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学院:国际法学院班级:金融法1141 学号1120377101 姓名:夏雪凌序号:98浅析哭嫁及哭嫁歌——以仡佬族和土家族为例摘要:哭嫁,是指出嫁的姑娘在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哭嫁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哭嫁就形成了不同的形式,从而民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也让他们的音乐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
哭嫁歌以哭诉的形式为主,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感情,还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土家族仡佬族哭嫁歌风俗习惯哭嫁,是指出嫁的姑娘在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哭嫁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它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但是,今天婚姻自由了,但还是存在着哭嫁,不过这已经变成了一种仪式,是一种传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
而出嫁的女子哭嫁时,需要唱“哭嫁歌”。
“哭嫁歌”是一种习俗民歌。
“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
但它最早出现的文字根据,见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中:“十姊妹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
另外,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
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
”从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哭嫁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只是名称不叫“哭嫁歌”,而称为“十姊妹歌”。
[1]“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是在今天存在哭嫁这一习俗和“哭嫁歌”这一习俗民歌的民族并不是很多,不过就我所知土家族和仡佬族中还流传着这种古老的习俗和有趣的歌曲。
一、仡佬族的哭嫁和哭嫁歌(一)哭嫁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陇东道情皮影的前世今生摘要:陇东皮影艺术是陇源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它有浓郁的地方民间特色。
陇东地区的皮影戏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源于道教的环县道情皮影更是名传国内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
陇东庆阳的皮影制作工艺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造型特点,显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陇东道情皮影甘肃环县文化环县道情皮影戏,又名陇东道情,流行于甘肃东部的庆阳环县及其周边地区。
当地人称之为皮影戏“小戏”,本地人将由人装扮演唱的秦腔称为“大戏”,将用影人表演的道情皮影戏称为戏等,是现存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环县道情皮影戏也逐渐进入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了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
本文对陇东道情皮影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
一、前世——历史渊源陇东道情是从道观中的道教音乐演变而来,故考察陇东道情的由来,当从道教开始述说。
道教是从原始巫教中脱胎出来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将夏商周以来的巫史文化、神仙方术、民俗信仰、神话传说综合起来,吸收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学派之所长,形成多层次的宗教体系和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其中,音乐成为表达宗教信仰,宣传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
道情渊源于古代道观音乐,它原是道士传经布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后来发展成为抒情、叙事的民间说唱。
它是在道教宣传教理教义的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元代燕南芝庵指出“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
”明代朱权说“道家所唱者,……慨感古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
”可见道情是道教世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道教是道情产生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新编《环县志》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一节中说:“环县道情源于渔鼓道情,约于清初传入本县。
清末至民国时,经民间艺人长期艺术实践,使其不断发展提高,自成一家,形成了今日之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道情剧种。
”为什么称作“渔鼓道情”呢?因为渔鼓和简板为道情象征性乐器。
民族音乐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2、谈新时代民族音乐继承与发扬3、当代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与出路4、民族音乐表演中京剧元素的实际运用5、多元文化下的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全文总字数:16197 字篇一: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课题。
从多方面进行实例阐述,探究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用发挥首因效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整合课程资源的途径,帮助学生在音乐文化中强化审美感受;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民族音乐风格;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气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接纳、尊重、理解并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课题。
一、发挥首因效应,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重要的内在精神力量,一旦形成,便会吸引人们参与到某种活动中。
因此,作为民族音乐的第一节课,发挥首因效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首因效应,即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例如在课前PPT呈现《我是歌手》字样,接着用吉克隽逸的一首《阿杰鲁》(彝语不要怕的意思),吸引学生注意。
虽然这是一首用彝语演唱的民谣,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欣赏这动人心弦的旋律。
在教授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时,我随着音乐做一个四拍子的律动。
中国民族音乐特点论文音乐特征论文摘要:本文所述只是民族音乐的皮毛,音乐的各个领域更是博大精深,要想学会欣赏民族音乐任重而道远,需继续学习各方面知识,了解多方面技巧,常出去采风,多听多看,才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同时各个民族又都有着自己本民族、本国家不同的音乐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富有极强的地域性和风俗性,民族音乐以它特殊的优越形象及特点展示了自己的理想空间。
我们在欣赏音乐乐曲的过程中,也不难感到由于不同的地域风俗人情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风格。
那么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什么会这么丰富多彩呢?中国是一个既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各个民族的传统风俗各不相同的国家,又是一个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的国度。
下面笔者就按民歌与民乐两个大类,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及特性。
一、民歌的由来民歌是怎么来的?民歌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由劳动大众在日常的劳作过程中口口相传、口耳相传而形成的,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歌一个很大的特点。
比如,人们谈到的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体裁中的一首具有典型信天游风格的陕西歌曲——《脚夫调》,它就是赶脚人在长期的赶脚过程中,为了排解寂寞、缓解思念家人的心情,从而你传唱给我、我传唱给你听的一首信天游体裁的歌曲,歌曲表达了脚夫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奈。
