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31.94 KB
- 文档页数:5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对公司各环节职业健康实施有效控制,杜绝职业健康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吾爱恋公司相关职能部门。
3.定义及内容
3.1 职业健康监护
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员工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分析员工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公司和员工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员工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
3.2 职业病
是指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3.3 职业禁忌症
是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4.职责
4.1 安全运营部
4.1.1负责编制实施本制度,对各部门、公司生产过程中职业健康、安全实行监督管理。
4.1.2定期组织公司安委会会议,将职业健康纳入会议议程中。 4.1.3负责职业危害申报、检测;支持各部门做好现场标志管理以及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4.2 综合部部
4.2.1负责女工保护和职业病防治、职业健康体检的管理。
4.2.2负责公司各现场员工岗前、在岗和离的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档案。
4.2.3负责建立公司各部门各现场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4.3 各部门
4.3.1各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
4.3.2各部门负责对责任区内的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和检测不合格点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4.3.3各现场负责人应做好职业危害标志管理,配合对现场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4.4 财务管理部负责提供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治理方案专项资金及设施的采购维护资金。
4.5 采购部负责采购公司开展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合格设施,并建立健全合格承包商/供应商名录。
5.内容
5.1职业健康监护
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员工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分析员工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公司和员工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员工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
5.2 职业病:是指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3 职业禁忌证:
是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6.新、改、扩建工程项目职业危害控制审批流程
公司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应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要求进行相应评价、审核、批准工作,由项目组负责完成,并报有关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取得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其具体流程如下:
7 职业健康管理程序
7.1员工体检与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公司每年开展一次员工体检工作,体检工作由综合部负责。
对涉及职业危害岗位的员工,人力资源部应按规定,安排相关员工到具备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当地医院接受相关项目体检,并负责对患有各类禁忌症者安排其在另外岗位工作。不得安排上岗前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禁忌作业。 职业健康体检要求如下:
(1)涉及职业危害岗位的新员工和转岗员工,在上岗前应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确认无职业禁忌症后方可安排该员工上岗。
(2)每年安排在岗的涉及职业危害岗位的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
(3)安排即将离岗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例如参加公司现场应急事故抢险的员工),应当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按规定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健康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职业健康防护设施试生产备案 职业健康防护设施设计审查 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估 确定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需复查时可根据复查要求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7.2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综合部负责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做到“一人一档”。档案内容应包括:
(1)员工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岗前、每年在岗、离岗前以及参加公司现场应急事故抢险等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员工健康资料。
员工可到人力资源部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7.3发现职业病的报告与处理规定
各部门负责人发现本部门内有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 应立即向综合部和安全运营部报告。经确诊为职业病的, 由安全运营部及时向当地安全监督管理局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依据公司内部规定,迅速向公司总经办报告。
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综合部门应及时沟通相关部门负责人并及时将患者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员工,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
7.4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规定
依据实际情况,各现场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具体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程序》。
7.5个体防护用品
各中心、部门应根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卫生危害特点,检查、督促员工佩戴相应的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防止各类职业卫生危害的发生,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安排上岗作业。公司依法保护女职工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与健康, 人力资源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8.职业病的防治
8.1有毒有害、有尘作业及低温作业
对直接从事有毒有害、有尘及低温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并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和设施,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8.2噪声作业
严格执行工业噪声设计卫生标准,在产生噪声较大的压缩机厂房采取工程降噪措施,将噪声源局限在厂房内,避免传播出来。同时规定人员进入之前,应配戴防护耳塞或耳罩,加强个体防护。
8.3职业危害告知
在员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合同中应包括此内容:甲方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当向乙方履行告知义务,并做好劳动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
安全标识与警示:依据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告知员工检测结果。
9.应急措施
公司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纳入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每年组织相关演习。各中心、部门每年组织现场有关职业危害的应急演习。
10.隐患整改与处置
各中心、部门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中发现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或者发现职业病危害的隐患,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完成整改后,各负责人应负责按规定要求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测机构对整改后的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并将结果向所在地职业卫生监督部门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