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糊语言的翻译——以张培基散文英译为个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6.11 KB
- 文档页数:4
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第一篇: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精选] 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摘要: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存在这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散文的英译具有一定的难度。
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散文翻译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匆匆》一、引言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重的文学体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以散文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而骄傲,中国现当代散文由“五四运动”以后初见雏形。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922年,正逢“五四运动”尾声,其语言优美,结构精巧。
朱自清先生背负着当时作为文化人的历史责任,在《匆匆》一文中,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无奈,并揭示了当时年轻人对国家命运感到迷茫的现实。
文中关于时间匆匆的思考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所触动,对今天的读者也具有警醒作用[1]。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
二、翻译美学西方美学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仅两百多年[2]。
尽管中国的美学思想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现代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是傅仲选先生的《实用翻译美学》、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及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
《实用翻译美学》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完整的翻译美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翻译美学的建立。
《翻译美学导论》是中国翻译美学领域的另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该书对中英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的综合研究。
《翻译美学》则对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及总结。
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
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
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在夏丐尊《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翻译风格论视角下的张培基散文翻译风格初探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刘瑞【摘要】风格体现作家或译者的写作或翻译特色,在散文翻译中,风格与内容一样至关重要。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文指导,从音系、词语、句法等角度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特色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散文翻译中风格移植的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 散文 翻译风格一、散文的特点以及翻译风格论简介散文以其“内容之真”、“形式之散”以及“意境之美”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语言表达直接真实,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与意境。
其选材覆盖面极广、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其善于把握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不仅准确的译出了原作的内容,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与神韵,在翻译过程中成功的实现了原作风格的移植。
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刘宓庆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他提出的翻译风格论指出: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作品的风格,即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其中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修辞标记等,非形式标记包括作家的行文气质。
本文主要从形式标记几个方面对张培基散文翻译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在散文翻译中风格移植的方法。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风格鉴赏1.音系标记。
语音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翻译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对象。
散文虽不像诗歌一样讲究严格的节奏和韵律,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某种不规则的音韵。
在散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叠音词、拟声词和儿话音等,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美感。
因此,在对散文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考虑音系因素,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节奏美。
例如:没有笑,没有话语。
只有雨声:滴—滴—滴。
译:No more smile, no more chitchat.Only the drip drip drip of rain.此处,译文中使用“no more...no more...”的结构,这与原文中“没有……没有……”这一结构几乎完全对等,因此保持了原文的节奏美。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本质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的英译文进行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探讨其翻译策略与技巧,并分析其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风格。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坐了木船》这篇译文中,张培基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了译文读者。
通过对张培基英译文的赏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探讨这些策略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分析,为翻译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功能。
在此理论框架下,翻译的原则和策略都围绕翻译的目的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即翻译行为应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群体、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内部逻辑和表达上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译文。
忠实性原则则要求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和意译。
直译策略更注重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风格,而意译策略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语境信息。
文学翻译专题研究——散文跨句翻译和文学翻译语言表达散文跨句翻译专题——以张培基先生译作为例定义和必要性跨句翻译是指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表明,汉语句子的断句有明显的弹性,而英语句子的界线则非常明确。
用中文写作的人,不论他是多么有名的作家,都没有句子的概念。
汉语中同一段话,各人的语感不同,可以断成不同的句子。
相反,英语中的一段话,任何人都会把句号安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可见英语句子的断句缺乏弹性,句子的界线是明确的。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1.突出语义关系表义清楚明白(1)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