但是当初创作或唱这首歌曲的人未必就会写词谱曲,歌曲的随意性极强,也许这个人唱的歌词与曲调是一个调而那个人唱的歌词与曲调就是另一个调,两人的词曲风格虽然差异,但表现的思想精髓是一样的。
这就体现了民歌的随意性。
当然,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在与国际接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没有这种职业的人。
这首歌曲现在已经被中国一个民族歌唱家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唱,可见它存在的价值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之高。
二、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号子体现的是一领众合的团结精神,其中有打夯号子、插秧号子,最受广大群众喜欢的是船工号子,当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在长江、黄河上已经没有了那些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船工,但这样的民族音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已经根深蒂固于文化之中,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政治色彩、音乐色彩。
蒙古民族音乐论文第一篇:蒙古民族音乐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民族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其中特有的音乐风俗文化。
关键词:蒙古节日长调短调舞蹈乐器“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
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尤其表现在本民族的宴会,庆祝节日上,那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
他们唱古老的民歌,聊聊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那达慕、白节、马奶节、燃灯节等等。
当然在这些节日上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以下为蒙古族主要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介绍。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音乐鉴赏论文——浅谈我国民族音乐浅谈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上了音乐鉴赏课后,使我了解了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领略了中外名曲。
让我对音乐有了再一次的认识。
在这一段学习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
让我从中感到受益匪浅。
现在就来说说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底蕴之丰富令世人瞩目。
民族音乐艺术这朵奇葩就根植于这片厚重的沃土之上~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个种类,它们是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和器乐曲。
其中说唱艺术的传统性质,歌舞题材和体裁的民族特色;多声腔的戏曲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就是器乐曲,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孔子美学提倡的“中庸淡和之道”致使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相对的单一性,甚至被音乐理论家称为单音体制,尽管这样,作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求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还是为国人挣了脸面:曾被做为世界经典的二十七首名曲之一,被美国人发送到太空,具体后话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确实给我们后人带来了至上的荣誉。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下面就来说说《二泉映月》、音乐开始,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
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民族音乐鉴赏一、如何欣赏民族音乐本学年,我选了《音乐鉴赏》课,通过学习和了解,提高了我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知道了我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单是古琴曲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种琴曲和谱曲集载有六百多种,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乐曲,由此我就略见一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器乐尽管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仍然创作出大量的民族器乐曲,那么对于这浩如烟海的民族器乐作品,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呢?如何正确的去领会其音乐含义呢?民族器乐曲的含义: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包括我国各兄弟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统称为民族乐曲。
民族音乐不仅在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国外同样生根开花。
这说明: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
民族乐器的类型:一般而言,民族乐器可分为四大类:即吹管乐器(笛、管、笙、唢呐、葫芦丝巴鸟等)拉弦乐器(包括皮膜类的京胡、工胡、高胡、坠琴、板面类的板胡、椰胡等)弹拨乐器(琵琶、柳琴、三弦、古琴等新疆的东不拉、大鼓、卡龙、藏族的扎木聂等扬琴也可算作此类)打击器乐(属于鼓类的堂鼓、大鼓、手鼓、象脚鼓等)属于罗类的有大锣、小锣、汤锣、云锣、八音锣马锣等,属于钹类的有大钹、小钹、四钹、简钹等,这是根据乐器的形制和特点而划分的类别。
民族器乐的主要乐种:1、吹打乐:包括管乐合奏、粗吹锣鼓(如浙锣鼓、潮洲大锣鼓、苏南十番鼓等)锣鼓(如陕西鼓乐苏南吹打、常德丝弦等)这类乐曲的特点是由管乐、弦乐、打击乐合奏的曲。
2、丝竹乐:(如福建南音、江南丝竹、广东小调、河南曲子、板头曲、二人台牌子曲、白沙细乐等均属此类)这是乐曲的特点是弦乐,管乐合奏的乐曲。
3、鼓吹乐:它是以管子、唢呐、管笛子为主奏的乐曲(如山月鼓吹乐、辽宁鼓吹乐等)4、弦索乐:是拉弦乐器合奏的(如弦索十三套、中州古乐等)。
5、锣鼓音乐(如四川闹年锣鼓、板头锣鼓、舞蹈锣鼓等)。
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1、独奏:如古琴独奏《潇湘水云》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等。
对民族音乐的鉴赏与心得作文《我与民族音乐的奇妙邂逅》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我对民族音乐的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民族音乐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宝藏!有一次,我去参加了一个民族音乐会,哇塞,那场面,简直让我惊呆了!一走进会场,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音乐世界。
舞台上的音乐家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有二胡、古筝、笛子等等。
音乐声响起,那优美的旋律就像一阵春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哎呀,那感觉真是太美妙啦!
我记得有一首曲子,那悠扬的笛声就好像把我带到了辽阔的草原上,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骏马在奔腾,天空那么蓝,白云那么白,我都忍不住想在草原上奔跑起来啦!这音乐不就跟我们画画一样嘛,用音符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还有一次,我和爷爷一起听民族音乐。
爷爷一边听一边给我讲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我听得可入迷啦!爷爷说,这些民族音乐可是我们国家的宝贝呀,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
我就想,那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呀,不能让这么好听的音乐消失了呀!
民族音乐真的好有趣呀!它不像流行音乐那么时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我觉得呀,我们都应该多听听民族音乐,去感受它的美,去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呀!你们说是不是呢?。
