责人之一,需要写一个发言稿,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方向透视:方向之一,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际认同方向之二,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方向之三,实践创新:中国智慧、问题解决方向之四,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天下大同方向之五,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审题指导:材料为考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情境:一是脱贫工作意义重大;二是脱贫工作硕果累累;三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扶贫工作的肯定;四是扶贫工作存在的些许问题。
考生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我国的扶贫工作,向非洲中学生讲述有关我国“大体量”脱贫的见闻、认识与感受。
考生如能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取得扶贫成就的原因及做法,就更能成为非洲中学生真正需要的。
写作者的身份是接待负责人,写作对象是来校游学的非洲某国中学生,交流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大体量”脱贫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非洲中学生希望能将经验借鉴到自己的国家,所以文章要深入挖掘中国扶贫攻坚取得成就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做法。
文章体式是发言稿,应注意发言稿的基本格式。
也不要忽略发言稿的语言特点,既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富于逻辑性,也要简洁明快、平易亲切、富有感染力。
20公里外的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种的庄稼收成很少,生活极其贫困。
今年月,的锦绣花都小区,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麓,评定为节建立扶贫、中国人均美元直到亿农村人口处于未解决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80有组国)》2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2020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度之大从进中国已实现了从温饱到造了令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银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说,中国在家献发展计划目标就难以实现国政府的谢意为了促进各国可持续经济转型业发展弟般的情谊努力国家生态与旅游扶贫官员研修班2012—2017年中国累计减贫 (单位:万人)来自乌干达财政部的可亚马·保罗·汗激动地说。
和提外迪汗一起参加研修班的,自埃及、多米尼加、苏丹、赞比亚等10家的30名官员。
在短短两周的研修活动中学员们对中国的减贫政策、成效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政策和实践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全球减贫的典型案例之一,片,里前来取经,中国也将自己的减贫方略、贫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发展中国家共享。
资料显示,自2005训起,截至今年5月,举办121期培训班,共有来自1293230名官员参与培训。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习近平主席在,。
正因如此,,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
同时,,,帮助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提出“”倡议、创设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推动建设公平公正、,,为更快消除贫困创造重要条件。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竞争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18万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中国还力所能及地向发展中、欠发达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60多万援助人员;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中,中国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从经济发展到科技进步,从社会进步到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崛起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速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战争的破坏和贫穷的困扰。
然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取得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之一。
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增长了数千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
通过放开市场、吸收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举措,中国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
3. 扶贫攻坚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980年代,中国启动了规模空前的扶贫攻坚工作,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的减贫成就令世人赞叹。
二、科技进步1. 太空探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自主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并且成功着陆月球,并计划在未来进行火星探测。
中国的太空探索计划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2. 5G技术中国在5G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5G领域的领跑者。
中国的5G技术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进步1. 教育事业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普及率大幅提高。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跻身全球排名前列。
2. 城乡差距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国际地位的提升1.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方式,促进了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 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改善了环境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中国的环境治理成绩也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五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五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五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独立与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国政治上的独立,也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独立的实现不仅仅是国家主权的恢复,更是中国人民自信心的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逐步恢复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地位。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独立的广泛承认。
此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与工业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迅速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推动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深圳、上海浦东等经济特区的设立,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还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社会变革与制度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什么是扶贫开发什么是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是什么意思?扶贫开发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工作。
扶贫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除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外,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
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
这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化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三个方面的渠道,将利益传递到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
第31卷第4期2020年12月多维贫困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成就与展望——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焦克源陈国斌方圆(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科学评价和系统总结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推动我国后扶贫时代的反贫困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基于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依托2014-2018年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精准扶贫战略取得的成果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分别讨论了城乡之间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多维贫困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单维度各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及其变化差异较大;我国整体多维贫困狀况有所改善,但改善趋势逐年放缓;收入指标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对缓解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最大。
