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善长流放诗的西域文化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448.79 KB
- 文档页数:5
●文史哲园地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风貌刘坎龙摘要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
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
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国图书分类号I222.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41(2014)01-0072-06山水田园的描写,是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晋代陶渊明、初唐王绩以及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但他们都是以隐士的心态描写山水田园,在凸显宁静、淡泊之美的同时,重在表现自己的隐逸情趣。
而清代的西域山水田园诗则体现出新的特点,有着独特的精神意蕴。
一、描写山水,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清代诗人面对西域山水景色时,触发的不仅仅是隐逸情趣,而且是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表现出极强的功利特征。
比如国梁赴任乌鲁木齐路过柴窝堡湖时,触景生情写下《过土墩子草湖》一诗①:野草蓊茸六十里,冰棱石笋映靴纹。
何当野水都归壑,化作桑麻万顷云。
诗题中的“土墩子”,是指今之乌鲁木齐达坂城以西一带;“草湖”,即今之柴窝堡湖。
此诗前两句描写柴窝堡湖的浩淼景象,而以“靴纹”比喻水纹,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两句并没有描写山水景色对诗人情趣的陶冶,而是抒发了诗人想利用水资源实现屯垦戍边的志向:什么时候能把这浩淼的湖水加以利用,灌溉万顷良田,夺取农业丰收啊!诗句“何当野水都归壑”中的“壑”,在这里指的是渠沟。
西域干旱缺水,水是屯田的关键,要发展屯田,少不了水。
诗人的触景生情,显然与传统的山水诗大相径庭。
国梁在《盐池南山观峡水》诗中也表现出同样的情怀:嵁岩在望欲亲难,行尽良田兴未阑。
论杜甫秦州诗里的异域风情作者:刘园园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0期内容摘要:唐肃宗乾元二年,大诗人杜甫因内地战乱而暂避秦州。
闲居之余,用诗笔描绘了秦州迥异中土的边塞风致以及秦州城里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并将其刻录在“诗史”的史册里,虽历经千载,今日读来,依旧焕发光彩。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歌异域风情《元和郡县志》里记载“陇右道秦州: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秦州。
”[1]州治在今甘肃省天水县,位于陇山之西,是唐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也曾记载“杜翁秦州诸诗屡次涉及使驿,盖秦州为西北通安西、北庭,西通河、鄯,西南通岷、洮、松州之总枢纽,故使臣驿骑繁忙也。
”[2]诗人杜甫在淹留秦州期间,观异域之景、赏异域之俗、品异域之风、抒异域之情,从杜翁诗里看秦州,真可谓“……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信然!”[3]一.迥异中土的边塞风致王昌龄《诗格》云:“诗有三镜:一曰物镜,二曰情镜,三曰意境。
”[4]这里的“物镜”主要指诗歌里具体物象所结构的整体性环境,在杜甫的秦州诗作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由边塞风物建构的广阔而苍莽的异域地理范畴。
由于秦州地处西北,这里的自然物候可不似中土那样的温暖宜人,低云暮日、朔风沙漠、冰雪塞雨是这里的常见景象。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遣兴五首》其一)“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秦州杂诗》其三)“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送人从军》)“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东楼》),这里的“沙砾”“流沙”“沙碛”都是指砂石积成的沙滩地,在唐朝边塞诗里多指沙漠地带,苍凉旷达的沙漠是秦州特有的背景调;“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秦州杂诗》十一)“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秦州杂诗》十八)“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秦州杂诗》其十)“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论唐代长城诗中的意象特色唐代长城诗以其独特的意象特色而著称于世,这些诗作通过长城这一古老的建筑,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阔的人文景观,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关怀和热爱。
唐代长城诗以其绚丽多彩的意象,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将从意象特色的角度来探讨唐代长城诗。
唐代长城诗的意象特色之一是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坚不可摧的气势。
《登河阳城》中的“张弓射大将,海畔定无边”表现了长城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凸显了其雄伟壮丽的气势。
《扶风道中望长安城》中的“黄河清浪走平地,青山头望白云端,定将长城映夜色,不让蛟龙去凤池”则展现了长城的威武气势,将其比作不让蛟龙去凤池,显示了其坚不可摧的力量。
这些意象深刻地刻画了长城的雄伟和坚不可摧的形象,展现了长城作为国家屏障的特质。
唐代长城诗的意象特色还表现在对长城历史文化底蕴的反映。
《上马夜泊》中的“客行逢大道,孤立隔长城”,通过“隔长城”的意象,展现了长城作为分隔南北的重要界限,反映了长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代马脂胡娘赋得雁过长城》中的“烽火千里骤飞将,万门无声永夜寒”,则通过“烽火千里”和“永夜寒”的意象,再现了长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凸显了长城在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意象特色的描绘,展现了长城在历史长河中的恢弘与悠久。
