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31.22 KB
- 文档页数:3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凤阳花鼓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究凤阳花鼓艺术,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在当时,凤阳花鼓被广泛用于庆祝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成为人们增添喜庆气氛的重要元素。
凤阳花鼓艺术不仅在地方上受到热爱,也在京剧等戏曲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从表演形式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而著名。
凤阳花鼓艺术主要通过舞蹈、歌唱、击鼓等形式来表现,舞蹈形式以活泼欢快为主,展现了农民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歌唱则是凤阳花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抒发情感、讲述故事、传达道德观念等方式传递观众。
击鼓是凤阳花鼓艺术的灵魂和核心,不仅节奏鲜明,还能通过不同的鼓点表达不同的情感。
从音乐和舞蹈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特色。
音乐上,凤阳花鼓的伴奏主要有锣、钹、铜钹、小鼓、大鼓等,不仅节奏明快,还富有节奏感和变化性。
舞蹈上,凤阳花鼓以轻松欢快的舞蹈形式为主,动作优美,表情生动。
艺术家通过歌唱、舞蹈和击鼓的有机结合,展示了凤阳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文化内涵的视角来看,凤阳花鼓艺术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凤阳花鼓艺术中,除了娱乐功能外,还传递了一些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
通过凤阳花鼓艺术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增进对凤阳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基于传统文化遗产视域下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研究一、前言凤画,即凤阳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绘画艺术,最早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
凤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画中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文化冲击,凤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将基于传统文化遗产的视域下,从创新的角度对凤阳凤画艺术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以推动凤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二、凤阳凤画的发展历程凤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凤阳是画雄州的海外,该地便有很多画匠以鸡冠并雄狮子之画的。
至宋朝中带,水墨画随小山寺僧伽道浩学,画师志瑞率众创建了派,画风典雅清新而见地,同时开凤阳画之正规门户。
至明代中叶为清季,凤画虽盛于凤阳一带,其影响却已遍及江、淮、汉、金陵等地,乃至远及齐鲁之间,不损兼任宋元两代画名寺、印赏名人吐艺之盛名。
凤画的绘画主题以鸟兽类、山水画为主,以传统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绘画技法为基础,传承和发扬着古代绘画的技艺。
凤阳凤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色彩鲜艳、用笔传神、笔势跌宕,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当今社会,凤阳凤画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传统技艺的流失、市场需求的变化、艺术创新的迫切等。
如何从传统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对凤阳凤画进行创新研究,以期实现凤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化内涵的丰富凤阳凤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意义、历史传承和社会生活,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体验。
因此在创新中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凤画的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内涵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 技艺创新凤阳凤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如平圆唇、圆笔势、鼠毛顺、加粉文的“四绝”技法等,这些技艺作为凤画的“传家宝”,需要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结合现代的绘画技法和工艺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凤画的艺术品质和审美水平。
基于传统文化遗产视域下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研究凤画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起源于中国的明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传承,如今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分支,凤画以凤为主题,以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凤的崇拜和赞美之情,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凤画艺术受到了新时期的挑战和呼唤,如何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成为了摆在凤画艺术家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凤阳凤画是凤画艺术的一个代表派系,其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凤阳凤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绘画技法,成为中国国画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凤阳凤画,世界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凤阳凤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传承困境、风格单一、市场萎缩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活力,让其在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了当前凤阳凤画艺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传统文化遗产的视域下,凤阳凤画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文化输出”方面的创新。
凤阳凤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加强与海外文化艺术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实现文化输出。
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凤阳凤画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
二是“技术革新”方面的创新。
凤画艺术的技法原本较为单一,主要以线条和色彩表现凤的形态和神韵。
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开发,使用现代绘画工具和材料,如3D技术、电影特效等,将凤画艺术融入到现代化的环境和表现形式中,提升凤阳凤画的艺术水平和感召力。
三是“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新。
凤画艺术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态,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凤的崇拜、美德、人伦等方面的主题。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可以使凤阳凤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曾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的保护办法
