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5
南京明城墙的导游词三篇导游词一: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与文化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明城墙,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这座城墙的历史与文化之旅。
南京明城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总长约35.2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城墙由青石砌筑而成,高约14米,宽约5-7米,有城门12座,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此处的午门。
这座城墙见证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兴衰历史。
明代时期,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城墙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据历史记载,建城之初,南京城墙曾经被围攻过多次,但始终未能攻破。
明朝灭亡后,南京成为了明朝遗腹子朱棣的都城,城墙也被修复并得到加强。
除了防御作用,南京明城墙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墙上有许多瞭望台和炮楼,提供了俯瞰南京城的绝佳视角。
这里也是文人雅士创作诗词、观赏风景的地方。
南京明城墙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如钟阜寺、秦淮河等,这些都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京明城墙上,您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夕阳。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城墙上,给整个城市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浪漫。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拍照胜地。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游览南京明城墙时,请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
同时,遵守游览秩序,不要随意攀爬城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希望大家在南京明城墙的游览中,能够感受到南京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谢谢大家!导游词二:南京明城墙的建筑特点与风格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明城墙,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城墙的建筑特点与风格。
南京明城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
城墙主要由青石砌筑而成,整体呈长方形,总长约35.2公里。
城墙高约14米,宽约5-7米,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是城门建筑。
城墙上有12座城门,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午门。
午门为双重城门结构,外城门上刻有雄狮图案,象征着威武和庄严。
城门上方有守城武士的守卫所,也是城墙上观景的理想位置。
除了城门,南京明城墙还有许多瞭望台和炮楼。
中国哪些城市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城墙?一、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
早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攻克徽州时,朱升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正是采纳了这些建议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
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感很强大,而且雄伟的古城墙气势无比恢宏,在西安古城墙上骑自行车真的很爽,风景很好,可以去走走看看。
二、南京古城墙现存的南京城墙也是修筑于明朝,俗称明城墙,建于1366年到1386年,经过三年的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21年时间才建成。
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
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总数约为3亿5千万块。
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
南京明城墙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外城等四重环套的格局。
伟大创造和骄傲,也是世界城池建筑史上的雄伟奇观。
1.1.2明城墙周边环境这旱所指的明城墙周边环境包括了“城墙保护区”和“环境衬托区”。
城墙保护区以城墙本体为主要区域,严格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则为准,不得随意建造或更改城墙历史遗产。
环境衬托区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以城墙周边环境为主要区域,即设计研究的重点区域。
由此,明城墙周边环境以城墙保护区和环境衬托区两者之和为主要研究范围,即城墙两侧各不少于50米的范围,形成城墙绿带,同时还包括放大的节点,即独立景点,遗址广场及公园等(图卜1)。
I刳卜1明城墙及周边环境剖面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具体来说,明城墙周边环境是以围绕明城墙周边的环境为绿带,依次串连起玄武湖、鸡鸣寺、九华山、富贵山、紫金山、琵琶湖、前湖、中山陵、中ffj门、月牙湖、白鹭洲、中华门、莫愁湖、汉中门、清凉山、国防园、鬼脸城、绣球公园、狮子山、秦淮河等山水景观,形成重要的景观视觉通廊,成为嵌入主城区内一串流光溢彩的翡翠项链(图卜2)。
吴家骅先生在《景观形态学》中提到:“对设计任务图12南京自然人叉景观图的分析,尤其是对被设计场所与其周边环境的分析是十分图片来源: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重要的。
