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分级对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颅脑肿瘤]“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少突-星形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Oligoastrocytoma)1. 要点(Key concepts)■少突-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是混合型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由两种不同的肿瘤细胞组成,组织形态上分别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肿瘤细胞相似。
■临床病理诊断上很容易将该肿瘤描述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是单纯的少突胶质细胞瘤。
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
2. 概述(Brief introduction)■占脑低级别胶质瘤的10%~19%。
■成年人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35—45岁。
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3:1。
■好发于大脑半球,常见部位依次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影像表现无特异性,约14%的肿瘤可见钙化。
T1WI 多为均匀性或欠均匀性等、低信号强度的肿块影,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区。
肿瘤形态多不规整。
T2WI为非均匀性高信号影(图1)。
■ MRI增强扫描:肿瘤多无或轻微斑块样强化。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少突胶质细胞瘤:当有钙化时信号多不均匀;无钙化的肿瘤多表现为信号均匀的肿块,常位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皮质下,边界清楚。
图1 轴位T1WI(a):左额叶皮质及皮质下见不规则稍低信号团块影。
轴位T2WI(b):病灶呈稍高信号,边界欠清。
轴位及矢状位增强扫描(c、d):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混合性胶质瘤为起自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由于包含了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因此病理类型较多,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最常见[1]。
近年来,少突胶质瘤及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正确诊断越来越受到神经医学界的重视[2-3]。
因为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未能发现肿瘤组织中的少突胶质成分,可能会使患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
并且因少突-星形细胞瘤内含有少突细胞成分和星形细胞成分以及两者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使得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4]。
本组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影像资料完整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MRI影像特点,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于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脑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62岁,平均33岁。
就诊时主诉:抽搐、癫痫样发作4例,头痛8例(伴恶心呕吐4例),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各1例,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演变为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外伤后偶然发现1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采用Siemens TrioTim 3.0 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平扫(T1flair、T2WI和DWI、SWI)及T1flair增强扫描,专用头颅线圈,行横轴位T1flair(TR 220 ms/TE2.46 ms),T2WI(TR 3000 ms/TE 113 ms),矢状位SE T1flair(TR 220 ms/TE 2.46 ms),SWI(TR 27 ms/TE 20 ms)。
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作轴位、矢状位SE T1flair扫描,采用256×256矩阵。
1.3 图像分析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联合分析肿瘤的形态、部位、病变范围、肿瘤边界、信号特点、瘤周水肿、强化程度等信息。
[颅脑肿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1.要点(Key concepts)■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是一弥漫性、浸润性、恶性星形细胞肿瘤,核不典型及核分裂活跃,细胞数增多,血管增多。
生物学特性类似胶质母细胞瘤,有向恶性程度更高的胶质母细胞瘤转变的倾向。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或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但这些名称有时也用于胶质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起源于低级别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但可在第一次活检诊断时没有低度恶性原始病灶。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占脑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
■好发于中年人,35—60岁多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22:1。
■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其次为颞叶、顶叶。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影像表现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类似,通常为边界不清、信号欠均匀的肿块影,邻近结构可见受压改变。
T1WI见病灶呈稍低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区呈水样低信号强度;T2WI呈稍高信号强度影,囊变、坏死区呈高信号改变。
病灶周边可见水肿带。
■ MRI增强扫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增强形式与肿瘤发展的时期相关。
①肿瘤局部可见斑块样异常强化影。
提示该肿瘤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灶性或散在的间变,肿瘤局部生长活跃(图1)。
②肿瘤呈完整或不完整薄壁环形强化(图2)。
③肿瘤呈类环形薄壁强化,但局部环壁增厚或呈结节样改变。
提示局部已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图3)。
■ DWI:肿瘤通常为高信号强度。
