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始于古代,包括唐朝和宋朝的音乐和歌曲。
古代的声乐艺术通常是结合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展示的。
在明清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新的歌曲和唱片,这些成果保存至今。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中国。
首个音乐学校——华
丽音乐学校在1895年成立,此后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
影响。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中国声乐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1949年建国后,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新声乐表演
团体成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演唱家协会。
这些机构使得声乐艺术得到了更加专业的和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关注。
1960年代,大批流行歌曲涌现出来,这些歌曲通常是关注时政和现代
生活的。
到了1980年代,流行歌曲的风格又大为改变,越来越多的流
行歌曲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
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的
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戏曲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北京、京剧
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除了京剧,不少其他地方的戏曲也受到了赞誉。
戏曲音乐虽然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沦为过
时和无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中国声乐艺术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并发
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创造出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国际知名歌唱家到中国表演的次数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认识中国的声乐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中国音乐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原始音乐时期。
以下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古代原始音乐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以前):这个时期的音乐以简单的节奏和声音为主,通常与祭祀、农耕和其他社会活动相关。
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骨笛、石鼓等。
古代宫廷音乐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5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开始进入宫廷和贵族阶层。
周朝的《周颂》和秦朝的《楚辞》中记载了当时的音乐形式,主要以歌颂统治者和表达爱情为主题。
唐宋时期(7世纪-13世纪):这个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和作品。
唐代的音乐包括宫廷音乐、广场音乐和宗教音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
元明清时期(13世纪-20世纪初):元代引入了蒙古、波斯等文化的影响,音乐多元化。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衰落,民间音乐开始兴起,如戏曲音乐、曲艺等。
近现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末):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战乱、政治动荡等,音乐也受到了影响。
早期的音乐改革尝试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中国音乐体系,同时也保留了传统音乐的一些元素。
当代音乐时期(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的音乐产业逐渐壮大。
流行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迅速崛起,中国音乐逐渐融入国际音乐舞台。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还有许多重要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如李白、白居易、谭咏麟、邓丽君、郎朗等。
此外,古琴、二胡、笛子、京剧等传统乐器和戏曲形式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我们深入探索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各个阶段,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丰富多彩的特点和影响。
以下将更详细地介绍每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代表。
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中国通俗歌曲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繁荣发展的历程。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史,并分析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第一阶段:早期起步(20世纪20年代-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社会变革与音乐创作的需求相互促进。
上世纪20年代,国内传教士引入了西洋音乐,为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以国语为主的流行歌曲开始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关注。
第二阶段:复兴与改革(50年代-60年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进入了复兴与改革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刚刚结束内战和解放战争,国家进入了建设时期。
大规模的音乐改革使得各类音乐艺术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通俗歌曲明显受到左派政治宣传的影响,歌曲涉及社会主义、抗日战争和农村建设等主题。
同时,也有一些以爱情、友谊和家庭为主题的民间流行歌曲出现。
这一时期的音乐改革为后来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多元化与开放(70年代-9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进入多元化与开放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通俗歌曲也开始接触国际音乐潮流,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中国的通俗歌曲中。
民间歌曲与流行歌曲开始并存,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通俗歌曲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第四阶段:创新与融合(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通俗歌曲迎来了创新与融合的时期。
现代技术的普及使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和分享音乐。
中国音乐产业也逐渐兴起,许多新生代歌手和音乐制作人涌现出来。
同时,中国通俗歌曲开始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声音。
这一阶段的中国通俗歌曲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音乐史论文引言中国音乐历史悠久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到现代音乐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
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音乐活动主要与宗教和祭祀活动相关,人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并通过音乐来祈求好运和丰收。
在古代音乐的早期阶段,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还比较简单,主要以单音节的吟唱和鼓击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古代音乐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多样化。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音乐已成为贵族社会的文化象征,被广泛用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此期间,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出现,如太公望、羿和伶仃等。