这种共生环境极其关键,因为没有任何环境设计划日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于是,南京政府从上个世B90年代以来有意识地配合明城墙维修,进行了一一系列q城墙景观带的建设。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1998年南京Ⅲ划院《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文本》的出台。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相关的公园绿A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的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利用城墙£其周围的风景园林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明城§风光带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的生态环i及视觉景观。
.2明城墙景观设计的分布圈2—1南京现存城墙七段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参考《走遍南京交通旅游图》目前仅有神策门、中华门、清凉门、石城门4座城门i存较好,其余城门均已荡然无存。
南京明城墙概述整体来看,南京明城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遗迹。
大致分这几个部分来说它吧。
首先是它的历史背景,这城墙是明朝时候建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军事防御是最主要的一方面,就开始大规模地建造城墙。
那时候的南京可是大明的首都,修这么个城墙能保护都城安全,它的意义重大着呢。
再说说它的规模,那可不得了。
主要包括这些,明城墙蜿蜒曲折,周长有三十多公里。
这么长的城墙就像是条巨龙盘踞在南京城周围。
举个例子,你要是沿着城墙走上一圈,那绝对是个体力活。
它环绕着整个南京的老城区,从东边到西边,从南边到北边都有它的影子。
而且城墙很高,很厚实,可以想象当年想要攻打上来可不容易。
说到构造,那也是很精妙的。
这城墙有好多城门,每个城门的设置都有讲究。
比如说中华门,它内部结构复杂,有瓮城这种设计。
简单来讲就是在城门里还有几道防线。
敌人要是攻进城门,却发现自己像瓮中之鳖,还会受到城墙上多个方向的攻击。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啊。
从建筑材料来看,它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材料。
大部分是砖石,但这些砖石也不简单。
当时的工艺很讲究,砖石的大小、质地都经过挑选,制作得很细密,这也使得城墙历经这么多年还能基本保存。
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它的整体防御体系,不仅仅是城墙主体,还包括城门、城楼、护城河等等的综合防御工程。
对了还有个方面,城墙周围的一些配套设施也与此相关。
比如,以前在城墙上会有士兵驻扎巡逻,还会设有烽火台之类的,用来传递信号。
现在呢,南京明城墙已经成为南京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不仅吸引大量游客,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大家去南京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这雄伟的明城墙,实地感受下历史的厚重感。
不过我在了解过程中也有困惑,就是关于城墙某些地方的修复工作,有时候很难做到完全原汁原味地修旧如旧,这个度就比较难把握。
不过不管怎么说,南京明城墙的伟大是不可否认的。
南京明城墙的评价首先,南京明城墙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
南京明城墙总长约35.92公里,呈长方形,分东、南、西、北四条线路,囊括宁海门、中门、天威门、尧化门、西乡门、午门、玄武门等城门,城墙内外建有护城河和壕堑,以及数个内城和水门。
城墙的整体形状为人字形,采用挖土填筑、砖石夯筑等技术,凸显了中国古代城墙建筑工程的巨大成就。
此外,城墙上设有大量瞭望台、哨楼和敌楼,以及各种武器储备、兵营等设施,凸显了军事防御的功能。
建筑笔直的城墙、高大的城门、险峻的城楼等形态鲜明,给人一种庄严威武的感觉。
其次,南京明城墙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南京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明城墙见证了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重要地位。
明城墙起初是明太祖朱棣所建,经过明成祖等多位皇帝的扩建,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格局和建筑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南京明城墙有着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意义。
明城墙曾经是南京城的重要防御工事,为南京保卫战等历史事件提供了坚实的防护。
此外,明城墙是明代城市规划的重要遗物之一,对于研究明代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南京明城墙还富有文化、艺术价值。
在南京明城墙上,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装饰和浮雕,包括各类石雕、门楣、寿字石刻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尤其是城门上的门楣雕刻,精湛细致,富有雄浑磅礴之感。
此外,明城墙上还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包括兵器甲胄、炮台、官衙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装备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尽管南京明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其保护现状并不理想。
长期以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南京城墙受到了破坏和破拆。
一些城门、城墙等建筑遗迹已经被拆除或改建,影响了城墙原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因此,保护和修复南京明城墙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保护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南京明城墙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南京明城墙历史意义的变迁摘要: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霜雪雨,南京明城墙虽然至今屹立不倒,但在外貌现状已发生局部的改建。