■ MRS:肿瘤NAA峰下降,Cho峰升高,MI峰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降低。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出血、囊变及坏死常见,占位效应明显,常呈不规则厚壁“花环样”强化。
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附13例报告)目的:探讨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的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
结果:13例中,10例发生于20岁以下青少年;小脑蚓部6例,小脑半球4例,第三脑室、脑干、枕叶各1例。
肿瘤呈类圆形,囊实型11例,实质型2例.肿瘤实质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低于脑脊液;囊性部分T2WI呈高信号,高于脑脊液。
增强扫描,实质性部分见强化,囊壁强化或不强化。
11例瘤周无明显水肿,2例瘤周轻度水肿。
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少年,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标签:脑肿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MRI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cranial pilocytic astrocytom. Method MR imaging data of 13 pilocytic astrocytomas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 10 Of 13 cases, occurred in adolescent under 20 years old. Six of them located in the vemis of cerebellum,four in the cerebellar hemisphere,one in the third ventricle ,one in brain stem and in occipital lobe respectively. MRI manifestations:The tumors were of round shap. 11 of the tumors were cystic-parenchyma,two were parenchyma. The parenchma part were isointensity or slightly hypointensity on T1WI, and isointensity or heterogeneous hyperintensity on T2WI, the cystic part of the tumors were hyperintensity compared to CSF.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Gd-DTPA intravenously, the parenchma part showed enhancement,and the cystic border showed enhancement or not. Eleven lesions showed no obvious peritumoral edema,two masses showed slightlymild peritumoral edema. Conclusion Pilocytic astrocytom usual occurred in adolescent,which had some typical feature on MRI images. Combination of the clinical data could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Key words】Brain Tumors Pilocytic Astrocyt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毛細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是颅内较少见的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1.5%[1]。
颅内星形细胞瘤的MRI征象研究毛俊杰;李静【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02(000)009【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星形细胞瘤的 MRI表现 ,研究 MRI对该肿瘤的诊断要点和价值。
方法 :收集经 MRI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星级细胞瘤 68例 ,其中应用GD- DTPA增强成像 64例 ,对 1 3例以囊变为主 ,且呈环状强化者又行弥散加权成像 ,然后做 MRI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发现级星形细胞瘤边界多较清楚 ,信号较均匀 ,水肿及占位效应轻 ,囊变及出血少见 , 级介于级和 - 级之间 , - 级则边界多不清楚 ,信号不均匀 ,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 ,囊变或坏死、出血相对较多。
其中 ,最有诊断价值的特征为多位、多发、水肿及增强前后肿瘤信号均匀性。
另外 ,尚发现以囊变为主的病例 ,其囊变部分的弥散敏感系数较大 ,有别于脓肿。
结论 :不同分级的星级细胞瘤 MRI表现有一定规律性 ,其 MRI信号变化与瘤体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作者】毛俊杰;李静【作者单位】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甘肃兰州;甘肃兰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J], 王淳正;郭晓强;赵佳宝2.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J], 徐露;成官迅;李学农3.受侵犯鼻咽癌的颅底及颅内的CT和MRI征象对比分析 [J], 周日晶4.颅内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 [J], 刘一萍; 徐凯; 路莉; 席建宁; 程丽; 刘小华5.成人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 [J], 刘钰; 李万泉; 陈旺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影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为WHO分类Ⅲ级,约占脑内胶质瘤的1/4,多数为低度恶性的胶质瘤转变而来。
好发年龄是40~50岁。
临床表现主要是癫痫或局部定位症状。
临床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时间为2年左右。
【MRI表现】(1)好发于额叶、颞叶与顶叶的交界区,幕下少见。
(2)T1WI呈低信号,有出血时可见片状高信号区。
T2WI呈高信号为主,常由于瘤内坏死而表现为混杂信号,DWI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坏死区呈低信号。
瘤周水肿带呈长T1、长T2信号(图1)。
(3)肿瘤组织可以通过细胞外间隙和沿白质束扩散,也可通过脑脊液和室管膜扩散,在播散通路上出现相似信号的肿块影。
(4)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呈不规则环形强化,极少肿瘤可无明显强化。
图1右颞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右颞叶不规则形占位,信号不均匀,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内部坏死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且周围可见两个子灶。
占位效应明显;C.DWI,示病灶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部分呈高信号;D.增强扫描,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的花环状强化,肿块边界较平扫显示得更清楚【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额叶、颞叶与顶叶的交界区,信号不均质,不规则环形强化。
2.鉴别诊断(1)脑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处,典型者呈“小病灶、大水肿”。
