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_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8.61 MB
- 文档页数:196
道路工程规范要求详解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和城市形象。
为了确保道路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解析道路工程规范的相关内容。
1. 设计规范道路设计是道路工程的基础,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根据国家标准和市政工程设计规范,道路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1 车行道宽度: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和交通量,车行道宽度应符合标准,以确保车辆正常行驶和交通流畅。
1.2 交通标线和标志:合理设置交通标线和标志,以引导车辆行驶和提醒交通参与者注意安全。
1.3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和雨水收集设施,以确保道路在降雨天气条件下的正常使用。
1.4 施工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沥青、水泥混凝土等,保证道路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2. 施工规范道路施工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合理的施工方法和规范的操作可以确保道路质量和施工进度。
根据国家标准和工程施工规范,道路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2.1 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2 施工设备和工具:选择适合的施工设备和工具,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2.3 施工工艺: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如基层处理、摊铺、压实等,确保道路结构牢固、平整。
2.4 施工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3. 验收标准道路工程竣工后需要进行验收,合格的验收结果才能确保道路质量和安全。
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车道线和标志:车道线和标志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清晰可见,以引导车辆安全行驶。
3.2 道路平整度:道路的水平和纵向平整度应达到规定标准,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和乘坐舒适。
3.3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应正常运行,无积水和渗漏现象。
3.4 施工质量:道路表面无明显的缺陷、坑洼和裂缝,并且与设计要求保持一致。
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城市道路的安全、舒适和持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1. 载荷承受能力:城市道路路面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不同车辆类型和流量的要求。
通常使用的指标是路面的抗压强度和弯曲强度。
2. 平整度:城市道路路面应具有较好的平整度,以保证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平整度一般以国际平整度指标(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简称IRI)来衡量。
3. 排水系统:城市道路的路面设计中必须考虑排水系统,以确保在降雨天气中道路不积水。
因此,道路应具有适当的横向和纵向坡度,并设有排水沟或雨水收集器。
4. 韧性:城市道路路面应具有一定的韧性,能够抵抗温度变化和车辆运行产生的冲击和振动。
韧性可以通过使用柔性路面材料、合理的厚度和弹性层等方式来实现。
5. 噪音控制:城市道路路面设计中应考虑噪音的控制,以减少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吸音材料、减少车辆速度和交通噪音屏障的设置。
6. 路面标线和标志:城市道路的路面设计中应注意设置清晰的标线和标志,以指示车辆行驶方向、道路限速和其他交通规则。
标线和标志应具有良好的反光性和耐久性。
7. 路面维护:城市道路的路面设计中应考虑维护的便利性。
路面材料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易于维修和更换。
此外,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道路,及时修补路面的损坏和破损。
总之,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持久性,同时需满足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要求。
这些规范可以确保城市道路的良好交通运行和便利性,并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
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规范解读详解说明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规范是指为了保障城市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确保道路能够满足交通需求,以及便于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对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规范进行详细解读,以增进读者对该规范的理解。
一、概述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规范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制定的,旨在规范道路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在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等方面达到安全、可靠、高效的目标。
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提升道路建设的质量,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交通流畅度。
二、主要内容1. 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设计规范包括道路的几何设计、标志和标线设计、排水系统设计等。
几何设计要求合理的横断面和纵断面设计,使道路能够适应交通流量,并提供良好的视线条件。
标志和标线设计要满足交通安全和导航需要,确保车辆和行人能够清晰辨认。
排水系统设计要考虑降雨期间的排水能力,以及道路的排水能力。
2. 道路施工规范道路施工规范包括路基处理、路面施工、交通安全设施安装等。
路基处理要求进行充分的土壤改良,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路面施工要选用合适的材料,并按照规范进行铺设,确保路面平整耐用。
交通安全设施安装要符合相关规范,如交通信号灯、标志牌、护栏等,以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3. 道路验收规范道路验收规范是为了确保道路建设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验收过程包括对道路横断面、纵断面、标志标线、照明设备、交通信号灯等进行检查和测试,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道路维护规范道路维护规范包括路面养护、路灯维护、排水设备维护等。
路面养护要定期检查和修复路面破损,避免出现凹陷、坑洞等安全隐患。
路灯维护要确保路灯正常工作,提供良好的路面照明条件。
排水设备维护要保持排水通畅,避免积水影响道路使用。
三、遵守规范的意义遵守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规范的意义在于保证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合格的道路设计和施工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交通流畅度,减少交通拥堵。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是指对城市道路路基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的规范。
道路路基是城市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以及交通畅通程度。
下面将从道路路基的选址、截面形状、土质填方、排水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首先是道路路基选址。
