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成因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8.50 KB
- 文档页数:24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
这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大局的重要问题。
那么,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我们又将怎么去解决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这一问题呢?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回顾和分析2000年-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第二部分,剖析了近年来这种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第三部分,解释了这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持续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赵玉平、邓立、王光伟等)对此开始关注和提出分析研究。
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进行观察,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汇储备进行数字分析,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表明,中国不缺少购买外国投资品的外汇,而中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用来购买外国进口产品,而是被换成人民币来购买本国产品。
杨柳勇(2002)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符合从发展观点来看的“正常形态”,即在人均收入较低水平的时候出现持续性的经常账户顺差甚至同时伴随金融账户顺差。
金融账户顺差显示出中国已经具有“新债权国”的某些特征。
该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超前性”,并对这种特征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是,该文对中国出现这种国际收支格局的原因未展开分析。
余永定(2006)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得到几点结论:第一, 中国并未利用外国储蓄(外国资源)用于国内投资,而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一、前言 (3)二、正文 (4)第一章中国贸易的概述 (5)1.1中国贸易概括 (5)1.2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6)第二章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 (10)2.1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 (10)2.2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 (11)第三章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14)3.1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 (14)3.2 贸易顺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5)第四章针对贸易顺差采取的措施 (18)三、结束语 (20)参考文献 (21)致谢语 (22)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连续的外贸顺差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热切关注。
其实,自1994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迅猛,已连续十几年顺差,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更达到创记录1018.8亿美元。
这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顺差的成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他们都做了一些探讨。
我国贸易顺差促进了我国的就业, 增加了外汇储备, 有利于获取规模经济, 推动了经济进步和制度创新, 带动了经济发展, 提高了我国综合实力。
另一方面, 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 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 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从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方面入手,分析中国贸易的特点及顺差形成的原因,并浅析顺差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结构性特征贸易顺差影响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 of china’s trade surplu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ntinuous foreign trade surplus of our country problem has aroused every aspect tendenc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develops swift and violent , already continuous favorable balance in 10 in fact, since 1994, our country active balance reaches set a record 101,880,000,000 U. S. dollar more in 2005. This has already aroused altitude of home and abroad scholar attention, the cause of formation to favorable balance and the effect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ey have all made a few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Our country active balances has promoted 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has increased exchange cover, scale economy beneficial to gaining, have driven economy progres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has drive economic growth, have improved synthetically strength of our country. Another aspect, active balances have also aggravated that trade rubs, brings along upward pressure on the RMB, and makes foreign trade depend on degree rising unceasingly. This has aggravat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our country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pressure, and goes ill with the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ain bodies of a book start with Chinese active balan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spect mainly, analyze a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e characteristic and favorable balance, shallow together Xi is in the black to our country every aspect effect.Key words: trade surplu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trade surplus, trade surplus influence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这也是国际收支失衡的突出表现现。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的双顺差现象,分析其性质、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双顺差,即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同时出现,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表现。
这一现象的形成,既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政策、国际分工地位等因素有关,也与全球经济环境、国际投资趋势等外部条件紧密相连。
文章首先将对双顺差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性质和影响。
接着,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双顺差的根源,包括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外汇储备的积累机制、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的不平衡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贸易摩擦的加剧、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解决双顺差的办法,包括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贸易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办法旨在实现内外经济平衡,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双顺差的概念与性质双顺差,又称双重顺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即贸易顺差,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流入也超过资本流出,即资本顺差。
这种情况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并不常见,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却长期维持着这样的经济现象。
双顺差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双顺差反映了中国强大的出口能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双顺差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另一方面,双顺差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长期的贸易顺差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因为其他国家可能会认为中国的出口政策不公平,从而采取一些贸易保护措施。
大量的资本流入可能会导致国内货币升值压力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稳定。
双顺差还可能导致国内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双顺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强大实力,但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服务贸易顺差影响因素研究
1. 产业结构
中国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是一个占比较小的产业,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服务业发达,有大量的跨国企业,因此服务贸易也相对活跃。
中国的服务业仍需要进一步发展,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其服务贸易竞争力。
2. 技术含量
服务贸易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