关于民族音乐的论文民族音乐鉴赏论文关于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以“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视角,探讨多民族环境下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认为优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应以注入课程的方式引入课堂,使其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以传承求发展,化危机为契机,为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多民族环境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音乐教育的国家,但事实上并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当前形势下,面对我国音乐教育“重西方,轻传统”的现状反思,伴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事业,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的倡导,使得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无论是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对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
一、视线:政策推动实践,理念推动发展1.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状况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可以肯定此举必将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实行,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民族音乐毕业论文民族音乐是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荣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和谐发展壮大的保障,更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民族音乐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民族音乐毕业论文篇1论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传承摘要:在中国艺术画卷中,传统民族音乐这颗璀璨的明珠跃然画卷之上,它经过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洗礼,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矫健地走到了今天。
回顾它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宁静、恢宏、深邃与广袤。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民族民间乐器200余种;曲艺200多种,戏曲约有300多个剧种。
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滋养中国优秀文化的丝丝甘泉,更是中国走向繁荣的文化素质保障,因此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代代传承下去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需要,也是把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推向灿烂辉煌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现状传承一、民族音乐的释义和特征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来说,指的是各个民族的音乐。
狭义来说,是指根植于某个民族的,具有该民族音乐特征的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属于人类艺术史上最美、最具有灵魂、最富有生活内涵和最具有民族特性的音乐文化艺术范畴。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中国各民族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种种音乐,包括中国民族声乐、器乐、民歌、戏曲等。
中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来源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从没有间断过。
而其他诸如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都出现过断层。
中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民族音乐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音乐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品种和经验。
二,我国具有众多的民族。
中国的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俗、文化,所以其音乐也精彩纷呈。
浅谈蒙古族音乐特色论文浅谈蒙古族音乐特色论文【摘要】:^p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歌曲特色纷呈,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游牧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听起来让人荡气回肠,在曲调上以长调为主,惨杂着短调,它热情活泼,又深情豪迈。
在质朴的歌词中广泛的反映了蒙古族广阔的生活场景,大多歌词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豁达的风情与胸襟,同时很多都掺杂着蒙族人细腻的内心情感。
很多歌曲传达孤独的意蕴和感受,让人感受到幽怨与孤独。
【关键词】:^p :蒙古族曲调质朴孤独一、悠长的曲调蒙古族的祖先长时间游牧在我国辽阔幅员的北部,那里地广人稀,水草丰茂,蒙族的祖先,与游荡的白云和广阔的蓝天下为伴,伴随着激荡的游牧岁月,因此在性格上养成了粗暴、豪爽、深沉的个性,这些也许也养育了蒙族民歌悠长。
他们常用短小的字句融入音乐,字少腔多,高亢悠扬,听起来仿佛可以想象先民们,如何在近处呼唤远方的牛羊。
虽是短小的字句,却有着悠长的拖音,如悠长的狼嚎,但却充满着音乐的质感。
歌曲舒缓,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接,盘旋直上,旋律大起大伏,音域也相当的宽广。
悠长的.曲调,伴随着起伏的旋律被歌唱出来,就像蒙族人的性格一样,具有辽阔、豪迈、粗暴的草原民歌特色。
在锡林格勒的长调民歌中,孕育着声音嘹亮悠长的表现形式,《小黄马》、《走马》是当地的流行的长调,呼伦贝尔流行着热情奔放的《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充分显示着悠长的曲调。
当然,与悠长曲调相对,在蒙古族歌曲中也存在一些短调,多分部在半农半牧地区,但悠长的长调是其主要的形式。
二、质朴的民情歌词在蒙古族的歌曲中,涉略到当地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活场景,具有史诗般的记录价值。
在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对歌曲都有着独特的热爱,他们尊重唱歌的人,给唱歌的热特别的荣誉。
在漫长的演唱当中,蒙人留下了丰富的歌曲,它们是蒙族人的历史,蒙族人的诗与歌。
名族音乐赏析论文民族音乐特点与风格分析-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摘要】民族音乐是在特定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对民族生产生活的艺术化写照。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音乐是管窥毛南族人风俗民情的主要窗口,它折射出历代毛南族人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
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毛南族音乐所显露出的鲜明特点和风格,洋溢着别致的美学内涵。
于一定程度上而言,明确毛南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是在剖析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毛南族;民歌音乐;特点;风格虽然毛南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但是却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音乐不仅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毛南族文化的艺术底蕴。
毛南族音乐主要包括毛南族的民歌、乐器和舞蹈,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代表着毛南族人的审美理想和精神信仰。
以民歌为主要内容的毛南族音乐旋律性和实用性较强,这也造就了其直接抒情、朴实浪漫的音乐风格。
对毛南族音乐风格和特点的辨析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毛南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帮助毛南族音乐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实现良性传承和发展。
一、毛南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毛南族族人也酷爱歌舞,音乐已经融入他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歌传情、以歌达意已经成为毛南族的一个传统习惯。
几乎每个村寨、峒场都有若干个非常出名的歌手或歌师,这些歌手、歌师会得到他人的尊敬,用“劳者歌其事、恋者歌其情”来形容音乐在毛南族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毫不夸张。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小到聚会、大到过节,毛南族人都要唱歌,用音乐来表达其情感,而且,毛南族人在歌唱时,词曲大都随编随唱,自由灵活。
除了随编随唱的民歌之外,毛南族的音乐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固定体裁的音乐体系。
早在远古时期,毛南族人便采用古歌谣和古咒语的形式来演唱民间歌谣。