在选址时,应避免选择土质较差、地势低洼或易积水的地块,以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效果。
同时还应考虑道路的交通量、通行速度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路基宽度和截面形状。
其次是道路路基的截面形状设计。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的截面形状应符合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和交通要求。
常见的截面形状包括平坦型、抛物线型和抱曲线型。
在设计时,还需根据道路的交通量、行车速度等指标来确定路基的宽度、高度和坡度,以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土质填方是道路路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在进行土质填方时,应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土质的工程性质,选择合适的填方材料和填筑方法。
同时,还需根据填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因积水导致路基变形或失稳。
另外,排水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路基设计的重要环节。
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确保道路上的降雨水能迅速排除,以避免道路积水影响通行安全。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道路的坡度、截面形状以及附近的排水设施等因素,并采取合适的排水设备和设施,如路沟、雨水收集井等,确保排水畅通。
此外,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还需考虑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维护管理。
根据道路的设计寿命确定路基的厚度和质量,确保路基能够承受预期的交通荷载,并便于维护与修复。
总之,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是保障城市道路安全、顺畅的基础。
在进行道路路基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条件、交通要求以及土质勘察结果等因素,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并能满足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需求。
这样才能够建设出安全、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alignmentCJJ 193-2012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3 年 3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5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193-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6.6.1、10.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参考国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总体设计;5.横断面设计;6.平面设计;7.纵断面设计;8.线形组合设计;9.道路与道路交叉;10.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王士林赵建新和坤玲王晓华方守恩孔庆伟赵广福张慧敏朱兆芳秦健张兰芳崔新书邢锦陈雨人欧阳全裕汪凌志张琦张欣红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崔健球徐波张汎杨斌袁韬吴瑞麟魏立新马国纲徐一峰裴玉龙11 总则1.0.1 为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合理确定路线设计技术指标,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制定本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22局部修订CJJ37-202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
本规范合用于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本规范不合用于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干线公路在城市区域内的设计。
本规范是对原《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22)的局部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目标和要求;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分类和等级;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基础数据和参数;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增加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审查和评价;修改了部份术语和定义;删除了部份过时或者重复的内容。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22)同时废止。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性,保障出行便利性和舒适性;以科学为导向,符合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促进城市功能和空间优化;以绿色为基础,兼顾各种交通方式,推广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污染和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以创新为动力,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增强设计灵便性和适应性,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
第二节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服务于城市功能和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于交通需求和变化,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结构等进行合理布局、分级分类、优化组织、有效控制;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遵循交通运行规律、人行步行规律、非机动车运行规律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运行速度、交通信号配时、交通信息服务等;优化交通环境和空间品质,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噪声污染、废气排放、热岛效应等,增加绿化景观、人文景观、公共设施等。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第一章1、四类十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其中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别分为不同三级,加上快速路共十级)2、设计车速:汽车在其后条件正常,交通密度小,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3、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即道路用地范围,亦可称为道路的总宽度或规划路幅第二章1、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方格网式道路系统、环形放射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混合式道路网、线形或带形道路网、组团式2、方格网式和环形放射式各自的优缺点: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优点:布局整齐、便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简单方便、机动灵活,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不会造成城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道路定线比较方便等‘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大,一般为1.27~1.41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环形放射式:优点:有利于中心通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非直线系数平均值小,一般在1.10左右;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缺点: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中心地区而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容易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适用条件:一般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比较适宜3、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讫点间的实际长度与此两点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第三章1、第三十位小时交通量:将一年内的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其中从大到小序号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2、安全车头间距:L=停S