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水资源环境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10
612024.03 / The Vitality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Rural Public Space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Key words spatial urbanization; water environment; couplingcoordination; Eco-Tech New City0 引言我国正处于空间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已由第二次国土调查时的4.85亿亩上升至第三次国土调查时的6.13亿亩[1,2]。
空间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等,是城市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3,4],但这一过程中常常给城市水环境带来压力[5,6]。
水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随着生态优先理念逐步融入城市发展,水环境的形态、结构、质量成为空间城市化过程中需着重考量的问题。
国内关于城市化与水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过大量研究,其中对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二者耦合作用的研究也比较充分[7-9],研究尺度集中于流域、平原、省、市等,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水环境相对丰富的地区[10-12]。
然而,针对其低碳生态城区的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估研究尚未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建构了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关系分析框架,并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剖析,以期为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1.1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发展概况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建立于2013年,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广融合地带,现下辖三大功能区(见图1):北部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坐拥“七河八岛”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是扬州的重要生态中心,同时也是扬州市民乃至世界友人所追捧的生态旅游胜地;中部为万福商务摘要 生态科技城区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是评估生态科技城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2022年度空间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转化机制研究——以扬州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排水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滨水城市中,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及利用尤为重要。
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滨水城市,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资源独特,而水资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研究将以扬州为例,探讨其滨水历史文化名城在水资源转化机制方面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转化的机制,以深入探讨扬州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具体目标如下:1. 研究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情况。
2. 探讨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的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3. 提出改善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如下:1. 文献资料法:主要收集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资料、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方案等,以了解其水资源利用情况。
2. 实地考察法:赴扬州实地考察,以现场观察、采集相关数据、搜集证据等方式,全面了解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
3.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扬州市民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数据,以更好地理解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的实际情况。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对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2. 分析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的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问题根源,为问题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案。
3. 针对目前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转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探讨的扬州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转化机制,具有以下意义:1. 为滨水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有效参考和科学依据。
2. 提供了滨水历史文化名城水资源管理改善的对策建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第16卷 第2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6 No.2 2020年6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j un.2020收稿日期:2020-01-16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304019Z)作者简介: 曹兆阳( 1978—) ,男,江苏滨海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邓自发(1967-),男,陕西镇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E-mail:***********.cn扬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修复对策曹兆阳1 陈瑶2 李勇学2 张可凡2 王中生3 邓自发3*(1 扬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江苏 扬州 225001;2 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3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 要 湿地是扬州境内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用地之一,是支撑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扬州市现有各类湿地总面积14.19万hm 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53%,包括4个湿地类8个湿地型。
扬州湿地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南部沿江以河流湿地为主,西北片主要是湖泊湿地,京杭大运河以东的大片区域是里下河沼泽湿地,仪征市的丘陵区域则以库塘湿地为主。
分析扬州市湿地资源现状,提出科学规划、湿地恢复与重建及湿地监测与科学研究等保护修复对策。
