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评课
- 格式:docx
- 大小:11.76 KB
- 文档页数:1
六上语文22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记录伯牙鼓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一、说教材1、《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二、说学生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相比之前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语文【年级册数】六年级上册【课题标号和标题】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
【教材内容分析】第七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对于伯牙破琴绝弦这个行为及知音的理解可能略有难度,作为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困难。
不可枯燥讲解,要让学生作一定理解即可。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再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再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策略】归纳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策略【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感悟法点拨引导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句导入,揭题释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4.通过预习,课文介绍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俞伯牙、锺子期)提示:注意“锺”字的书写。
仔细观察插图,分辨谁是俞伯牙,谁是锺子期?在书中插图标注出来。
【编者按】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焦点*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积极构建“问学课堂”的实践样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师生交互中发展思维;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让思维延续。
课俞问、课中问、课后问,“问”贯穿始终,“学”真的 发生。
本期分享两例教学及其评析。
“问学课堂”,让文言文教学由“难”到“易”——《伯牙鼓琴》教学与评析时珠平1执教,陈小平2评析(1.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210019;.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4000)摘要&伯牙鼓琴》是一篇较为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以学生之“问”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明确教的任务,强化读的指导,聚焦思;让学生在以问话“知音”、以问论“古琴”、以问解“情志”、以问悟“绝弦”的“真学”中,实现思维和言语的同步发展*:问学课堂;《伯牙鼓琴》;文言文教学文言文作为文本类型的一种,在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传承传统文化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
被选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体量较大,字量较少,且不少寓意深刻,教学难度较大。
如何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尺度,让文言文教学由“难”到“易”?是值得思量的问题*当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与“问学课堂”相结合,就碰撞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操作路径*《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较为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本课教学在“问学”中展开*一、教学实录(一)课e交流:以问话“知音”师同学们好5课前老师看了你们的问学单,我猜我们班一定有一大批内心安静而又思维活跃的同学。
说你们内心安静是因为老师看到了你们写的字,只有内心安静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字。
说你们思维活跃是因为老师看到你们提出的问题非常丰富*(出示问学单1:什么叫知音?)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提问。
同学们可以文书第100页的资料袋,有没有人找到了知音的解释?生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
师你阅度快,找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很强*(出示问学单2: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知音?)又有同学提问了,例?生比如管鲍之交。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展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节奏把握、韵味体会以及情感领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知音难觅的深刻内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知音难觅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知音”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领悟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画面,感受音乐之美和友情之深。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体会艺术的魅力。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语言简洁,意境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知音之情以及这种情感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珍惜知音。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2、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从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鼓琴的高超技艺和知音难觅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诵读感悟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提问学生:“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出课题《伯牙鼓琴》。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伯牙绝弦》评课]伯牙绝弦篇一:[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篇二:[伯牙绝弦]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篇一: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
(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
”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某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
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
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
(板书:2学会变通)三、范读引路: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
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板书3反复诵读)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请四人小组朗读。
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四、研读交流: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鼓琴教学评价伯牙鼓琴教学评价第1篇本文是文言文,同学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肯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
理解课文开头,我就引导同学就课题的绝弦绽开争论,理解其含义,告知同学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识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晰。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出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出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认为正确而不怀疑连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同学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同学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意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同学要读出赞扬的语气,读出知音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快;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同学带着对伯牙孤独、孤独,无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长: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出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出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同学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同学去读书、去思索,步步深入到又精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同学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仔细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同学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同学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所以导致总有个别同学朗读的节奏出错。