l '3、影响路段通行能力的因素:交叉口、多车道、行人过街、车道宽度、快车超车4、路拱的基本形式:抛物线形路拱,优点:路拱形式比较圆顺,,没有路中尖峰,车行道中间部分坡度较小,越到路的两旁坡度越大,排除雨水十分有利;从形式上看,也比较美观。
缺点:车行道中间部分坡度过于平缓,使行车易于集中中央,这样使中央部分的路面损坏也比较快,车行道横断面上各部分的横坡度不同,增加施工难度。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2022一、总则(1)本规范规定了城市道路设计应遵守的原则、基本标准和要求。
(2)设计施工道路必须符合国家或行政区域标准规范,不得违法损害环境和民生。
(3)设计施工道路应根据项目要求符合人行道安全、服务功能和交通管制等性能要求。
(4)规划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道路网路规划,提高道路设计质量,满足道路建设的扩容需要及相关的要求。
二、道路设计技术要求(一)照明及景观1.道路照明设施应满足道路安全要求,灯具工艺方案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道路照明设施应注重节能减排,应采用上部分照明技术和节能照明产品,并应避免照明阻挡驾驶视线。
3.道路景观设计应利用自然资源,合理选用视觉美化设施,以营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二)路面净宽1.水平设计:净路宽的设计根据车道数,车类型及服务水平和技术要求确定;2.非水平设计:上坡路宽不小于横断面下坡路宽,路宽减小率应控制在0.3以内;下坡路宽不小于横断面上坡路宽,路宽减小率不大于0.5。
(三)路面坡度1.路面的坡度应满足不小于最小坡度的规定要求,主要道路的路坡应符合相应分类的坡度要求。
2.曲线(包括半径曲线、节段曲线)坡度设计,应考虑汽车驶入曲线时减速情况,曲线坡度不得低于最小曲线坡度3.坡路最高点处,道路坡度不得大于限坡度,遍路路中部,最大坡度不宜超过曲线坡度,并不得大于限坡度。
(四)路面养护1.路面材料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设计中要考虑路面抗渗能力,抗冻能力及抗拌和隔水能力;2.道路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垫,尽可能多地避免用人工土工材料作路基;3.采用路基抗冻设施,以提高路面抗剥落性能;4.路面防护层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考虑路面的负荷、用量及特殊条件;5.路面表面惩护应充分考虑车辙、灰尘、冰雪、风化和水浸的防治措施。
三、其他要求(一)安全防护1.道路应在设计时,考虑到安全措施,其中包括标志标牌、限速牌等,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应采用护栏、限制隔离、减速带、防滑措施等行车安全设施及其他防护措施。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要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道路交通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便利性,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要求,以确保现代城市道路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 道路设计及布局要求道路设计及布局是保证交通流畅的关键。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要求确定道路的宽度、曲线半径和通行能力等方面的参数。
首先,道路的宽度要根据车辆流量和速度来确定,以确保车辆在道路上有足够的操纵空间。
其次,曲线半径的要求将影响车辆的转弯半径和速度限制。
最后,通行能力要求确保道路上的车辆在不引发拥堵的情况下运行。
这些设计规范要求旨在提供安全、高效的道路供车辆行驶。
2. 交通信号系统要求交通信号系统是管理车辆流量、避免交叉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对交通信号系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首先,交通信号的布设应合理,以确保来往车辆能够清晰地看到并及时反应。
其次,信号的定时设定要根据车流量和道路交叉口的性质来确定。
再次,交通信号的配时要合理,以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这些规范要求有助于提高交通信号系统的效能和安全性。
3. 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要求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合理设置和规划。
人行道应具备足够的宽度,以供行人正常行走和交叉。
非机动车道则需要根据车辆类型和流量来确定宽度和设置。
这些规范要求是为了保护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并促进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
4. 路灯和交通设施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对路灯和交通设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确保夜间行车的安全。
路灯要求提供足够的照明,以确保驾驶员能够清晰地看到道路和周围环境。
交通设施如交通标志、路标等也要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设置,以促进交通秩序和安全。
5. 绿化和环保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还对绿化和环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道路旁的绿化带可以提供防尘、降噪和美观的效果。
同时,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要求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标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GB50688--20112011))重点讲解及实例分析参编人:朱忠隆20152015--6-7上海讲解大纲总体情况一、总体情况二、重点内容讲解三、实例分析实例分析四、思考与交流一、总体情况一总体情况一、总体情况任务来源yy 编制工作概况y 主要内容y 特点及技术水平y 需注意内容及强制性条文33.主要内容本规范正文部分共分十二章,即:1.总则;2.术语及符号;3交通调查;3.交通调查;4.总体设计;5.交通标志;交通标线6.交通标线;7.防护设施;8.交通信号灯;9.交通监控系统;10.服务设施;11道路照明及变配电11. 道路照明及变配电;12. 管理处所及设备。
补充部分包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与条文补充部分包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与条文说明。
313.1总则(1)规定了制订《规范》的目的依据及适(1)规定了制订《规范》的目的、依据及适用范围,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应贯彻的国家有关法规和政令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关法规和政令、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执行现行相关标准等要求。
(2)共计1节6条条文(101~106)(2)共计1节,6条条文(1.0.1~1.0.6)3.2术语及符号32(1)对《规范》中使用的专门的或特有的概念、(1)对《规范》中使用的专门的或特有的概念术语、符号做出明确的解释。