随着城墙外貌的变化,它的历史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在时代逐渐走向和平的历程中明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衰落;其次,从一开始人们只重视明城墙的文物实物价值而忽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文化艺术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再次,明城墙多元化的潜在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历史意义变迁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城墙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浩大工程、精湛工艺,以及作为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不仅体现着统治者的筑城指导思想,更伴随着一代代人见证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1]。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别是在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城墙,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卷起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
同时受风雨侵蚀,很多城墙表面脱落严重,引发墙体坍塌。
南京明城墙,为明代初期洪武、建文、永乐(至永乐十八年以前)三朝帝王的都城城墙,是我国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象征,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在冷兵器时代,为守卫南京城做出过巨大贡献。
南京明城墙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对开发南京旅游产业有重要意义,对吸引海内外投资和南京的文化建设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城墙风光带的开发和建设,以城墙为中心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据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从目前开放的台城、中华门、阅江楼这三个景点来看,每年仅门票收人约200万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南京明城墙还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华门瓮城上被侵华日军炮火轰塌的铺楼,中山门北侧、下关小桃园、中华门等处城墙壁上累累弹痕,像一部无字文书昭示后人居安思危,莫忘国耻。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南京明城墙兴建于明朝,最初的用途是军事防御,所以,城墙坚固耐用,这是明城墙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朱棣当权时,南京作为“留都”,政治地位下降,城墙建设开始不受重视。
至清朝和民国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城墙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走上了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标签:南京;明城墙;历史;保护一、南京明城墙的兴建与完善从历史上看,南京明城墙是在南唐都城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明都城城墙。
而南唐城墙可上溯至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建造的都城建业。
根据文献记载,孙权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21年)自京口迁至株陵,第二年就在石头山上楚国金陵邑的旧址上修建石头城。
至于东吴的建业都城,则位于石头城的东面。
北依覆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淮,东凭钟山西麓,西隔冶城山与石头城相望。
①东晋和南朝时的建康城阙和宫殿,虽然大体上继承了东吴的基础,但各代都有兴筑。
像建康都城,原来只有土城和竹篱门,到萧齐建元二年(480年)就全部改为大砖砌造。
唐末五代时期,对于城郭的建造有了新的发展,“初伪吴杨行密子溥,在唐末,取升州(今南京),从将徐温自领升州,改筑城郭,为金陵府,至石晋天福元年,伪吴天祚二年(936年),温假子知诰篡吴,以金陵为西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遂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国号唐(即南唐),复姓李,更名昪。
城周二十五里,比六朝都城近南,贯秦淮于城中,西据石头,即今石城,三山二门:南接长干,即今聚宝门;东门以白下桥为限,即今大中桥;北门以元(玄)武桥为限,即今北门桥。
”②南唐的金陵城经过上述两次扩建后,把著名的石头城和秦淮河都包入城内,其范围大体上东到今大中桥,西抵今水西门和汉西门,南及今中华门,北至今北门桥,相当于明代南京城的西南大部。
当时的城墙上宽两丈五尺,下宽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
凯有龙光、栅寨及上、下水门和东、西、南、北共八门。
南京城墙中国最长的城墙之一南京城墙,中国最长的城墙之一南京城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
南京自古就是中国的重要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墙作为城市的护城大臣,承载着保护城市和居民的重任。
本文将介绍南京城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南京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将南京定为都城,并亲自参与了城墙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南京城墙在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如今的城墙主要是清朝时期的建筑。
南京城墙全长35.1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城墙之一。