(2)脑脓肿:急性炎症期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等感染症状,脓肿形成后脓腔在DWI上呈明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完整、薄壁、厚度均一的环形明显强化。
脑膜瘤的MRI征象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目的研究脑膜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意义。
方法收集57例脑膜瘤标本,分析其MRI征象(包括肿瘤的形态、信号及强化特点、瘤-脑组织界面、瘤周水肿及有无周围组织结构受侵等),同时观察脑膜瘤的病理分级,对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脑膜瘤的形态、信号均匀度、强化均匀度、瘤-脑组织界面、瘤周水肿程度及有无周围组织结构受侵等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的良恶性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脑膜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脑膜瘤的病理特点,达到帮助预测肿瘤良恶性的目的,从而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大帮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R imaging features and their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 Methods 57 meningioma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hich have been diagnosed by MRI and pathology using retrospective analysis.The MRI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the tumor shape,signal intensity,signal homogeneity in contrast-enhanced T1WI,tumor-brain interface status,the peritumor edema,and invasion of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were analysed,and observe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MRI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grades. Results The tumor shape,signal intensity,signal homogeneity in contrast-enhanced T1WI,tumor-brain interface status,the peritumor edema,and invasion of adjacent structur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of meningiomas. Conclusion The MRI features of meningioma have a certain characteristic,and to a certain extent,can reflects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may help to predicate the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meningioma,thus to provide greater help for reasonable choi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Key words] Meningi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eoplasms by histologic type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且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肿瘤存在着以浸润方式生长、易复发及易转移的特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脑膜瘤的MRI征象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从而提高脑膜瘤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提供帮助。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诊断与病理分析王春宇【摘要】目的:分析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诊断和病理变化.方法:选取疑似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10例,对其分别进行病理检查和MR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和MR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诊断证实,1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检查结果为8例患者被确诊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诊断符合率高达80%.MR检查结果显示,8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小脑半球患者4例,小脑蚓部患者4例;2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囊性,2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实性,3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囊实性,1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实性伴有微小囊变,增强后,病灶囊性部分没有强化,实性部分以及囊壁出现显著强化,肿瘤周围水肿轻度或者未出现水肿情况.结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应用MR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MR诊断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6(028)006【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病理检查【作者】王春宇【作者单位】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辽宁阜新 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多发于儿童。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特点为毛发样、双极性突起,多发于小脑,在丘脑、脊髓、脑干以及视神经、大脑等部位也可发生。
这种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后,预后效果比较满意,但是术前,误诊的机率比较高,影响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1]。
因此,提高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为此,本文选取10例疑似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MR诊断该类疾病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并归纳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断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提供参考依据。
