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90.35 KB
- 文档页数:1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特点关键信息1、线条运用: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造型的主要手段。
2、笔墨技法:包括墨的浓淡干湿、笔法的刚柔顿挫等。
3、意境营造: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4、构图法则:注重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开合有序。
5、色彩运用:以淡雅、含蓄为主,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
6、题材内容:涵盖山水、人物、花鸟等丰富多样的主题。
11 线条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还具有表现质感、量感和动态的功能。
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等变化能够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审美意趣。
例如,在人物画中,线条可以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姿态和神情;在山水画中,线条可以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纹理。
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对形式美的独特追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
111 线条的表现力线条能够通过其形态和走势展现物体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结构。
刚劲有力的线条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坚硬和稳固,而柔和流畅的线条则能够传达出物体的柔软和灵动。
同时,线条的疏密组合可以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画面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112 线条的情感传达画家通过对线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之中。
奔放洒脱的线条可能表达出画家的豪迈之情,细腻婉约的线条则可能透露出画家的细腻心思。
线条成为画家与观众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12 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要素之一。
墨的运用讲究浓淡干湿的变化,通过墨色的层次和过渡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质感。
笔法则包括中锋、侧锋、逆锋等多种运笔方式,每种笔法都能产生不同的线条效果和艺术韵味。
121 墨的浓淡干湿浓墨厚重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淡墨清新淡雅,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干墨能表现出物体的粗糙质感,湿墨则使画面显得润泽灵动。
画家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巧妙地运用墨的浓淡干湿,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122 笔法的多样性中锋用笔圆润饱满,侧锋用笔刚健有力,逆锋用笔则能产生古朴苍劲的效果。
浅析汉画像胡汉战争图的艺术特征汉画像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壁画艺术。
汉画像胡汉战争图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深刻反映了古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和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这幅画像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画面构图上来看,整幅画像采用了“古代风格”的构图方式。
画面左侧出现的是胡人的队伍,右侧是汉人的队伍,两支队伍之间是一条江河。
这种“对立对比”的构图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阴阳之说”的思想。
此外,画面中胡人的长矛和汉人的兵器都是垂直于地面的,这种垂直线的运用立体感较强,使整幅画像显得更加严谨而稳重。
其次,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也是这幅画像的一大特征。
在整个画面中,最突出的颜色是红色和绿色。
红色体现了汉人的喜庆和勇气,绿色则代表了胡人的野性和彩虹山(唐朝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的美景。
此外,画面中还出现了黑色和黄色等色彩,黑色代表胡人的神秘和力量,黄色则代表了汉人的皇权和尊严。
这些色彩运用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象征意义。
第三,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也是这幅画像的一大特点。
首先,汉人和胡人各自的服装和头饰都有明显的区别,如汉人头戴钢盔,胡人则头戴动物皮毛。
这种形象区别使两支队伍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
另外,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具有英雄气概的,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体现了武士的风范和豪放。
这种形象表现方式使整幅画面更具有军事气派和历史感。
最后,整幅画面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如细腻、生动、富有象征意义、偏重传统手工技艺等等。
所有这些元素都有助于增强画面的情感表现,以及对观众审美感受的引导。
综上所述,汉画像胡汉战争图具有明显的古代风格和大气磅礴的军事气息。
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以及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幅画像无疑是中国壁画艺术中的一座宝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国画论⽂范⽂3篇略论近世国画⽂章⼤家楼笙华⼜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学、厦门⼤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2014 《秋⼭问道》⼭⽔画个展2013 《听此太古⾳》楼森华⼭⽔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墨画个展(宁波)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11 《⼗⼆⽉》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0 《楼森华⽔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学)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近世国画⽂章⼤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轻艺,有⼠夫之画,画与图分……⼜云:⾃来书画同源,书是⽂字,单体为⽂,孳⽣为字,以加偏旁。