因此技术含量高的服务,包括金融、咨询、信息技术支持等,往往有很高的附加值,而中国的服务贸易更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务输出。
如果中国能够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就能够吸引更多世界领先企业与之合作,增加服务贸易顺差。
3. 文化因素
服务贸易需要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中国的服务行业普遍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例如一些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都会影响到跨国服务交易的流程和质量。
因此,中国的服务业需要加强跨文化培训和交流,提高服务质量。
4. 服务机构
服务贸易需要有健全的服务机构支持,包括贸易促进机构、专业咨询机构、质量检验机构等。
这些机构需要具有高效率和专业性,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也需要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
5. 开放程度
服务贸易的顺差与外部开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一个国家高度重视外资的投资和跨国企业的运作,就能为本国服务出口创造更好的环境。
目前,中国已经实行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范围,这将对服务贸易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中国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组织,推进贸易自由化,加强国际合作。
综上所述,中国服务贸易顺差的影响因素很多,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谋划和推进,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顺差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服务贸易顺
差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因素
二、结构因素
中国服务出口的结构也影响了其顺差的大小。
目前,中国的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而这些服务大多是低附加值的。
与之相对应的,高附加
值的专业技术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出口量相对较少。
三、市场需求因素
四、竞争实力因素
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上,中国的竞争实力相对较弱。
中国在高端服务领域的国际知名
度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国内的服务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
一些服务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面临较大的压力,更难进军国际市场。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顺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想实现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需
要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质量和附加值等措施,不断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提高
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创造更多服务领域的国际品牌。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国际贸易也日益频繁,成为了世界贸易的重要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挑战和问题,如贸易摩擦、贸易顺差问题等。
对我国国际贸易现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问题1. 贸易摩擦频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摩擦日益频繁,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困扰。
我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特别是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
这会对我国的出口市场和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2. 贸易顺差问题我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巨额贸易顺差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我国贸易政策的质疑,也给我国的经济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贸易顺差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影响国内产业的发展。
3. 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依赖性较强,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较低。
这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也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容易受到其他国家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应对策略探讨1. 开展多边与双边贸易合作面对贸易摩擦频发的状况,我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组织,推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贸易体系的改革,增强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
也要大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和渠道,减少对某一贸易伙伴的依赖。
2. 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要努力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加大自主研发能力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逐步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也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拓宽贸易领域,提高我国的贸易多元化程度。
3. 推动贸易平衡发展针对贸易顺差问题,我国需要积极推动贸易平衡发展,通过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增加进口商品的需求,实现贸易双向平衡。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我国国际收支实际状况出现了同时贸易顺差和服务账户逆差的现象。
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也随之产生。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成因包括外贸层面的原因、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以及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
外贸层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出口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1994年以来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减少态势,比如受中国地区国家货币贬值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大量进口,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压力,而缺乏有效的出口增加措施,导致贸易收支存有差额,存在双顺差现象。
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等导致的投资和外汇流动性减少,影响到了资金的流动性,而随着投资投资者的增加,我国人民币汇率也因此变得容易外流,导致服务收支出现了负值,造成双顺差现象。
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是我国人民对对外投资的渴望,尤其是对外国货物的购买力强大,把消费销售的货币转移到外国,使得我国的服务收支产生了大量逆差,成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财政赤字的增多,还会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失,对实现经济稳定步伐和进一步发展都有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外商投资项目,促进外资流入;二是加强出口促进,加大出口扶贫补贴,极力吸引外国投资者购买我国产品和服务;三是提高对内需,加强对内外人员的教育培训,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改革;四是有效监管奉行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五是及时应对汇率波动,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汇率波动,以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由外贸层面、金融投资层面、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其影响有时会造成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出口促进,提高对内需,有效监管奉行政策以及及时应对汇率波动,共同努力克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实现经济稳步发展和实现经济稳定目标。
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成因及对策研究 0 引言 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的状态,并且贸易顺差额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2009年除外)。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与贸易顺差国来源国的摩擦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通过出口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换来的,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如何看待我国目前贸易顺差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我国只有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调节我国与贸易顺差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所以,对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改善目前的贸易情况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其中重点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主要将对外贸易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对这两类产品近十年的进口额的变化进行详细的探讨,对于贸易顺差来源地、贸易方式及贸易主体只是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对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变动形成完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出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改善我国贸易的不平衡,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1 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贸易商品结构、贸易顺差来源地、贸易方式以及贸易主体结构。以下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由于商品结构的分析对改善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此重点分析我国贸易商品结构。