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当时的毛南族古歌谣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耕种、狩猎等生产生活状况,但更多是反映、祭祀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内容,这种古歌谣或古咒语都是口头流传,大多已经失传。
民族音乐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2、谈民族音乐民族风格与文化底蕴3、视唱练耳教学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实践4、小学音乐教学身体乐器的应用5、德育培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全文总字数:19107 字篇一: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意义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也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音乐的体验,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民族音乐在保留自身独有的特点外,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并且新颖的演唱形式。
因此,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可以使美声唱法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音乐艺术得到更高的升华。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声唱法;有机结合引言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是比较悠久的,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对于美声唱法来说,其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对气息等方面有效控制的方法,因此为了可以使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把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二者可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一、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概述(一)民族音乐概述民族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各族人民内心情感的唱法。
主要是根据人民的日常生活各种喜好,并且把它们通过戏曲,说唱民族唱法和比较通俗的唱法来进行表达。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并且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内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声乐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民族音乐都是不同的,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生活等作为民族音乐的参考。
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活动形式,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这样不断地进行融合,可以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追求完美的上进心。
(二)美声唱法概述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美声唱法是具有代表性的,而早期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来自于西欧的古典音乐。
因为西欧注重集会和教堂,所以,我国的美声音乐具有一些集会和教堂的文化。
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地域、生活和信仰,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色。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文化不仅反映着民族的生活和情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上。
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南地区,有着浓厚的民族舞蹈和音乐文化,而在东北地区,则有着独特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同样,不同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有所不同,它们受到了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还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和动力。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有大量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又与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韵味。
少数民族音乐还通过不同形式的传承和创新,充实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内涵,为中国音乐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对音乐本身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国艺术的繁荣。
在中国舞蹈、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够见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还为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藏族歌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通过对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题材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其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
一、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1. 演唱风格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因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异,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1)古典宫廷乐歌:如噶噜、朗玛谐等,具有平稳、和谐、高雅的特点,多用于宫廷宴会、庆典仪式等场合。
(2)寺院宗教咏经调:如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等,旋律优美、庄重,多用于寺院诵经、宗教仪式等。
(3)民歌系列:如山歌、情歌、劳动歌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多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劳动场景。
2. 演唱技巧藏族歌曲的演唱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色独特:藏族歌手的音色醇厚、高亢,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2)节奏感强:藏族歌曲的节奏多变,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各种节奏。
(3)音域宽广:藏族歌手的音域较广,能够轻松驾驭高音和低音。
(4)气息控制:藏族歌手在演唱过程中注重气息的控制,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二、藏族歌曲的题材与内涵藏族歌曲的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歌曲:如劳动歌、婚嫁歌、节日歌等,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
2. 反映宗教信仰的歌曲:如寺院咏经调、祈祷歌等,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3. 反映历史文化的歌曲:如英雄赞歌、历史故事歌等,传承了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4. 反映民族风情的歌曲:如民族舞蹈曲、民间故事歌等,展现了藏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藏族歌曲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1. 独特魅力(1)民族特色鲜明:藏族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独特文化。
(2)音乐风格独特: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旋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3)内涵丰富:藏族歌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2. 传承价值(1)弘扬民族文化:藏族歌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群体,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传统。