⽂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
故图画者,⽂字之馀,百⼯之母也。
今求画学之途径,⾮讨论⽂字,⽆以明画之理,⾮研究习字,⽆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笔,⽤墨,章法,皆源于书法。
舍⽂字书法,⽽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活,适成其为拙⽽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韵、⽣动是也;⼆⾻法,⽤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元初赵孟\⾔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
⾄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
赵孟\有诗证⽈:《题柯九思画⽵》“⽯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论以理论⾼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
⽆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亦称“细笔画”。
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
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工笔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的特点具体分析一、美学意境1、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气韵生动”是个完整的提法,体现了创作最高的审美要求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2、因心而造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业,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因心而造境”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他指的是画面意境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画处理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画面主体,使主体更为突出,后面的空白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使人回味无穷。
大部分的空白可以使我们想象许多意境,画中虽未画出,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思绪任意驰骋。
4、以诗入画与画中有诗:“画中有诗”不是仅仅指画面上的题诗,还指画中隐含着的诗意,补画笔所未到,启动画者之联想,使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
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情景相生,得意于画外。
二、线的特点1、书法用笔:中国工笔画的用笔与书法同法,也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与收笔是勾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部分,起笔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线条本身的质量及行笔的过程。
中国古代人文画的特征中国古代人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人文画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为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从题材、构图、笔墨和意蕴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画的特征。
一、题材特征中国古代人文画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人物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形式,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和表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强调传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花鸟画则以花卉、鸟禽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描绘。
二、构图特征中国古代人文画的构图追求和谐和平衡,注重整体结构和画面的布局。
在人物画中,层次感是一个重要的构图要素,通过将人物分为前后层次,或者利用遮挡和透视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山水画以对比和变化来营造空间感,常采用远近、高低、明暗等对比手法来表现山水的深远和广大。
花鸟画则偏重于形象的呈现和物象的生动,追求真实而又富有艺术性的表现。
三、笔墨特征中国古代人文画的笔墨运用独特,注重线条和墨色的韵味和变化。
在人物画中,线条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勾勒,更是情感和精神的表达。
通过线条的运用,表现出人物的姿态和气质,刻画出丰富的情感。
山水画则注重墨色的变化和运用,通过浓淡的墨色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变幻多样的自然景色。
花鸟画则对色彩的运用更为注重,通过鲜艳的颜色和色块的运用,表达出花鸟的生动和各自的特征。
四、意蕴特征中国古代人文画在表现形象外观之外,更注重作品所要传达的含义和意蕴。
人文画常常有着深远的哲理和文化内涵,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元素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富有象征意味,并通过姿态、服饰、表情等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价值观。
山水画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作者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对宇宙的思考。
花鸟画则以其丰富的意象和寓意,传递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热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文画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注重构图的和谐和平衡,笔墨运用独特而精妙,作品意蕴深远。
二、中国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
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
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
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
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
