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 格式:ppt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30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不仅仅是轶事和年表的仓库,那么,历史就会使目前支配着我们的、关于科学的观念发生决定性的变化。
那些观念主要是从前通过学习已有的科学成就(甚至由科学家本人)获得的,因为这些成就是记载在经典著作和后来的教科书中的,而每一代新的科学工作者都是从那些著作和教科书那里学会从事本职工作的。
但是,这类书籍的目的一定是令人信服而且是适宜于教学的。
从这类书籍获得的、关于科学的概念不大可能符合科学事业的实际情况,正如从旅行指南或语文课本获得的、关于某一民族文化的印象不大可能符合那个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一样。
我的这篇论文试图指出,我们一直是被那些书从根本上引入歧途的。
本书的目的,是概述那些可能从关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出现的、很不相同的科学概念。
但是,如果继续探索和仔细研究历史资料的目的,主要是解答陈旧观念(这些陈旧观念是从科学教科书中产生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所提出来的问题,那么即使是研究历史,也是不会形成新的观念的。
例如,这些教科书往往好象暗含这样一个意思:科学的内容已经被这些著作所描述的那些观察、规律和理论无与伦比地说明了。
这类著作还差不多常常被理解为有这样的说法:科学方法仅仅是教科书的选材法,加上把那些材料同那些教科书的理论概括联系起来时所使用的逻辑推理。
结果就产生出一种对科学的性质和发展含有大量臆测的科学观。
如果科学是通用教科书中集起来的那些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体,那么,科学家就是那些努力为创立这一特殊总体而作出这种或那种贡献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成功)。
科学就变成译者注本文是托马斯· s,库NCThomas s• Ku№冫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导言,题为《赋予历史的作用》。
库恩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史教授,生于192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
他初时学理论物理学,后来研究科学史,曾在哈佛大学和加里福尼亚大学任教。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一版出版于j962年,第二版(补充版)出版于四70年。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生物技术(2)班姓名: 贺吉颖学号: 20111105384《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论著之一。
自首次出版之后仅仅三十五年,该书就售出数百万份,并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这作为一本学术性专著来说是相当不同寻常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库恩的这本论著如此受人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哲学史来理解库恩的这部论著的理论主张。
自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降,随着自然科学取得节节胜利,自然科学被当成知识的典范。
尤其是牛顿一手创立的近代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大众、学者和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大行其道。
在哲学中,科学被当成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化身,虽然唯理论和经验论就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它们都没有对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做出根本性的质疑。
康德创造性地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但批判哲学探究的是理性的限度,是为了从哲学的认识论上为牛顿力学的有限性提供辩护,而牛顿力学本身的合理性,依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节节攀升,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改造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改造哲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作为19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实证主义干脆废黜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人类知识的恰当对象仅仅是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现象,此外都是没有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实证主义在解释数学和逻辑的本性时遇到了,20世纪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主要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学革命的启发下,将有意义的知识陈述划分为可用经验方法检验的综合命题和仅仅凭借自身意义为真的分析命题,前者体现的是物理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后者则体现的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
此外的命题都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颠峰,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推向了极致,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合理性不仅得到经验和理性方法的充分保障,科学的进步性在新经验证据和观察的累积中不断得到证实,而且,科学的成功足以使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楷模。
《科学革命的结构》(选登)库恩;李宝恒【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年(卷),期】1980()3【摘要】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自1962年末在美国出版以来,首先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1970年,出版第二版,加了一个重要的“跋”。
1975年,苏联出版了俄译本。
中译本即将在我国出版。
这里选载的,是该书的第八章。
库恩原来是学理论物理学的。
1947-1950年在哈佛大学当研究生时,兴趣转向科学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科学革命”。
当科学发展中出现“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原有的理论、模式或“规范”无法解释时,就会引起科学的“危机”,最终导致“科学革命”,拋弃旧规范,提出新规范,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并引起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的科学观在西方科学界和哲学界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
库恩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在现代西方是有重要代表性的一家之言,值得我们研究。
【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科学革命;反常现象;新规范;科学家;危机状态;常规科学;科学发展;新理论;科学理论;科学观【作者】库恩;李宝恒【作者单位】普林斯顿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相关文献】1.《科学革命的结构》与科学中的女性主义革命 [J], 海伦·朗基诺2.科学持续进化的基本结构——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J], 周宇航;3.从科学革命中的哲学思维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纪念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50周年 [J], 王荣江4.2005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选登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的制备、多层次结构和性能关系与材料设计 [J], 无5.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研究视域 [J], 王昊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
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该书是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乃至科学界都引起了巨大震动,形成一股世界性研究浪潮,并开创科学哲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
本人在拜读该书之后,深受启发、颇有心得。
下面就本书的主要内容逻辑框架及本人从中所受的几点启发,具体详述如下:(一)该书主要内容逻辑知识框架本书共14章,其基本思路则为探索科学革命的发展进程,指出发生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一定发展模式,即“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而表征每一阶段的核心是“范式”。
