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统水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18 MB
- 文档页数:61
SWMM模型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的应用采用SWMM模型对研究区内雨水管网进行系统概化研究,分别在现状和规划下垫面条件下,模拟了不同暴雨重现期下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对模拟结果中低于设计标准的雨水管道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反复模拟校核,确保所有雨水管网满足设计重现期要求。
结合城市地形,利用不同暴雨重现期长历时雨型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模拟分析,提出超标暴雨的应对措施,为合理制定排水防涝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供其他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参考。
标签:SWMM模型;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内涝评估【文献标志码】A1、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下垫面硬质化越来越严重,加上极端气候的出现,城市内涝灾害事件频频发生,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城市内涝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不够重视,排水管道建设标准过低,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简单化,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在排水管网规划设计中,一般仍采用传统的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该计算方法在计算管道非压力均匀流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方面难以根据降雨过程线计算管道流量过程,另一方面当管道处于超载状态(即压力流)或受水体水位顶托时,不能应用于管道流量计算。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采用數学模型模拟降雨过程,把排水管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并用数学模型对雨水管网进行系统规划管理。
因此,利用模型对城市暴雨径流进行模拟研究,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未来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对研究区内排水管网排水能力进行模拟评估,在不同暴雨重现期下对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进行能力评估,模拟分析研究区内两条主要排水河道连通的必要性,旨在为研究区制定排水防涝规划方案提供技术参考。
2、SWMM模型简介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是由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开发,免费向公众发布的一个动态降雨一径流水文水力模型,主要用于城市区域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的单一事件或连续事件模拟。
InfoworksICM模型在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InfoworksICM模型在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仅仅依靠经验和简化计算,往往难以准确地评估系统的性能和响应能力。
InfoworksICM模型作为一种先进的集成城市水循环模拟软件,能够在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InfoworksICM模型的原理、功能和应用,并以某市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
1. 引言市政污水管网工程设计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污水的收集和排放。
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排水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以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InfoworksICM模型的原理和功能InfoworksICM模型是由英国墨尔本大学开发的一种综合性城市水循环模拟软件。
该模型结合了水文循环、污染传输和水力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城市水循环系统进行全面的建模和分析。
其核心原理包括动态水力学方程、传输方程和反应方程等,能够准确地反映系统的水力性能和水质变化。
InfoworksICM模型具有以下主要功能:2.1 水流模拟功能InfoworksICM模型可以模拟城市污水管网中的水流情况,包括水位、流速和流量等参数。
通过对网络拓扑结构、管道属性和边界条件等进行建模,可以计算出水流的具体情况,进而评估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2.2 污染传输模拟功能InfoworksICM模型还可以模拟污染物在城市污水管网中的传输过程。
通过设定入水口的污染物浓度和管道的排放量等参数,可以仿真分析系统中的污染物扩散和削弱情况,为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2.3 优化设计功能InfoworksICM模型还提供了优化设计功能,通过对城市污水管网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处置能力。
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是一款用于模拟雨水径流、排水系统和水质处理的开源软件。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SWMM建模案例和所需数据的概述:案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模拟1. 模型设置:- 研究区域:一个小型城市街区,包括住宅、商业和公园区域。
- 目标:评估现有排水系统的性能,预测暴雨事件下的积水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2. 数据需求:- 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或等高线图,用于定义地形和坡度。
- 气象数据:历史降雨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用于模拟不同降雨事件。
- 地块信息:地块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如住宅、商业、绿地等)、不透水面积比例和初始土壤湿度。
- 管网数据:排水管道的尺寸、长度、坡度、材料和连接关系,以及泵站、溢流井等设施的位置和参数。
- 污染源数据:如果进行水质模拟,需要知道非点源污染负荷(如氮、磷等)的排放位置和强度。
3. 模型构建步骤:- 使用地形数据划分汇水区(Subcatchment),每个汇水区对应一个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
