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6
船舶工程论文范文船舶工程论文范文各位船舶工程专业的同学们,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船舶工程论文,欢迎各位借鉴哦,请看下面吧!船舶工程论文摘要:随着海运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船舶的不断增多。
如何优化运输产业的布局,对船舶行业来说,船舶的数量的剧增,造成局面紧张从而带来不安全影响,因此,研究船舶运动态势与操纵性的相互关系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关键词:船舶工程;运动态势;操纵性一、船舶运动态势和船舶操纵性的相互关系船舶在弯曲河段、桥区、通航密集区、进出港口,风流、潮汐影响,靠离码头等船舶操纵中,车舵锚缆的配合使用都要受到船舶运动态势的影响。
因此,掌握船舶运动态势对船舶操纵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判断船舶的运动态势有利于船舶操纵,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掌握操纵的主动权。
正确了解船舶的运动态势才能选择有效的操纵方法,掌握了船舶的操纵性就能运用正确的操纵方法去改变船舶的运动态势。
二、判断和掌握船舶运动态势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在实际的操纵过程中,驾引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掌握船舶运动态势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驾引人员如果对船舶运动态势判断不明,船舶周围的环境对船舶运动态势的影响估计不足,如船舶过桥对桥区流态认识不清,通过弯曲航段受风流影响对船舶的横移判断失误,船舶会船的地点不恰当,靠离码头对安全航速的使用不当,瞭望疏忽而造成事故比比皆是。
其中很多是驾引人员对当时船舶运动态势不明确,有危险而不自知,临时措手不及发生事故或险情。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和掌握船舶运动态势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
(一)船舶浮态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1)船舶吃水变化对操纵性的影响①吃水深或重载船舶最明显的特征是螺旋桨水面效应横向力的变化不大。
空载船吃水小,螺旋桨水面效应横向力急剧增加,右旋单桨单舵船需压右舵才能保持船舶稳向航行。
②空载船舶吃水浅,舵叶部分露出水面,由于舵压力与舵叶浸水面积成正比,因此舵效明显下降。
③由船舶操纵性指数K、T值(T=I/N,K=M/N)可知,重载船舶惯性矩I大,追随性指数T大,应舵慢,舵效差;船舶回转后,稳舵比较困难。
船舶工程论文造船业对国家国防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它与我国海防力量的强弱和海洋利用能力息息相关。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承担着为我国造船行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船舶工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船舶工程论文篇1浅析船舶建造工程管理摘要:船舶建造工程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船舶建造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船舶建造工业也呈现一种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
合理有效的船舶建造工程管理不仅对中国的海洋事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会提高我国海洋事业的国际地位。
关键字:船舶建造工程管理海洋事业引言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迅速发展,船舶制造行业在近些年来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加强对船舶建造的工程管理力度是保证我国船舶制造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船舶建造工程管理的内涵1、船舶建造工程管理的含义船舶建造工程管理是根据实际情况中船舶使用的特点以及在船舶生产中的客观因素如船厂的实际生产能力、生产环境等来制定船舶建造的工艺程序以及具体的方针细节,并且要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或者可以说在最短的时间内建造出技术过关,成本较低,质量较好的各型号的船舶,从而使船厂在保证船舶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利润。
2、船舶建造工程管理的形成原因从1865年我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创办最早的船厂——江南制造局成立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成长,我国的造船技术更趋向于大型化,科技化,系统化。
确切的说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了。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进步的影响下,我国的船舶建造更是成果显著,开始建造各种大型出口船舶。
在这个过程当中,船舶建造的水平以及船舶建造工程人员的职业道德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同时使得我国船舶建造事业可以更加稳步发展。
船舶建造工业是我国现代化海洋工业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和我国海洋事业的安全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主要来源之一。
船舶工程管理论文范文船舶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船舶工程管理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船舶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庞杂,各种工程方法头绪多、应用灵活,初次接触难以掌握。
为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各课程教授时往往穿插很多工程实例,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工作量,进一步造成学生学习时的认知混乱。
二、船舶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1.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教学应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目前,高校已普及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新颖的多媒体资源来丰富教学过程,使专业教学过程更加清晰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方法应保留和进一步发展。
例如,船舶实物模型是很好的直观教具,具有多媒体视频资料无法替代的.现场真实感。
借助目前主流的快速制造技术,利用实践或实验课程时间,带领学生应用数控加工、3D打印等先进技术制作船舶模型,可以进一步学习船舶知识、熟悉可用的加工技术,将比目前各种专业统一的金工实习具有更好的效果。
2.科学安排课程实践环节目前,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广义上包括课程内讨论的工程案例、课内或课外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及相关企业生产实践。
各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前后关系,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存在各课程独自进行还是最后统一进行的矛盾。
前期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较早展开,这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有较深的理解。
但船舶知识比较庞杂,前期学习的课程知识在后续学习中容易忘记,因而在后期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系统重复前述知识点,最后统一进行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对前期知识理解较深的基础上,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3.系统整理船型资料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重,为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加入大量工程实践案例,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负担更重。