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
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
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
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
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
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
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
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最高境界。
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
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
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
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多角度分析王蒙山水画的艺术特征王蒙,字叔明,自号黄鹤山樵,元初著名大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与倪瓒、黄公望、吴镇并称为“元代四大家”。
王蒙一生致力于对绘画的研究,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蒙的画风苍茫辽阔,绘画语言丰富多彩,笔墨技法独特精湛,尤其开创了密体山水画以及解索皴、牛毛皴、点线皴等新的技法,对传承和丰富中国的山水画技法有着重要作用。
明末董其昌曾经评价王蒙的画作为“元季第一,无人能比”。
明代王世贞也曾在《艺苑危言》中提及:“论及山水,荆、关、董、李之一变,黄、王又一巨变。
”这句话肯定了王蒙在画史上的地位,将其和荆浩、董源、李成、黄公望等并列,视其为影响中国山水画变革的重要人物。
由此可以看出,王蒙在山水绘画技艺方面具有过人之处。
因此,对这样一位具有承前启后的画坛巨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自然物象、构图章法、笔墨语言、意象表达四个方面分析王蒙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一、自然物象:重山复水,人行其间王蒙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的最大特点便体现在自然物象上,即重山复水、人行其间,重峦叠嶂之中隐约透露出人影。
这种绘画风格的形成和王蒙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王蒙自从辞官之后,便归隐山林,隐居在浙江的黄鹤山。
黄鹤山草木葱葱、溪水潺潺,山风乍起、树摇叶摆。
王蒙将看到的这些自然景物作为山水画的创作主体,并采用灵活多变的笔墨加以描绘,以使画面的自然物象更加生动具体。
此外,王蒙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就景论景,而是在景物中巧妙地穿插进高僧、妇人、仆人、书童、农民等人物,从而使画作充满了生活气息。
可以说,王蒙凭借高超的绘画技艺将万变丘壑和精致的人物统一到了一起,从而突出了山水画的生动性。
例如,王蒙的极具特色的《葛稚川移居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带领全家到罗浮山修道的故事。
画家运用独特的手法将南方山石的独特韵味表达了出来,画作中山岭环抱、重岩叠嶂、林丰树茂、溪水潺潺,在山重水复之间,可见身着道服、手持羽扇的葛洪,怀抱小孩的妇女以及牵牛的仆人等。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技法的运用,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状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笔,是指运用毛笔以勾、勒、皴、点等不同技巧,表现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是指运用墨的浓淡、疾缓、干湿等,以烘、染、泼、积、破等方法,使之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在宣纸上呈现出动人的效果。
中国画笔墨的技法还讲究运笔的流畅性。
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
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
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
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
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
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中国画用墨的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
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
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
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
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
是根,是本。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
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试论玉涧《潇湘八景图卷》的艺术特征作者:张萍萍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5期摘要:潇湘八景图是我国古今著名的诗画绘咏图式,潇湘八景山川连绵、水波辽阔、云气迷蒙、植物润泽,是文人、画院、释门都喜爱的绘画题材。
五代两宋时期,潇湘题材的画作以水墨长卷的形式流行,到了南宋时期,潇湘八景水墨画卷逐渐贴近禅意,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疏简灵动,闲淡自然,清旷幽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南宋画僧玉涧,法号若芬,是南宋时期重要的禅画家。
本文从画面题材、笔墨技法、空间构图、画面题跋的角度对其《潇湘八景图卷》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图卷的艺术形式与特征。
关键词:玉涧禅画潇湘长卷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57-03“潇湘八景”是宋画中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之一,潇湘指的是湖南潇水、湘水一带,潇湘山水连绵舒缓,云雾弥漫,渔夫扁舟和村落农夫穿梭其间,平远秀润、简淡清旷的气象非常适合传达情趣与意境,成为文人、画院、释门都喜爱的绘画题材。
潇湘题材的画作以水墨长卷的形式盛行于五代两宋时期,如南唐董源曾画《潇湘图卷》①;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五代黄筌作有《潇湘八景图》流传;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北宋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也有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
好事者多传之。