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
巴金(《朋友》) Friends are transient whereas families are lasting-that is the tenet, as I know,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many people.(张培基,1999:98)译文的前后两半个句子由一个破折号(the em dash)连接,破折号把这两半句子的语义关系表达得很明确,即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总结。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2.呈现逻辑关系推理思路清晰跨句翻译还可以把逻辑关系传达得更明确。
西方人思维重理性、重逻辑,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陈宏薇,1998)。
(2)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 (朱自清《匆匆》)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would he hide them? (Transient Days by Zhu Ziqing)(张培基,1999:75)译文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性思维。
既然有人偷,就存在另外两个命题:那个人是谁?偷去后如何处理?译文把这两个命题放在同一个句子,就把这种逻辑推理完美地再现出来了。
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语言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语言必然会具有模糊特性。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是作者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
模糊语言的概念外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艺术空白,更多不完全的"形",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模糊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模糊美感的磨蚀。
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缺失的原因,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成因1、英汉民族心理原型的差异在探讨因为语言差异导致的译文与原文信息和美学价值不等的问题时,人们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即民族心理原型差异,注意的较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在不断构建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
这种迥异的、甚至是相斥的差异在语际交流中很容易导致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自然地理条件在民族文化涵养、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封闭式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不求空间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因此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性格。
而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孕育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的民族精神。
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不同的是,西方人选择了一种"天人对立"的认知态度,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分离对立的,他们是真正地把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性质与观点。
正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将主体悬置,以一种纯然外向的态度研究客体不变的属性,同时热衷于建立发展关于对象的知识体系。
张培基关于现代散文的翻译特征这篇论文研究讨论的就是张培基关于现代散文翻译的特征。
他的翻译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深厚的中文功底和透彻的理解以及扎实的英语技能无不让我们折服,也是我们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向标。
文本基本意义的翻译是翻译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包括了选词,细节翻译和句子结构的重组。
张先生在处理基本意义的翻译时,有自己独特的译法,且译出来的作品忠实了原文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细节翻译和选词要准确地表达文章深层次含义以及传达出作者的正确观点的时候,细节翻译非常的重要,而张培基先生非常了解这一点,他的译文总能够准确挖掘出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鲁迅先生的《螃蟹》中,形容螃蟹,他用了“身体还软”这个词,我们知道这里所指的是螃蟹的壳,翻译时,张先生将其译成了“with his new shell still being soft”而不是生硬地译为“with his body still being soft”。
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的“食品”二字,因为文中也提到了他们要开一个收获节,所以在翻译时,将“食品”译成“goodies”就比直译的“food”要更加形象些。
上面几例都充分的反映了张培基先生对于细节翻译的重视,也从这些例子,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多注意意思的准确性和清晰性的表达。
2. 文言文的翻译中国现代散文中常常会包含些文言文,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中总能够非常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并且能够在目标语中维持其古文的特点。
例如,梁实秋先生的《时间即生命》一文中,“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源自于《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张先生将其译成“Confucius talked of his own aspirations to give 50 years to the study of Yi”。
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学问与趣味》中也有这样一句“只是无所为而为”,张先生对这句话做了深刻的理解,将其暗含的意义理解为“只是为研究学问而研究学问”,所以就有了译文“solely for its own sake”, abridged from the meaning of “solely for the sake of scholarly study”。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教授于1979年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是以翻译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诗歌为研究对象,尽管语言地域不同,但他们都能够运用语言的特征和独有的文艺表达能力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张培基教授对那些文学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他在探索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研究中英文字面译义或言语习惯比较是张培基译注的翻译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在翻译中英文时,努力保持原文语义的完整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重点与强调,在汉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流畅性和美感,同时译文也应保持原文的精神气息与灵魂。
其次,张培基在文体翻译方面的技巧也非常出色。
他的文体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尊重原文的文体特征,积极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能力,将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融入现代文体,结合译者的个人风格,使原文诗歌表达的抒情性与现代文章和译文相结合。
此外,张培基教授在文章翻译技巧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他掌握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把原文分解并再组合、灵活性运用文学词汇和言辞形式,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笔触等;他运用了中英翻译技巧,如:多样化的文体翻译、词语翻译、句子翻译等;他还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引用、释义、搭配等,这些翻译策略使翻译更具有节奏感和艺术质感,并且能够把原文的意义融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的翻译实践中,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翻译成果,是因为他在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掌握了有效的翻译技巧,有效地结合了中英文字面意义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艺术完美结合。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追捧,被誉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佼佼者。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技巧赏析的全部内容。