- 根据地块信息为每个汇水区分配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透水面积比例。
- 建立排水网络模型,包括管道、泵站、溢流井等设施,并根据管网数据设定其属性。
- 如果进行水质模拟,将非点源污染负荷添加到相应的汇水区。
- 设置模拟参数,如模拟时间步长、最小和最大降雨强度、初始条件等。
- 输入气象数据,选择要模拟的降雨事件。
4. 模型运行和结果分析:- 运行SWMM模型,模拟选定的降雨事件。
- 分析模拟结果,包括:- 雨水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 管网中的水流情况和积水位置- 溢流井的溢流频率和溢流量- 排水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如果进行了水质模拟,还包括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去除效果5. 改进措施和优化建议:- 根据模拟结果,识别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如积水区域、溢流频繁的井点等。
- 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雨水蓄水设施、扩大管道直径、改变管道布局等。
Info-works ICM模型在排水防涝规划决策制定中的应用摘要:以Info-wroks ICM软件为模拟平台,对某排水分区现状排水系统进行了模拟。
根据模拟结果,分别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现状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不同降雨强度及外河水位下城区积水/内涝原因及相应情况。
并针对现状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改造策略。
关键词:Info works ICM模型;排水防涝规划;决策制定;应用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推进,城市水文环境恶化,城市地表径流系数普遍提高,不透水地块面积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加,城市内河调蓄能力下降,城市排水系统负荷增加,引发城市产生严重的内涝问题。
当下,洪水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已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制约因素。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版)局部修订版中提出,当涉及范围的汇水区超过2平方公里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也提出了雨洪精确化管理的要求。
上述要求的实现,需要利用模型软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
因此,利用水文模型对排水防涝规划决策制定进行辅助分析,是今后完善雨洪管理体系的一种趋势。
InfoWorks ICM(Intergrated Catchment Management)模型软件作为一个动态的降雨-径流模拟模型,能够在某一单一降雨事件下对城市雨洪系统的雨型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在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普查的基础上,Infoworks ICM可以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力进行评估,并且直观的反映城市内部积水及内涝情况。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评估现状及规划后城区径流特征及符合系统负荷情况,从而指导城市雨洪系统的规划与改造,同时也为其他城镇开展模型构建工作及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决策的制定提供技术参考。
works ICM模型软件介绍Infoworks ICM软件在排水防涝规划的应用中,主要涉及应用三个功能模型板块,分别为排水管网系统水力模型、河道系统水力模型、二维城市/流域洪涝淹没模型。
市政排水管网水动力模型分析与设计优化摘要:利用Infoworks ICM排水管网一、二维耦合模拟软件对项目区的降雨径流、排水管网汇流、地表漫流情况进行模拟,在和100年一遇24小时两种降雨情景下,分析项目区雨水管网在5年一遇3小时短历时强降雨下的排水能力,评估项目区在100年一遇24小时长历时降雨下的内涝风险,进而对项目区排水管网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Infoworks; 管网排水;内涝风险;设计优化近年来,模型软件在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和评估优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较于美国环保署开发的开源软件SWMM,商业软件Infoworks ICM具有界面操作简单,数据导入与处理方便,可以模拟溢流洪水在地表二维空间的物理运动过程和地表径流与雨水排水管网间的流量和动量交互等优点。
本文以武汉某一项目区为例,阐述Infoworks在排水管网分析和设计优化过程。
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区毗邻长江,总用地面积2.9平方公里。
现状地形为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
汉口长江常水位(吴淞高程)为22.7m,最高水位发生在1954年的暴雨事件中,水位高达29.73m,设防水位为25m。
西侧解放大道为区域低侧,高程在23.0~23.8m,东侧沿江大道设有防洪堤,地势相对较高,高程为27~27.8m。
排水分区划分与分析项目区被黄孝河系统和黄浦路系统划分为2个排水分区。
上排水分区位于黄孝河排水系统的上游,高于黄孝河系统其它部分约2m。
雨水重力自流到下游解放大道北侧,暴雨期经后湖泵站抽排至府河。
整个黄孝河系统总汇水面积为5140ha,受纳水体为府河。
下排水分区总汇水面积为140ha,地势北高南低,与南侧永清汇水区相连,构成黄浦路子系统。
非汛期同永清片区雨水经黄浦路泵站抽排出长江,非汛期自排。
黄浦泵站汇水面积约为300ha,受纳水体为长江。
黄浦路泵站规划总排水能力增加至32m3/s,对下排水分区预留的抽排能力为17m3/s。
模型构建与参数选取设计暴雨强度和雨型项目区内涝防治重现期为100年,雨水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为3~5年,因此,本文降雨情景采用P=5年3小时短历时和P=100年24小时长历时两种模式。
水动力学城市内涝模型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被人们开发和建设,城市内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水动力学城市内涝模型”。
一、什么是“水动力学城市内涝模型”“水动力学城市内涝模型”是一种运用水动力学原理建立的城市排水网络演化过程预测模型。
该模型通过对城市道路网络、排水设施、地形地貌、气象因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城市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内涝情况,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模型构建过程1. 收集数据:收集城市道路网络、排水设施、地形地貌、气象站点等数据,建立数据库。
2. 理清逻辑:根据水动力学原理,理清逻辑,确定模型的基本框架。
3. 编写模型:将逻辑转化为计算代码,编写模型。
4. 验证模型:利用历史暴雨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不断修正改进模型。
