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与经验借鉴作者:胡税根杨竞楠来源:《治理研究》 2019年第6期胡税根杨竞楠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先后经历了信息技术普及、国家科技计划、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智慧国建设计划四个阶段。
目前,新加坡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出台数字政府领域的政策法规、建立信息化特派员数字政府管理运行制度、开发方便快捷的数字政务服务项目、推动政府大数据的开放与管理、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助力城市数字化建设、重视公民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以及打造公民参政议政的网络数字平台等措施。
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建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完备的数字政府管理机制,注重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政府透明度的提升,提高政府网络政务的服务质量以及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底层技术支撑。
关键词:数字政府;政府数字化转型;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网络强国;网络理政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9)06-0053-007新加坡对于数字政府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政府成立国家信息化委员会(Committee for National Computerisation),并发布了《国家计算机计划》,尝试通过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国际上数字政府建设的领头羊,为全球数字政府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背景新加坡地处于东南亚,国土面积约720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裕廊岛、圣淘沙、圣约翰岛等60多个岛屿组成。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一直是一个缺乏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发展的先天优势可谓严重不足。
自1965年成立以来,新加坡政府面临着经济发展困难、人口老龄化、传统港口和自由贸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困境。
作为一个缺乏长期竞争优势的岛国,新加坡政府敏锐地意识到,相比于大陆国家采取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模式而言,提升价值链、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新加坡唯一可行的改革途径和方向。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9期·研究综述·!"#$%&"'()*+,-./01李 彤 40年前的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而农村改革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1世纪以来。
其中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起始和展开阶段,更是整个农村改革历程的奠基阶段。
学界对于该阶段农村改革史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这一题目日益成为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
本文拟对相关研究作一鸟瞰和特写。
一、文献和研究概况几乎在农村改革起步的同时,已经有机构编辑相关资料,如1981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辑了《包产到户资料选》(内部资料)。
当时编辑资料还不是为了研究历史,但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
此后陆续有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汇集或选集编辑出版,主要有: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编《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78—1981)》(农村读物出版社,1982年)、《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81—1983)》(农村读物出版社,1984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文件选集(1980—198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1985—1989年农村政策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等。
这些汇集或选集所收录的文件在时段和内容上有重叠,也有互补,是了解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指令性政策的基本文献。
但作为一种“结果文件”,它们很难反映决策的背景和过程。
在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中,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这套书分上、下两册,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1981年。
与大多数文件汇编类史料集不同,它不只收录“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既有中央的指示、决定、通知等指令性文件,又有部分地方报告、汇报、请示等“反馈文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大致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史料链条。
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一、安全生产发展历程
1、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以来,安全生产已取得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少量有关
安全生产的新规定,其中包括1925年美国的安全工作法案、1927年日本
安全工作法等。
2、20世纪30-50年代:
20世纪30-50年代,安全生产工作发展迅速,新设立了安全生产管
理部门,实施了事故防治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了安全技术检查,出台
了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法令、法规和标准,如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发
布的安全工作条例、1953年第一届全国职工安全生产大会提出的安全生
产五原则,1956年中国劳动部颁布的《安全技术检查条例》,1959年美
国劳工部颁布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标准》等。
3、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60-80年代,安全生产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安全生产工作
纳入国家计划,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到更高水平,全国实施了储备安全生产
标准,职工安全培训普及。
在此期间,我国出台了《安全技术检查条例》、《职业卫生法》等法规,实施了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了安全生
产竞赛,以及职工安全教育等活动,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发展,国家强化了安全生
产法律法规,出台了现行的安全生产法。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摘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也是这样,经历了调整、高涨、再调整的过程。
陈云在这十年中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从长期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该调整的时候就要退够,等等。
实践证明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陈云经济建设发展速度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探寻发展与改革新路的具有关键性的十年,也是经历了调整、高涨、再调整,在风浪中前进的十年。