船舶工程技术论文2300字_船舶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船舶工程技术论文2300字(一):探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障和环境支持,是现代教育改革下的产物。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将简单介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策略。
关键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逐渐向更高层级发展,实践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基础,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有很大的帮助。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帮助高校明确了实训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还能够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对于促进船舶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目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通过提升高校对素质教育的程度,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学习发展理念有着积极的作用。
实训教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重点强调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
对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单纯的依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必须要结合完善的实践教学来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在实际问题当中。
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障和环境支持。
另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为船舶工程相关企业提供了参与教育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实现校企合作的计划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1]。
船舶过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论述船舶焊接新技术发展摘要:造船模式中一大关键内容就是船舶焊接技术,采用先进船舶焊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船舶制造成本,提升船舶建造效率及质量。
文章首先对我国造船高效焊接技术类别及工艺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接着阐述了船舶热切割技术、船舶焊接材料、焊接设备,最后对船舶焊接技术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船舶焊接;热切割技术;造船模式;焊接材料1概述在现代造船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船舶焊接技术,尽可能压缩造船周期是在船舶工业领域中所面临的永恒主题。
我国已经是世界焊接大国,借助现代化先进船舶焊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造船成本,提升造船效率,确保船舶质量,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代化先进船舶高效焊接技术涉及船舶制造工艺设计、计算机数控下料、大中小合拢、平面分段、曲面分段以及管线法兰焊接等内容,除此之外,还会牵动诸如钢铁、金属热切割以及保护气体等焊接产业链,总而言之,船舶焊接技术在船舶制造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是一项具有极强专业性及技术性的系统性工程。
2船舶焊接技术及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十一五”计划目标于2022年顺利实现,并积极着手“十二五”规划。
我国当前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有关船舶制造焊接的政策及指导规范,为确保我国造船焊接技术的健康迅猛发展提供可靠性保障。
我国造船工业高效焊接技术在主管部门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并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以及整体推进为指导方针,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及环保焊接新技术及新设备,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21焊接材料及设备我国积极推进船舶焊接材料及设备的研发工作,当前已经在船舶专用高强钢厚板焊接抗裂药芯焊丝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已经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焊接技术项目,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国产高强钢厚板专用焊接材料靠进口的时代已经过去;单丝及双丝船舶专用气电垂直焊机等设备已经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推广,是当前我国船舶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之一;在船舶焊接领域中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面分段装焊流水线,开创我国大规模自动化焊接技术新时代;船舶制造领域中引进数字化逆变焊机,促进我国船舶焊接技术数字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船舶工程学院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船舶与海洋工程进展(小论文)学号:S5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生姓名:黄超任课教师:任慧龙教授2011年12月低碳经济下的发展绿色船舶的必要性黄超哈尔滨工程大学摘要:低碳经济下的发展绿色船舶的必要性为应对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和经济大变革的突出标志,以及主要大国发展经济,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主要国家的工业结构正向符合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各国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能力将决定其未来的国际竞争能力。
低碳经济正处于全球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关键词:低碳节能减排绿色造船 EEDI1 低碳背景及趋势1.1 低碳经济的背景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
各国希望通过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前,全球海事业一场没有硝烟的“碳减排”战已打响。
低速航行或成航运界的流行趋势航运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是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重要议题之一.减少与海运相关的排放将极大提升海运作为环境最为友好型运输模式的形象。
日前.国际航运商会主席和国际航运联合会主席Spyms M.Polemis表示,“迄今为止.航运已经是碳排放最低的运输方式.它的碳排效率是航空业的1/30.是卡车运输的1/5~1陀。
然而.因为我们的行业如此之大.大家都盼望我们能实现更为可观的减排。
”对此.全球航运界正在积极思考解决之道。
1.2 发展低碳能源的必然性(1)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