关键词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修复;扬州市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Resources in Yangzhou CityCAO Zhao-Yang 1 CHEN Yao 2 LI Yong-Xue 2 ZHANG Ke-Fan 2 WANG Zhong-Sheng 3 DENG Zi-Fa 3*(1 Wetla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tation of Yangzhou City, Yangzhou 225001, Jiangsu,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 China; 3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Abstract Wetl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ecological land in Yangzhou, which i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to support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various types of wetlands in Yangzhou was 141 900 hm 2, accounting for 21.53%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 city, including 4 wetland categories, and 8 wetland types. Wetlands of Yangzhou city are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outh,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are mainly river wetlands; in the northwest, there are mainly lake wetlands; and in the east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here are large areas of Lixia river swamp wetlands; in the hilly area of Yizheng city, the pool and pond wetlands arethe main typ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angzhou,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wetland monitor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s Wetland resources;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Restoration; Yangzhou city湿地是扬州境内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用地之一,是支撑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全市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功能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张曼胤等, 2017)。
江苏省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现状及趋势。
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核心指标从水资源总量,年降水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目录 第一节 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和年降水量现状 ..........................................1 第二节 扬州市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扬州市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扬州市水资源总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扬州市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扬州市水资源总量同全省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 扬州市年降水量指标分析 ..................................................7 一、扬州市年降水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降水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扬州市年降水量占全省年降水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扬州市年降水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扬州市年降水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降水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七、全省年降水量(2018-2019)变动分析 ........................................9 八、扬州市年降水量同全省年降水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0 图表目录
扬州市城市排水系统排涝情况汇报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淮河入江水道尾闾。
东依京杭大运河,南临长江,北靠邵伯湖,西傍仪邗丘陵,地形走向,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高差有30米以上,古运河纵贯城区,仪扬河自西向东入境,形成一个背山面圩,江淮环抱,极为不利的地理环境,且乌塔沟分洪道还未建成,扬州城区防洪保护圈西部尚未闭合,每年汛期,淮水、江水、山洪,内外夹击,防洪排涝形势十分严峻。
扬州城区水网密布,长江淮河在此相汇。
水系上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京杭大运河与古运河纵贯市区南北。
城区内部河流统属古运河水系,纵横交错,东西向的河流有邗沟河、漕河、北城河、响水河、二道沟、七里河、念四河、四望亭河;南北向的河流有: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沙施河、小秦淮河、玉带河、二道河、安墩河、蒿草河、新城河。
城区通古运河口共设有黄金坝闸站、高桥闸站、便益门闸站、钞关闸站、响水闸、二道沟闸、安墩闸站、七里闸站、太平闸;通京杭大运河口门设有通运闸站。
市建设局涵闸处目前共有10个泵站,装机33台套,装机容量3405kw,抽排流量53.2m3/s,变压器容量为5010kva。
一、我市排涝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我是排涝工作由市水利局和城乡建设局共同负责,扬州市水利局主要负责大运河、古运河等外部大水系的防洪排涝工作,扬州市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城区范围的排涝工作,各区建设、农水等部门各自区域的排涝工作。
城区排涝管理部门职责:市涵闸河道(排水)管理处:1、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市区规划区内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阶段发展及年度工作计划。
2、对河道内的渔网渔簖、施工坝埂等各类阻水障碍物按“谁设障、谁清除、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全面清除,以保证河道的过水、蓄水能力,同时加强巡查。
3、备足启闭机、水泵、电气设备等各种易损件,储备草包、木材、块石等防汛抢险物资。
4、认真做好每月水位、气象的情况记录,遇有大雨预报时,及时通知有关领导和单位以及各闸站管理所,加强戒备,做好防范工作。
浅谈扬州市城乡水生态环境治理马宏伟;邓勇【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47-48)【作者】马宏伟;邓勇【作者单位】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30601;扬州市水利局 225001【正文语种】中文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自古以来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
近年来,扬州高度重视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将水视作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品牌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确立了“治城先治水”的建设发展理念,大力度推进城区水体环境整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用两年时间城区主干河道和城乡河塘疏浚做到活水全覆盖,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加快推进“清水活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
1.地表水水功能区根据《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3〕29号),扬州市有68个水功能区,41个重点水功能区,79个监测断面。
根据监测,2014年全市41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8%,全覆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1.8%,分别比上年提高2.98%、7.97%。
2014年市政府批复实施《扬州市水功能区划》,对省级水功能区以外的28条骨干河流和12个重要水库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共划分一级水功能区40个。
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源地是重点水功能区组成部分,全市被确定省级饮用水源名录12个,分布于长江、淮河入江水道和里运河。
围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的总体目标,扬州市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对水功能区进行了确界立碑工作,对水源地保护区水域设立围栏和航标;相继完成扬州瓜洲、江都芒稻河、扬州长江三江营、宝应里运河饮用水源地的达标建设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
配合对廖家沟备用水源地和仪征城市饮用水源地进行搬迁,按时序做好前期选址论证和后期审批工作。
3.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管护根据统计,全市共有县乡河道2300多条,村庄河塘3.2万多条(面)。
长江沿线城市扬州的水环境问题解析及对策措施
张毅敏;张涛;高月香;李颖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22(50)15
【摘要】扬州市位于长江北岸,长江江都三江营水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高邮湖等湖泊存在总磷超标及富营养化,以“三江营”为核心的长江岸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湿地面积减少等突出环境问题,相应形成了一系列治理对策建议,为长江沿岸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借鉴。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张毅敏;张涛;高月香;李颖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所;扬州市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跟踪驻点研究工作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
