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培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5.83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简介:王意日格乐吐(1982—),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讲师,公共管理硕士,就职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萨日娜(198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讲师,公共管理硕士,就职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冯永胜(1980—),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化学工程硕士,讲师,就职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内蒙古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建设研究———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意日格乐吐,萨日娜,冯永胜(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乌海016000)一、内蒙古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2016年8月,内蒙古毕业生总数为113005人,就业人数为91870,就业率81.30%。
其中:本科生就业率81.07%;专科生就业率84.67%。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优势明显。
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毕业生总量压力持续高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40余万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2016年,内蒙古投入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实施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0项,国家级“大创计划”51项。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体制建设缓慢,大学生创业效果一般。
主要表现在政府、行业、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就业创业机制没有建立或者不健全,就业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体系,缺少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和转化机制,没有稳定的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创业氛围不浓等问题。
二、区内外高职院校的经验借鉴通过对2016年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研究,发现他们构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就业创业机制体制,非常注重社会、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12年第2期收稿日期:2011—10—10作者简介:张建奎(1964—),女,山东昌乐人,潍坊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王美婷(1981—),女,山东昌乐人,潍坊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电子商务。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研究张建奎王美婷(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261031)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其对行业和岗位的选择,影响其对就业竞争的适应性和克服就业困难的承受能力,也会影响其对就业创业的信心等。
本文从实际调查出发,研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就业创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心理素质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440(2012)02—0118—03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1]。
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期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焦虑、自卑、畏惧、自负等等,有的甚至因此产生悲剧。
如果这些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了必要的就业创业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能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能够应对所遇到的压力,那么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则可以减轻或者避免。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现状分析(一)调查方式高职院校中所设专业甚多,专业不同,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有所差别,因此课题组采用了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潍坊职业学院为研究样本,按照专业划分群,每群抽取两个班级,进行发放调查问卷。
总共发放调查问卷640份,回收640份,有效问卷为622份,有效率97.2%。
(二)调查工具课题组根据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特点,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并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问题摘要:创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校正方兴未艾。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势,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优化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革新创业教育方式、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从而构建起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应成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47-03当前,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报告提出:“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培训课程。
”[1]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意识的特点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2]。
创业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自于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即创业需要。
创业信念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精神支柱,它使创业者的个性发展方向、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把创业目标视为奋斗目标。
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展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女大学生的特点。
分析研究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正确地了解她们,引导她们扬长避短、成功就业,而且有助于弥补高职院校在女性创业教育、女性创业研究方面的不足,为相近层次的高等院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从而推动女性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三段式培育模式探索作者:褚宇亭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5期摘要:高職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基础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在“专创融合”背景下打破专业壁垒、延长创新创业项目生命周期等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项目的阶段化发展规律,遵循高校人才培养普适性的特点。
创新创业项目三段式培育模式过程分为项目发掘、项目孵化、项目落地三个阶段,构建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健全一支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完善理论与实践二元创新创业教育结构、打造政校企三方共建创新创业平台”重要举措。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培育;三段式随着科技发展、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崛起,整个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应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1]在全国实施的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工程中,目标打造一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水平方面的功能。
[2]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已在许多方面取得相应成效。
如强调高职院校应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深化专创融合的教学形式改革,将创新创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广泛发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地方、反哺社会的作用。
[3]一、项目阶段化培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比较常见的培育形式。
从创业项目的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创业项目的成型需要经历创业动机的产生、创业机会的发现与识别、资源的整合、企业的创建、企业的成长和创业的收获这几个阶段。
因此,为适应创业项目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普适性的特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必要分阶段开展,既要实施满足全体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质的素质教育,又要实施满足少数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践教育,使二者的发展得以兼顾。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摘要】创业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而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成功创业的比例都不容乐观。
文章通过对江苏牧医学院信息工程系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现状创业教育一、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现状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分析——以江苏牧院信息工程系为例2009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不少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在本行业继续发展,有的是自身创业;有的是有创业意愿主动转岗;还有的学生是出于外因转岗。
而我们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创业实用知识、了解创业流程、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达到就业的目的,也为转岗发展作好准备,从而帮助学生应对一生的工作和创业需要。
我们向我院信息工程系在校大学生发放了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47份,随机抽样统计246份。
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存在一定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创业教育途径。
(一)我系学生对创业的认识1.高职大学生对创业普遍持积极看法。
对于“你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选择“认同,是一个理想的途径”和“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的达224人,占统计人数的91.1%,仅有22个同学选择了“反对,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
对于“你有没有创业的打算?”,选择“有”的为184人,占统计人数的74.7%,这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想创业的人更多。
在实际调查中,我院信息工程大学生实际创业或者曾经创业者也在数量上占一定优势。
例如我们信息工程系自2002年成立至今共有16名大学生参与创业,2010年带动了36名大学生实习和就业。
2.高职大学生创业动机功利化。
对于创业目的,选择“赚更多的钱”109人,占42.4%;选择“解决就业”的53人,占21.5%;只有45人选择为“实现自身价值”,仅占18.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摘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尚未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文章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文化氛围形成、实践平台搭建、管理体系开发、支撑场所构建等六个影响因素,以及机构、制度、规划、资金四项保障措施入手,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认为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一种教育,并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创业教育旨在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从狭义上讲,创业教育就是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教育主体,通过传授基本的创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使其具备适应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或创办企业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市场分析等才能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就是指一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尚未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1.创业教育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摘要]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创业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
文章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进行了探讨,指出高职院校应抓住时机,大力开展高效的创业教育,还提出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并总结了高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创业教育意识策略[作者简介]程晓红(1973- ),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教育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就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湖北黄冈 438002)[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88-02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多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气、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
各行各业呼唤有创造力的创业型人才,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是当代大学教育的焦点。
在职教领域开展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据介绍,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就是青年就业问题。
最新劳工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近两亿待业与失业人数,青年占50%。
中国指出,我国青年就业问题矛盾突出,青年人口多,城镇35岁以下失业人员有60%。
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技能,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潮流。
一、我国当前创业教育状态我国当前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自发、启动、分散状态,虽有些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展了创业教育,可多数学校只是为学生工作找路子,并未提升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度,又无相应的师资和教材,使创业没能成为学生的成才理念和择业模式。
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在目前中国就业压力大的状态中,许多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却不了解创业需要的技能与条件,不知从何入手,所以职业学院学生非常需要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