②”宋朝南渡后,画家生活环境产生巨变,描绘江南景色的平远横幅手卷开始增多,许多名手都尝试作《潇湘八景图》,并秉承笔意清旷、水墨渲淡的画风③。
南宋时期潇湘山水的绘画主题逐渐贴近禅意,现存南宋有关“潇湘八景”图示的作品有南宋王洪的《潇湘八景图》、南宋舒城李氏的《潇湘卧游图》、传南宋夏珪《洞庭秋月》、南宋赵汝鐩《八景歌》、南宋叶茵《潇湘八景图》诗、南宋末牧溪《潇湘八景图》(现存四幅)、南宋末玉涧《潇湘八景图》(现存三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常与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均流传于日本,各自被裁割为八段。
浅析中国绘画审美意境的特点意境是中国绘画审美理论的核心,是中国艺术家思想家通过自我与自然宇宙﹑心灵与自然交融感悟所体会到的一种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概念。
是艺术家通过自我情感体验的总结。
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标签:中国画;意境;美学中国画历经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其独特的审美思想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其中中国画美学中的“意境”学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它的形成经过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漫长孕育与发展出来的。
中国画的“意境”审美美学观念是一种建立在东方超象审美理论上的,其根基在于中国古人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表现自然到表现自然中的自我,在除了追求画面技巧和画面效果外,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一、中国画意境理论的建立首先我们先对“意境”理论最早的出现渊源开始进行了解。
意境理论的诞生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主要在于对“意””象”关系的逐渐认识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意象”在《说文解子》中“意”的解释是:“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词源》中“意”的解释是:“意思。
” “象”是“像”的意思,意思是外形,形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思想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意思。
“意”是指人的主观思想,“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外在法则,而两者的结合在于“人的语言”,也就是通过“语言”来对“意”和“象”也就是通过人的一种表述形式来进行主观思想与客观思想的结合。
在古代儒家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说:“系辞焉以尽其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代圣贤之人创作与记录语言的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人的主观思想。
但是在“意”和“象”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意”与象“孰轻孰重的问题,其中《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他们认为人对外界的主观感受有时候是不能通过语言能形容与表达的,只能在自己内心来体会感悟。
唐代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代的绘画艺术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唐代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
一、注重写意唐代绘画注重写意,强调画家的感性表达。
唐代绘画家注重把握自然之趣和性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再现和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描绘,体现出人文情感并追求形神兼备。
唐代绘画家注重捕捉瞬间之美,使作品生动传神,具有浓郁的写意风格。
二、追求法度唐代绘画家注重法度,那么什么是法度呢?即杂糅文字、史、诗、礼、音、色、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绘画中,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
唐代绘画家特别注重构图和造型,笔墨丰富多样且精细,画面呈现出高度的图像功力和造型技巧。
三、形式多样唐代绘画作品形式多样,有山水、人物、花鸟、佛像等种类。
唐代山水画风华绝代,以北方工笔画为主体,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石;唐代人物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在肖像画中,有“工笔人物”和“拟古人物”之分。
在花鸟画方面,唐代的绘画家注重描绘“意境”,通过笔墨技法及想像布置,使画面呈现出大自然所展示出的美好形态。
四、富于装饰性唐代绘画艺术富于装饰性,强调画面的表现性。
在色彩方面,唐代绘画家以日常生活中显眼的红、黄、绿、白、黑等色彩为主,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构图方面,唐代绘画家通常把物件放在画面的上中庭分布,而左右两旁则留下一些空白部分,增强画面的装饰效果。
五、传达时代特征唐代绘画所体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绘画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唐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绘画家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绘,反映社会上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唐代绘画的时代特征。
总之,唐代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艺术风格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风格之一。
中国画的混沌美学特征“混沌”是古老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中的概念。
古代所讲的“混沌”主要是用于描述宇宙自然的原初存在方式。
老子《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又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提出的“混”,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恍恍惚惚,若存若亡,无所不通又无所不往,先于天地而生存。
老子称其为“道”,体现了宇宙自然的“周行”循环、变化统一、“独立”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规律性特征。
“道”作为中国哲学、美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
西汉《易纬·乾凿度》云:“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沌。
