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15道题答案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1、结合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分析党成立90周年取得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给我们的启示,在今后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只要我们做好之前好的方面,继续努力,关心民众,我们就一定能走向更加辉煌的道路。
2、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3、“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扩大内需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扩大内需的意义:第一,可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
第二,可以减轻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
第三,可以大力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
第四,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第五,可以缩小城乡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第六,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七,可以拉动世界经济复苏。
4、结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年,认识中国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当代文明的最重要内涵和标志!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但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热爱和平的文明历史传统。显而易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文明的崛起。所以,“中国震撼”首先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
二是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强调“这些特点是我对3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中国震撼”又是中国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
三是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中国的崛起,不单单是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及其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建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目标,我们也矢志不渝地为之而奋斗。只要不是无知,只要不抱偏见,就会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人权观、自由平等观,这是不能否认的、也是难以抹杀的。
中国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今年,是我们党90华诞,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中国发展的道路虽然还会有曲折坎坷、充满风险,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四个方面,深刻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
6、举例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特色制度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 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7、结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说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所在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主要就我国今后的文化发展道路以及走向做了深刻而且意义深远的指向。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艰苦求索的产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就是牢牢把握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工作。
8、结合中国“入世”10年来,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认识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
A、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经济学家们提出,在国内政策上,政府应当利用减税、退税以及其他财政手段刺激本国的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复苏放松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投资基建等手段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复苏。在国际政策上,中国应当利用外汇储备投资境外,同时积极帮助资源国家和长远的盟国解除短期金融危机,为它们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在国内政策上。
B、中国“入世”10年来,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
第一,中国入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十年来,中国从新成员、参与者逐渐成为推动者的角色。他说,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付出了昂贵了门票,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并正在成为一个成熟的世贸组织平等的伙伴。中国的平均关税从入世前的15.3%降到了9.8%,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的部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清理立法的工作,学习运用市场规则,建立起稳定可预见的贸易制度,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和知识产权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实现共赢的十年。尽管当时有些国家对中国入世后的命运存在疑问,十年后中国给出了答案:在这十年中,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这十年成为中国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数字摆在了那里,事实证明了一切,中国赢了,世界也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结局。”
9、 结合学习党中央的一系列最新措施,认识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主题和目标
A、举措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是我们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二)真心诚意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因此,涉及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涉及两岸同胞长远利益和命运问题必须由两岸同胞共同决定,必须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
(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尤其是台湾“法理独立”活动,是两岸同胞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B、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