二、建筑特点1. 独特的砖石结构南京城墙采用了传统的砖石结构,墙体坚固而耐久。
城墙的外表是以火烧砖为主,内部则是夯土和石头,使得整个城墙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
这种独特的砖石结构使得南京城墙能够经受住长期的风吹雨打,历经百年依然屹立不倒。
2. 雄伟壮观的城门南京城墙共有城门城楼十三座,每座城门城楼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中最著名的是夫子庙城门和中华门。
夫子庙城门作为南京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见证了南京的辉煌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华门则是南京城墙中最庄重的城门之一,城门上镶嵌着巨大的铜铁包覆木雕,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三、对历史文化的影响南京城墙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南京曾是中国六朝古都,明清两代的首都,而城墙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城墙作为南京的城市符号,成为了南京人民的骄傲和文化象征。
另外,南京城墙还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墙周围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保护了南京历史风貌。
城墙和城门也成为了南京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结语: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最长的城墙之一,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传承。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南京市民和游客们心中的自豪和骄傲。
南京城墙又称南京明城墙,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初年在都城南京修筑的城墙,当时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四重,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
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3.399公里[1],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
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
外郭为土筑,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千米,早已湮没无存,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
内城为“土筑砖包”,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
内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规则状,突破了以往都城为方形的城制。
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与外郭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
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
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目录[隐藏]1 内城o 1.1 正阳门o 1.2 通济门o 1.3 聚宝门o 1.4 三山门o 1.5 石城门o 1.6 清凉门o 1.7 定淮门o 1.8 仪凤门o 1.9 钟阜门o 1.10 金川门o 1.11 神策门o 1.12 太平门o 1.13 朝阳门o 1.14 增辟城门▪ 1.14.1 玄武门▪ 1.14.2 挹江门▪ 1.14.3 雨花门▪ 1.14.4 解放门▪ 1.14.5 新民门▪ 1.14.6 中央门▪ 1.14.7 汉中门▪ 1.14.8 其他∙ 2 皇城与宫城∙ 3 外郭∙ 4 历史o 4.1 明初建城o 4.2 明末清初o 4.3 太平天国战争o 4.4 清末民初o 4.5 抗日战争o 4.6 1950—1960年代∙ 5 图片∙ 6 参考资料∙7 外部链接[编辑]内城南京内城东南从武定门到中华门城墙拐角处的一段城墙,1930年代航拍。
南京明城墙历史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南京明城墙历史故事:1. 嘿,你知道吗?南京明城墙那可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啊!朱元璋当年为啥要建这么宏伟的城墙呢?就好像给自己的城市打造了一个超级坚固的堡垒!据说在修建的时候,工匠们那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啊,这不就跟咱们现在努力工作,想要做出一番大成就一样嘛。
当时质量要求特严格,一块砖不合格都不行,这多了不起呀!那一块块砖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呢!2. 哇塞,南京明城墙可有着好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当年敌军来袭,这城墙就像一位英勇的卫士,坚决地守护着城里的百姓。
这城墙不就是我们的大英雄嘛!想想看,敌人拼命地攻打,而城墙却屹立不倒,这不正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嘛。
它见证了多少战火与纷争啊,却依然坚如磐石,给人一种超级安心的感觉呢!3. 哎呀呀,南京明城墙还有过这样的故事呢!有一次城里遭遇了大灾难,大火熊熊燃烧,百姓们惊慌失措。
可这时候城墙就像一个坚定的老大,站出来说:“别怕,有我在!”它拦住了火势的蔓延,保护了大家。
这就好比在困难时刻,总会有一个可靠的人站出来为你遮风挡雨一样!这样的城墙,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4. 嘿,你想想,南京明城墙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雨呀!它可是默默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呢。
那些曾经在城墙上巡逻的士兵,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是不是也有过思念家乡的时候呢?这不就跟我们离开家乡打拼,有时候会特别想家一个道理嘛。
南京明城墙啊,它就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历史大书!5. 哇哦,南京明城墙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据说以前有个小偷想偷偷翻城墙进来,结果爬了半天也没爬上来,最后还摔了一跤!哈哈,这城墙可真是不好惹呀!就像一个厉害的守门员,坚决不让坏人得逞。