他们的音乐作品经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变,形成了不少优美动人的古乐曲目,例如《广陵散》和《魏武挥短》等。
中古时期的音乐发展在中古时期,中国音乐逐渐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唐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来自西域的音乐和乐器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曲调和乐器体系。
这一时期的音乐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不仅有宫廷乐舞,还有民间歌谣和戏曲等。
唐朝时期,著名的音乐家韩愈和白居易等人积极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他们提倡以文采取胜音乐,注重歌词的工艺性和情感表达。
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如《长恨歌》和《乐府杂录》等。
宋朝时期,诗、画、乐三艺融合发展,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北宋时期,《琵琶行》等琴曲成为流行,而南宋时期的《华胥引》则成为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现代音乐的多样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音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20世纪初,中国音乐界掀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音乐家们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之融入到中国音乐中,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音乐作品。
中国近代音乐史1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进口的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中国音乐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开始,梳理一下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清末音乐清末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音乐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常被用于庆祝节日或家庭宴会。
清末音乐以琵琶、二胡、板胡等民间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弹奏起来沉重、华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民族特色。
同时,西方音乐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但是由于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这些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音乐。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蔡元培不仅致力于中西音乐的融合,还积极推广管弦乐队的演出,开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先河。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音乐,试图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情感和思想,是中国音乐应该借鉴的对象。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音乐人才,他们接受过西方音乐的训练,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音乐,与战争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们开始撰写反抗侵略的音乐作品,呼吁国人振奋精神,抵抗外敌侵略。
同时,一些爱国歌曲和军事歌曲也迅速流传,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共同支撑。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开始变得严肃、庄重,曲调和歌词中传递着战争的呼声和悲壮。
总结中国近代音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吧!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
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舞的力量。
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
所唱的8首歌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等,就表现了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
阴康氏之乐是在洪水为患,水道壅塞,“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吕氏春秋》)的情况下用来作为“宣导”的一种乐舞。
朱襄氏之乐则是在干旱为灾的时候用来招致“阴气”的一种音乐。
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宗教在音乐中也有所反映。
如葛天氏之乐所唱的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
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吧!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
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舞的力量。
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
所唱的8首歌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等,就表现了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
阴康氏之乐是在洪水为患,水道壅塞,“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吕氏春秋》)的情况下用来作为“宣导”的一种乐舞。
朱襄氏之乐则是在干旱为灾的时候用来招致“阴气”的一种音乐。
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宗教在音乐中也有所反映。
如葛天氏之乐所唱的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
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悠久且发展多样。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与特点、历史阶段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1. 起源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其特点在于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以民族乐器为主,如古琴、古筝、笛子、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独特,音色纯美动人。
此外,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受到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音乐的影响。
2. 历史阶段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现代音乐三个历史阶段。
2.1 古代音乐古代音乐主要是指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音乐形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代文献中,如《乐经》和《诗经》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一些音乐理论、乐器演奏方法和音律等内容。
2.2 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220年至1600年之间的音乐形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受到儒家思想和宗教影响较大。
佛教和道教的音乐也逐渐在这个时期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当中。
另外,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引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
2.3 现代音乐现代音乐是指自17世纪以来的音乐形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经历了近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等不同风格的交融和发展。
著名的古筝曲《广陵散》、琵琶曲《十面埋伏》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3. 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发展。