凤阳花鼓戏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是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凤阳花鼓戏,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措施:
1.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识。
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凤阳花鼓戏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提高了社会对凤阳花鼓戏的认识度。
2. 设立专项保护机构。
凤阳县政府成立了凤阳花鼓戏保护中心负责凤阳花鼓戏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为凤阳花鼓戏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3. 联合保护。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凤阳花鼓戏进行联合保护,加强对凤阳花鼓戏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4. 加强法制保护。
加强对凤阳花鼓戏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打击盗版、侵权等行为,维护凤阳花鼓戏的正常演出秩序,保障凤阳花鼓戏作品的完整性和原创性。
综上所述,凤阳花鼓戏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和联合保护,依法加强保护,保障凤阳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基于传统文化遗产视域下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研究凤画艺术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对凤凰这一神话生物的多方面表现。
凤阳凤画艺术是凤画艺术的一种流派,它以细腻的线条和浓淡适度的颜色,塑造出优美的凤凰形象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凤凰文化的魅力,而且也展现了大量的创新性。
本文旨在分析凤阳凤画艺术的传统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创新性研究。
一、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来源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即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
凤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话生物,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美好与吉祥的代表。
在凤画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们运用了传统绘画技法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平凡的画面变得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如过渡线条的运用、彩笔笔法的变化等,都对凤画艺术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当代艺术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产物,凤阳凤画艺术在保留传统艺术特点的同时,也不断吸取现代艺术的技法和表现形式,从而使其画面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凤画艺术的形态不仅融合了传统雕刻、绘画等技法,而且也融合了现代电脑科技的数字表现方式,这也让凤画艺术更具多元化和时代感。
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艺术创新、视觉创新和观念创新。
艺术创新。
凤阳凤画艺术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线条、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不断突破。
艺术家们在凤画艺术的创作中,尝试采用更多的聚散、明暗对比等表现手法,让凤凰形象更加动态和生动。
同时,在凤画艺术的色彩运用方面,艺术家们也不断地寻求新的变化,让其色彩更加丰富、生动,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视觉创新。
除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外,凤阳凤画艺术也在视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例如,艺术家们采用只取一角、只露一翅等手法使画面更加神秘、有层次感;再如,艺术家们革新了传统的凤凰造型,不再局限于传统造型,而是更加注重造型的表现力和特色,让凤凰形象更具个性和魅力。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流传与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综合艺术的体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多维视角出发,对凤阳花鼓艺术进行探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鬼神文化。
据传,当时凤阳地区有一种祭祀用的鼓乐,人们用鼓乐来祈祷丰收和健康。
后来,这种鬼神文化渐渐发展成为应季祭祀和婚丧嫁娶等群众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方式。
凤阳花鼓艺术不仅在传统的节日庆典中广泛应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以舞蹈、音乐、唱腔、表情等综合艺术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
其舞蹈动作灵活多变、优美动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其音乐韵律优美、节奏明快、节制精确,是一种独特、别致的节奏美;而唱腔则以平仄变化、声调升降为主要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
在表情表演方面,凤阳花鼓艺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刻画,细腻动人,能够很好地传递情感和思想。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它传承了鬼神信仰、祈福祭祀、宗教礼仪、农耕生产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代表了当地人民人情世故、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当地人民创造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凤阳花鼓艺术具有较大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一方面,凤阳花鼓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另一方面,凤阳花鼓艺术是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维护地方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凤阳花鼓艺术还能够吸引游客,成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
历史文化视角
表演艺术视角
凤阳花鼓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舞和变脸等多种元素。
在表演过
程中,演员们通过变化丰富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乐节奏等创造出一种生动的表演氛围,带领观众进入精彩的故事情节之中。
凤阳花鼓艺术特别注重音乐方面的体现,演员们
的唱腔、音乐节奏、鼓点等都要求高度协调,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表演效果。
经济视角
近年来,凤阳花鼓艺术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经济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市
场的不断壮大,凤阳花鼓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产品,吸引了众多的观光游客。
同时,凤阳花鼓表演艺术也成为了一个职业,许多优秀的花鼓表演者通过表演获得了一定
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随着中国
文化和艺术的不断传承与传播,凤阳花鼓艺术也逐渐得到国内外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
凤阳人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加努力地保护、传承和发扬
自己的文化遗产。