5. 应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相应措施的调整。
三、模型应用价值“水动力学城市内涝模型”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1. 预测城市内涝情况,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 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事件。
4. 为居民提供服务,减少内涝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水动力学城市内涝模型”无疑是城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一大创新。
它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者更科学地规划城市,帮助城市管理者及时做出决策,预防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模型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
BIM技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法。
它不仅可以实现建筑设计的三维模型,还可以在模型中嵌入各种建筑设备、管道、电缆等信息,实现建筑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协同设计。
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BIM技术可以将供水管道、排水管道、水泵、水箱等设备嵌入到建筑模型中,并实现这些设备与建筑结构的协同设计。
1. 三维模型展示BIM技术可以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设备等元素设计为三维模型,实现直观展示和分析。
设计师可以通过BIM模型清晰地了解管道走向、设备位置和布置情况,方便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并进行调整。
2. 协同设计BIM技术可实现多个设计专业的协同设计,设计师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对建筑结构、给水排水设备进行设计和调整。
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模型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各专业设计之间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3. 设备参数管理通过BIM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建筑给水排水设备的技术参数、供应商信息等数据嵌入到建筑模型中进行管理。
这样可以方便设计师查找设备信息、进行设备替换以及进行技术参数分析等操作。
4. 碰撞检测BIM技术可以对建筑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发现设计中的冲突和矛盾。
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碰撞检测发现管道与结构、设备之间的冲突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在施工中出现问题。
以某大型建筑项目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为例,该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和管理。
设计团队通过BIM软件建立了项目的三维模型,并在其中嵌入了给水排水设备的信息和管道走向。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通过BIM模型实现对管道的布置、气泡点的设置以及设备的调整。
在协同设计方面,结构、电气等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在BIM模型上进行交叉检查和冲突解决,保证各专业设计的协同性。
BIM模型中还包含了供水管道的水力计算,排水管道的坡度设置等工程参数,方便设计人员对工程的参数进行优化和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BIM模型为施工方提供了直观的施工图纸和设备参数信息,减少了施工现场的误差和漏项,提高了施工效率。
BIM技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建筑行业也逐渐开始采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
BIM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建筑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BIM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工程设计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提升。
本文将探讨BIM 技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发展趋势。
1. 模型构建:BIM技术可以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进行数字化模拟和可视化展示。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BIM软件对管道、水泵、阀门等设备进行精确的布置和连接,实现工程设计的细致化和精确化。
2. 冲突检测: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中常常存在管道交叉、设备碰撞等问题,通过BIM技术可以进行模型的碰撞检测,发现设计中的冲突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和纠纷。
3. 管网分析: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管网进行水力分析、流量计算等工作,帮助设计人员优化管网布局、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确保水力平衡和安全运行。
4. 施工管理:BIM模型可以作为施工管理的基础数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施工进度、安全管理、材料运输等方面的可视化管理与监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
5. 运维管理:基于BIM模型的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监测、维护、维修等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能耗和维护成本。
1. 提高设计精度:BIM技术能够精确地模拟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避免了传统二维图纸设计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和误差累积问题,提高了设计精度和可靠性。
2. 信息共享与协作: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协作,BIM技术能够实现不同专业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提高了设计团队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协作效果。