研究由此提出了后扶贫时代我国贫困洽理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多维贫困;精准扶贫;A-F方法;减贫成效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20)04-0044-10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racing Invesitigational Data from Chinese FamiliesJIA0Ke-yuan CHEN Guo-bin FANG YuanAbstract:At the stage where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has made progress,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se the achievements of it,can make sense in proinol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verty work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aim of"rural poor people are free from worries over food and clothing and have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safe housing\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Besides,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2014to2018)and implies the AF(Alkire-Foster)method,to produce measurement and decomposi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since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was carried out),and also discusses urban-rur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east,middle and west respectively)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In a single dimension,the poverty incidence and changes of each indicator are quite different;the overal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situation in my country has improved,but the improvement trend has slowed down year by year;The decline in income,have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alleviating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This research thereby comes up with basic strategies of national poverty governance in the postpoverty era.Key words:Multidimensional Poverty;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A-F Method;Achievements of Poverty Reduction一、引言新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当代各方面取得巨大发展背后的感人故事【引言】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背后,隐藏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文将带领大家领略这些故事的魅力,感受我国当代发展的脉搏。
【感人故事1:科技创新背后的辛勤付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辛勤耕耘。
他们为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梦想,孜孜不倦地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正是他们的奋斗历程,铸就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辉煌。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高铁、5G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也为世界所称道。
这些成果的取得,彰显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感人故事2:扶贫攻坚的无私奉献】扶贫攻坚是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场战斗中,无数扶贫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群众送去希望和温暖。
他们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成为攻克贫困难题的关键力量。
在扶贫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
这些地区的变迁和发展,见证了扶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感人故事3:文化繁荣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当代文艺创作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文化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
从《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到《长安十二时辰》等电视剧的走红,我国文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这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
【感人故事4:民生改善的点点滴滴】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举措的实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从“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再到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8年广东广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二)一、注意事项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
二、给定材料材料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回答。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面和相关的成就:1. 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带来了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2. 扶贫减贫,新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项目,中国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口脱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教育进步,新中国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广泛普及了基础教育,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
4. 科技创新,新中国致力于科技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铁技术和5G通信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 社会稳定,新中国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正。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6. 对外交往,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中国积极倡导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百年以来,在经济、扶贫、教育、科技、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成就:
1. 经济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不到
50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约10,000美元。
中国的制造业、建筑
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 扶贫攻坚:中国成立以来,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并在半个多世纪里成功将数亿人脱贫。
2019年,中国宣布已经实现了
整体脱贫目标。
3. 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力推动教育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中国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4.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
中国在高铁、航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5.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6. 健康事业: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人民健康
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COVID-19疫情爆发时,中国迅速响应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为全球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仅仅是我国取得的一部分成就,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党的根本宗旨是指引脱贫攻坚工作的理论基础。古往今来,受资源约束、发展不平衡以及自
然灾害甚至战争等影响,贫困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期存在。既然贫困问题在人类历史
上长期存在,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提出脱贫攻坚的伟大号召,并且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
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立党之初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此,团结和带领全国
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发展、共同富裕,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懈追
求的目标和使命。反观中外历史,不乏罗马辉煌、汉唐盛世时期,所有的封建君主和帝王将
相,除了追求文治武功或开疆扩土外,没有哪个王朝提出过消除社会贫困并努力去实践。
其主要原因是既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意识,更没有将治国理政的宗旨和目标设定在为人
民服务上面,所以数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时有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但人民的
贫困却是普遍长期存在。
近看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短短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借由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等,将
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提升到空前水平,社会财富创造和积累更是前所未有。但是,三百余年
的资本主义社会进程中,资源掠夺和战争、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也是屡见
不鲜,甚至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贫困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
其根本的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本质所决定。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无情地
揭露,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
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
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反过来,如果资本不能产生利润,社会的经济活动就难以正常运转,甚至发生严重的经济危
机。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资本背后的政府和国会等,是不会将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投
入到不会产生直接“利润”的脱贫和减贫工作之中。
回顾历史、对比中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
宗旨,并为此不断追求全体人民的福祉,这就是我们当前脱贫攻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