(2)共计3节,包含25条术语(2)共计3节包含25条术语(2.1.1~2.1.25),8个符号以及1个代号3.3 交通调查33(1)明确了交通调查应作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必要的前期工作,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工程以及道路设施改造工程开展交通调查的基本内容。
(2)共计1节,5条条文(3.0.1~3.0.5)(2)共计1节5条条文(301~305)3.4 总体设计34(1)强调了总体设计在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的重要性,规定了总体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总体设计目标要求、与道路主体工程设计的相互关系以计目标要求与道路主体工程设计的相互关系以及内部各专业的协调要求;规定了道路交通设施分级要求以及适用范围;提出了总体设计具体要求、各专业设计界面分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二节横断面布置第4.2.1条道路的横断面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
第五节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结构第4.5.3条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及工业废渣的原则,并考虑施工最小厚度。
人行道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
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处于潮湿地带及冰冻地区时,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
大型商店、大型公共文化机构、名胜古迹、公园、广场等附近和游览区道路的人行道面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并注意美观。
车辆出入口处人行道铺装的结构和厚度应根据车辆荷载确定。
第六节分车带第4.6.1条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
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分车带形式见图4.6.1。
分车带最小宽度及侧向净宽等见表4.6.1。
第五章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第一节平面设计第5.1.11条视距的规定如下: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
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
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
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妨碍视线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予清除。
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5.1.11-2。
第三节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第5.3.1条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第5.3.2条线形组合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2016年版)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
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5 横断面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第6.2.2条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以下视距三角形都按直行计算,因为大)2、总体规划的道路设计车速:
机动车设计速度(公里/小时)快速路80,主干路60,次干路40,支路30
由1、2得出各级道路平面交叉口行车速度(均为直行速度,单位公里/小时):主干路42,次干路28,支路21(规划范围无快速路)
3、分区规划对交叉口视距的控制要求(分别对应不同的车速):
计算行车速度(km/h)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 70 40 30 20
则综合以上得到交叉口停车视距控制值(米):
主干路40,次干路30,支路20
以下是网络搜索来的资料: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是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交叉口处为保证行车安全,需要让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看清驶来的交会车辆,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两车交会时发生碰撞。
因此,在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情况下,还必须保证驾驶人员的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见附图),常依此作为确定交叉口红线位置的条件之一。
同样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范围内清除高于1.2米的障碍物,包括高于1.2米的灌木和乔木;如果因障碍物难以清除,则应限制车行速度并设置警告标志,以保证安全。
按照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 (一)城镇道路路面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又要符合城市美观、环保、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第一,该规范制定的背景。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普遍性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路面的特殊性质,急需一个权威性强、操作性实用、适应性强的规范来约束和规范城镇道路路面设计。
第二,规范制定的主要依据。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主要是依据我国城市公路发展的实际情况、国际城市路面成功的设计经验和比较优秀的国内经验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制定的。
第三,规范制定对建筑行业的意义。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在建筑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规范,我们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详细要求,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和应用这项规范,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例进行说明,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和约束广大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促进城市公路发展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规范制定的实施。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除了是一个理论规范外,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规范。
通过《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的实施,建筑行业和相关工程实践方能对标准进行实际应用,只有实践中的验证和检验,才能更好地发挥规范的应用和作用。
第五,规范制定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及各种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制约下,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必然也面临着应该的更新和完善,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的更新和完善情况。
同时,大力推进标准、规范的贯彻和实施,促进城市公路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作为一项权威性的规范,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该规范的作用,努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的水平,为实现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