3. 设计优化:通过BIM技术的水力分析和模拟,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快速找到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性能。
InfoWorks ICM在南宁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8-19T11:59:43.873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4月(上)第10期作者:赖成超[导读] 为优化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和流域水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采用InfoWorks ICM水力模型软件,建立排水管网模型。
赖成超(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30)摘要:为优化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和流域水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采用InfoWorks ICM水力模型软件,建立排水管网模型。
在利用研究流域排水管网关键节点的连续水量监测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校核与验证之后,运用模型对排水管网系统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估。
关键词:海绵城市;InfoWorks ICM;排水管网模型;0 引言南宁市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而竹排江流域位于南宁市邕江以北建成区的中轴线上,既是南宁市多年城市建设成果呈现的窗口,也是城市运行维护等管理矛盾最集中的部位。
竹排江流域面积约117 Km2,干流为竹排江,主要支流包括沙江河、那考河、七一总渠、凤岭冲沟、南湖及青秀湖支流等,主河道长约35.9 Km,水质指标全部低于地表水Ⅳ类标准,大部分为劣Ⅴ类水体,呈轻微黑臭状态,外源污染已经远远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流域内常住人口约629 611人,流动人口约198 623人。
流域内共建设有污水处理厂2座,市政排水管道约816.5 Km,其中污水管约258 Km,雨水管约386 Km,合流管约172 Km,管网密度约6.86 Km/Km2,远低于国内成熟建成区的管网密度(一般为14~15 Km/Km2)。
而在已实施截污工程的合流制排水区域,截流倍数只有1.3,管道设计容量较小,合流排水口平均年溢流频率达到50~60次/年,溢流的频率高,溢流污水量大,对竹排江的水环境容量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基于竹排江流域水体污染的严重性、成因的复杂性、治理的紧迫性,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长效治理技术路线,为竹排江流域水质改善提供方向性的技术路线。
数学模型在城市排水规划中应用的相关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快,城市的排水规划需要不断扩展,城市的排水规划包括雨水以及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多使得城市原有的排水规划不能适应城市日益增多的排水范围,为了使排水计算更加准确,需要对原有的设计规划进行创新与完善,经过研究发现数学模型在城市排水规划中应用的范围很广,可以有效的缓解排水压力。
下面我们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系统分析了数学模型的应用流程、面临的问题以及应用方法。
标签:数学模型;城市;排水规划;应用;问题在城市的排水规划中,排水系统主要是用于抵抗大自然中的暴雨灾害,这些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中的重要设施,使其免遭破坏,也可以保障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可以更加方便舒适。
我国在建设城市时,排水规划一直引用的是国外经验,其实并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与城市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快,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越来越多,对设施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而原来的排水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排水的需求,经过研究发现,数学模型可以使城市排水系统更加完善,数学模型可以弥补城市排水规划的不足,下面我们以雨水系统为例,分析下数学模型在城市雨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流程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
1 数学模型在城市雨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流程经过研究发现,数学模型的应用不但可以改善城市雨水系统规划的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城市雨水规划系统的安全性,为了使数学模型可以更好的为城市排水规划提供便利,我国市政排水规划研究小组,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积累了很多国外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排水的经验,并且结合我国部分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技术水平,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数学模型应用在雨水排水系统的流程。
首先,应用数学模型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我国的城市经济与气候差异很大,南方北方的降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降雨情况,采用的数学模型方法也各不相同。
其次还要明确研究的范围有多广,笼统的分析,必然使得计算的结果不够精确,影响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在确定范围的时候可以根据研究对象与雨水系统的影响关系来判断。
排水系统中的水力计算模拟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了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其中,排水系统的建设尤为重要。
排水系统是保障城市防汛和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排水系统中水力计算模拟的研究十分关键。
本文将介绍排水系统中的水力计算模拟研究,包括其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排水系统中水力计算模拟研究的意义排水系统中的水力计算模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流在管道内的运动规律和水力学现象,为排水系统的设计、修建和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水力计算模拟,我们可以了解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水流量、水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同时,研究水力学现象的规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质。