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2)碳排放总量突出。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
船舶工程技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获得现场工程师基本训练。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船舶工程技术毕业论文下载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船舶工程技术毕业论文下载范文篇1浅论船舶防海盗技术摘要:近年来海盗活动猖獗肆虐,国际贸易和航运遭受重大损失。
国际社会需要通力合作,打击海盗。
而船舶作为海盗袭击的主要目标,更应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遏制海盗袭击,保障船员和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海盗;防海盗;技术;对策概述202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海盗活动仍然十分猖獗。
从统计数据分析,虽然中国海军和多国部队在亚丁湾海域的护航行动,使索马里海盗袭击事件在亚丁湾海域受到遏制,但因为索马里海盗目前还难以根治,他们在红海、索马里东南海域、印度洋水域和阿拉伯海袭击船舶的次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防止海盗的袭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有关国家政府的打击力度,国际社会的支持,相邻国家互相协作:另一方面是来自船舶方面采取积极的防海盗措施,不给海盗作案的机会。
防海盗措施大体分为防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防海盗装置设备,也就是俗称的人防和技防。
目前,国内造船厂所建造多数远洋船舶,都配置了防海盗的结构和设备。
这些措施均为船东提出,非公约和规范的强制要求,但也起着保护船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
1防海盗措施的分类某航运公司根据防海盗工作的实践经验,将船舶防海盗措施分为6道防线,即远距离监控、中距离戒备、近距离警告、船舷边阻击、生活区反击、安全舱待援等。
1.1远距离监控一般来说,远距离监控主要是利用船上的雷达,以及卫星遥感技术,获得肉眼无法识别的目标。
一般新造船舶包括营运船舶都有类似的功能。
因此值班驾驶员要利用雷达及早发现和远离不明小船,尽量避免近距离遭遇武装海盗船的火力武器袭击。
专业的系统当然能够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1.2中距离戒备如果雷达已经发现了正在接近的船只,那么商船只能加强巡视、作好应急准备。
主要包括:1加强望:当船舶驶近或处于危险海域时,驾驶员应保持高度警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设备进行不间断地有效地望;2甲板巡视:进行甲板巡视是有效防止海盗登船的措施,夜间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巡逻,尤其注意船首尾附近的可疑目标。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船舶设计、制造、维修、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分两篇,分别从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基本概念、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以及专业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篇: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概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以海洋工程为基础,结合船舶设计、制造和运营管理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它是一个涉及机械、材料、自动控制、海洋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专业。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学习到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船舶结构与材料、船舶动力学、船舶制造工艺等相关专业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船舶的设计原理和制造技术,了解船舶的结构和性能,并能够进行船舶的维修和管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毕业生可以在造船厂、海洋石油平台、船级社、港口企业、船舶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船舶设计、制造、维修、海洋资源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在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他们将面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海洋环境挑战的任务。
其次,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很多船舶与海洋工程项目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此外,这个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因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交流都是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
总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学科。
通过对船舶设计、制造、维修和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篇: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与就业前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
在理论课程方面,学生将学习到力学、流体力学、控制工程、材料力学、热力学、电气工程等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课程。
中英文资料外文翻译文献A Simple Prediction Formula of Roll Damping of Conventional Cargo Ships on the Basis of lkeda's Method and Its LimitationSince the roll damping of ships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f viscosity, it is difficult to calculate it theoretically. Therefore, experimental results or some prediction methods are used to get the roll damping in design stage of ships. Among some prediction methods, Ikeda’s one is widely used in many ship motion computer programs. Using the method, the roll damping of various ship hulls with various bilge keels can be calculated to investigate its characteristics. To calculate the roil damping of each ship, detailed data of the ship are needed to input. Therefore, a simpler prediction method is expected in primary design stage. Such a simple method must be useful to validate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a computer code to predict it on the basis of Ikeda,s method, too.