伯牙鼓琴教学评价第2篇《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与评析一、设计理念本课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延伸,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领悟了知音文化。
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体会“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文化。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难点体会“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文化。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引出《伯牙鼓琴》的课题。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知音”?为什么说朋友是知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4.讨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5.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深入理解,体会情感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于鼓琴?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善于听琴?2.讨论:为什么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一定能听出来?如果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能听出来吗?从中可以看出什么?3.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为什么?4.讨论:如果伯牙遇到了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他会怎么样?为什么?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悟文化1.介绍“知音”的由来和含义。
让学生了解“知音”不仅仅是指朋友间的了解和信任,更是指心灵相通、互相理解的人。
2.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自己的“知音”吗?他是谁?为什么说他是你“知音”?3.引导学生思考“知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理解“知音”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和珍惜自己的“知音”,并写一篇关于自己“知音”的小作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评课稿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
这个千古流传、情至肺腑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这篇短短几十字的文言文在曹老师的倾心讲述下得到了极为精妙的阐述。
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拉开了整堂课之序幕,扣人心弦的乐曲唤起了学生无尽联想:乐曲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文韵味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因难。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得有层次。
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读懂大意;三读课文—读准节奏;四读课文—读出情谊。
读出理解,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字词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
第二,关注表达,感受语言魅力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在于文意兼得。
曹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语言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巍巍兮若泰山”、“汤汤兮若江河”时,先想象画面,感受泰山的巍峨,江河的广阔;再出示“巍巍泰山”、“汤汤江河”这样的AAB式的词语(袅袅炊烟、皎皎明月……,想象当时的场景;最后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袅袅炊烟、皎皎明月……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
”钟子期曰:“善战,_____ !”师生合作,情境对话,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渐渐对“知音”一词心领神会,达到思想的提升。
本课教学,曹老师不仅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做到扎实、有效,更扎扎实实地走到了领悟语言表达这一层面上来,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执教|马圣贤点评|孙双金———六上《伯牙鼓琴》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紧扣关联性任务,在朗读与想象中深度理解知音文化。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内容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二则》中与伯牙有关的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鼓”是什么意思?生:“鼓”应该是“弹”的意思。
师:“伯牙鼓琴”就是———生:伯牙弹琴。
师:(出示: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有云———生: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师:“鼓”在文言文里就有“弹”的意思。
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师:这篇文言文除了写伯牙,还写了另外一个人,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看看课文写了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锺子期。
师: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师: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听。
“听之”的“之”是什么意思?锺子期在听什么?生:锺子期在听伯牙弹琴的乐声。
师:一个“之”字就代表了“伯牙鼓琴”,这就是文言文行文简练的特点。
这篇文言文讲的故事就是:伯牙鼓琴———生:锺子期听之。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律之美师:伯牙用琴弹奏了什么?锺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出示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你觉得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多读几遍。
)师:(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谁会读画横线的词语?生:善哉乎、巍巍乎。
师:“善哉乎”是什么意思?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是的。
你是结合注释来理解的。
“乎”是文言虚词,表示赞叹的语气词。
“善哉乎”,这琴弹得———生:非常好。
师:谁能读出赞叹的语气?(生读)师:“巍巍乎”怎么理解?生:山高大的样子。
这句话是说琴声像山一样高峻。
师:你能不能读出山的高大?试一试。
(生读)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在“乎”后稍作停顿,再延长,就会有一咏三叹之美。
谁想试一试?(生读)师:读好了这一句话,谁能用刚刚学习的方法读好下一句?生:善哉乎鼓琴,汤汤(tānɡ)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语言简洁,意境优美。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还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句子,以及蕴含的深刻情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感悟“知音”的内涵,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理解文意。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谊,体会音乐的魅力。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诵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伯牙鼓琴评课
曾经听过王老师执教的人教版的《伯牙绝弦》,昨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伯牙鼓琴》。
两篇文章题目和内容都有改动,其表达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人教版的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
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重视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
部编版的《伯牙鼓琴》这节课王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
首先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出节奏、读得入理,读出韵味,这样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对文章进行思考、领悟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水到渠成。
并能体会伯牙和锺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课堂中对想象拓展安排得比较好。
王老师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比如清风徐徐、杨柳依依、皑皑白雪、汩汩流水)出示拓展练习后学生就能很顺利的代入: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杨柳,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新教材要求的落实课后阅读和拓展教学都能顺利达成。
最后感谢王老师为我们年青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