陈云在这十年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是他几十年经验的结晶,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在有些方面有了重大进步,而在有些方面却一仍旧章。
在对外开放方面,确立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和引进国外技术人才的方针。
这在中央,在邓小平极力倡导下,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对内搞活方面,1978年提出了不仅要扩大地方的权力,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更要扩大企业的权力,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给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
同时,强调尊重农业生产队的自主权,贯彻多劳多得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这在中央,思想也是一致的。
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的方针方面,当时的中央没有分析经过林彪、“四人帮”十年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情况,并据此作出新的部署,而是继续沿袭过去的一些老口号,并且加了码,最后导致了1978年的冒进。
1977年2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汇报时有调整经济部署的提法,中央领导人不同意提调整,说今年经过努力,要前进一步,而且为今后三年更好地完成五年计划打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冷战终结,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变革期。
这一发展经常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进入了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
坦率地说,“过渡时期"之说常常是一个偷懒的办法,当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情形新鲜出炉,或者当我们对一种新事物朦朦胧胧还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们就视其为一种过渡形态或状态。
但问题并未因此便得到解决,人们会问:这是从什么状态向什么状态的过渡和转变呢?回答众说纷纭,其中的一说是多极化,这一论述认为,世界正处于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之中。
假如我们接受和认同这一论述的话,那么,我们即认为国际体系正在发生转变并将会变化为一种多极体系。
近年来,与此对立的单极化之说在国内国外又甚嚣尘上,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即多极化是曲折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至少有一点看来没有争议,即国际体系在转变中,中国正处于上升和崛起的过程中。
这个上升中的中国现在决心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而和平崛起就意味着这样一个命题,即国际体系的转型应和平地进行并将会和平地完成。
在历史上,国际体系的转型和世界权力重心的转移发生过多次,伴随着这种转型和转移的,常常是重大的战争和大国间争夺霸权的暴力冲突,这似乎属于常态。
在这些转型和转移中,有两次重大转变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的,它们似乎属于变态(无贬义),此二例一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此过程中二者间未曾发生战争;二是苏联由于国内动乱和分裂而分崩离析,从超级大国跌落为普通大国,由此而引发了国际体系重大但和平的转变。
不过,在搜索了前人在这方面已进行的研究工作后,人们会发现,在看似汗牛充栋的国际关系研究文献中,探讨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的著述,却为数廖廖。
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国际关系史上,权力的和平转移相当少见,在多数情况下都伴随较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
二是因为,由于它们看起来并非重大事件和具有重大意义,或者是在渐进过程中缓慢发生的,故和平转移没有受到学者较多的关注和重视。
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行业创建。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建设文明生活的成功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从窗口行业、窗口单位到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以创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创“三优”活动;从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到创建文明小区、文明城市;从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到创建文明集镇、文明县城;从自建发展到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厂街共建等等,整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形式和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社会的各行业,有各级干部、广大职工、农民、市民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的声势宏大的群众性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曾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
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市场保护力度较大,高额的关税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政策均对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汽车产业有所制约。
因此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跨国公司选择了技术转移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也由原来的输出成熟期、标准化阶段技术甚至是国内的淘汰技术转变为向先进技术、产品导入期技术的转移,甚至于在我国设立技术研发中心。
1987年,一汽集团与丰田集团下属的日野汽车展开合作,引入汽车变速器整套设备及产品技术,在此基础上,一汽又自主开发了多种不同规格的变速器。
对中方而言,虽然进行了全面改造,但依旧没有形成独立的车型研发能力,而且仅具有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因此,“技术改造”仅仅在短期有效,中方在中长期仍面临技术落后的危机。
大西弘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了继续建设“中国丰田”。
他介绍,随着11月14日位于常熟的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的落成,丰田已经把尖端、成熟且具有现实推广价值的节能环保技术—混合动力技术转移到了中国,这是丰田首次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建设国际最先进的混合动力核心组件的研发基地。
大西弘致重点阐述了丰田在中国市场刻意塑造从“丰田中国”到“中国丰田”的意图,当然这个理念提出已久,但大西弘致举例阐述了他的想法。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丰田已经把尖端、成熟且具有现实推广价值的环保节能技术——混合动力技术转移到了中国,这显示了丰田向中国转移最先进技术的决心与最大诚意。
”投资常熟的研发中心落成不久,是丰田首次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建设最先进的混合动力核心组件的研发基地。
“我们将与中国业界同仁分享技术经验,依靠传帮带的方式从零开始精心培育中国年轻的技术人才。
” 大西弘致说道。
混合动力在中国生产,“made in china”,大西弘致表示,丰田要推进产品的和技术的本地化,还在不断加大对中国事业的投入,他说,成立电池公司,建设CVT工厂,提高工厂产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混合动力系统,这都是丰田对中国市场重视的表现。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摘要: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按照其演进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