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病理和超微结构【摘要】目的:研究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和R特点。
方法:回忆性分析45例该类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
结果: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R特点: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等信号,T2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病变一般没有强化,局部病例可见到结节状或斑点状的强化。
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在疏松基质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电镜下可见胶质纤维异常和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论:这类肿瘤的生长方式表现为弥漫性,具备恶性特征,但细胞分化较好,临床预后较好;其R表现为良性特征;容易误诊。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病理超微结构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对其认识缺乏及其本身的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常导致误诊误治。
现回忆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该类病例资料,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999-2006年间经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6~69岁,平均42岁。
其中幕上30例,幕下15例。
鼓励次数2NEX,增强后常规作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扫描,Gd-DTPA用量为0.1l/kg体重。
1.3活检组织的光镜、电镜观察局部病理标本做免疫组化染色。
2结果2.1光镜病理改变Ⅱ级星形细胞瘤以细胞高度分化、缓慢生长、弥漫浸润脑结构为特征。
由于浸润性生长的特性,肿瘤在大体解剖上边界模糊。
受侵犯的解剖结构扩大、扭曲,但是没有破坏。
占位效应可以表现在皮质、灰白质交界处,但是边界不清。
组织学特点是在疏松的微小的囊变的基质背景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缺乏有丝分裂活动相,根据星形细胞的特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及混合型。
MR09-06-01(2)星形细胞瘤(髓内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脊髓内胶质瘤的30%,是成人第2常见、儿童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肿瘤沿脊髓纵轴发展,往往累及多个脊髓节段,甚至脊髓全长。
脊髓明显增粗,胂瘤与正常脊髓的分界不清,常见偏心、小而不规则的瘤内囊变,肿瘤头端或尾端可发现合并的脊髓空洞症。
多数脊髓内星形细胞瘤为低度恶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高度恶性者仅占髓内胶质瘤的7.5%~11%。
肿瘤好发于颈、胸段脊髓,常为多节段侵犯。
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受累脊髓弥漫增粗,病灶边界欠清;肿瘤实体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发生出血、坏死、囊变时,肿瘤信号不均匀。
急性脊髓出血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坏死、囊变的信号表现与脊髓空洞类似。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强化,并可清楚显示肿瘤边界,有助于区分肿瘤与周围的水肿、空洞等病变。
6种小脑肿瘤的MRI表现导语小脑是颅内肿瘤的好发区,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常见肿瘤为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此4种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亦不同,因此术前正常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1、星形细胞瘤从星形细胞转变而来的具有特定形态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的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高峰年龄在10岁前,少数可发生于成人,但也多为年轻人。
小脑星形细胞瘤分为囊性、部分囊性、实质性三类,但绝大多数为前两者,囊内液体较黏稠,囊壁由胶质成分构成,部分囊内可见壁结节。
典型表现为小脑蚓部或半球的巨大肿瘤,主要为囊性结构,CT平扫可见肿瘤实性成分密度与正常白质相等或偏低,增强不均匀强化;当囊性肿瘤带有壁结节时,结节明显均匀强化。
MR T1WI实性部分呈低信号,T2WI及FLAIR上呈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
右侧小脑半球间变性胶质瘤:肿瘤在T1WI呈稍低信号,在T2WI 呈稍高信号,FLAIR呈等信号,周围可见长T1长T2水肿,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左侧小脑半球可见结节状强化。
2、髓母细胞瘤源于髓母细胞,与胚胎期髓上皮第二代原始小细胞形态相似,具有双向分化特征,既向神经细胞又向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儿童多见于小脑蚓部,成人则多位于小脑表面。
主要见于15岁前,由其4-8岁间最常见.另一个高峰年龄在25岁左右。
髓母细胞瘤多为实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楚,内部可出现囊变,罕见出血及钙化。
MRI平扫无论T1WI还是T2WI都倾向为等信号,T1WI略低或等信号,T2WI略高或等信号,DWI高信号而ADC低信号为髓母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增强后大多以轻度到中度云絮状强化,道髓母细胞瘤的强化方式和程度与髓母细胞瘤的病理分型相关,认为经典型多为轻度强化或边缘线状强化,而其他亚型包括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伴广泛结节、间变性以及大细胞型髓母细胞瘤的强化方式均为明显强化。
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肿瘤在CT上呈高密度,边界不清;在T1WI呈等信号,在T2WI及FLAIR上呈稍高信号。
星形细胞瘤的检测研究发表时间:2010-05-27T16:37:39.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 作者: 何兆刚[导读] 脑胶质瘤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尽管习惯上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瘤和室管膜瘤。何兆刚 (双城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双城 150100) 【中图分类号】R7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128-02 【摘要】 脑胶质瘤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尽管习惯上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瘤和室管膜瘤。本文试着论述星形细胞瘤的成因及MRI表现。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脑胶质瘤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尽管习惯上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瘤和室管膜瘤,但是在病理上并非绝对。由于它们均由成胶质细胞衍化而来,所以,胶质瘤中含有上述二种甚至三种肿瘤细胞成分是不足为奇的。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把胶质瘤分为星形细胞瘤为主的、以少突神经胶质瘤为主的以及以室管膜瘤为主的胶质瘤。但是,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仍沿用以前的分类方法展开讨论。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约占胶质瘤的40%。根据肿瘤细胞分化及间变程度不同,可分为4级,但同一肿瘤可有分化不同的部分。