结语
通过多维视角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凤阳花鼓艺术在历史、文化、经济、文化自信
等多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凤阳花鼓艺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实现其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第1篇一、活动背景凤阳花鼓,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凤阳花鼓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大学生对凤阳花鼓的了解,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实践,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4. 促进大学生与当地群众的交流,增进对农村社会的了解。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3年5月20日至5月25日活动地点:安徽省凤阳县四、活动内容1. 参观凤阳花鼓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凤阳花鼓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图片,详细介绍了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发展等内容。
通过参观,我们对凤阳花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学习凤阳花鼓技艺在当地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凤阳花鼓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虽然过程艰苦,但大家克服困难,逐渐掌握了凤阳花鼓的表演要领。
3.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凤阳花鼓的发源地,参观了当地的凤阳花鼓表演队,了解了凤阳花鼓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通过与当地群众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凤阳花鼓在民间的重要地位。
4. 创作表演在活动后期,我们分组创作了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的表演节目。
节目融合了舞蹈、歌曲、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凤阳花鼓的多样性和魅力。
5. 文化交流我们邀请当地群众观看了我们的表演,并与他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五、活动成果1. 成员们对凤阳花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实践,大家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为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凤阳花鼓,又称“凤阳花鼓戏”,是源自安徽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凤阳花鼓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花鼓戏为主,兼有唱、念、做、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技艺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综合性文艺体裁。
凤阳花鼓戏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纯唱、念白、做、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技巧,且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多以小生、花旦、老生为主要表演角色。
凤阳花鼓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表演形式,而是包含了音乐、舞蹈、唱念做打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而要深入探究凤阳花鼓艺术,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和探讨。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色以及创新发展等多个角度来探究凤阳花鼓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一、历史渊源凤阳花鼓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相传,在宋朝时期,凤阳国的民间艺人们为了纪念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的日子,以及向当地百姓演唱悦耳的曲调为乐,他们将一些旧的乐器进行改进而成了花鼓,再配以快节奏、生动活泼的舞蹈,形成了今天的凤阳花鼓。
经过千年的演变发展,凤阳花鼓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而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也为今天的凤阳花鼓艺术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底蕴,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依据。
二、表演形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唱、念、做、弹、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技巧。
在凤阳花鼓的表演中,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舞蹈动作优美、优越风格各异,多以腰肢的韵律性动作为主,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唱腔也是凤阳花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有唱、念白、做等多种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元素。
在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中,音乐表现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表演中搭配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弹打乐器,如花炮、祭鼓、排鼓、大镲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营造出一种热烈、喜庆、欢快的氛围。
凤阳花鼓也注重舞蹈动作的协调和舞者的形象塑造,每一个舞者都要具备扎实的歌舞功底和对于角色的深入理解。
- 80 -2023年 第12期凤阳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产自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也是我国淮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现象。
音乐学界已对凤阳花鼓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从凤阳花鼓的起源到音乐特色,从相关文史资料整理到当代传承研究,深入程度与全面程度已非一般的民间音乐研究可以比拟。
基于在凤阳地区长期生活的经历,笔者发现,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曾经更多作为一种曲艺表演形式的凤阳花鼓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多以舞蹈形式传承传播的民间艺术。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对双条鼓凤阳花鼓舞的形成、典型舞姿及当代传承实践进行梳理与解读。
一、双条鼓凤阳花鼓的形成历史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为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凤阳花鼓占据主流的表演形式并不相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夏玉润、吴长俊、周其芳等地方文艺工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开展了对凤阳地区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
旧时的凤阳花鼓由此被详尽记录,涵盖了表演时的唱曲,也记述了清末以来凤阳花鼓的基本表演样态——两位表演者“打花鼓”,其中一位口唱小调打花鼓,另外一位敲打小锣伴奏,即民间所谓的“花鼓小锣”表演形式。
所唱小调以旧“时调”为主,如《讨饭歌》《十月对花名》等,老艺人欧家林、刘陆氏等是原生态凤阳花鼓的主要承载者。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和民众审美需求的变迁,多以“乞食艺术”呈现的凤阳花鼓曲艺表演已无法获得民众的认同。