【相关文献】
1.扬州市城市防洪治涝解析及其对策
2.引滦工程沿线存在的水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3.以扬州为例,浅析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扬州城市交通问题的实践调查
4.当前水环境污染新闻报道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长江水污染"议题的新闻数据分析
5.长江干流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典型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解析及控制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潜力分析缪成晨;邓勇【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2页(P16-17)【作者】缪成晨;邓勇【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水利局 225001;江苏省扬州市水利局 225001【正文语种】中文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平均气温16.1℃,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
京杭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
辖区内有长江岸线80.5km,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全长143.3km。
近5年全市常住人口呈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约0.23%,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461.12万,地区生产总值4016.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0∶50.1∶43.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5年扬州市面平均降水量1305.9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1.1%,比上年偏多25.1%。
扬州市各行政区降雨情况见表1。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6.3mm。
据《扬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1年),全市丰水年、平水年、一般干旱年、特殊干旱年设计年地表径流深分别为 408mm、244mm、150mm、65mm,相应的设计年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 24.61 亿 m3、14.72 亿 m3、9.05亿m3、3.92亿m3。
2015年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合计33.51亿m3,分别是淮河流域高宝湖区11.01亿m3,里下河区16.70亿m3;长江流域仪六区4.53亿m3,通南区1.27亿m3。
据《扬州市水资源调查评价》(2015年),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资源量为8.00亿m3。
丰水年、平水年、一般干旱年、特殊干旱年设计年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5.51亿m3、7.92亿m3、8.44 亿 m3、9.08 亿 m3。
2015年共监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2个,监测结果表明: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为Ⅱ~Ⅲ类,符合国家规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
3801S4 干旱对扬州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沙光明 秦铭荣 谢义明 孙钟德 邹建新 (扬州市气象局 扬州 225009)
摘 要 本文分析论述了扬州市干旱发生的气象指标、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干旱,避免或减轻干旱危害的具体措施对策。 关键词:干旱 影响 防御 1、引言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下游,位于北纬31°56′~ 33°25′,东经119°01′~ 119°54′之间,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区内除西部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大部分地势平缓,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全市年平均气温14.7 ~ 15.5℃;年降水总量950 ~ 1026毫米;年日照时数2010 ~ 2150小时;光、热、水三要素的时空配置较为协调,生物物种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虽然我市处于湿润气候区,但由于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降水的年季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在降水过多时,易形成洪涝,而降水偏少的年份或季节,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扬州干旱发生的主要特征 2.1年、季干旱形成的气象指标 干旱是指一定时段内,由于天气久旱无雨或稀少、空气干燥、土壤中有效水分消耗殆尽,各种植物发生凋萎,影响生长发育的一种气象现象[1],按照不同的少雨时段,可分为全年干旱和春、夏、秋、冬四季干旱。 根据有关分析资料[2],扬州年干旱的气象指标为:全年降水量少于750毫米;在此基础上,如果6 ~ 8月份3个月的总降水量少于250毫米时,则为大旱年。 各个季节干旱的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各季节干旱的划分指标 干旱名称 干旱时期 连旱天数 旱期日平均雨量mm 雨日占总天数的比例 旱期结束雨量标准 mm 备 注
春旱 3~5月 >30 ≤0.6 <1/5 ≥15 夏旱 7~8月 >20 ≤1.0 <1/5 ≥25 秋旱 9~11月 >46 ≤0.4 <1/5 ≥25 冬旱 12~2月 >50 ≤0.3 <1/8 ≥10 夏旱雨日的雨量≥1.0mm
苏南城市河流水质特征分析——以扬州城市河流为例发表时间:2016-08-17T15:13:52.400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6期作者:叶素飞1 李玉玲2 杨伟2 彭秀琴3[导读]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和生态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扬州城市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水质现状特征。
1. 江苏省水利重点工程扬州市指挥部,江苏扬州,225009;2.宣城区水利局,宣城,242000;3.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225009【摘要】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和生态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扬州城市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水质现状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城市河流水质较差,部分河流氨氮超标,属于劣Ⅴ类水;瘦西湖、内城河流现状水质主要为总氮、总磷超标,呈富营养化状态;区域水体流动性较差,多受水闸控制,水质状况与降雨量负相关,水体交换能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弱,水体纳污能力较小。
【关键词】城市河流;水质;扬州0. 引言“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1]。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休闲等人文功能,成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2]。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渠道化、污染负荷高、流动性差等成为城市河流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多学者从城市河流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和修复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为城市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参考[1, 3-5]。
城市河流水质主要受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为主的点源污染和以大气沉降、各类废弃物经雨水冲刷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为主。
董雯等研究认为城市重污染河流以点源污染为主,非点源污染为辅。
扬州市河流水系是典型的苏南城市河流水系之一,区内水系较为发达,水体受水闸控制,流动性较差,水体污染物以居民生活和城市公共等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为主。
本文以扬州城市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水质现状特征,以期为扬州及南方城市河流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扬州市地表水水资源质量变化调查评价
吴小伟;刘平