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icted roll damping by Ikeda’s method for various ships, a very simple prediction formula of the roll damping of ships is deduced in the present paper. Ship hull forms are systematically changed by changing length, beam, draft, mid-ship sectional coefficient and prismatic coefficient. It is found, however, that this simple formula can not be used for ships that have high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 modified method to improve accuracy for such ships is proposed.Key words: Roll damping, simple prediction formula, wave component, eddy component, bilge keel component.IntroductionIn 1970s, strip methods for predicting ship motions in 5-degree of freedoms in wa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methods are based on potential flow theories (Ursell-Tasai method, source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so on), and can predict pitch, heave, sway and yaw motions of ships in waves in fairly good accuracy. In roll motion, however, the strip methods do not work well because of significant viscous effects on the roll damping. Therefore, some empirical formulas or experimental dataare used to predict the roll damping in the strip methods.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roll motions by these strip methods, one of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 research project to develop a roll damping prediction method which has the same concept and the same order of accuracy as the strip methods which are based on hydrodynamic forces acting on strips. The review of the prediction method was made by Himeno [5] and Ikeda [6,7] with the computer program.The prediction method, which is now called Ikeda’s method, divides the roll damping into the frictional (BF), the wave (Bw),the eddy (Be) and the bilge keel (Bbk) components at zero forward speed, and at forward speed, the lift (Bi) is added. Increases of wave and friction components due to advance speed are also correct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n the roll damping coefficient B44 (= roll damping moment (kgfm)/roll angular velocity (rad/sec)) can be expressed as follows: B44 B bk (1)At zero forward speed, each component except the friction and lift components are predicted for each cross section with unit length and the predicted values are summed up along the ship length. The friction component is predicted by Kato’s formula for a three-dimensional ship shape. Modification functions for predicting the forward speed effects on the roll damping components are developed for the friction, wave and eddy components. The computer program of the method was published, and the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For these 30 years, the original Ikeda’s method developed for conven tional cargo ships has been improved to apply many kinds of ships, for examples, more slender and round ships, fishing boats, barges, ships with skegs and so on. The original method is also widely used. However, sometimes, different conclusions of roll mot ions were derived even though the same Ikeda’s method wa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s. Then, to check the accuracy of the computer programs of the same Ikeda’s method, a more simple prediction method with the almost same accuracy as the Ikeda’s original one h as been expected to be developed. It is said that in design stages of ships, Ikeda’s method is too complicated to use. To meet these needs, a simple roll damping prediction method was deduced by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8].Previous Prediction FormulaThe simple prediction formula proposed in previous paper can not be used for modem ships that have high position of center of gravity or long natural roll period such as large passenger ships with relatively flat hull shap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ts limitation, the authors compared the result of this prediction method with original Ikeda’s one while out of its calculating limitation. Fig. 1 shows the result of the comparison with their method of roll damping. The upper one is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is low and the lower one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is high.From this figure, the roll damping estimated by this prediction formula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oll damping calculated by the Ikeda’s method for low positi on of center of gravity, but the error margin grows for the high position of center of