20世纪50年代初,文艺工作者初次尝试去掉小锣,使用两根细竹条敲击形制小巧的小鼓为伴唱,并根据两根细长竹制鼓条的特点将其命名为“双条鼓凤阳花鼓”。
然而,双条鼓凤阳花鼓并未就此崛起,“花鼓小锣”的曲艺表演依然占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凤阳花鼓表演的主导地位。
如1958年凤阳花鼓民间艺人欧家林、刘明英等人赴中南海演出,所表演的依然是以“花鼓小锣”曲艺形式呈现的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凤阳花鼓艺术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代表性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于明清时期。
花鼓艺术传承了凤阳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凤阳地区的文化瑰宝。
凤阳花鼓艺术有着独特的音乐、歌曲、舞蹈和表演形式,其特征不仅在于节奏的快速和舞蹈的热情,还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音乐特征凤阳花鼓艺术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手鼓自成体系、音调传承独有的凤阳曲调和传统民间乐器的运用。
凤阳花鼓主要使用手鼓、堂鼓、大鼓、唢呐、笛子等乐器。
手鼓是花鼓艺术中最基本的乐器,手鼓手法独特,姿态生动,演奏起来比较灵活,其音乐语言被大量运用在花鼓的演唱和表演中。
同时,凤阳花鼓艺术在节奏上强调韵律感,让演出更具动感和张力,所以音乐节奏节奏快,并且常常以多种节奏形式穿插进行,以展现出强烈的视听效果。
在音乐曲调上,花鼓艺术传承了凤阳的民间曲调,与其它曲调区别明显。
这种曲调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传承了凤阳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在演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展现。
二、舞蹈特征凤阳花鼓舞蹈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特的舞姿和动作、热情的表情及穿着道具的丰富多彩。
凤阳花鼓的舞蹈动作和姿势十分精美独特,其中的变幻丰富多彩,为观众呈现出大气磅礴的画面效果,同时,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十分协调舒展,有很高的舞蹈观赏性。
在花鼓的舞蹈动作中,常常出现跳跃和旋转的动作,更能表现出热情和欢快的节日气氛。
此外,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的表情和态度也是内容之一,凤阳花鼓艺术的演员们在表演中总能呈现出果敢勇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舞者们常常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再加上配合各种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更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气息。
三、表演特征凤阳花鼓的表演特征主要是:重视艺术表现、从细节中体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凤阳花鼓艺术的表演展现出了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不同的演员在表演中展现出不同的演技技巧,并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尧传承与创新研究朱春悦,朱自超,安江峰(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本文从建立优化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以及创新凤阳花鼓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探讨凤阳花鼓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尝试解决凤阳花鼓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式微与生存困境,以期促进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而保护当地居民文化环境,繁荣安徽地域文化。
关键词:凤阳花鼓;保护;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9)-07-0144-03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U Chunyue ,ZHU Zichao ,AN Jiangfeng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which concludes the optimizing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its inheritor,as well as innovating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In the end,it will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pass down the Flower Drum Dance,then prosper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nhui province.Key words:the Flower Drum Dan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7期作者简介:朱春悦(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蒙元史。
基金项目:安徽省普及规划项目(编号:Z17015)。
作为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凤阳花鼓蕴含着凤阳人民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想象力,为凤阳人民提供了地域认同感以及历史感的精神内涵。
它以其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独有的艺术表现魅力,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伴随着保护体制不够完善、保护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强势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出现,凤阳花鼓传统继承方式式微,它濒临传承危机、灭亡的边缘。
因此,在当代语境中探索凤阳花鼓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历来得到诸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学界对凤阳花鼓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戏曲、音乐舞蹈以及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探索几个方面。
学界对凤阳花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的当属夏玉润先生总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1]该书144··于2016年由黄山书社出版,共分四卷(史论卷、文献卷、文集卷、词曲卷)。
本书资料翔实、言出有据,充分展现了凤阳花鼓研究已有的成绩,为今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学界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如杨久俊《现代动画与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一文,该文探讨了如何以动画形式展现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王崇彩、胡明英《凤阳花鼓品牌发展策略探讨》[3]一文,根据凤阳花鼓的时代发展现状,提出建立凤阳花鼓文化品牌策略,该文研究视角独特。
纵观学界既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凤阳花鼓音乐舞蹈的艺术研究,以及凤阳花鼓起源的追寻,鲜有站在当代社会文化视域下,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创新探索,也鲜有为凤阳花鼓找寻具体的创新传承思路。
因此,为凤阳花鼓搭建“活态化”的与当代社会相联系的渠道,促进凤阳花鼓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和应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有关凤阳花鼓的优化统筹管理机制对凤阳花鼓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科学统筹和管理,而行之有效地地方政府管理核心无疑是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滁州市、凤阳县政府可采取政府挂牌形式设立专门的职能管委机构,并建立一个权威的由当地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凤阳花鼓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应囊括法律学家、人类学家等人文领域以及自然科学家。