范式大体说来就是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在内。
范式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即在专业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本书围绕“范式”的改变而展开,在传统的常规科学中发现“反常”,而“反常”又构成对现有范式的根本威胁,进而造成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和新范式的形成,科学便进入新的常规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等待下一个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
逻辑结构图如下1所示:图1 本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图(二)科学发现需要“创新”意识在旧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研究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反常现象会不断出现,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逐步构成对现有范式的威胁,即危机到来,科学革命开始。
科学革命始于危机,发端于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意在创新,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以至科学革命发生,新范式取代旧范式。
可见科学发现对于新范式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并非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科学发现,因为发现需要“创新”意识,而不是局限于旧范式的约束,下面将举一个经典案例来阐述上述观点。
约翰.道尔顿以“化学原子论”而著名,了解一下他从事其研究工作时的学术背景就会知道,直到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后阶段之前,道尔顿既不是一个化学家,对化学也不感兴趣,他其实是个气象学家,研究关于水吸收气体和气体吸收水等物理问题。
《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的优越性”读书笔记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知识的积累,是时代相传的直线式发展,“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进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而库恩则强调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引人误入歧途。
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是“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结构”,科学发展的路线并非是一条渐进性的路线。
库恩的科学观被称为“阶段革命论”,即科学从前科学阶段,经过意见分歧有达成一致而进入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范式作为自己的基础,经过这一范式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使范式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范式陷入危机并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而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虽然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活动,但它有不必要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这就是科学家所共有的范式而非共有规则、假定和观点的原因所在。
在一段时期内,尽管有一个为科学共同体都坚持的规则,但这些规则本身却不能囊括他们在实践中所共有的一切。
“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能指导研究。
”这便是库恩提出的范式优先的命题。
范式比规则优先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首先要厘清规则、范式、研究之间的关系。
历史研究表明,在某一时期某一专业中,存在一组反复出现而类标准式的实例。
“这些实例便是科学共同体的范式”。
”“研究它们并用它们去实践,相应的共同体成员就能学会他们的专业”。
因而,“一个成熟科学共同体的那些范式是能够被相对容易地确定的”。
其次共有范式的确定不是共有规则的确定。
确定共有规则必须和共有范式相比较,并且与共同体中流行的研究报告进行比较。
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明显的或隐含的可分离的因素”,讲这些因素加以概括便成为研究的规则。
另外,寻找规则可以获得部分成功,但库恩同时指出,“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
原因何在?第一,科学家允许对一个范式的解释有分歧,这意味着没有对范式达成一致的意见;第二,一个范式存在斌不需要暗含存在一整套规则,因而在结构上必然是松散的;第三,指导科学家们工作的是隐含知识,即通过实践获得却又不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这说明科学实践更注重过程,而不是将过程的每个要素均描述下来;第四,共有范式的各种属性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如此范式可以说是存在与每个科学家心中。
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回复“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所著的重要科学理论著作,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附录中所讨论的主题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学革命的概念。
科学革命指的是科学知识从传统观念转变到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
这种转变通常伴随着科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以及科学范式的转移。
科学范式是指一种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它规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观点,称之为“范式转换”。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个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过程。
旧范式指的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而新范式则是一种与旧范式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范式转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革命和归一化。
危机阶段指的是科学界出现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这种危机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接着是革命阶段,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归一化阶段,新范式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科学界开始围绕这个新范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界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周期。
在转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新理论的接纳和旧理论的抛弃。
这种倾向被库恩称为“范式转移”。
范式转移是由于科学界对传统科学观念和方法的质疑和挑战,以及新理论的出现而引起的。
范式转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转变,更涉及一种科学社区的转变。
科学界的范式转移需要科学家们的理论认同和实践共同努力。
科学革命的结构还涉及科学知识的累积和非连续性。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种连续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前,科学知识往往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的,没有形成系统和连续的体系。
G200801004《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梁赟在学习自然辨证法课程中,我听到老师对科学发展的讲述后,就一直在思考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在我以前的认识中科学知识就是以某种方式从观察所获得的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理论是以观察事实为基础并得到这些事实的支持的。
然而现代的科学哲学家缺越来越多的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用通过革命而进步的主张取代了具有归纳主义科学观特点的通过积累而进步的主张,他试图提供一种与他所认为的历史情况更为一致的理论。
他的理论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强调科学进步具有革命性,这里所说的革命包括摈弃一种理论结构,并用另一种不相容的理论结构取代它。
他所描述的科学进步的方式: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新的危机。