【期刊名称】《治淮》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 本文以水功能区为主线,系统评价21世纪前10年扬州市水资源质量总体状况.以2009年为基准年,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评价;并对2000~2009年10年间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变化特征进行系统评价(文中原始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水文水质资料、<扬州市统计年鉴>及<扬州市水资源公报>).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吴小伟;刘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225002;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计算软件在水资源公报编制中的几种应用
2.嫩江上游地表水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扬州市区地表水金属元素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
4.马莲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调查评价
5.地表水水资源质量评价及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州市古运河片区河道的水质检测与分析
吴艳;张宏宇;王阳;伍显;杨婷;栾逸
【期刊名称】《吉林水利》
【年(卷),期】2024()5
【摘要】城镇水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通过扬州市古运河片区河道水质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得到晴天和雨天分别对应的各河道溶解氧、透明度、氨氮、高锰酸钾和总磷等参数的具体数值,进而对各河道水质进行判别。
研究发现,古运河片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雨天时各水质指标较晴天均有所下降,部分河流两岸存在农田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影响了古运河片区水质整体达标的稳定性。
监测数据为古运河沿线片区河道的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吴艳;张宏宇;王阳;伍显;杨婷;栾逸
【作者单位】扬州市城市河道管理处;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1.1
【相关文献】
1.扬州市古运河生资码头省控断面水质成因分析及达标对策
2.扬州市古运河东片区水系连通工程项目监理设计探讨
3.杨浦区河道水质区域性特征分析
4.扬州市古运河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5.扬州市广陵区黑臭河道治理成效及对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扬州江都环境报告文章解读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江都地区面临水质型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区域内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承载力,做到理论与水污染控制实际相结合,从而有效改善水环境。
文章以江都区内主要河道为例,采用一维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并分析如何进行水环境整治。
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水环境容量与水量和自净能力有关。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资源,它也应该和使用功能无关。
扬州城市生活用水现状分析及节水对策思考宋丹丽;李俊;张炯;贾仁甫【摘要】@@ 2009年扬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7.17亿m3,全市人口460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为373 m3/人,全市总用水量421077万m3(电厂用水量116333万m3未参加计算),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2264万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9%,生活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期刊名称】《江苏水利》【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2页(P41,44)【作者】宋丹丽;李俊;张炯;贾仁甫【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09年扬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7.17亿m3,全市人口460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为373 m3/人,全市总用水量421077万m3(电厂用水量116333万m3未参加计算),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2264万 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9%,生活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由于生活用水是涉及到所有居民的,抓好生活节水工作是节水管理的重要基础。
提倡节约生活用水,不但能在生活用水量上取得直接的节水效果,更能促进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这对于改善扬州水环境,建设节水型城市,发扬扬州“运河水文化”,促进扬州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且重要的意义。
图1 节水方式状况1 居民生活用水现状居民生活用水是指使用市政公共供水设施供水的城市居民家庭日常生活的用水,包括饮用、烹调、洗涤、冲厕、洗澡等用水。
为了了解扬州市居民生活用水状况,课题组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调查。
1.1 自来水价格由于自来水是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水价问题对城市居民敏感度较高。
调查显示,有9%被调查者认为扬州市水价过高,53%被调查者认为扬州市水价高,38%被调查者认为扬州市水价适中。
1.2 节水方式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节水方式:一水多用占28%、洗菜节水占25%、洗衣节水占22%,没有节水方式占5%,说明大多数家庭都采用了一定的节水方法节水,见图1。
扬州的运河文化如何促进当地的生态发展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
运河文化不仅是扬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当地生态发展的强大动力。
运河的流淌为扬州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这是生态发展的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扬州的运河水,滋养了大片的土地,使得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在过去,农民们依靠运河水灌溉农田,种植出了丰富的农作物,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运河水在农业灌溉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
同时,运河水也为城市的绿化、景观建设提供了保障。
城市中的公园、绿地,都离不开运河水的滋润,使得扬州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绿意的城市。
运河文化促进了扬州的水利工程建设,这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充分利用运河水资源,保障运河的通航和防洪功能,扬州历代人民修建了众多的水利设施,如堤坝、水闸等。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有效地调节了水流,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还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保障。
例如,在雨季,水闸可以放水泄洪,减轻河道压力;在旱季,又可以蓄水灌溉,保障农业和生态用水。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改善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扬州的运河文化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而旅游业的繁荣对生态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运河沿岸的古迹、古街、古巷等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扬州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整治力度。
例如,对运河沿岸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整治周边的环境卫生,加强绿化和景观建设等。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旅游品质,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游客的到来让居民们更加意识到身边环境的珍贵,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文化传承方面,运河文化激发了扬州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扬州人民深知运河文化的价值,积极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扬州水资源环境变化
有不记得是哪一天我惊喜的发现河流里竟然已经有鱼在畅游。
现在想想总算是补救了,但是很可悲的是,再也回不去了,即使再怎么补救,河流的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现在虽然它在复原中,但是要想回到几十年前的清澈,必须要靠它自己复原加上我们的努力,连有几条小鱼我都能感到惊喜,说明没有不久前这条河流是连这么一般的生命都不存在的。
不仅仅是护城河,在我老家那一块,由于城市往东扩建,老家那一带已经建上八车道的大马路,道路通畅,交通方便,但是那灰尘由于树木、农田、河流的减少更加多,还有路边有一个横穿马路的湖泊,由于周围填掉很多湖泊,现在成了死水,还有周围居民、公司将生活废水排放进湖泊,又出现了一个恶臭的湖泊,尽管我知道相关部门一定会补救,但是还是很悲哀,一定要到这种程度才想到补救,不懂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吗?