这不是很有趣吗?这也说明城墙的坚固和威严呀,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都望而却步呢!6. 哎呀,南京明城墙可太牛了!它曾经抵挡住了那么多的外敌攻击,简直就是奇迹呀!这城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坚强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咬牙坚持下来。
49传播与展示文化遗产及内涵、价值——以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杨帆/文博物馆能衔接过去、现在、未来,也能继承与保护人类文明,具有搜集、研究、展览、教育等职能。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度重视文物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以继承好、保护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其中,专题博物馆承担着“传播与展示文化遗产及内涵、价值”的重要职责,主要围绕文化遗产开展展陈等工作以体现城市或文物特色。
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太原煤炭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搞好博物馆展陈,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简述了研究背景,并以南京城墙博物馆为例,从精选馆址、创新主题、数字建设等方面论述展陈模式,以期为同类专题博物馆建设与展陈提供一定参考。
南京明城墙拥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是世界第一大城墙,既是优秀的建筑成果,也是集人文制度与自然风貌为一体的文明象征。
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南京城墙”为主题,不断探索与优化展陈模式,利用先进的办展理念与技术手法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1 研究背景文化遗产被公认为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代表着人类的身份与归属,能帮助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具有毋庸置疑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截至2022年,中国博物馆总数超过6500家;截至2023年9月17日,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计57项,其中文化遗产共计39项,位列世界第一。
没有文化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
为了推进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博物馆应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方针,既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也应完善自身建设,重新规划自身发展定位与布局,丰富馆藏、创新展陈模式、引进先进技术,让文物能真正“活”起来[1]。
专题博物馆是和综合博物馆相对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博物馆事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专题博物馆主要展现单一或者特定主题的藏品,并且根据此主题设计、实施各类业务活动,例如保护、展陈等,向社会大众提供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主题鲜明、特色明显、覆盖广泛、数量庞大等优势。
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作者:刘雨铭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规模恢弘,是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以南京明城墙为研究对象,针对明城墙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明城墙科学保护的三个策略:加强城墙管理及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凝聚城墙保护价值共识、促进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南京明城墙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4. 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44-03一、明城墙保护现状(一)城墙历史沿革南京明城墙始筑于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性建议,在原南唐旧都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28年建成。
此后的600多年,南京明城墙饱经风雨,现存较完整的城墙长度为21. 35km,仍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砖石城墙。
明都城的城门计有13座,目前尚存明代城门4座,分别是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
除了幸存的4座明城门外,南京现有的城门还包括清朝修建的玄武门、建国后复建的2座明城門(中山门、仪风门)、复建的5座民国城门(中华西门、中华东门、武定门、雨花门、挹江门)以及建国后新开的6座城门(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长干门、解放门、标营门)。
1996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对南京明城墙开展专项立法保护。
在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南京明城墙的各项规划设计方案也逐步付诸实施。
2000年3月21日,在《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正式成立后,南京明城墙走上了申遗的历程。
2014年2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的基础上将南京中华门管理所、午门公园、仪风门划入,对明城墙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从而改善了明城墙条块式分割的管理状态。