grav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evious prediction formula is necessary to be revised. Methodical Series ShipsModified prediction formula will b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icted results by Ikeda’s method using the methodical series ships. This series ships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aylor Standard Series and its hull shapes are methodically changed by changing length, beam, draft, midship sectional coefficient and longitudinal prismatic coefficient. The geometries of the series ships are given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s. Proposal of New Prediction Method of Roll DampingIn this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mponent of the roll damping, the frictional, the wave, the eddy and the bilge keel components at zero advanced speed, are discussed, and a simple prediction formula of each component is developed.As well known, the wave component of the roll damping for a two-dimensional cross section can be calculated by potential flow theories in fairly good accuracy. In Ikeda's method, the wave damping of a strip section is not calculated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s by any potential flow theories are used as the wave damping.reason why viscous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in only roll damping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 Fig. 4 shows the wave component of the roll damping for 2-D sections calculated by a potential flow theory.ConclusionsA simple prediction method of the roll damping of ships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Ikeda’s original prediction method which was developed in the same concept as a strip method for calculating ship motions in waves. Using the data of a ship, B/d, Cb,Cm, OG/d, G),bBK/B, Ibk/Lpp,(pa, the roll damping of a ship can be approx imately predicted. Moreover, the limit of application of Ikeda’s prediction method to modern ships that have buttock flow stern is demonstrated by the model experiment. The computer program of the metho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Home Page of Ikeda’s Labo (Acknowledgments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in 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Japan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Science (No. 18360415).The authors wish to express sincere appreciation to Prof. N. Umeda of Osaka University for valuable suggestions to this study.References五、Y. Ikeda, Y. Himeno, N. Tanaka, On roll damping force of shipEffects of friction of hull and normal force of bilge keels, Journal of the Kansai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161 (1976) 41-49. (in Japanese)六、Y. Ikeda, K. Komatsu, Y. Himeno, N. Tanaka, On roll damping force of ship~Effects of hull surface pressure created by bilge keels, Journal of the Kansai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165 (1977) 31-40. (in Japanese)七、Y. Ikeda, Y. Himeno, N. Tanaka, On eddy making component of roll damping force on naked hul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142 (1977) 59-69. (in Japanese)八、Y. Ikeda, Y. Himeno, N. Tanaka, Components of roll damping of ship at forward speed,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143 (1978) 121-133. (in Japanese) 九、Y. Himeno, Prediction of Ship Roll Damping一State of the Art, Report of Department of Naval Architecture & Marin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o.239, 1981.十、Y. Ikeda, Prediction Method of Roll Damping, Report of Department of Naval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Osaka Prefecture, 1982.十一、Y. Ikeda, Roll damping, in: Proceedings of 1stSymposium of Marine Dynamics Research Group, Japan, 1984, pp. 241-250. (in Japanese)十二、Y. Kawahara, Characteristics of roll damping of various ship types and as imple prediction formula of roll damping on the basis of Ikeda’s method,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Pacific Workshop on Marine Hydrodymics, Taipei, China, 2008,pp. 79-86.十三、Y. Ikeda, T. Fujiwara, Y. Himeno, N. Tanaka, Velocity field around ship hull in roll motion, Journal of the Kansai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171 (1978) 33-45. (in Japanese)十四、N. Tanaka, Y. Himeno, Y. Ikeda, K. Isomura,Experimental study on bilge keel effect for shallow draftship, Journal of the Kansai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180 (1981) 69-75. (in Japanese)常规货船的横摇阻尼在池田方法基础上的一个简单预测方法及其局限性摘要:由于船的横摇阻尼对其粘度有显着的影响,所以很难在理论上计算。