当代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创新与融合中国的音乐人开始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他们将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摇滚乐等进行融合,使得传统音乐更加现代化,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
3.2 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当代音乐界的重要议题。
许多音乐学院和传统音乐团体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教育,培养年轻人的音乐才华,以确保传统音乐的延续。
关于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流行音乐作品。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1)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
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
它们继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旋律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
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
(2)港台歌曲的传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外面的东西开始不断涌进国内。
音乐上人们最先接受的便是港、台的流行歌曲。
伴着录音机、卡式磁带的大量进口,这些歌曲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它们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青一代流行乐创作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
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等。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3)多方位的尝试和走向繁荣。
“港台风”持续了较长的一个时期后,人们变得冷静了,听久了港台歌星的嗲声嗲气,洋腔洋调,已不满足歌曲中的风花雪月,柔情蜜意,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的通俗音乐创作的出路。
这样“西北风”便应运而生。
其代表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心愿》、《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以及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曲》等。
“西北风”代表了自邓丽君以来的阴柔的演唱风格的转变,在音乐观念上是对港台流行音乐、南方及中原音调为主的我国音乐创作现状以及前几年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1. 历史背景中国音乐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下将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2. 古代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618年)在古代中国,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宗教、宫廷、军事和民间活动中。
古代音乐以传统专业音乐家为主导,代表作品有《《史阳舞》、《广陵散》和《渔樵问答》等。
此时期的音乐以宮、商、角、徵、羽五声为基础,为后世影响甚大。
3. 唐宋时期音乐(公元618年 - 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音乐结合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特点,非常丰富多样。
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破阵子》和《广陵散》等。
在唐宋时期,音乐理论也开始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
4. 元明时期音乐(公元1279年 - 公元1644年)元明时期的音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元代音乐和明代音乐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
这个时期音乐风格逐渐多样化,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声部和复杂的和声形式。
5. 清代音乐(公元1644年 - 公元1912年)清代音乐继承了明代音乐的特征,并结合了西方音乐的元素。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琵琶曲、月琴曲和京剧等为代表。
清代音乐注重各个部分的配合,强调音乐与舞蹈的合一。
6. 近现代音乐(公元1912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逐渐改变。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经历了一次革命。
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摒弃传统的音乐形式,创作出了许多新的音乐作品。
1949年以后,在新中国的发展下,中国音乐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著名的音乐家包括谭盾、马修等。
7. 未来展望在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音乐创作和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
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
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原始音乐歌舞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的社会功用也是显而易的。
但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用也随着扩大、而广泛用于锻炼身体、抒发感情、祀神祈年,以及娱乐、求爱等各种社会生活侧面;美的因素增长了,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从此,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到夏禹的时候开始崩溃,奴隶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了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
如夏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厦》,是直接歌颂法代统治者本身的。
与过去歌颂图腾祖先的情况很不相同。
传说《大厦》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
音乐的阶级分化,在乐器的应用上也有所反映。
奴隶社会创造了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贵重乐器,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类乐器,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有物,奴隶不必说了,一般部落民也是根本不可能备置应用的。
他们最多只能奏弄埙一类比较简单的乐器。
古人常称贵族家庭为“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这种真实写照。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
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
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在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
西周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
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一、时代曲时代中国流行音乐源头受戏曲音乐和爵士乐影响,形成时代曲,代表作有周璇《夜上海》《天涯歌女》李香兰《夜来香》等。
大陆建国后无流行音乐。
二、邓丽君时代台湾时代曲余波至邓丽君。
邓丽君或同时受日本歌谣曲影响。
同时香港流行乐大量翻唱自日本。
有时代曲和日本流行音乐的影响。
邓丽君影响一批歌手,属于东亚式审美的唱腔。
几乎其后一大批一代歌手都受她音乐的影响。
可以说是邓丽君时代。
王菲、梁咏琪、田震、那英、李玟、许茹芸、张惠妹、杨钰莹、高胜美、梁静茹、张靓颖。
甚至包括近几年火的周深。
港台摇滚乐的时代与邓丽君时代重叠。
代表有beyond乐队、罗大佑。
同时台湾在此时有民歌运动。
全盛时期与邓丽君分庭抗礼。
后期摇滚乐受邓丽君的影响,很多摇滚乐与邓丽君唱腔有很好的融合。
如王菲。
三、R&B时代而后是节奏布鲁斯的时代,R&B四大才子陶喆、周杰伦、王力宏、方大同推广了R&B。
华语乐坛R&B化。
此一批歌手基本完全摆脱邓丽君的影响进入了新世代。
其中以周杰伦影响最为深远。
周杰伦的曲风唱腔在网络时代影响了一大批大陆网络歌手以及所谓非主流音乐。
大陆真正流行音乐市场开端是所谓非主流网络音乐。
同时大陆另一种曲风,草原舞曲风起。
融合了迪斯科与草原民族唱法音乐的舞曲,迅速占领不能接受R&B和嘻哈音乐的中老年受众。
代表人物凤凰传奇。
三、后唱片时代以唱片业彻底凋零为标志。
随着大陆开放进一步加强,市场成熟,大多数歌手选择北上大陆发展。
但是网络时代盗版录音易于传播加之大陆市场版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人们版权意识不足,加之大陆年轻人对于音乐需求低于偶像崇拜,中老年人对于唱片购买力不足且盗版横行,创作音乐唱片带来商业效益极低。
