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4
毛概一至七章总结专题一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结合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精髓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时代化(条件)、大众化(基础)的辩证关系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深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
3.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题二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缘由和焦点1、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争论的思想根源2.、中国托派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反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分析,鼓吹错误观点是出现争论的直接原因3适应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是出现争论的历史条件。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_《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国制度面对面这本书教育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既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经验!《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读书笔记_《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基本要求,号召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我们要在深刻认识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们党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建立在人民主体这一根本性质基础之上的。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基础之上的。
坚持改革开放。
我们党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建立在改革开放这一必由之路基础之上的。
如何认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彻底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对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回答是:“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呢?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这一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从特征层面认识社会主义。
(1)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首要前提和本质特征。
(2)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劳动将成为人们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3)未来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市场和竞争。
(4)按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5)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将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时期。
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社会在经济、道德、精神方面的一些痕迹。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科学性与局限性并存。
科学性使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对社会主义坚信不移,局限性却被后来人演变成为理论误区:一是以为社会主义的实质只能从生产关系上把握,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中去概括。
以为社会主义可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围绕生产关系不断搞所有制的升级,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以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三是以为贫穷是社会主义。
认为“穷则思变、富则变修”是铁的定律。
主张“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述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要求,以及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个体系,包括4个部分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
毛是原创性、基础性,邓等是创新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涵义:“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主题:共同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第二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第一,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第二个层次: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第三个层次:即毛泽东精神,可把它归结为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爱国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五个方面*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比前两个层次更深一层的涵义,应该弘扬毛泽东精神。
第三讲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下、中、上)* 1. 产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2.产生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3. 产生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二、社会主义本质 p 34+40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以震撼世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实了这些客观规律的运用对世界历史走向的改变,对人类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
但是,在今天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起的挑战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和“失效”的叫嚣声中,人们面对挑战和叫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不解。
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学者干脆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学原理。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认识,尽管我们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但至少是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实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列宁曾经说过:“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正因为如此,由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克服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由此而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了人类,特别是交给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配关系直接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等重要思想。
马克思还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科学设想,并作了系统阐述。
这些构成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是中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按劳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01-04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分配关系直接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此外,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科学设想,并作了系统阐述。
这些构成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配”有两种:一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如由谁占有生产资料、占有什么生产资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称之为广义的分配关系;二是在生产基础上所进行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产品的分配形式”。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分配关系指的是“对产品中归个人消费的部分的各种索取权”,如利润、利息、地租、工资等。
这种分配关系可称为狭义的分配关系。
通常所讲的分配关系,主要就是指这种狭义的分配关系。
广义的分配关系,即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最本质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逻辑前提。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尽管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而分配似乎是与生产过程无关的独立过程。
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19世纪90年代初,当人们在关于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行辩论:是按劳动量分配呢,还是用其他方式分配时,恩格斯尖锐地指出:“奇怪的是谁也没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即使是到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2.分配关系直接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狭义的分配关系,即产品的分配直接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要思想。
对此,马克思有过大量论述。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指出:“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
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以工资、利润和地租为例,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比如工资:表面上看,工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但它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前提的。
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工资和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一样,是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产的要素;从工人来说,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等价物,工人获取工资是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而维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
再比如利润:首先,利润以资本为前提;其次,利润还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在扩大再生产的场合,“利润不是表现为产品分配的主要因素,而是表现为产品生产本身的主要因素”;最后,利润还要进一步分割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这似乎表现为同一收入的分配。
但“这种分割的发生,首先是由于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发展,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过程的这种一定的社会形式(生息资本、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等——引者注)的发展”。
又比如地租:地租看起来似乎“只是分配形式,因为土地所有权本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不执行职能”。
但是,地租的实体是超额利润,因而它是以资本的存在为前提的;同时地租是由农业资本家剥削农业工人而来的,这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资产阶级剥削集团不过是凭借着对资本、土地的所有权,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可见,“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中的历史地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的人类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分配关系不过表现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它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主要是生产资料)和人身条件(劳动力)相结合的社会形式,这种结合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决定了分配方式的性质。
3.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从来不否认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他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首要的活动,其次才是政治、宗教和哲学等活动,因为只有生产劳动才能为其他活动提供源泉与动力。
但是,劳动是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呢?《哥达纲领批判》对此作了阐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说,“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解读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4.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科学设想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来解释他关于公有制社会的分配思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思想,并对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按劳分配中可供分配的份额、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等都作了科学设想。
关于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这就是说,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进而价值和价格的范畴将不复存在,任何人不能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权获得消费资料,全体社会成员只能以劳动为尺度平等地获得消费资料,即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关于按劳分配中可供分配的份额。
针对拉萨尔鼓吹“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机会主义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社会总产品分配给社会成员之前,“从它里面应当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剩下来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这部分产品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只有在作了以上六项扣除之后,剩下来的那部分消费资料,才能在集体的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就明确了按劳分配中可供分配的份额,纠正了劳动应当不折不扣的错误思想。
关于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借用欧文的“劳动券”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指出:“劳动券只是证明生产者个人参与共同劳动的份额,以及他个人在供消费的那部分共同产品中应得的份额”。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重申了这个设想:“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由于马克思设想的是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集体的产品是单一的,而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则是多样的,劳动者不可能从自己所在的劳动集体中领回全部需要的消费资料,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借助劳动券的形式来实现消费品分配的设想。
二、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而不是其他。
明确这一点,对于完善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1.关于按劳分配谈及按劳分配,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其理论依据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联起来,似乎坚持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因为,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没有直接的关联。
多年来,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限制了我们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政策的制定。
如前所述,马克思对于“分配”有两种含义的界定:一种是广义的分配,即“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另一种是狭义的分配,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产品的分配。
前文所引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中“是按劳动量呢,还是按照其他方式分配”的问题时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
须知,恩格斯在“有多少”三个字的下面是特别加了着重号的。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们既不能搞原始共产主义的分配;也没有条件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实行按需分配。
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公有制经济中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原则呢?马克思的设想是:按劳分配。
首先,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成了人们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其次,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下,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人们用来谋生的手段,因而人们的劳动自然就有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差别,人们的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天赋”的权利,具有私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