船舶与海洋工程法规课程考核论文姓名:黄晓敏班级:船舶1112学号:201111442208国际海事组织的部门及职能简介国际海事组织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伦敦。
现有167个正式成员。
国际海事组织运作,主要致力于创制有关海上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公约。
工作重点是保证以及促进更多的国家通过这些立法,保证《国际海事组织公约》及其他条约被已经接受的国家正确地履行。
主要活动是召开全体成员国大会,制定和修改有关海上安全、防止海洋污染、便利海上运输和提高航行效率及与此有关的海事责任方面的公约、规则、议定书和建议案,交流在上述事项方面的实际经验,研究相关海事报告,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提供的经费和捐助国的捐款,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召开各委员会会议,研究与各专业委员会业务有关的事务并提出建议。
国际海事组织的组织机构国际海事组织由大会、理事会和4个主要委员会组成,即海上安全委员会、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和技术合作委员会。
此外还有一个便利委员会和主要技术委员会的一些分委会。
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由所有成员国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但在必要时可以召开特别会议。
大会负责批准工作计划、审议财务预算和决定该组织的财务安排。
大会还选举理事会。
理事会由大会选举的32个成员国组成,每两年改选一次,于每届大会结束后开始工作。
理事会是国际梅事组织的执行机构,在大会的领导下负责管理该组织的工作。
在两届大会之间,理事会履行大会的所有职能,只有按照公约第15条向各国政府提出有关海上安全和防止污染建议的职能仍由大会行使。
理事会的其他职能有:(1)协调该组织内务机构的活动;(2)审议该组织的工作计划草案和财务预算,并提交大会;(3)受理委员会和其他机构提交的报告和建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后一并提交大会和各成员国;(4)任命秘书长并报大会批准;(5)就国际海事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达成协议或做出安排,报大会批准。
船舶舾装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专业船舶工程班级船舶工程技术4班学生姓名于翔指导教师杨晓宁2012年4月10日目录摘要¨¨¨¨¨¨¨¨¨¨¨¨¨¨¨¨¨¨¨¨¨¨¨¨¨¨3前言¨¨¨¨¨¨¨¨¨¨¨¨¨¨¨¨¨¨¨¨¨¨¨¨¨¨4一、总体方案的确定¨¨¨¨¨¨¨¨¨¨¨¨¨¨¨¨¨¨¨51.1选题目的(研究背景)¨¨¨¨¨¨¨¨¨¨¨¨¨¨¨¨51.2课题介绍¨¨¨¨¨¨¨¨¨¨¨¨¨¨¨¨¨¨¨¨¨¨5二、船舶舾装设备的简介和其在船厂中的制造过程¨¨¨¨¨¨62.1船舶舾装设备的简介¨¨¨¨¨¨¨¨¨¨¨¨¨¨¨¨¨62.2舾装作业的工艺阶段¨¨¨¨¨¨¨¨¨¨¨¨¨¨¨¨¨6三、船模舾装设备制作的的材料研究及制作方案¨¨¨¨¨¨¨73.1多种船模材料的对比研究¨¨¨¨¨¨¨¨¨¨¨¨¨¨¨73.2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9四、舾装设备制定与制作方案¨¨¨¨¨¨¨¨¨¨¨¨¨¨¨104.1舵设备¨¨¨¨¨¨¨¨¨¨¨¨¨¨¨¨¨¨¨¨¨¨¨10 4.1.1舵设备的布置¨¨¨¨¨¨¨¨¨¨¨¨¨¨¨¨¨¨10 4.1.2舵的制造过程¨¨¨¨¨¨¨¨¨¨¨¨¨¨¨¨¨¨104.2锚设备¨¨¨¨¨¨¨¨¨¨¨¨¨¨¨¨¨¨¨¨¨¨¨¨12 4.2.1锚设备的布置¨¨¨¨¨¨¨¨¨¨¨¨¨¨¨¨¨¨¨12 4.2.2锚的制造过程¨¨¨¨¨¨¨¨¨¨¨¨¨¨¨¨¨¨¨13 4.3系泊设备¨¨¨¨¨¨¨¨¨¨¨¨¨¨¨¨¨¨¨¨¨¨¨14 4.3.1系泊设备的布置¨¨¨¨¨¨¨¨¨¨¨¨¨¨¨¨¨¨144.3.2系泊设备的制造过程¨¨¨¨¨¨¨¨¨¨¨¨¨¨¨¨15 4.4救生设备¨¨¨¨¨¨¨¨¨¨¨¨¨¨¨¨¨¨¨¨¨¨¨15 4.4.1救生设备布置¨¨¨¨¨¨¨¨¨¨¨¨¨¨¨¨¨¨¨15 4.4.2救生艇的制造过程¨¨¨¨¨¨¨¨¨¨¨¨¨¨¨¨¨16 4.5起货设备¨¨¨¨¨¨¨¨¨¨¨¨¨¨¨¨¨¨¨¨¨¨¨16 4.5.1起货设备的布置¨¨¨¨¨¨¨¨¨¨¨¨¨¨¨¨¨¨164.5.2克令吊的制造过程¨¨¨¨¨¨¨¨¨¨¨¨¨¨¨¨¨16五、结论与展望¨¨¨¨¨¨¨¨¨¨¨¨¨¨¨¨¨¨¨¨¨¨18 参考文献¨¨¨¨¨¨¨¨¨¨¨¨¨¨¨¨¨¨¨¨¨¨¨¨¨19摘要全面了解舾装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和布置安排。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船舶与海洋工程毕业论文题目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船舶与海洋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基于多层次灰色模型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研究船舶溢油风险评估研究关于我国船舶油污民事立法的研究海南洋浦港30万吨级油码头船舶污染风险与防治对策研究船舶舱底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半潜式海洋平台碰撞响应数值仿真研究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油污国家损失索赔体系论船舶污染事故中船员犯罪问题项目管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中的应用研究海事防污染管理系统厦金水域船舶污染控制研究远洋船舶典型航线风力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索赔主体研究船舶灰水回用装置的试验研究海上溢油对海洋生物的损害评估研究非漏油方在船舶碰撞油污损害赔偿中的责任研究船舶投资决策方法研究防治到港船舶污染的岸电技术研究船舶设计中波浪与风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库集成船舶压载水电解处理试验及电解发生器的优选船舶压载水中浮游生物的·OH快速致死研究絮凝法处理船舶压载水中藻类的实验研究船舶压载水气浮旋分除藻系统实验研究船舶压载水旋流分离关键技术研究海洋工程结构物碰撞失效准则研究船舶油污侵权损害赔偿范围问题研究新型TF—SPC船舶防污涂料的研究救助船相对受援船动力定位方法研究中国海事冲突法的立法研究船舶管系设计与荷载计算研究海洋运输环境下船载散装谷物自然通风研究基于船舶绿色防污的贝壳表面形貌研究起重船对南海海况的适用性研究芝罘湾近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记录与海洋环境变化基于TCP/IP的INMARSAT系统高速数据传输的研究与实现中油海9号平台建造项目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半潜式平台耐撞吸能结构研究海事防污染管理系统HNS公约研究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海洋结构物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适应于变化海况的动力定位混合控制器的研究东浪咀20万吨级修船基地工程通航环境安全可行性研究线性势流理论的波浪载荷计算技术及其应用浅析海上紧追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船用太阳能电池板玻璃盖片光学性能损伤效应研究我国实施《MARPOL73/78》附则Ⅳ对策研究基于步进电机的新型直翼摆线推进器研究大功率石油平台支援船(OSV)型线设计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毕业论文——高速无人艇设计与运动性能初步分析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生姓名梁金滔班级学号06船海2班0640101218指导教师王志东教授二零一零年六月江苏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高速无人艇设计与运动性能初步分析The design of high-speed unmanned craft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otion performance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高速无人滑行艇设计与运动性能初步分析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达到的指标和应做的实验等)(1) 针对高速无人滑行艇的设计特点及性能要求等开展调研分析,了解研究动态,重点关注滑行艇运动性能预报及流体动力的计算方法与相关公式,并撰写综述报告;(2) 开展无人艇初步设计,确定主尺度、主要参数,以及其他功能模块;(3) 在此基础上,利用Maxsurf软件完成高速无人滑行艇的设计及流体性能的初步计算分析;(4) 以滑行艇前进、升沉及纵摇运动为目标开展滑行艇流体性能的初步分析,并考虑风载荷因素建立滑行艇三自由度运动预报模型;(5) 编制运动预报程序,开展滑行艇三自由度运动预报,分析高速滑行艇的运动特点;(6) 完成相关内容的外文翻译一篇;(7) 撰写毕业论文。