由于每个时期政治发展理论所受的理论影响和时代背景不同,因此,每个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也不同,而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正是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的变换中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政治发展;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一、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总体上讲,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打上了现代化理论的深刻烙印,政治发展理论的兴起与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也是分不开的。
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二战后,西方世界的科技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和领导者,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学者对美国的发展充满了新奇和崇拜。
同时,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又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
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支持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策略的研究,其目的是论证西方尤其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诱使这些国家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把它们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开现代化理论的先河,引起巨大反响。
经济发展过程之外,在美国最早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发展的著名学者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
1960年他和科尔曼主编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一书吸引了美国政治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研究的兴趣。
到60年代中期,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一时成为政治发展研究的中心。
从价值取向来看,50年代至60年代的政治发展理论是以西方发达民主国家为摹本的,认为政治发展就是追求西方式的民主、自由。
塞缪尔·亨廷顿对60年代中期西方政治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目标做了精彩的概括。
经典回忆:20世纪80-90年代经典国外电视剧九十年代经典电视剧经典回忆:20世纪80-90年代经典国外电视剧九十年代经典电视剧话题:九十年代经典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爱情故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美国欧美篇1.《大西洋底来的人》美国科幻连续剧,是引进的第一部外国连续剧。
1980年初播出,21集,每星期一集。
好像是香港配音的。
1964年,欧文艾伦导演了著名的电视系列剧《海底游记》。
长达110集。
其中二十一集于七十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那便是《大西洋底来的人》。
1个神密的元旦晚,海底巨浪把奇异的生物麦克?哈克斯送到岸上。
当医学界视之为死亡而无能为力时,海洋学家伊莉沙白?玛丽博士把他放回海洋,才使他得以复活。
至于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自己不知道,电脑也只能猜测。
麦克接受了一连串的试验,以测验他的速度、灵敏度和力量。
虽然麦克获准返回海洋的世界,但他决定留下来帮助玛丽博士等人探索海洋,同时也学习有关人类的世界。
与现在的华丽大片相比,《大西洋底来的人》显得非常朴质。
淡出淡入的场景剪辑,很有几分原始感。
人物的穿着打扮按今天的标准来说更是相当老土。
影片主要背景是一所“海洋研究院”,它座落在某个海滨小城上。
所以你更看不到时下好莱坞影片拍烂的,彰显财富与奢华的曼哈顿群楼,或者类似的城市建筑。
甚至,配音也只用了普通的电子琴。
但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仍然拥有全方位的魅力。
它是一部“干净”的科幻片:没有色情,极少暴力。
男女主人公潇洒漂亮,彼此关心,经常相伴出生入死,分别搭救过对方性命许多次。
但从头到尾竟然接吻都没有一回。
这在今天的影视片里不可想象。
偶尔有一些简单打斗,也都是为了剧情需要,点到为止,绝不多占篇幅。
好奇心~探索欲~那就是优秀科幻作品要给予满足的最大需要。
“你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剧中这句台词申明了片子的主题。
在体现科幻艺术核心魅力方面,这套干干净净的科幻连续剧堪称范本。
想当年万人空巷争看《大西洋底来的人》后,和液晶电子表一起从南方走私进来的“拳头产品”就是“麦克镜”(也叫蛤蟆镜),戴的人须保留左镜的白圆商标,以示时髦;一些鼓励先进、批评后进的宣传画上的“后进青年”就是戴“麦克镜”、提SONY“四喇叭”收录机(放的是邓丽君)、穿牛仔喇叭裤的形象,后来成为笑谈——全是“麦克?哈里斯”惹的祸~这部电视剧还使另一项健身运动风靡了全国,那就是飞碟。
中国网络发展史
中国网络发展史,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网络发展史就开始了。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行“科技强国”战略,着力发展科技事业,其中包括网络技术的发展。
1987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网络——中国教育网(CERNET)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网络发展史的开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1994年,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中国电子邮件网(CEMA)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中国网络商业化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中国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
1997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正式开放。
21世纪以来,中国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
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3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网络发展史,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网络发展史就开始了,经历了从中国教育网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网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网络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因此,我们推荐大家关注中国网络发展史,了解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中国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以便更好地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审美困境杨天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改编对电影和小说来说是双赢的,许多经典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进入更多人视野,这对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十七年”红色经典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小说改编电影的数量迅速增长,笔者曾做过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来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已经超过400部,这对中国当代小说研究来说显然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考察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状况,小说改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但当前对小说改编的研究主要限于文本、叙事、互文比较等方面,较少关注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小说的语言介质和电影的影像介质存在差异,二者的改编肯定存在龃龉,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曾经诗意盎然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后变得索然无味,原著中丰富的意蕴、立体的形象、多元的视角等都荡然无存,这就是小说改编电影中文学审美的流散。