二、排水系统中水力计算模拟的方法在排水系统中,液体流动的规律和性质可以用水力学来描述。
水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运动和受力的学科,它提供了许多用于模拟和计算排水系统中液体流动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水力计算模拟方法。
1. 数值计算方法数值计算方法是一种将差分和积分等数学工具用于模拟流体运动的方法。
它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快速模拟出液体在管道中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有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差分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复杂的管道系统中的液体流动情况,为排水系统中的管道设计和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2. 标准模型标准模型是一种经过测试和验证的模型。
它可以模拟出一些特定的流体运动情况,如阻力、流速、水位和流量等。
在排水系统设计阶段,可以利用标准模型对液体的流动情况进行实验和验证,以确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标准模型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排水系统的设计成本和风险。
3. 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一种欧拉方程实验,通过将液体注入到实验管道中,并对管道内液体的流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研究其流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物理实验是一种最直观的方法,可以直观地看到液体流动情况,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改进点。
污水管网运营管理中InfoWorks ICM模型运用分析摘要:对于泵站、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在运营管理期间存在的各类问题来说,积极采用Infoworks ICM模型可以充分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价值和可信度,而且可以对污水管网运行负荷、淤积和污水漫溢等风险展开有效模拟,进而研究整体污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污水管网运营管理;模型;应用引言:Infoworks ICM模型主要起源于英国地区,其是由Wallingford软件公司所设计研发的一种排水模型,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单独化模拟引擎内将城市排水管网、河道等一维水力模型砼二维洪涝淹没模型、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系统模型、洪水风险评估等进一步结合的软件。
1、模型构建1.1 Infoworks ICM模型Infoworks ICM可以在根本上实现城市各类排水管网系统与河道模型的有效衔接,进而对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与地表受纳水体两者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加以模拟,该软件模型往往在城市排水系统现状评估工作中获得广泛应用,并在改造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等层次上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价值。
Infoworks ICM排水模型通常涉及到水力模型、水文模型和综合模型三大种类,水文模型指的是对降雨汇流过程加以模拟;水力模型可以模拟坡面、雨污水管网中流量、流速等关键要素的变化幅度与趋势;综合模型体现为水力与水文模型的有效结合,其通常运用于雨污水中污染物排放及传输规律模拟运用等领域当中。
1.2污水管网模型构建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泵站等设施作为关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内排水体制呈现为雨污分流制,污水管径约为DN300-1200mm左右,整体长度33.21km。
因研究范围内地形变化幅度比较明显,污水需要在泵站的支持下方可排入污水处理厂。
在此期间,研究区域内的1#和2#泵站均为其他部门管理与控制,其不具备相应的管网与泵站数据,所以需要将该范围内的水量按照点源输入的模式加以概括化处理。
从整体视角来看,Infoworks ICM在实践应用期间可以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在污水管道中的具体水力状况予以进一步模拟,帮助相关人员了解并预测雨污混接对污水系统产生的影响,不但可以对现状加以评估或确保污水管道设计规划满足水力负荷标准,还可以为污水系统泵站的稳定运营、科学管理提供更多保障与支持,进一步将运营成本消耗量降低至最小化。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不同精度尺度水力模型的资料收集精度附表A・1资料收集详细级别附表A-2不同精度尺度模型下典型资料收集的详细程度推荐表表7.3.1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模型主要应用软件对比表7.3.2城市排水处理系统模型应用软件案例应用3模型运行维护8.1一般规定8.1.1明确了城市排水系统数字模型建设关于更新维护的要求。
充分考虑城市排水系统数字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8.1.3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GB/T36626、《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服务要求》GB/T28827.4、《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6部分:应用系统服务要求》GB/T28827.6等相关要求,对城市排水系统数字模型进行运行维护管理。
8.2运行维护8.2.2模型管理部门应对模型数据库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8.2.3模型构建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当排水系统发生变化时(结构性改变或功能性改变),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其数据库,方便模型的后续使用。
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fT51187的有关规定,模型数据的更新周期不应超过1年。
4安全保障9.0.1明确了城市排水系统数字模型建设关于安全性的要求。
城市排水系统数字模型建设和应用中涉及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存储、交换和共享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安全要求。
9.0.2城市排水系统数字模型系统安全应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耍求》GB/T20271、《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GB/T37971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等国家标准执行。