南京玄武湖城墙介绍南京玄武湖城墙是中国南京市的一座古老城墙,它位于玄武湖畔,是南京城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南京玄武湖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城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犯。
南京玄武湖城墙的建筑风格独特,呈现出典型的明代建筑特色。
城墙采用砖石结构,高大而坚固,给人以厚重感。
城墙上有许多城楼和角楼,这些楼台起到了城市防御和观察敌情的作用。
城墙上还设有城门,城门上方有城楼,城楼上设有守卫洞窟和箭楼,用来抵御敌人的攻击。
在南京玄武湖城墙上漫步,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
城墙上的石砌阶梯,脚下的石板路,都是历史的见证。
城墙两旁的护城河清澈见底,沿河有古树参天,清风拂面,给人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
城墙周围的景色也非常美丽。
玄武湖的湖水清澈见底,湖边有绿草如茵的公园和花坛,游人可以在这里散步、休闲。
城墙外是繁华的市区,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建筑和古老的城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年的春天,城墙上的樱花绽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樱花的粉色花瓣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人们在花海中漫步,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和美好。
南京玄武湖城墙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一道城市的屏障,更是一座承载着记忆和情感的文化遗产。
走在城墙上,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可以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沉淀。
无论是南京的居民还是来自外地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南京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南京玄武湖城墙是南京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杰作。
它的存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欣赏美景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玄武湖城墙,感受历史的韵味,领略古城的风采。
南京城墙讲解词
南京城墙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道古老而庞大的城墙。
它是明朝中叶至清朝初年修建的,总长约35.2公里,是世界上现
存最长的古城墙之一。
南京城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南京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南京城墙最初修建于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自己在南
京的统治而下令修筑。
城墙主要由夯土和青砖构成,其高度可达30多米,厚度约21米,巍峨壮观。
城墙周围设有护城河和城门,城墙上还有许多箭洞和瞭望塔,用于防御和监控敌情。
南京城墙共有13座城门,其中最著名的是夫子庙城门、朝天
门和螺山门。
夫子庙城门是南京城墙的主要入口,有着优美的琉璃瓦和精美的雕刻,是明代古建筑的典范之一。
朝天门是南京城墙最为宏伟的一座城门,被誉为“金陵第一关”。
螺山门则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水陆并举城门,它的独特设计提高了城墙的防御力。
南京城墙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和沧桑。
明朝时期,南京是中国的首都,经历了朱元璋的建设和城墙的修建。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中国江苏省的省会,城墙也承担起了防御和行政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城墙曾面临严重的战争破坏,但经过修复和保护,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
如今,南京城墙已成为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城墙上漫步,感受古老城市的氛围,欣赏周围的美景。
此外,城墙上还有一些古老的文物和纪念碑,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使游客更加了解南京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南京城墙是一道古老而庄严的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南京城市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之一,值得游客前往一探究竟。
南京明城墙概况城墙概况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8年。
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集中全国之力建成南京都城城墙。
明初的南京城共有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3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世界第一大城。
南京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中国历代筑城技术的精华,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
南京城墙设计独特,它一改《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中国都城的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 ,形成非方非圆的不规则形状。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
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
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