当然,改编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的转换,不能要求完全“忠实”,但改编也有基本的原则,即“对待名著,还应在忠实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以电影的方式进行创造”。
①而事实上,许多改编在市场化的驱使下,原著主旨被肢解得面目全非,而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其艺术性和审美性水准也不高,这就是当下小说改编电影需要反思的问题了。
一、复调诗性的流逝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称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②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在中国被做了有选择的嫁接,中国理论界对复调理论做了推广,分析对象也不仅仅限于文本,既有作者思想的复调分析,也有社会形态的参与。
广而言之,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复调理论指一种区别于独白和单声部的思想博大、意蕴丰富、视角多元的小说诗学理论。
在中国,新时期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也常常是复调的,小说中先锋多变的现代派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寻根意识相糅合,从思想、形式、视角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33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1.01.0052021年第1期当代作家评论①②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第2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概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析其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应以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为导向。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中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翻译界开始关注西方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其中之一被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通过翻译和介绍国外相关文献来传播该理论,并结合中国翻译实践进行初步应用和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系统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应用和拓展,丰富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总结其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的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介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提出并发展。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需求来确定。
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外优秀复调音乐论著介绍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大力扶持,我国的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复调音乐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不但获得了“量”的突破,还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打开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禁区后,中国复调音乐理论在专著教材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
不但出现了大量对西方传统和20世纪现代复调技法与理论的译介和阐述,还出现了由我国复调音乐理论家独立编著或撰写的复调音乐专著,尤其是我国学者独立撰写的复调论著。
这些论著的问世,可谓开辟了我国复调音乐理论著作研究的新纪元。
一、外国复调音乐理论论著译介国外复调音乐理论著作是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研究工作中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80年代初起,国外复调音乐理论著作的引进工作曾一度停顿,后又开始恢复并逐渐活跃起来。
这时期的重要译著可大致分为欧美传统对位技法与赋格理论的译介著作与20世纪西方现代复调理论的译介著作两大类。
1.欧美传统对位技法与赋格理论的译介著作《对位与赋格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廖宝生译,1980、1982年版。
该书体现了法国复调音乐的传统体制,共分上下两册,四大部分。
书中阐述的对位原则均为声乐风格的严格对位写作法则,承袭了富克斯的五类对位传统。
该译著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大量的优秀习作范例配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来阐述观点,谱例部分的比重甚至超过了文字说明部分。
下册刊录的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历届考试所用的赋格主题、历届罗马留学奖金初试所用的赋格主题以及在这些考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赋格作品,堪称为我们了解当时法国这一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最翔实的资料。
《对位法》(美)瓦尔特•辟斯顿著,唐其竞译,1984年版。
该书是作者所著《和声学》的姊妹篇,共分11个章节,阐述了自17世纪以来近300年内西方作曲家在对位写作方面的共同写作方法,是一部介绍传统对位技术理论的译著,学习单对位与复对位的重要参考教本。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战。
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美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背了历史潮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93光影记忆: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文/郭 红在中国的传统意念中,女性扮演着温柔体贴、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
在我们生活的当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价值观。
从现代的中国电影艺术里,我们就能看到女性形象的蜕变。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女性形象在影视剧中的蜕变。
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总是扮演着温柔婉约、体贴入微、相夫教子的角色。
他们的这种贤妻良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女性的选择权也大大增加了,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变相地传达现实的信息。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大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一时。
此时,电影导演曾塑造了一批突出的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当时历史因素的影响,女性形象仅仅是完成了主观意识上的“拨乱反正”,在实质上,在影视叙事过程中,仍然带有沉重的色彩。