歌手被迫走上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名气吸引粉丝流量,然后商演综艺广告代言来变现商业利益。
最再反过来服务音乐创作。
如此唱片业凋零,则没有经济利益直接推动音乐创作,优秀音乐作品越来越少,华语音乐界衰落。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就。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历程,在这历程中,
其自身也在不断的碰撞、改进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国音乐的繁盛局面。为
了更好的促进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简析中国音乐史的发展特点分析,
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将简要分析中国音乐史的发展方面的相关内容,
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音乐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中
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不断提高其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整体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出了许多璀璨的、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
其中音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原始生活中,“劳动中
的欢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的最初的萌芽,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音乐和舞蹈还
是一种人类语言的延伸,因为这样人与人才能更好的沟通,而关于中国音乐的起
源有几种说法,例如:巫术起源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摹仿自然说、信
号说。
中国音乐的形成期,是远古时期至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年,包括:包括从夏、
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自商朝起就有了“五音”,到周朝就已经出现了
“七音”,大约到周朝末年,我国便形成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还出现了《伶
洲鸠问乐》的故事,其来源是:周景王问乐官伶州鸠,问七音是什么?伶洲鸠便
把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音阶名列举了出来,于是周景王还问十
二律是什么?于是伶洲鸠就把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
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律名完全例举了出来。这向我们揭示了中国
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这一时期为中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二、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乱战不断,各国之间不断的在兼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同时
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文化发展的年代,在这一种背景下,中国古乐器,
开始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古琴”出现了,并很快地成为了,
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在先秦时期,曾出现了著名的故事《高山流水》传说
在很久之前,一个叫俞伯牙的樵夫,听到了琴师钟子期的琴声,当时在演绎巍峨
的高山时,他不禁感慨道:“多高的山啊!”;当表现江流滔滔不绝时,他又大
声赞美道:“多么壮阔的江水啊!”,钟子期生平第一次遇到能如此懂得欣赏自
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便和俞伯牙结为生死之交,在俞伯牙死后,钟子期为了
纪念俞伯牙,便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代称,
并一代一代流传了下去。据统计,到先秦时期的乐器,就已经达到七十种了,由
于当时乐器的品种和数量的大大增加,也衍生出了分工明确的音乐机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的新生期,是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其中包括魏、晋、南北朝
到隋、唐。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再次
进入到一个大动荡年代,而大动荡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使我国北方
和南方、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将音乐、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了一个前所未
有百川归海大融合的新时代。而在音乐方面,涌现出了何承天、蔡邕、嵇康等著
名音乐家。何承天“新律”的推出,发展了我国律学理论;蔡邕的《琴操》就是
他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些丰富了我国古代的音乐,
为我国后来的研究奠下了良好基础。
四、唐朝音乐史的发展
唐代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结束了自东汉
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状态,当时李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处于领先地位,首都长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我国
古代的“丝绸之路”,将箜篌、琵琶等西域乐器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乐器的
种类,同时也成为我国民族乐器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唐代“简字谱”和“工尺谱”
的发明,同时创造出了“敦煌曲子谱”、“敦煌琵琶谱”,这也向证明了唐朝音
乐史的发展情况,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一方面世界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了世界化。
五、中国音乐的整理期
中国音乐的整理期,是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
明清时期,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音乐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具有
世俗化的特点,明朝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已经达到了,不论男女,人人可
以学习的程度,明初时期,四大声腔包括: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其中
的昆山腔,经过江苏太仓魏良甫等人改良,以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字头、字
腹、字尾而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昆山腔经过南北曲的汇流,从而形成了一时为
戏曲之冠的昆剧。
六、清朝末年音乐史的发展
清朝末年,经过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例如: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五四运动,已经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以来,中国音乐
文化,从传统音乐交织了从欧洲传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的文化始终是以“民主
和科学”作为主要的潮流,起初是以革命歌曲为中心,"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
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和《苦百姓》;在“五一”劳动节的庆祝
大会上,根据《梅花三弄》曲调填词的《五一纪念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
神圣”口号,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与普通的平民阶
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
戏曲艺术及其音乐。
结论
现如今我国音乐出现了情歌、轻音乐和网络歌曲,但是这些或多或少的都渗
透了一些中国风的元素,因为中国的元素种类繁多,意义深远,所以成为了创曲
人的灵感来源,因此,中国不仅仅是历史悠久,音乐也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国音乐史发展特点[J].刘张杰.黄河之声.2015(02)
[2]中国扬琴:中西结合的近代中国音乐乐器[J].周婷婷.考试周刊.2012(60)
[3]口述史与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写作的一个新视角[J].臧艺兵.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2005(02)
[4]流行音乐——20世纪中国音乐史建设亟需完善的课题[J].项筱刚.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