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
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
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南京明城墙,南有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南京明城墙保存至今已有600余年,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外郭、皇城、宫城仅存残迹,而京城城墙现仍保存了25.872公里。
浅析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徐瑞鸿 N080102121【摘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都是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一批不少的文物建筑,其常年暴露在外,饱经风霜,有的还遭受战火的牵连。
那么,对于这些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也是这座城市不可疏忽的工作。
那么作为明朝开朝城的象征,目前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到底是怎样一个保护状况呢,本文做了一个较为浅显的分析。
【关键字】南京明城墙 现状 保护 不足自明朝开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南京明城墙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六百多年里,明城墙都屹立守护着这座城市,特别在20世纪30年代,日军的炮火几乎洞穿了15米厚的城墙。
198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并于200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城墙已经恢复到一个较为完好的状态,与市民和政府的保护是离不开的。
(见图一)(图一 国家级文保单位 来源:自拍 )1南京明城墙的现状1.1南京明城墙的概况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近30年。
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而建成的都城城垣。
建成后的南京城分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
南京明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历史上中国城墙建筑技术的成就,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
南京城墙设计独特,一改《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建造南京城垣,“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形成了非方非圆,成不规则形状的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南京明城墙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建造特点而形成了多种建筑结构,这也为同类城垣所仅有。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城墙进行查勘,城门及城墙共损坏300多处。
1954年实测南京城墙周长约34.36公里。
1956年,南京市拟定并执行了拆城计划。
1958年测知,城墙基本完整保留的长度为15.308公里,由于拆除等原因半损坏的长度为13.375公里,两者总长28.683公里。
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办公室进行了又一次城墙普查。
经实测得出,外形完整的城墙19.802长度公里,半损坏的城墙长度1.549公里,总长为21.351公里。
与1958年相比,完整和半损坏的城墙总长减少了7.332公里。
2004年5月,经恢复与保护的明城墙完好总长度已经达到23.743公里。
目前城墙被大致分为七段[1]:中华门—东水关(3231.5米)后标营南—太平门(5636.2米)九华山—台城(1662.2米)解放门—神策门(4070米)中央门西—定淮门(5362.7米)石头城—汉西门(1668.7米)西水关—中山南路(2111.7米)明城墙原有城门13座,水关2座。
目前仅有聚宝门(中华门)、神策门(和平门)、清凉门、石城门(汉西门)4座城门及东水关保存较好,其余均荡然无存。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今,由于城市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的需要,在原有城墙上陆续新开城门10座及通道2处。
(图二修缮中的玄武门来源:自拍)目前,中山门、解放门、丰润门(玄武门)、新民门、海陵门(挹江门)、集庆门6座城门及光华东街通道、富贵山隧道2处通道保存较好,其他已陆续拆除。
(见图二)1.2南京明城墙损伤现象经过实地调查与网上查阅,南京明城墙的损伤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臌胀指城墙表面局部凸起,但尚未出现城砖脱落的现象,这是城墙墙体外侧城砖与内侧城砖失去拉结的结果,继续发展下去可导制表皮城砖剥落甚至导制局部坍塌。
(见图三)(图三墙体膨胀来源:自拍)开裂指墙体出现深浅不一、长短不等的裂缝,南京城墙的墙体开裂有纵向开裂和横向开裂两种,纵向开裂指裂缝和城墙走向呈垂直方向,横向开裂指裂缝与城墙走向成水平方向,其中横向裂缝对城墙危害更严重。
剥落指墙体表面出现城砖松动,脱离墙体的现象,一般出现在臌胀、开裂以后,也有因城墙表皮与墙芯在砌筑中未能相互咬合所致。
(见图四)(图四墙体剥落后红砖填埋来源:自拍)坍塌指城墙表皮连同部分内芯倒塌,根据坍塌面积有大面积坍塌和局部坍塌两种,是城墙破坏的最严重后果。
沉降沉降是指城墙墙体由于内部出现空洞,强度降低,导致上层城墙砌体下沉,分整体沉降和局部沉降两种。
侧移又称侧滑,指临近地表的城墙墙体向一侧滑动,致使该段城墙出现整体倾斜、开裂、甚至坍塌的现象,多见于包山墙段。
2对于南京明城墙的保护措施2.1对于损伤部分的抢修造成城墙损伤的原因主要是:顶面防水层的破坏、树根的影响、内侧山体的影响和人为建设活动的影响。
针对城墙的现状,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专家们制定了南京明城墙抢险维修的原则[2]:(1)真实性原则城墙的维修应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保护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并尽可能采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原有工艺。
(2)最小干扰原则在保护城墙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对城墙的扰动,少量修缮。