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东汉《白虎通义·天地》云:“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混沌(浑沌),虚幻、模糊、迷离,是宇宙之初始,自然之素朴,是天地尚未形成之时,“气、形、质”相抱未分离的状态。
《论衡·谈天篇》又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浑沌又是元气未分,阴阳合一的气化状态。
混沌并非是唯心的或神化的,它超越了宇宙万物的具体状态,是客观的、朴素的物质本原结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包含超感知、超体验因素。
古人的哲学意识表达了宇宙自然本原的规律性,使原始混沌的宇宙观同时具有很深刻的科学性。
混沌大道的宇宙观应用于美学和中国画学,积聚了自然、人生、艺术、时空于一体。
天人合一的本真意蕴,体现出中国艺术与宇宙本原统一的那种博大雄浑、神完气足、神秘莫测、妙不可言的审美风貌。
中国画的混沌美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朦胧性、随机性的混沌特征。
中国水墨境界的突出特征就是用虚幻、朦胧、含蓄的水晕墨章,表达宇宙物象的不可言其形、不可名其状的混沌性。
唐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与发展唐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中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形式是当时最为盛行的。
唐代山水画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多种形式的山水画元素,发展起来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将就唐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以及发展历程这两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探究。
一、唐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唐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突出追求写实唐代山水画的画家,尽力从真实生活中寻找绘画素材,让山水画的内容更加真实。
例如,在山水画中描绘的水,岩石,树木和花草等都比较细致,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画家们注重对山水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描绘,以形写意,精雕细琢,将山水真实的呈现在作品中。
2、强调意境表现唐代山水画画家注重在画面中表现出深远的意境,用笔墨传达出景色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表现画家的情感。
在唐代,山水画不仅是一种描绘山川,河流,石头,云朵等景物的图像技法,更是表现了画家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3、采用传统创作技法唐代山水画画家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如写意,点染,透视等,保持了传统山水画的观感,增加了画作的艺术性和时代感。
二、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唐时期初唐时期的山水画以象征性的画法为主,雅致清淡,写意精练,意境清幽。
代表画家有王维,张旭,孟浩然等。
从这些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初唐山水画的基本风格就是一种古雅而幽深的情调。
「山、水、云、石」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画法上都体现了「空灵」和「含蓄」的特点。
因此,初唐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简约,大师雅致,为后世山水画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盛唐时期在盛唐时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尤以「工笔山水」为代表。
这种绘画形式强调对细节和比例的精准把握,严谨恰当,是一种非常注重代表性和写实性的绘画方式。
代表画家有岑参,裴旻,顾恺之等。
在盛唐时期,山水画充分发掘了中国画的审美潜力,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工笔人物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的一种。
工笔画是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工笔人物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中国写意性的艺术观与“以形写神”造型原则,在绘画中的最初落实与实践,即是通过工笔人物画完成的,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得以完善,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很早即脱离了以形写形的束缚,既不拘泥于形物,又不特别看重视视觉对象的真实。
因此,主客合一的形态即成为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典型特征。
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虽然工整严谨,但人物的形态却是既尊重客观的相对真实性,又强调主观意志。
它利用线作为人物造型的基本骨架,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艺术创造与客观物象形态的对立关系,而且利用线的变化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可赏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为人物造型的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对接近,强调形成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力求塑造出的人物形态与客观对象、画家心境达到情感合一。
利用严谨工整的造型,相对客观地表现人物形貌,于平和典雅中自然地表达出精神意蕴,使客观与主观、外在美与内在美融而为一,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如造型相对写实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其二为强调主观体悟,以独抒灵性为主旨,对人物造型进行大胆夸张、概括、提炼,形随意至,以神写形。
形的外在表象虽然与客观对象的外型相去较远,但却于稚拙、天真中表达出一种造型的特有韵致。
如造型夸张变形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工笔人物画的简介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的一种。
工笔画是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
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意味,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意念——形而上的)造型,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包括白描、淡彩、重彩诸种形式。
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入微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