他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范式是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和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方法构成,而这些理论假设、定律和应用方法都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的。
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在这里,“科学共同体的公认”就是“范式”了。
所以库恩的“常规科学”的实质就在于一个通用的范式;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这种通用范式——或者不如说,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范式——那就不能算是常规科学的时期了。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四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说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篇一一、引言托马斯·库恩与劳丹·夏平是科学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对科学革命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库恩在其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家们从一种旧的、过时的范式转向新的、更具解释力的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变化,涉及到科学家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其次,科学革命具有不可预测性,因为新的范式往往是在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渐形成的;最后,科学革命具有社会性,因为新的范式需要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接受。
三、夏平的科学革命观与库恩不同,夏平在其研究中更注重科学革命的实证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家们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时,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来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理论或范式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检验,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的真理。
夏平强调了科学革命的实证性和历史性,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家们根据实验数据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过程。
他同时也强调了科学革命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认为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前一次革命的延续和发展。
四、库恩与夏平的科学革命观比较库恩和夏平的科学革命观虽然有所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过程,都强调了新的范式或理论在科学革命中的重要性。
此外,他们都认为科学革命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科学家共同体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过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库恩更注重范式转换的深层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而夏平则更注重实证性和历史性,认为新的理论或范式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的真理。
123——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想到中国航天的巨变《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是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
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虽然对诸多科学概念生疏而拗口,但内容严谨、尤其是对科学革命与哲学的阐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有开创了科学哲学新时代之说。
由此,“科学革命”被列为欧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
□王建蒙《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多次出现“范式(paradigm)”一词,并且是作者贯穿于全书的一个词。
什么是“范式”?在《常规科学的本质》一章中是这样定义的,“范式”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它的这个含义使我找不出更好的词的情况下借用了“范式”一词,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使我们得以借用“范式”一词的“模型”或“模式”的含义并不完全是定义“范式”时通常使用的含义。
《科学革命的结构》把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称为“常规科学”。
这种科学成就在某一时期被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按照这种观点,常规科学是在特定范式指导下进行的。
然而,当常规科学会面临不断变化发展的问题、出现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科学家便会在不放弃原来范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只有当一种范式解决不了反常事件而同时又发现另一种能够解决这种反常范式时,才会采用一种范式替代另一种范式,这种转变便是科学革命。
通过科学革命使新范式过渡为成熟科学,便形成了通常的科学发展、科学进步模式。
1968年,托马斯·库恩在一次演讲时强调:“我是一位执业的科学史家,而不是哲学学会会员。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史界产生了直接影响,但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可能更为持久。
”科学革命与科学进步相辅相成读过《科学革命的结构》后,发现书名“革命”一词的用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作者当初的思维与设想。
众所周知,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工业革命,第一次是指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是指19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专题:纪念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50周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半世纪回顾苑举正摘要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可以说是20世纪后期在哲学界被引用最广泛的一本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应用范围不限于哲学,还延伸至有关科学、社会、政治甚至艺术与经济学的讨论。
50 年来,《结构》为科学哲学界带来了重大影响,也招致了严重的抨击。
这些影响的范围涵盖之广,不但导致史学界的争议,还引发出许多新兴的领域,更不要说有非常多的学者都以“典范转换”的概念来说明自己领域进步与迟缓的理由。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下面四个方面来讨论库恩的《结构》:第一,《结构》在什么意义上否定了我们以往对于科学的认知?第二,波普学派与库恩的争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影响?第三,为什么库恩在不断地被人指责为相对主义者的同时,又坚持自己是一位理性主义者?最后我们要看,自从《结构》一书出版以来,库恩做出了什么样的修正与坚持。
本文最后提出结论,从综合性的观点评论库恩半个世纪以来在科学哲学界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典范不可共量性波普学派相对主义一前言库恩之《科学革命的结构》[Kuhn 1962] 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哲学界的一个“传奇”①。
它于1962年出版时,原是一篇很长的期刊论文。
该期刊的名称为《统一作者简介:苑举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
除了将“孔恩”改成“库恩”以外,我们对作者使用的人名与术语均未按大陆习惯译法更改。
——编者①今年(2012年)库恩《结构》出版50年,各地均有纪念活动,其中最具体当属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发行《结构》50年纪念版(第4版),并由著名科学哲学家哈金(I. Hacking)作《结构》出版50年介绍。
I. Hacking, “Introductory Essay” in T.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ed. 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科学百科全书》,由来自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论者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