张培基汉译英技巧赏析张培基先生是目前我国翻译界领军人物之一。
本文试图根据张培基先生的译作从词义的选择与引申、对源语的理解与译文句式调整、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和保持译文原貌与风格诸方面,欣赏和分析张先生的汉译英技巧,并对其所译的个别疏忽之处提出商榷。
标签:原语译语引申句式调整直译意译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张培基先生的了解一般源于学习他和同仁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
该教程不仅扼要介绍英译汉的理论知识,而且着重研究和探讨英译汉的具体方法和常用技巧,对研习英译汉的初学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了编者对英文语言特点和文体特征的透彻理解和高超的英译汉水平。
近年来,张培基先生对英译汉研究倾注大量心血,所译作品以翻译名家散文或杂文居多,并频频刊登在《英语世界》和《中国翻译》等期刊杂志上。
笔者篇篇拜读,不时为先生的择词、译出语构建和语段整合等技巧拍案叫绝,深为震撼,颇受教益。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张培基先生所译作品的实例,欣赏和分析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汉英翻译技巧。
一、重视词义的选择与引申层次词义的选择是翻译的基本功,也是翻译理论的基本课题之一。
单词的涵义非常复杂,词典都尽量收集每一单词的各种涵义。
选择和确定词义是翻译过程中每位译者面临的难题,难怪严复曾有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之感慨。
然而,张培基先生能深刻领悟原语的内涵,在汉译英时对英文词义反复推敲,挑选出最适合上下文语境的词汇。
原文:书房,是读书人心目中的一个私人领地,一个精神家园,一个智慧的世界。
到过几位朋友家的书房,尽管大小各不相同,陈设各异,但四壁书橱架上,层层叠叠的书籍,或排成整齐的行列,或纵横交错如阡陌丛林,满屋子到处是书,则大体相同。
新时期以来,各种多卷本全套硬面精装的文集,形形色色的选集,足以令书房生辉。
其间不乏名著佳作,可作为文化积累,但也难免混杂一些文化垃圾。
当然这些都无碍于书房主人坐拥书城之乐。
译文:The study is to a scholar his private domain, his spiritual home and his intellectual world. I’ve been to the studies of several friends. Though of different sizes and with different furnishings, they are never the less about the same in boasting a roomful of books. Books shelved in bookcases lining the four walls. Books either piled up one upon another, or displayed in neat rows, or laid out in disorder like fields with crisscross footpaths or a jungle. In recent years, the appearance of various multivolume collected works of every description has added to the splendor of a study. Among them there is no lack of great classics and master writing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trash is inevitably mixed with them too. But that d oesn’’t hinder the owner of the study from enjoying the company of his library.源语为散文家何为于1999年6月所写的一篇佳作《书房》,选自他于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近景与远景》。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论模糊语言的翻译——以张培基散文英译为个案研究作者:杨轶芳, 黄娟作者单位:杨轶芳(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7500), 黄娟(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75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22)被引用次数:0次1.Joanna Channell Vague Language 20012.吴义诚模糊:文学翻译研究的一种取向 1993(02)3.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 2000(10)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999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20031.学位论文段美英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2009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之一。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模糊语言在描述事物时是朦胧的、不明确的,即模糊语言的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可以实现语言中特定的审美和语用效果。
因此,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十分重视模糊语言的运用,因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然而,绝大多数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都集中在应用文体,日常会话和中国古典诗歌上,中国古代文言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更是不多见,这些都成为本研究的动因所在。
基于现有的模糊语言的研究成果,本文缩小并界定研究范围,试图构建一个文言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的文化视角模式,以期为模糊语言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模糊语言翻译的质量,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当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是关注文化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过程。
由语言转换转向文化转换这一现象自然也存在于模糊语言的翻译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同文化密切相关,模糊语词的选择和表达从各方面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模糊语言是文言作品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汉英不同的思维方式会赋予不同的模糊语言以不同的文化特征。
汉英两种文化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渊别令汉英模糊语言翻译举步维艰,而人类语言存在的一些共性使得模糊语言的翻译成为可能。
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结合翻译实例,分析和归纳汉英模糊语言翻译的问题、困难以及对策。
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文化因素在模糊语言形成及其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以林语堂英译的清朝沈复自传《浮生六记》为个案,在审美和文化层面对其英译模糊语言时采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我们认为,作品语言凝练,其模糊语言具有特定审美效果和文化蕴涵而不同于现代汉语。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源语文化的内涵,尽量采取灵活合理化翻译策略和方法在目标语中处理模糊语言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真正让翻译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2.期刊论文李苗.LI Miao《红楼梦》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中的隐含的语用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2)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其语用隐含来论证在模糊语言翻译中、尤其是模糊语言文学翻译中获得语用隐含的对等是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对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3.期刊论文陈艳艳.CHEN Yan-yan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本文旨在讨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等角度探讨模糊语言翻译的方法.在翻译文学模糊语言中,译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使译文文本同原文一样呈开放性的结构,让译文读者介入其中,去解读,去阐释,从而获得共鸣.4.学位论文胡池敏外事口译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2006言语交际、信息交流的目的是让对方有所知。