唐代长城诗的意象特色还表现在对长城所处自然环境的描绘。
《观北大山》中的“雪霁独看北山长,一炉数树拨云藏”展现了长城所处的自然环境,通过“北山长”和“云藏”等意象,描绘了长城周围的自然环境,展现了长城在崇山峻岭中的壮美风貌。
《望长城》中的“关山月正明,灭烛见沙平”则透过“月正明”和“沙平”的意象,表现了长城所处的自然环境,展现了长城在苍茫沙漠中的独特景观。
这些意象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长城所处的自然环境,为长城增添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意义。
唐代长城诗的意象特色还表现在对长城所具有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登长城》中的“梁甫述非易,陟险怀雍容”通过“登长城”的意象,表现了对长城具有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2021年淄博市桓台县索镇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现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
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
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
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
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
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届高三11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最早的咏史诗出于班固之手,其《咏史》一诗铺叙提萦救父之始末,开创了咏史诗的“纪事传统”。西晋的左思和东晋的陶渊明,在史事中包裹诗人的情感,开创了咏史诗的“抒情传统”。纪事类咏史诗发扬了赋体的风格,但过度依附于史书,少有诗人独特的创造;抒情类咏史诗发扬了比兴体的长处,却总不能脱离世变之叹、兴衰之感这类刻板固定的情感主旨。而到中晚唐,诗歌创作的议论风气兴盛起来,诗开始融入更多的知识和理趣。与此同时,咏史诗的议论色彩也得以加强,诗人们开始乐于在咏史诗中发表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咏史诗的“议论传统”。中晚唐时期的咏史诗除了多掺议论之外,其议论中还多有翻案之见,形成了咏史翻案现象的第一次高潮。
人们在讨论中晚唐咏史诗这一转向的时候,往往将其归入唐宋诗歌转型的洪流之中,当作“以议论为诗”在中晚唐呈现出萌芽状态的又一例证。但历史题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它与送别、边塞、题画等诸多题材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它直接关乎“思想”。可以说,对历史的反思与“以议论为诗”是天然的盟友。我们要考虑的,应该是中晚唐咏史诗所掺入的议论往往是带有颠覆性的,甚至对主流历史认知有所违背。而作为“以议论为诗”的典范形态,宋诗议论的基调仍是刚健中正、质朴务实并且符合主流的儒家价值观。王安石在《明妃曲二首》中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看法,对儒家所提倡的华夷之辨、君臣之义思想构成挑战;而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虽然也很具有批判性,却只批评君主不能识别贤才,与儒家尚贤思想如出一辙。当时,人们普遍认为__________。
我们更进一步认为,咏史翻案在中晚唐的集中出现,首先归因于思想领域的解放。唐代并不是一个儒学昌明的时代,唐人的思想世界带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对经典与权威的质疑成为平常之事。其次,中晚唐士人普遍面临着理想失坠的尴尬处境,文人风气开始从豪迈刚健向狂狷放诞的方向转变。很多著名诗人都有性格放肆的一面,而这与他们在咏史诗中表现出来的翻案倾向是一致的。其中等而上者,对古代的英雄事业与忠贞志节提出怀疑,代表了中晚唐知识分子普遍洋溢的磊落不平之气。再次,中晚唐社会危机丛生,稍有正义感的文人都会对朝政弊端或道德堕落加以批评,借古讽今在所难免。因对现实有过于极端的愤怒,形之于诗,则往往贯穿着同样极端化的思维习惯。在那样一个充斥着社会危机和思想异动的极端化的时代,文人的心中也会充满着相互矛盾的极端化思想,而这些都是翻案作为一种历史阐释习惯的社会根基与思想源泉。
中国边塞诗史论中国边塞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试图对中国边塞诗的发展历程、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粗略的梳理和探讨。
一、中国边塞诗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边塞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边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具有边塞特色的诗歌。
到了汉代,边塞诗逐渐发展壮大,内容也更加丰富。
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以曹植、阮籍为代表的一批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在隋唐时期,边塞诗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以王维、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众多边塞诗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描绘了边疆的壮美风光,还反映了边疆战争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中国边塞诗的主题内容中国边塞诗的主题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描绘边疆壮美风光。
许多边塞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将边疆的壮美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边疆的独特美。
2、反映边疆战争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在作品中经常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和对和平的渴望。
3、抒发个人情感。