例如有代表性的谢晋导演的电影。
谢晋导演歌颂了一批女性,但是这些女性无一不是满怀拯救男性于苦难之中,牺牲自我,奉献一生的形象。
(《牧马人》中的李秀芝,1981年。
《芙蓉镇》中的胡玉音,1987年)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谢晋导演塑造的女性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现实中的女性。
她们集善良、勤劳、坚强、勇于自我牺牲于一身的高贵品质,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
但是荧屏中塑造的如此美好的女性形象并不出自男性导演对女性的尊敬或崇拜,而是出自男性文化的需要,是为了衬托男性文化的世界。
例如在《牧马人》中李秀芝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命好,我遇到了一个好人”;“只要你高兴,我什么苦都能吃”;“我就是和你在炕头上站过一夜,也是你许家的人”。
这些表白,无一不是男性话语权威的集中体现,是为了彰显男性权威的需要。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劳动模范【题目】(2022·江苏南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迁一览表(部分)时期典型代表20世纪50年代“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盐田大改造”孙华喜、“我国第一粒滚珠创造者”宋世发、“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他们无私奉献、团结苦干,树立了“不怕死不怕苦”的现金榜样,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20世纪60至70年代“铁人”王进喜是这一时期劳动模范的代表人物,他发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锤炼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
20世纪80至90年代一心为乘客的公交售票员李素丽、“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抓斗大王”包起帆、“当代愚公”李双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勇追先锋,通过劳动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与潜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汇聚了强大的科技力量。
21世纪初至今宇航员杨利伟、体育明星姚明、普通农民工张小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私营企业主永芝、百度员工“网络语音架构师”贾磊、拯救人民健康于危难之际的功勋模范钟南山、陈薇。
他们以自身的勤奋与实干精神,坚定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前列,汇成一幅“劳动创造美”的生动图卷。
——摘编自王霖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劳模评选标准折射国家巨变。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加快调动广大工农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基础建设、农业生产恢复的需要以及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劳模评选标准倾向于努力工作、踏实肯干。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倡导下,劳模评选主渡渡:要以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为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
方位、大动 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
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
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
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综观
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
征: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
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
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
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
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
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
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
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
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从昭和33年(1
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
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
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下转第24页)
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
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
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
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
成功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
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
操”;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
个性,促进智力发展”;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
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
4.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
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像
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
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
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
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
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5.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
继创立并得到推广普及:包括奥尔夫教学法(德国)、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达尔克罗
兹教学法(瑞士)、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俄罗斯)、铃木教学法(日)以及DBME教学
法(美国)等。这些教学法体系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它
们往往是强调音乐教学的某一方面,解决的只是一些局部问题,因此,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为此,上述各种教学法体系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这种自我完
善导致了不同教学法之间寻求互补、走向融合的趋势。它们都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
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
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音乐兴趣与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
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等。这些教学思想无疑将是今后音乐教学发
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