56城市排水管网GIS 系统的建模研究与应用翟林鹏1,李 彬2(1.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2.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排水管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因此,排水管网的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开发基于GIS 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在排水管网信息收集齐全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模拟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市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也能为今后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以徐州市主城区排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开发了基于ArcGIS 的C/S 和B/S 混合模式管理系统,建立排水管网数学模型,结合SWMM 软件,实现了检查井的溢流模拟。
关键词:城市排水管网;管网模型;ArcGIS ;溢流模拟中图分类号:TU9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839(2019)02-0056-03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the modeling of a urban drainage pipe network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ZHAI Linpeng 1,LI Bin 2(1. Rural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9,Jiangsu ;2. School of Hydraulic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0,Jiangsu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cale of urban drainage network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Because of that the management mode of drainage pipe network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Develo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s on GIS and carrying out relevant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complete data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but als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future urban planning. The drainage network of the main urban area of Xuzhou was taken as a research object, the C/S and B/S mod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ArcGIS was develope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drainage pipe network was built. The overflow simulation of inspection wells was realized combined with SWMM software.Key words:urban drainage pipe network;pipe network model;ArcGIS;overflow simulation收稿日期:2018-11-27作者简介:翟林鹏(1991—)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工作。
Bentley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BIM应用前景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给排水从始至终贯穿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古时大禹治水到如今南水北调等等,无一不体现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给排水解决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以及未来工程技术的要求,随着国内外建筑行业对于BIM应用的全面协同发展,给排水即将迎来新的行业升级,全新的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将更加智能化,更加精确的设计、模拟、分析市政给排水真实的情况,帮助用户管理给排水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
给排水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以建立和管理给排水基础设施生命周期为中心。
构建、设计和运营用于提供饮用水的原水输送、处理和配送系统,或用于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径流进行处理的排水系统。
集规划、设计、建模和分析网络为一体的解决方案将给用户建造更加出色的输配水系统;解决方案还将搭载运营建模、GIS、资产性能和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等各种功能,为用户提供漏损管理、能耗管理、资产维护、投资优先级等预测分析,帮助用户管理整个城市给排水生命周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新的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BIM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解决方案无法避免的缺漏,极大的扩展了其解决范围,让高新技术融入其中,使给排水生命周期更趋于智能化、系统化,同时顺应国家对建筑行业发展和改革的大趋势。
Bentley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海思德(Haestad)是美国目前从事水资源与给排水工程专业软件开发研究最大的专业团队。
海思德创立于 1979 年。
其全球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克州的 Watertown 市。
经过将近 30 年的努力,海思德已经拥有 130 000 多个用户,遍布 170 个国家,用户既有大型自来水公司和政府机构,也有小型的市政咨询公司。
它专注于提供市政给排水及水利、水文专业模型软件、服务、教育、培训及专业图书等服务。
2004年8月,Haestad并入世界领先的建筑、工程和运营(AEC)软件开发商Bentley 系统公司,为水资源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给排水BIM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