1.1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按国际贸易标准(SITC)分类,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主要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主要有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和动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1 植物油脂五大类[11]12-14。工业制成品主要有化学品及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未分类商品五大类[11]15-17。由我国贸易顺差(按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知,初级产品自2001年以来贸易逆差额逐年增加,其中,2001年的贸易逆差为194.05亿美元,而2007年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81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1.57%,同时2008年的贸易逆差值达到了2849.28亿美元,比2007年高出1000多亿美元,2009年的逆差值有所回落,但是2010年的逆差继续加大,这三年的变化幅度较大是与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国内外环境对贸易的影响以及国内消费的冲击造成的。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趋势正好与初级产品相反,一直保持顺差的趋势,2001年顺差额仅为419.50亿美元,2010年达到了5339.43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高于37.1个百分点,但是2009年的贸易顺差值只有4222.11亿美元,与一般的增长幅度不符,当然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总体来说,近10年来我国的贸易总差额是一直保持顺差状态的,截至2008年贸易顺差额为2954,9亿美元,而2009年至2010年贸易顺差额有所降低,说明全球的经济正在处于复苏的状态,各国的对外需求没有金融危机前那么强烈。
表1:2001—2010年我国进出口商品(初级商品,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 贸易总差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2001 225.45 -194.05 419.5 2002 304.26 -207.31 511.56 2003 255.34 -384.23 635.07 2004 319.46 -767.5 1086.95 2005 1018.8 -986.71 2005.51 2006 1774.6 -1342.2 3116.75 2007 2621.9 -1814.3 4436.27 2008 2954.9 -2849.28 5803.88 2009 1961.08 -2261.03 4222.11 2010 1831.03 -3508.4 5339.43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资讯网 1.1.1初级产品 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中初级产品主要分为五类: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及动植物油脂。下面对这五小类产品2001—2010年进出口情况进行逐一阐述。由图一知:我国的非食用原料及矿物原料的进口不仅总金额是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 最大的,而且增长幅度也是最高的,2001年非食品原料及矿物燃料的进口额仅221.28 亿美元和174.95亿美元,到了2008年进口额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大值,分别达到了1672.1亿美元和 1691.1亿美元,平均涨幅分别为37.04%和42.7%,2009年的进口额出现了拐点,比2008年和2010年均低,从上面的分析知这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有关系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的产品的需求相对较少,国内对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需求也在降低,2010年世界经济在复苏,我国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出现大幅增加,进口额仍然超过了2008年前的水平。而食品及活动物,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的进口金额十年来波动幅度很小且在初级产品的进口中所占比例很小,2008年该三类产品在初级产品只有3.7%,0.4%,2.8%的比例,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所占比例为93.1%,是初级产品进口的主要产品,2010年食品及活动物的增长较大但是进口额也只有215.6亿美元。可见我国对矿物燃料和非食用原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初级产品中的贸易逆差基本上是由于对这两类产品的进口导致的。
050010001500200025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
图一:我国初级产品2001—2010年进口金额(单位:亿美元) 由图二知,我国出口最大的初级产品为食品及活动物和矿物燃料,并且是逐年增长的,2001年食品及活动物和矿物燃料的出口额分别为127.79亿美元和84.16亿美元,而2010年总金额分别为411.5亿美元和26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4%和32.7%,该两类产品占到总的出口金额的82.4%,因此该两类产品是初级产品中主要的出口产品,其中食品及活动物占到出口产品的一半,起到出口额“半壁江山”的作用;对于矿物燃料的出口2009年下降幅度较大,2008年的出口额为316.3亿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3 美元,2009年只有203.8亿美元,2010年的出口出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额没有达到2008年的高峰,由此可见矿物燃料的出口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比较大;非食用原料的出口额稳中有升,2001年为41.73亿美元,2010年为116亿美元,年均涨幅为16.53%;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的出口额基本保持不变且数额较小,增长也不是很明显。但是该五类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相对于进口额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进口额与出口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2010年矿物燃料的进口额为1887亿美元,出口额为267亿美元,进口额是出口额的7.07倍,而2007年其进口额只是出口额的5.26倍,因此矿物燃料产品主要是依靠进口的,但是我国对矿物燃料的出口也是逐年增加的,因此适当矿物燃料的出口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满足国际上一些国家少量的需求,而这些矿物燃料的出口不会造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不利,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我们看到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为食品以及活动物,这些都不是不可再生能源,出口这些产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产生促进作用的,可以鼓励其大量的出口,从而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国内居民消费水平,这样也可以适当的降低我国对外依赖程度。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
图二:我国初级产品2001—2010年出口金额(单位:亿美元) 以上的数据分析正好与我国的现实经济的发展情况是相同的,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也较多,是一个消费大国,而且矿物燃料及非食用原料这些初级产品几乎是非再生资源,当然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影响知,我国矿物燃料和非食用原料的进出口对外部的依赖较大,增加对这类产品的进口一方面可以使这些矿物燃料及非食用原料能够满足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4 企业的生产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节约一定的能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大量进口这些能源是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计划,值得鼓励其继续进口。对于饮料及烟类的进口额很少,这与我国的进口政策因素是有关的,在此无需过多的讨论。还需要注意一点是,以上数据分析我国每年还会适当增加矿物燃料和其它产品的出口,这也是必要的,这是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对其短缺资源的需求,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和谐的发展,但是我国应对这类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幅度制定一定上线,不会因此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大量消耗,从而保证我国资源一定储存量,稳定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1.1.2 工业制成品 按照国际贸易的标准(SITC)分类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主要分为如下五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以及未分类的商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下面对该五类产品的进出口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由图三分析知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额最多,增长速度最快,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在比重也是最大的,2001年进口额为1070.42亿美元,2010年就到达了5495.6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为21.79%,2009年虽然出现一定的浮动但是基本不影响总的进口额增长趋势,这一较小的浮动也是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很小,到了2010年基本恢复到2008年前的增长趋势,2010年其进口额占工业制成品总进口额57.1%,占了我国工业制成品总进口额的一半以上。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这三类产品的进口额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自2001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2001年进口额为321.06亿美元,419.39亿美元和150.76亿美元,到了2010年三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为1496.3亿美元,1311.1亿美元和1135.3亿美元,年均增长117.5亿美元,89.17亿美元和98.45亿美元。而未分类的商品的进口额一直都很小,基本上在20亿美元上下浮动,变动很小,进口情况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同时,总体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影响不是很大的,2009年只有微小的变化,2010年又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的进口额。因此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情况对外部的依赖性不是很大,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