这些音乐文化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宗教、历史和民俗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本文将论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如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嗓音唱法、朝鲜族的舞蹈音乐等。
这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源自于其与民族文化的深厚渊源。
在生活和习俗中,少数民族音乐常与婚丧嫁娶、节庆喜庆等相关,融入了民族特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吸取了大量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风貌。
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音乐的传承和演奏,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得以传承和继承,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激发社会文化创新的活力,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形式逐渐失去了传承的渠道,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鼓励少数民族的音乐人才进行创新和发展,建立健全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机构,加强音乐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民族民间音乐“侗族大歌”内容摘要: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都具有其民族特征。
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
因为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
所以音乐的民族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关键词:民族特色、侗族大歌、文化精神、民间文艺正文:不知不觉,一个学期马上就完了,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熏陶,我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在没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乐,不过是吹拉弹唱罢了,当我正式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才知道我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我所理解的民族音乐也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老师的引导下和我在书上的一些了解到了各民族音乐风情,我印象最深的是侗族大歌,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了解到,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侗族大歌就是侗族歌手们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才具备了直觉和声美感,并且造成了多声模仿心理,而且在模仿的同时产生了感性活动,这正是演唱者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情反映,经过长时期的加工、选择、概括、集中而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对位,产生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歌手们感情形象,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感染力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谣艺术中最高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歌的多声部曲调,堪称为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绪论 (2)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 (2)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 (2)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其保护的迫切性……………………………(3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3)五、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途径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未来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民族音乐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对此,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应寻求少数民族音乐在未来的传承、发展以及弘扬的方向,最终推动着中华民族音乐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现状、传承、保护、发展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
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
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比如: 青海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等; 有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乐种, 如: 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 有少数民族的歌舞, 如: 朝鲜族的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 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来派尔及赛乃姆、壮族的采茶舞、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甲苏等; 有少数民族的戏曲, 如: 藏剧、白剧、壮剧、漫瀚剧(蒙古剧) 等。
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曲、乐种、歌舞、戏曲, 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 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
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我们当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这些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音乐, 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典雅优美的旋律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 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随着时间的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处于一种备受重视的核心地位。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带有时代色彩和阶级色彩的歌曲,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翻身农奴把歌唱》,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比较欠缺,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在当时处于“流行”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打开国门,各种外来流行音乐文化同时进入,给大众一定的文化冲击,造成了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所有传统音乐文化,在短时间内被边缘化。
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又被重视,很多人都提出,应该更大范围的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以及向前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再一次获得重视。
而进入20世纪以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模式的流行音乐体系,这种流行音乐和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站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阻隔,,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现在只有相对较少人会唱自己的民歌、会演具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 我想,在少数民族音乐领域这方面的发展停滞,将会导致整个中国音乐发展的滞后,难以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无法展现我们自己民族的特征。
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其保护的迫切性我国少数民族多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单一、经济落后的偏僻地区。