二、完成后应交的作业(包括各种说明书、图纸等)1.毕业设计论文一份;2. 滑行艇三自由度运动预报程序一套;3. 外文译文一篇。
三、完成日期及进度自2010年4月12日起至2009年6月18日止进度安排:4.12-4.18 查阅资料、撰写综述报告4.19-4.25 完成滑行艇的方案设计4.26-5.9 利用Maxsurf软件完成滑行艇的流体性能初步计算5.10-5.23 建立滑行艇三自由度运动预报数学模型5.24-6.6 编制程序,开展滑行艇运动性能预报6.7-6.13 整理论文、打印6.14-6.18 毕业答辩四、同组设计者(若无则留空):葛珅玮五、主要参考资料(包括书刊名称、出版年月等):1.盛振邦,刘应中.船舶原理(上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吴秀恒.船舶操纵性与耐波性,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3.陈书海,近海攻击利器-高速攻击艇,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黄彩虹,军用快艇,人民出版社,19965.董祖舜,快艇动力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6.邵世明,高速艇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7.蒯挺适,军用快艇设计基础知识,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8.奚伟.翼滑艇运动智能控制仿真初步研究,江苏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系(教研室)主任:(签章)年月日学院主管领导:(签章)年月日摘要高速无人滑行艇具有高速、隐身、智能等优点,因而能够用于灵活作战,目前,国外已有多种水面高速无人艇应用于军事领域,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将其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内在水面高速无人艇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近年来研制出的无人驾驶船也只是应用于探测天气,为了更好低完善我国海军作战体系,带动相关军工业的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设计建造研究姓名:马延德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指导教师:王言英20061201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FPSO是FloatingProductionStorageandOffioading的英文缩写,即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习惯上我们称为浮式生产储油船。
它是集生产、储油、外输、生活、动力于一体的多功能采油设施,是海洋石油开发中非常重要、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装备之一。
国外FPSO的设计建造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夕}公司对于FPSO关键技术的研究日趋成熟。
国内对FPSO设计建造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虽然相关单位也对FPSO设计建造的部分技术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FPSO的总体设计和FPSO建造过程中的特别之处尚缺乏系统分析,对于FPSO设计中关键技术之一“系泊系统的设计”尚缺乏理论研究。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论文对影响浮式生产储油设施FPSO设计建造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系泊系统的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
基于对FPSO相关规范的研究,结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15万吨级PFSO的实际经验,采用了层式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对该船型的方案论证、总布置、可靠性评估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总结得出FPS0的总体设计框架与原则,设计单位可以根据该原则对承接的FPS0进行初步设计。
通过将浮式生产储油设旋FPSO和普通油船进行对比分析,首次给出一系列反映两者区别的直观表格,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设计建造FPSO所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可供船厂建造FPsO过程中结合已有的油船建造经验进行参考分析。
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和数学工具开发了FPSO环境载荷的计算方法,对系泊系统的设计和模型实验进行了研究。
如何确定外部环境载荷,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
采用线性化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分析得到设计波参数,并根据三维源汇分布方法建立浮体运动与波浪荷载计算方法,完成了一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和船体表面水动力压力分布以及总体荷载的概率特性的计算,并以此为基础对FPSO的系泊系统的设计和模型实验开展研究。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专业高速无人艇设计与运动性能初步分析摘要高速无人滑行艇具有高速、隐身、智能等优点,因而能够用于灵活作战,目前,国外已有多种水面高速无人艇应用于军事领域,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已将其列为重要的发展向;国在水面高速无人艇技术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近年来研制出的无人驾驶船也只是应用于探测天气,为了更好低完善我国海军作战体系,带动相关军工业的发展。
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有:一、针对目前国外的高速无人艇研究发展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并对我国目前滑行艇阻力、稳性、耐波性和新艇型的开发进行简单的介绍。
二、从任务需求出发,结合现有条件,利用Maxsurf软件进行单体滑行艇模型的设计,并对模型进行了流体性能的初步计算分析。
三、进行了推进器的设计,并对喷水推进器的种种要素对各个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四、以滑行艇前进、升沉及纵摇运动为目标开展滑行艇流体性能的初步分析。
五、建立了船前进、升沉、纵摇三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开展了滑行艇三自由度运动预报,分析了高速滑行艇运动特点。
关键词:无人滑行艇性能分析三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运动预报Abstract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USV) has some good properties such as high-speed, stealth, intelligence, etc, which can be used for flexible operations, currently, thereare many foreign high-speed unmanned surface vessels in the military field,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their a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domestic high-speed unmanned craft on the water technology research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of unmanned boat only apply detect the weather,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our