纤维性星形细胞瘤及原浆性星形细胞瘤属星形细胞瘤1级,为良性;成星形细胞瘤属星形细胞瘤2级,系偏良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属星形细胞瘤3级或4级,恶性度高。
1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多较表浅,只侵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脑白质,很少累及大脑深部如基底节、丘脑,通常限于半球的一侧,其中纤维性星形细胞瘤质地较硬,无明显边界或包膜,与周围脑组织不容易区分。原浆性星形细胞瘤质地较柔软,呈半透明胶样,界限不大清楚。这些肿瘤生长均较缓慢。2级星形细胞瘤在肿瘤形态上基本与1级星形细胞瘤相似,但较后者质地更软,并向周围组织浸润,界限不清楚,肿瘤生长较快。3~4级星形细胞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不足2cm,大者可占据大脑半球的绝大部分,病灶位置较深,易越过中线白质连合到对侧。肿瘤边界尚清,但无包膜。病灶以实质性为主,常有大片坏死、小灶,大片钙化或囊性变较少见。肿瘤有十分明显而广泛的周围水肿,易侵入脑膜甚至长入脑池中。
脑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分级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MRI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评价MR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收集经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2 例。
对其MRI表现的9个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星形细胞肿瘤的MRI表现的9个特征与不同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其中MRI诊断误诊3例。
MR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脑星形细胞瘤诊断的敏感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90.6%。
结论MR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脑星形细胞瘤MRI特征病理分级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从组织上将其分为I-IV级,其预后与肿瘤发生部位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MRI根据信号特点较CT有优势,最为首选。
1 资料与方法
经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病例。
其中男21例,女11 例。
按病理诊断标准分为四级,本研究分为三组:低度星形细胞肿瘤(I-II):12例,间变星形细胞肿瘤(III) 1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IV) 8例,其中29例MRI诊断正确,有3例误诊。
全部肿瘤患者获得冠矢状位、横断位及增强扫描图像。
分别对32例的9个特征进行评价,包括肿瘤的信号不均匀性;肿瘤的囊变坏死;肿瘤的出血;越过中线;瘤周水肿;占位效应;瘤体边界;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
对
每种MRI征象与三组病理分级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存在相关性。
2 结果
星形细胞肿瘤的MRI表现的9个特征与不同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
3例误
诊的脑星形细胞瘤:为大脑凸面脑膜瘤;脑梗塞:少突细胞胶质瘤。
32例全部病灶MRI检查均为阳性发现,敏感率为100%,准确率为90.6%( 29/32) 。
3 讨论
关于脑星形细胞瘤MRI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的讨论:本组资料统计结果显示:肿瘤信号不均匀性、出血和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与不同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
肿瘤信号不均匀性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
病理结果研究发现T1W1较低信号多与肿瘤的囊变、坏死、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本组I-II级MRI 信号均匀性各占50%;Ill级,Ⅳ级MRI信号均呈现不均匀,与文献报导相符。
I级的MRI信号多较均匀,Ill级,Ⅳ级星形细胞瘤MRI信号多呈现不均匀。
肿瘤强化程度对判断肿瘤血供和分级价值很大,各级星形细胞瘤强化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
低级肿瘤细胞分化较好,血脑屏障破坏相对较轻,故多不强化。
高级星形细胞瘤血脑屏障破坏相对较重,利于对比剂进入肿瘤组织,强化程度高。
胶质母细胞瘤往往呈不均匀增强,典型者呈环状或花环状增强后有利于区别肿瘤和水肿。
活的肿瘤实质部分可以不增强[1],而不增强的等信号或低信号区内可以有肿瘤细胞浸润[2-3]。
肿瘤的边界、囊变与不同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
病理对照研究发现病变边界不清是肿瘤为进展性或侵袭性的特征,其预后较差。
而肿瘤囊变的机理可能是由于肿瘤损害血—脑屏障,产生血管源性水肿,组织间液积聚导致囊变。
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增高,瘤周水肿征象呈增加的倾向。
“瘤周水肿”是脑肿瘤常见的伴发征象,其机理仍未得到准确的阐述,因其在部分恶性肿瘤中并非完全是血管源性水肿,难以与肿瘤浸润的边界确切划分。
关于常规MRI对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的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常规MR 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脑星形细胞瘤的发现敏感度达100%,对于病灶的显示无任何遗漏,对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达94.6%,并且可根据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初步判断其病理分级情况。
参考文献
[1]Tien RD, felsberg GJ, Friedlnan H, et al. MR imaging of high-grade cerebral gliomas :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echoplanas pulse sequences. AJR ,1994,162: 671-677
[2]Kelly PJ, Daumas-Duport C, Scheithauer B, et al. Stereotactic histogic correlation of computerized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gial neoplasms. Mayo Clin Proc, 1987,62:450-459
[3]Watanabe M, Tanaka R, Takeda N. Magnetive resonance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y of cerebral gliomas. Neuroradiology,1992,34:46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