由于这些局限, 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很少, 其音乐文化与外界交流少, 音乐活动空间相对固定, 一般只受到代代相传的本土民族音乐的熏陶和培育。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好转, 他们的各方面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
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网络、音响等现代技术, 使他们能够感受各种现代的音乐文化。
这些外来的、色彩斑斓的现代音乐给他们的视觉、听觉很强的冲击力。
质朴的本土音乐在与现代技术制作的外来音乐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 本土音乐受到冷落。
就拿民歌来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流传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的民歌品种繁多, 数量惊人。
但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思想意识等的巨大变化和冲击, 我国民歌的生存空间受到侵占或挤压, 导致了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 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年轻人热衷于都市流行音乐, 很多民歌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
为了保护抢救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这一口头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广西、甘肃、青海三省( 区) 少数民族的民歌进行了考察, 结果不容乐观。
这些积淀了少数民族丰厚文化底蕴和拥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由于保护和抢救不及时, 优秀的民族特色音乐流失严重。
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群体, 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在2006年10月8日国家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 已经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 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门设立! 原生态唱法, 用于鼓励这些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自然形成的音乐。
这些来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手, 没有经过专业的歌唱训练, 用他们纯天然的嗓音, 唱起了蒙古族呼麦、羌族多声部等传承祖先的原始音乐。
这些散发着田野气息和草根馨香的少数民族音乐, 使久居城市的人们不仅感受到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 也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护、挖掘民间音乐的重要性、迫切性。
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了解我们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有助于鼓励我们更好地去研究、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终达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目的。
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无远弗届的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使很多人无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更无视它的价值。
让人们从无视变成有视,再变成重现,就要撕破一层层阻挡他们视线的壁障。
但是,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丢失自己的文化传承,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要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丰厚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民族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所在。
纵观中国音乐史,哪一个时代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频繁,那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就会高度发达,否则必将走向衰落,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可以预见,将来的中国音乐也必然建立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
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具备本民族自身的特点。
在目前阶段,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远比创作和改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得多。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转换、曲折向前的。
而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在没有“继承”的语境下谈“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空谈。
因此,在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时,“传统”比“改变”重要,也就是要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力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必将带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增强综合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
藏族风格歌曲走红的歌手朱哲琴,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她就这样说过,“我们希望能够保存少数民族音乐最原生态的样子,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希望我能够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然后等待它们生根、发芽。
”倘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怀,那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实现整个民族音乐的长足发展,就必须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
五、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途径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意思就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
要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以保护与开发,首先要在它们孕育的地方给予健康的扶植,并得到更广阔的土壤来滋养,以至不脱离“母体”文化而消失;还有,就是要制定有效措施,更广泛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并扩大其传播和交流的范围;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防止在实施中不予重视或有意使其“边缘化”。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呢?对此,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1、是博物馆式保存,如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保护,它包括音像、图谱、文物等等。
2、是保护性的传承,特别强调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引起大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3、是开发性的保护。
这是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我们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
4、要进行全民学习,重视教育。
要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广大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认同这些丰富多姿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在维系民族的团结、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六、结语现在, 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也逐渐被外界所了解、接受。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国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力传承,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