要 镦,育研充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摘要:我国的绘画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绘画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和特征。与国外的文化艺术
相比,我国的绘画艺术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笔者就中国画的艺术特点进行简要概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漫长的历史,并且 在不同的时空阶段已形成深厚的民族文 化,在世界艺术长廊中已形成一种独特的 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瑰宝。传统 的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和特 征,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 了多种多样的绘画形式,但中国画在千变 万化中始终不变的就是其特征。以下笔者 将从中国画五个主要的特征进行论述。 一、通过外部形象展示内在精神 中国画的特点是要求画的“神似”,而 不满足“形似”,这是指在绘画过程中不讲 究绘画对象的美与丑,而重视绘画的中心 意思,以此来表达画作的精神意境和绘画 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传神的境界。中国绘 画的前辈也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 兼备”,从而可以将画表现得灵活甚至可以 夸张变形,从而不要求“形似”。现代画家 的创作已经超越了对绘画的临摹和再现, 而重点在于对事件或事物中心思想的把握 和主观意志的流露,简而言之为“意”。“意” 是画家通过绘画来抒发情感的。画家对自 然事物的描绘不但反映出画家看待物的思 想情绪,又表达了画家崇高的审美思想。 因此,“意”的创作又表现出了中国画的另 一种风格。 二、通过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表 现画家的主观想象 中国画的基础是线。线也是中国画的 主要表现技法之一。线是画家主观想象出 来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在长期的发展 中,线具有其立体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 艺术魅力特点。这是因为中国画所讲究的 线浑圆厚实,笔力深沉,这种特点和技法主 要通过中锋行笔得来,这样画出的线才能 外柔内劲。中国画中的线是有生命的,因 为中国画中的线不僵硬,在绘画中线条可 以形成各种节奏和旋律,就像会自动传神 一样。在绘画中线条的作用往往能够成为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段,因此有说法称 “线是中国造型的艺术之魂”。中国画中的 10 笔墨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也通过笔
墨描绘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 三、虚中有实,虚实相融 从我国悠久的绘画历史来看,很多大 家都通过经营画面构图,注重虚实的渲染 和结合,使赏画者感受到一种意蕴。这种 画境往往为画面无形中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觉,使人不禁产生联想。在马远的《寒江独 钓图》中,画中仅仅体现一位老者乘一叶扁 舟独钓的情形,只几笔波纹却让人感觉烟 波飘渺。整个空白区域不禁让人产生出无 尽的遐想。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画中既 要有实,又要有虚。画中的虚实应相辅相 成、互相依托。这种实物与虚拟的结合是 中国美学的灵魂,没有了虚的表现,中国画 中的韵味也就失去了一半。 四、独特的绘画观察特征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在于绘画 特点的不同,西方所采用的技法为由近及 远,将远处即将消失的实物画为一点。而 中国绘画的特点在于不拘泥于一点,不会 受视野的限制,有时可以根据在不同点上 看到的东西进行移动观察,将组织好的构 思呈现在画面上。中国的山水画能够体现 辽阔的境界正是运用了这一点。在很多古 代作品中,山水画家针对空间运用了独特 的处理方法,将唯美壮观的景色淋漓尽致 地表现出来,就像在山巅或高空俯视大地 一样,所有的景色都尽收眼底。如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其充分描绘了大宋的锦 绣江山,画面千山万壑,江河交错,十分宏 伟、壮丽。 五、诗书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就是能够将诗 书与绘画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多种艺术融 为一体,相互辉映,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中 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使 中国画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诗画合璧是中 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艺术美表现形式, 主要有题诗于画和依诗作画两种。前者称 为题画诗,后者叫做诗意画。在此主要谈 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 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
作者情感,或谈论艺术观点,或咏叹画面意
境。
但如果没有这首诗,此画只不过是一
幅气韵生动、笔墨酣畅的上乘花鸟画;题了
此诗之后,艺术品位就更高了,成了文人画
中的精品。诗与画的交融,使得中国画具
有了一种审美统一性的文化内涵,真正达
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诗
中之“意”与画中之“境”的结合,使中国绘
画不仅能满足感官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
内心的精神价值。
结语
中国画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昭示了人
生道理和意义的最高境界,还加强了国人
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画特有的艺
术表现力和艺术内涵会让人们更好地体会
画中的意境和美感。学习中国画是当今我
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少的一部分,
更是能以此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修养的一
部分。因此,画者应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
发扬光大,使民族情感得到升华,不断提升
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鸿增.中国画的创新之路.美术观察,
2001(5).
[2]屈健.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中国画的现代
化.美术观察,2001(10).
[3]陈池瑜.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
美术观察,2002(5).
[4]潘光年.中国画真的需要创新和现代化
吗.美术观察,2003(3).
[5]常存文.风情的固守与深入——民族题材
绘画创作现象评析.艺术评论,2008(3).
(作者单位:哈尔滨画院)
编辑王树凯
沦晶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