许多边塞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人文价值。
三、中国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中国边塞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雄浑豪放。
中国边塞诗以雄浑豪放为基本特征,这种风格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自然生动。
许多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生动性。
3、结构严谨。
中国边塞诗在结构上通常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这种结构方式使诗歌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4、用典巧妙。
许多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典故,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结论中国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边塞诗的梳理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论清代国梁西域诗的田园之风
尤海燕
【期刊名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清代西域诗是西域诗歌史上的高峰.不仅作者、作品数量之多为前代所不及,而且还有自己的突出特色,比如关注农事稼穑,富于田园之风等等.国梁的诗作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无论从意象选择还是意境营造来看,国梁诗都体现出富有西域特色的田园之风,表现出诗人昂扬而又务实的精神面貌和对西域的热爱.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尤海燕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清代西域诗的唐诗影响r——以《历代西域诗钞》及《清代西域诗辑注》为中心[J], 孙文杰
2.清代西域诗中柳意象探微 [J], 李彩云
3.伏腊同风过月氏——清代西域诗中惠远的岁时节庆习俗 [J], 程如铁;吴孝成
4.清代西域诗对西域自然地理符号化书写的颠覆与重构 [J], 唐彦临
5.清代西域诗中"轮台"意象的源流与变迁 [J], 焦梦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濬、黄治兄弟西域诗三论ZHOU Yan-ling【摘要】黄濬、黄治兄弟是道光年间乌鲁木齐\"定舫诗社\"的核心成员,二人诗歌相互影响,风格相近.本文择取黄濬、黄治西域诗研究中的三个为人忽视的特征补充前人论述,提出黄濬、黄治对于手足情谊的抒写丰富了古典诗歌中\"兄弟之情\"的这一题材内容.黄濬、黄治的乌鲁木齐诗为了解道光年间的乌鲁木齐社会提供了重要史料,成为了继纪昀之后,以诗歌描写乌鲁木齐城市与民俗的重要篇章.黄濬、黄治不仅在创作上瓣香苏轼,同时更学习苏轼的精神,尤其在西域推进\"为东坡寿\"的活动,在塞外强化了苏轼的影响力.【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7)004【总页数】7页(P96-102)【关键词】黄濬;黄治;西域;诗【作者】ZHOU Yan-l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道光时期的乌鲁木齐诗坛,黄濬、黄治兄弟是引人注目的,他们是当时乌鲁木齐“定舫诗社”的核心成员,“以卓越文采成为诗社的领军人物”[1]影响和带动了乌鲁木齐地区的诗歌创作风气。
清人王棻将其与王渔洋相提,并说:“太平黄壶舟先生终生好吟咏,其诗当为吾台本朝第一。
”[2]足见时人对其诗歌的推崇。
黄濬、黄治为浙江太平(今温岭县)人。
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黄际明,乾隆十三年(1777)拔贡生,通经史,能诗,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乡绅。
黄濬(1779—1866)字睿人,号壶舟,又号古樵道人,四素老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
历任江西萍乡、临川、赣县、彭泽等地知县。
道光十一年,彭泽客舟遭风失银,有人诬以民间行劫,被议落职。
又遭人诬陷,于道光十八年,谪戍乌鲁木齐。
黄治(1800—1850)字福林,一字台人,号琴曹,又改号今樵、今樵道人、今樵居士。
嘉庆年间廪贡生。
平生不得志,长期以坐馆教书谋生,其兄蒙难之时,他立即辞馆,随侍长兄共同前往戍所。
试解家父长诗《论诗》试解家父长诗《论诗》家父王孟扬于1947年所创作的五言古风《论诗》,在他的诗词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新疆文化艺术学者李竟成教授认为:“在王盂扬的诗词创作中,有一首'以诗论诗’的长诗《论诗》,格外引人注目。
全诗74句,从中国诗歌之首的《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曹氏三子;从唐宋的陈子昂、李白、杜甫到苏东坡、陆游、韩愈、柳宗元等,简直就是一部“诗化”了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父亲和诗友们在天池边吟诗他这首长诗,1947年写成后,原稿已佚,八十年代又凭记忆多次重新写出,每次重写皆有些许不同。
也就是说边回忆边修改。
小子不才,今试逐联解之(其中包括我与父亲不同的看法):论诗大雅久不作,古意难具陈。
微言与幽旨,渺若星在晨。
在昔三百篇,采风自庶民。
无褐复无衣,惸独亦哀贫。
更状士女慕,循礼乐天真。
斯皆纯正言,岂作无病呻。
下此有离骚,椽笔运万钧。
哀哉屈平子,志虑何忠纯。
所虑南强楚,见凌西霸秦。
谠言不被采,尸谏遂殒身。
其文虽藻钸,其心秉至仁。
美人与香草,金声复玉振。
汉代有乐府,流风世尚存。
古诗十九首,纯朴发清吟。
李陵与苏武,风标世所钦。
曹氏父与子,雄烈俦与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沈约更局促,飣餖徒纷纭。
四声复八病,惟是工苦辛。
子昂始高蹈,造语有徵音。
青莲首杰出,天下揖清芬。
天马自行空,下笔如有神。
答蕃靖边圉,爱国亦忠君。
杜陵有野老,坎壈缠其身。
造次必于是,颠沛不沉沦。
致君尧舜上,积健为雄浑。
李杜文章在,双星曜紫宸。
吾爱乐天达,更慕东坡醇。
出外为循吏,在朝称诤臣。
幼安尚健饭,匡复徒有心。
放翁何壮哉,不忘靖边尘。
楼船乘雪夜,志切强虏吞。
退之文起衰,排奡谁与伦。
柳州称绝俗,岭南独有者。
作诗必此诗,知是俗胸襟。
不明诗外旨,安得石中珉。
大事见诗外,谅哉古诗人。
“大雅久不作,古意难具陈。
”该诗一上来第一句就摹仿李白七古《大雅久不作》首联:“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立显意境高古,气势雄浑。
为什么“古意难具陈”?下一联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