naval combat system of low,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industrial related. This major work carried out are:First,A view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unmanned craft launched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troduce resistance, stability, seakeep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ull of our country current planing boat.Second, from the mission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existing conditions, use of Maxsurf single planing hull model of software design, and mode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eliminary calculation of fluid analysis.Third, for the propeller design, and all the elements of water jet propulsion of individual performance was analyzed.Fourth, in order to slide the boat forward, heave and pitch motion targeting of planing craf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fluid properties.Fif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oat forward, heave, pitch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mathematical model, carried out three-DOF motion planing prediction of high-speed planing craft motor.Keywords: unmanned planing crafts; Performance Analysis; numeral model ofthreedegrees of freedom movement; report Exercise of crafts.目录第1章绪论 (1)1.1引言 .......................................................................................................................... 1 1.2课题背景 .. (2)1.2.1国外发展...................................................................................................... 2 1.2.2国发展 ...................................................................................................... 4 1.2.3我国对于改善阻力性能的各种特殊措施面的研究.............................. 4 1.2.4我国对滑行艇关于耐波性的研究.............................................................. 5 1.2.5我国对滑行艇关于稳性面的研究.......................................................... 5 1.2.6我国对滑行艇新艇型的开发与研究.......................................................... 6 1.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1.4论文主要容 (7)第2章高速滑行艇maxsurf建模 (8)2.1滑行艇的maxsurf建模 (8)2.1.1单体滑行艇的主尺度 .................................................................................. 8 2.1.2单体滑行艇的maxsurf建模视图 .............................................................. 8 2.1.3利用muxsurf对艇静止在水面时基本计算 ............................................ 10 2.1.4利用Hydromax对艇静止在水面时基本计算 (11)第3章推进器设计 (17)3.1喷水推进器的概要 ............................................................................................... 17 3.2喷水推进器较常规螺旋桨推进技术的优点 ....................................................... 17 3.3喷水推进器的工作机理........................................................................................ 18 3.4喷水推进器理论 ................................................................................................... 20 3.5影响喷水推进器性能的重要参数 .. (21)3.5.1建立喷水推进器计算模型 ........................................................................ 21 3.5.2重要参数 . (21)第4章滑行艇流体性能初步分析 (27)4.1引言 ....................................................................................................................... 27 4.2滑行艇水动力计算概述 ....................................................................................... 27 4.3滑行艇纵向受力分析........................................................................................... 28 4.4滑行平板的流体动力分析 .. (29)4.4.1姆雷(Murry)法估算滑行艇的阻力 ...................................................... 30 4.5模型阻力计算 ....................................................................................................... 34 4.6滑行艇在静水中垂荡运动................................................................................... 38 4.7滑行艇在静水中纵摇运动................................................................................... 40 4.8滑行艇的纵向运动稳定条件 . (41)第5章滑行艇三自由度运动预报 (42)5.1滑行艇纵向运动耦合程的数学模型 (42)5.1.1坐标系的选取 ............................................................................................ 42 5.1.4 作用于滑行艇的非惯性类水动力(矩) ............................................... 44 5.2滑行艇所受各非惯性力(矩)的具体计算........................................................ 44 5.3高速滑行艇运动特点 . (48)结论 (49)致................................................................................................ 50 参考文献 . (51)第1章绪论1.1引言在过去十几年中,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发展,为无人机及其机载设备等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无人驾驶运载工具开始真正呈现复兴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