对已毁坏的城墙在修复时应有充分根据,并经过文物专家慎重论证。
(3)修旧如旧原则对城墙毁坏段的修复应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本来面貌,同时立碑说明。
(4)环境协调原则除了对城墙本身进行抢救性维修外,对与城墙相关的护城河也一并进行整治,恢复城河一体的历史面貌,保护城墙的历史风貌。
(5)原材质原工艺原则迄今为止,南京城墙抢险性维修均采用回收的明城砖砌筑墙体、雉堞、女墙,由于无法使用原有粘合剂,采用混合砂浆代替,而不采用水泥砂浆。
对于条石墙体,选用相同色泽、相同材质的条石为补充材料,以保持原有的风格。
(6)保存历史信息原则经过600年风雨,城墙很多地段出现局部开裂、剥落等破损,在施工中应区别对待。
如对局部破损、风化处进行挖补,对开裂处局部修复,尽可能避免大面积的拆除墙体,以保存古城墙的历史信息。
尤其是历代修缮时留下的信息,更要加以保留,以反映完整的历史过程。
2.2南京明城墙的保护法规与准则1982年7月5日经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并于1982年7月29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施行。
该《办法》针对城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拆城取砖……”1982年7月16日,为了保护好南京城墙遗迹,南京市人民政府特别下发《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告》,制止乱占、乱挖、乱拆城墙的现象。
1982年8月2日,为发布和进一步贯彻《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告》,南京市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知》。
通如要求切实加强对城墙的保护和管理,对城墙的现状做一次普查。
今后一律不准利用城墙构筑人防工事。
1989年2月21日南京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制定了《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1989年4月15日江苏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1989年5月15日公布施行。
该《条例》是在《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中专门就南京城墙的保护问题做了规定。
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6年4月12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2004年根据有关法律进行了修正,是保护南京城墙的专项地方性法规。
《办法》对南京城墙,以及城墙保护范围、城墙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1月21日至24日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会议特别通过《中国古城墙保护准则》。
本准则作为有关法规的补充,是古城墙管理、保护和修缮人员的专业规范。
对于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始于1982年,当时由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对南京明城墙的管理、调查、维修、保护工作。
1988年3月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专职从事城墙保护维修工作。
1993年南京市文物局成立,全面负责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城墙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墙的保护与维修。
3明城墙保护中的不足与建议(1)对城墙大量附着植物的清理镇江焦山石刻“浮石”碑上面有一棵小杂树, 经数年生长, 把这块碑涨裂了, 后来不得不砍树, 作了微型锚杆加固处理。
南京明城墙中山门至月牙湖段上部、底部和墙面有为数不少的裂缝和墙面隆起也是由于植物根系生长作用造成的, 尤以木本植物破坏为甚, 此外微生物作用也存在一定影响。
因此,应当科学地清理墙体上部分杂草,也不应盲目去除,因为部分根系已经深入砖缝中,强行拔出可能会毁坏墙体。
(见图五)(图五墙体在草丛生来源:自拍)(2)加强人口密集区域城墙保护在依附南京明城墙规划的风景名胜区中,由于游客经常在城墙边出没。
经常出现胡乱刻划,甚至是随意小便的情况。
这些都是毁坏城墙的不文明行为,应加强景区中对游客的劝导及监管,必要时应采取处罚手段。
(见图六)(图六游客在墙体刻划来源:自拍)(3)加强立法建立权威的管理机构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上弥补了社会道德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对南京明城墙的立法工作应当广泛听取有关专家、负责城墙保护和管理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意见, 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意愿的法律文件。
如细化《南京明城墙保护管理办法》中对深挖在墙体中的防空洞和生长在墙体上的树木如何处理的条文, 对制止破坏南京明城墙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功的市民要进行奖励的条文等。
(4)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城墙保护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古建筑有“死”、“活”之分。
所谓“活”, 是指还在发挥传统的、原本的功能; 所谓“死”, 就是闲置封存起来, 重要的加上护拦保护起来, 只可远观, 不准触摸。
“死”的古建筑破败起来速度更快。
通常文物保护多注重原汁原味, 追求“一物睹千年”的淋漓之感。
要尽可能地保护南京明城墙、延长其寿命, 我认为, 在保护中创新开发, 在开发中促进保护,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对南京明城墙的开发使用中市民会对城墙了解更深刻, 也会产生感情, 这样他们对南京明城墙保护起来也会身体力行[3]。
城墙的开发应当以保护为目的。
南京明城墙的开发要作详细的规划, 确保可行性与可持续发展; 沿城墙内侧15 米宽绿化带内除了点缀的小品与雕塑外, 不能建造其他任何建筑物, 以免影响城墙的整体风貌; 城墙周边的区域在开发建设中要注意建筑的高度, 民居风貌再现区建筑高度不超过6米, 民居风貌协调区高度应小于15 米,多层建筑应小于18 米, 危房改造小高层建筑应小于33 米, 以确保城墙的天际轮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