一般的信息处理倾向是尽可能增加信息的明确性、单一性。
但这只是相对的。
复杂的言语交际有时又需要适当降低明确度,来增加可能性空间,给信息以充足的回旋余地,以激活更多的相关外部信息。
语言中的模糊信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对其正确掌握和处理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带来翻译的模糊性,在翻译中是保留还是去“说穿它”,其效果是不同的。
外事语言是人们在外交工作中所运用的语言。
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谈判、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往往具有委婉含蓄、谦虚礼貌、富有联想性等效果。
在外交场合的发言,讲话人常常使用一些模糊言语以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
口译是外事翻译的主要形式。
口译不仅需要迅速的反应,准确无误的传达,还需要注意把握模糊语言和明确语言的翻译幅度,更要注意正确理解,完满传达语言表达中的模糊意义。
若翻译不当,会导致表达不清或歪曲,造成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甚至严重情况下会影响交际双方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针对由不同的语境和语篇结构特性产生的模糊语言,必须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
本研究针对外事讲话口译的多处案例,分析归纳了在外事口译中模糊语言和明确语言的转化平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首先,笔者从语言交际的明确性和模糊性出发,叙述了外事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
然后,文章收集已出版的实际外事讲话口译材料,结合模糊语言学、语用翻译理论框架,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翻译外事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
最后文章提出了根据全局和局部维度来处理外事讲话口译中语言模糊和明确性平衡的策略,以及模糊明确转化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首先,在引言和综述部分,作者从语言交际的明确性和模糊性出发,叙述了外事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本来应该尽量明确,但是模糊性也是语言的固有属性。
作者简要描述了外事翻译的基本特征、模糊语言的定义及属性和翻译策略概念的辨析。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作者简要回顾了口译的发展历史及翻译研究全局框架中本研究所处的层次,并对近两年来核心刊物中发表的口译研究论文做了简要分类。
接着,作者辨析了模糊性与含糊性概念的相同处及区别,并就外事语言中的语言模糊性做了简要阐述。
这里作者指出外事语言中的语言模糊性主要由语义模糊和交际模糊构成,并详细综述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对意义的影响以及言外含义的产生。
最后,作者综述了语境的概念和语境的特征属性对语言意义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收集已出版的实际外事讲话口译材料,结合模糊语言学、语用翻译理论框架,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翻译外事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
数据分成四个不同层面:字词层面、句子层面、篇章层面以及文化语境层面。
最后文章提出了根据全局和局部维度来处理外事讲话口译中语言模糊和明确性平衡的策略,以及模糊明确转化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局部维度策略有:直译,省译,改译,和补译。
全局维度策略有:将模糊转译为明确语言和将明确转译为模糊语言。
近年来,模糊语言研究引起了各学科专家的广泛兴趣,在模糊逻辑,模糊控制,文学分析,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机器传译将可能是今后口译翻译发展的方向。
但要使计算机达到能够模拟人的思维进行模糊分析和模糊理解,并达到保持翻译语言的明确性与模糊性平衡的水平,还依赖于模糊语言研究的发展。
语言学自身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语境在意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反映出外事讲话口译中模糊语言处理的典型策略,可视为机器传译研究的一些先期工作。
5.期刊论文汉娜.HAN Na浅谈日语翻译中模糊语言的文化背景问题--由「無神経な者」一词的翻译说开去-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在2004年全国大学日语四级考试翻译题中,对「無神經な者」一词中国学生有多达70多种译法.分析其产生原因,借此探讨关于模糊语言的概念、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模糊语言、由此带来的翻译的可译性问题以及现阶段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不足与文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6.学位论文黄俐翻译中的模糊语言2006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它让我们的交流更为容易便利,因为它让我们在日常谈话中不用受处处精确的困扰而随意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模糊语言是指不确定的,指代模糊的语言单位。
模糊语言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更是广大语言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模糊语言予以不同的分类。
模糊语言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粘连性,以及变异性等特点。
虽然模糊性普遍存在于每一种人类语言之中,但是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模糊。
因此,模糊语言和翻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翻译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模糊语言。
在有关翻译的定义,中西学者所提出的翻译的标准,以及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的话语中我们都能找到大量的模糊语言。
这足以证明模糊语言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篇论文侧重介绍模糊语言的翻译,主要研究如何翻译各种类型的模糊语言。
本文着重讨论了如何翻译三种类型的模糊语言,即如何翻译词义本身模糊的模糊词—指代模糊的词语,能改变话语模糊度的词语—模糊限制语,和本身精确但所表达的意思是模糊的词语—概数词。
通过分析各类模糊语言的实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
7.期刊论文周灵.ZHOU Ling从《浮生六记》英译本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6)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8.期刊论文李军伟浅谈模糊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14)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模糊性言语,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与实现翻译的目的,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些模糊言语.本文试从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原则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模糊语言的处理问题.9.学位论文李志鹏目的论对字幕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解释力2007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多渠道的新阶段。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世界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短短百年之内以另人惊奇的速度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无疑在新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大规模的优秀外国影片的引进对影视字幕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和挑战。
在我国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字幕翻译还未向文学翻译那样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字幕翻译也尚未设定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字幕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与我国蓬勃发展的娱乐业极为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