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67.45 KB
- 文档页数:10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3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龟.裂(jūn) 偏僻.(pì) 斡.旋(wò) 挑拨离间.(jiān)
B.蛮横.(hèng) 萌.发(méng) 狩.猎(shòu) 戛.然而止(jiá)
C.告诫.(jiè) 两栖.(qī) 孕.育(yùn) 草长莺.飞(yīng)
D.砂砾.(lì) 污蔑.(miè) 行.辈(háng) 强.词夺理(qiǎ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晦暗 皎洁 人情事故 天衣无缝
B.严峻 彗星 周而复始 川流不息
C.浮燥 帷幕 不解之谜 大彻大悟
D.喧嚷 山麓 不知所错 海枯石烂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B. 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 内江六中通过搭建德育教育实践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未成年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品质。
D. 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成绩能否提高。
B. 大千园的仲夏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C. 全班同学通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一系列程序,选出了班级干部。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北大,你们将在这里度过20世纪仅剩的最后几年。在这几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们要珍惜这百年不遇的机会。
①你们将以此为营养,充实并塑造自己
②你们无疑将接受本世纪全部最伟大的精神财富
③并以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迎接21世纪的第一线曙光
④以及这一世纪无边无际的民族忧患的洗礼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 座位号 ______________
6. 名著阅读(8分)
(1)《经典常谈》是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其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笺》是解释《诗传》的,《诗传》是解释《诗经》的。
B.鲁恭王从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得到的《尚书》是《古文尚书》。
C.民众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儒家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D.之所以称为“隶书”;是因为用这种书体写的东西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
7. 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1)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蒹葭》
(2)关关雎鸠,__________。《关雎》
(3)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6)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9分)
8. 古诗苑漫步。
(1)仿照事例,写出诗句,并写出诗中的成语。(2分)
【示例】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柳暗花明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
(2)请在诗句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并将其补充完整。(2分)
备选字:A情 B信 C痕 D声
人似秋鸿来有______,事如春梦了无______。
(3)请从表格中识别出一句七言律诗并写出来。(2分)
相 马 纸 草
浅 上 才 逢
蹄 能 没 花
(4)请品读下面两组诗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完成后面的对联。(3分)
第一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第二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读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三、阅读(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9.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6分)(1)悄悄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⑥段和第⑦段人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拾 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