补救工作一直在进行,我们都很欣慰,谁不希望身边的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宜人。
但是还是有人为了利益不断地在破坏,不断地破话,然后又不断的修补,生态环境就在不断的摧毁,然后又在帮助下不断地恢复,总有一天会爆发。
扬州虽然不想水上城市威尼斯有那样多的河流,但是湖泊河流加起来绝对不少,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建设规划,很多小型的湖泊都被填补,建起了楼房,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经济发展得也是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可是我们失去的湖泊,那些美丽的景色,还是使内心更加惆怅,不管是哪个城市都是这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经济发展,官员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政绩,等环境破坏到有很多人提出反对声音了才想起去补救。
我们现在就像是生活在暖房里的婴儿,什么都不管,一心希望自己舒服。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们身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就拿最近的一个新闻事件来说吧。
2013年5月12日凌晨,一艘万吨货轮撞上南京长江大桥,货轮沉没。
12日下午,“仪征自来水取水口附近一条装满原油的船翻掉了”的消息在扬州仪征市市民之间疯传,位于事发地下游的一整只出现了市民争抢储备纯净水的现象前来抢购矿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整箱整箱的矿泉水都被搬出超市。
就拿这则事来说,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极其看重的,饮用水又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一环,在出事了的时候,大家都会急切地找对自己最好的方法来保护
自己的安全。
但是在平时,反而迟钝的对待环境的变化,水资源的破坏每天都在进行,又每天都在修复,可能大家看在眼里,但是选择性的忽视坏的变化,又选择性的看到了好的变化,每天不停地欺骗自己。
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保护环境的意识,说出自己声音的意识,而不能是依赖个别的人,依赖政府发现,我们得有主动保护的意思。
要不然法律都是摆设,我看了很多论文都是关于我国水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路径,论述这么多,呼吁这么多,首先就得建立在我们的公益意识上。
就从现在来看,水污染的危害影响各方面,企业排污行为和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由于水具有流动性,水污染的影响常常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危害到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旅游等各个方面,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引起许多相邻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得看到背后的影响以及对自己周边生态、生活的影响,要不然纠纷会没完没了。
如何有效地解决水污染纠纷是当前推进流域治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论语:今天我们的生存与发展虽然有着光鲜无比的外表,实际上却因为严重的水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水资源环境问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我们子孙后代的每一个人,对于水资源环境的侵害不仅仅是侵害着我们个体的利益,而是触动着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我国水资源环境公益诉讼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发展理论的完善和法制建设的向前推进,水资源环境公益诉讼一定能在我国发展发扬,再加上人们保护意识的加强,环境公益诉讼一定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颖, 张孔生. 污水管网节后穿越廖家沟[N]. 扬州日报, 2008-01-28(1).
[2] 冯欣, 师晓春.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5).
[3] 祝慧娜, 袁兴中, 梁婕. 河流水环境污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
[4] 王磊, 张磊, 段学军. 江苏省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水环境污染效应[J]. 生态学报, 2011(22).
[5] 路宁, 刘玉龙. 中国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1).
[6] 王霞, 叶振国, 宁强. 扬州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潜在危险性及应急处置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11).
[7] 张丽峰. 国家重污染事故频发河流水体污染防治战略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12.
[8] 杜静. 建立我国水污染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路径[J]. 法制与社会, 2011(15).
[9] 王树义, 罗吉.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结合《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思考[J]. 清华法制论衡, 2012(2).
致谢:这篇论文提到江苏排放污水的问题,这些都是从老师课上看到那些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与感触。
还有老师上课所传达的对环境变化的痛心,我也接收到,并且结合自己的想法一起写在这篇论文中。
这是在环境盖伦课上写的第二份有关于环境的论文,上一篇就已经很感谢老师给的机会,这一篇得更加感谢这个机会,可以看到自己写论文的进步,并且严格的要求,是自己对于写论文更加熟悉,上手更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