在政府设置的凤阳花鼓专业保护平台上,滁州市政府划定权属与责任,协调不同部门机构的管理权限,优化联动机制,在统筹灵活中进行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事宜。
值得关注的是,凤阳花鼓既往传承过程中,存在商业行为与保护传承事务相冲突现象。
因此,凤阳花鼓保护委员会专家库中的人类学家、法学家应协助政府共同致力于凤阳花鼓在传承中保护,以确保凤阳花鼓的传承能够处理好古今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从而避免官方过度包揽或大众直接参与缺失等情况出现。
最终在政府与专家作为组织者、协商者,民间大众成为真正参与者的状态下,实现凤阳花鼓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4,从而延续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二、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凤阳花鼓保护任务繁多,而迫在眉睫的保护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鉴于目前大多传承人年事已高,如不及时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艺绝活以各种方式存留,等到人亡歌息,将造成凤阳花鼓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为传承人提供理想的物质空间与传承制度,不让该技艺成为简单的表演项目,而是生动的文化行为,让凤阳花鼓的传承人不仅仅是表演者,更是自然地生产者,则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延续传承人的传承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濒危传统项目的静态保护模式、自然文化生态中的活态传承以及未来文化资源利用的生产性开发方面,都负有神圣的使命。
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走从静态保护、活态保护进而到生产性保护之路。
[5]这种生产性保护之路,同样适用于凤阳花鼓传承人。
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当与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保护相同步。
滁州市与凤阳县政府应出台有关传承人待遇政策,通过医疗保障、发放生活补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多方照顾。
特别要给予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的传承人提供生活与健康方面的关照,解决传承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以确保他们从事凤阳花鼓传承工作的专注度。
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花鼓传承人则应采取“活态保护模式”,将保护重点放在为身体健康型传承人提供熟悉且稳定的原生态文化系统,让他们在原有的文化生态中继续发挥传承作用,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进而指向凤阳花鼓活态保护目的。
(二)凤阳花鼓传承人的生产性保护凤阳花鼓自身具有特殊的艺术个性,这给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凤阳花鼓是贫穷的化身,它诞生于苦难的摇篮。
从事这一民间艺术者几乎全是赤贫的凤阳人。
[6]改革开放以来,凤阳人逐渐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
与贫穷相依为命的凤阳花鼓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处理好自身特点与市场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生产性保护是当代社会背景下保护传承人的必然趋势。
对此,滁州学院走出了一条可行性之路。
2015年,滁州市政府结合滁145··州学院共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此为契机,滁州学院在与凤阳花鼓传承相关的创新式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例如,滁州学院下属音乐学院开设了凤阳花鼓相关课程,聘请凤阳花鼓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打造了双师互动式教学,建立了传承凤阳花鼓的“精品课程群”。
学生在两位任课教师现场讲授下,了解到了原汁原味的凤阳花鼓传承技艺和创作过程。
与此同时,学生们积极进行“走出去”式的课外实践,田野考察凤阳花鼓民间艺人创作技艺与生存现状,增强了青年学子对凤阳花鼓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
在前期工作的积累下,目前滁州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拥有凤阳花鼓国家级、市级传承人四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凤阳花鼓研究所”[7],该校学生多次赴省内外汇报演出,反响良好。
这无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凤阳花鼓创新性保护之路。
三、创新凤阳花鼓的传播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数字化保护模式,能够突破传统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文化遗产。
[8]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同样离不开数字化传播媒介,以增强其传承的价值与活力。
首先,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凤阳花鼓的信息数据库。
在科学机制引导下,在相关机构协调合作下,以专款专用方式建立有关凤阳花鼓传承的坐标式、参照式信息库,以彰显其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势。
其次,促进凤阳花鼓在当代的生存与传承需要新功能、新价值的挖掘,并与其他文化建立新的共生关系。
因此,将凤阳花鼓进行多维动漫化设计是可行性尝试。
凤阳花鼓的动漫化传承,是将凤阳花鼓放置在动漫空间中去再次绽放艺术色彩。
具体举措包括,创作图文并茂的凤阳花鼓传承人动漫传记,以唤起大众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关注与尊重。
也可将凤阳花鼓经典曲目故事采取动漫化表达,用动漫艺术的视听语言对该曲目故事进行动漫情节转译,其收视效果将是全面而震撼的。
凤阳花鼓的动漫化设计能够增加它在当代生存土壤的开掘,与当代社会环境建立一种可尝试的新文化共生关系,这无疑是凤阳花鼓艺术在当下传播效果的一种优化。
四、结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其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的代代相传,更在于民间文化的不断延续。
站在传统与当下双重文化视域下,从政府政策、凤阳花鼓传承人以及数字化传承保护三个视角提出系统性的保护思路与方法,建立科学的保护传承创新模式,无疑能为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方法与实践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凤阳花鼓传承模式的创新性探索能够促使凤阳花鼓以视觉化、活态化的方式融入当代社会,从而成为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该举措不仅有益于凤阳花鼓的可持续性保护和传承,也有益于它的使用、利用和应用。
它最终将增强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安徽人民的凝聚力,从而助力美好安徽建设。
参考文献:[1]夏玉润.凤阳花鼓全书,史论卷[M].黄山书社,2016.[2]杨久俊,丁苹.现代动画与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5.[3]王崇彩,胡月英.凤阳花鼓品牌发展策略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2,3.[4]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浙江大学学报[J],2009(4).32.[5]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2).95.[6]夏玉润.凤阳花鼓全书,史论卷[M].黄山书社,2016.[7]岳敏,李道琳.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3,15(06):17-19.[8]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N].光明日报. 2013.12.编辑:董刚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