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证研究_罗拾平0.1-0.2
- 格式:pdf
- 大小:257.80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简介〕罗拾平(1982—),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收稿日期〕2010—10—04
对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证研究
罗拾平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410004)
内容提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社会问
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近年来长沙市在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实证调研,旨在为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政策参考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
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10)06-0097-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特点及其优势
社区居家养老,完全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一般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完全由子女来提供养老功能,
包括经济、照料、精神慰藉等各方面,而居家养老只是一个地点选择问题,一部分养老功能从家庭向社会转移,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社会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弥补机构养老的不足和家庭养老的缺失。社区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小、收费低、覆盖广、见效快的特点。通过居住在家,
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为养老服务,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金等,并成为很多老人的首选。虽然近年来长沙市不断加大机构养老投入,
但现有各类型养老机构只有150余家,共计床位1万余张,参加养老的人数只有全市老年人总数的1%,很难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又能减轻子女压力,很大程度上可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
二是服务及时便捷优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为老人提供日托、就餐、康复、娱乐等多种服务,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可以走出家庭融入社区,行动不便的“三无老人”、高龄老人随时随地拨打“养老服务一键通”
24小时热线电话电话轻松享受到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使老
年人不脱离家庭和悉的社区环境,既能享受天伦之乐,又能满足多层面需要。
三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社区和谐。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失业人员就业难题。同时,
通过加强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水平,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二、长沙市养老服务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长沙市老龄化基本趋势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长沙市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城市的行列,比全国平均水平提早了14年,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
增长快。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8.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5.3%,比2004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城区老年人27.06万,占城区总人口的12.61%。二是高龄化特征显著。目前,全市70-79周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34%;80岁以上老人占总老年人总数的27%,且每年以6.8%的比例增长。这直接导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三是“空巢”老人较多。据调查,
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3%,与老伴共同生活的占61%,与子女居住的仅占总人数的6%。同时,一对夫
·
79·
妇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的“四二一”人口结构将更加增多,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加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以及家庭小型化的发展,长沙市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社会化养老需求日益旺盛。调查显示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即目前全市有近50万人需要社会养老服务。同时,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老人在生活需求上除家政服务、健康检查等基本项目服务外,不少老年人有家访聊天和维权服务的要求。据问卷调查,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聊天解闷、法律援助服务的占抽样调查的30%以上。此外,老年人精神世界丰富需求广泛,喜爱参加打球、钓鱼、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娱活动的老年人占75%(图1)。
图1长沙市老年人服务需求调查情况
(二)长沙市养老服务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长沙大力发展养老福利事业,在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成效明显。2006年,在全市开展试点工作后,不断探索、完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截止2008年底,共建成18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惠及老人10余万人。在试点社区,基本达到了老人满意、子女减负、促进就业、社会和谐等多赢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由政府、民间组织、社区、社会和老年人自助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各中心、服务站设施齐全,重点引进和培育万众和、康乐、新康等6家家政服务企业,共有900家服务网点加盟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全市共有专职人员近500人,为老服务的志愿者、义工、家政从业人员11.8万人,比2006增长了122.6%(图2)。
图2长沙市2006-2008年为老服务人员人数变化情况
5
43210
2006年2008年
2007年
4.4
2.84.6
2.9
1.831.6
1.2
2.5家政从业人员
义工
志愿者
———养老覆盖面不断扩大,老人生活质量得到保障。近三年,市区(县、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试点社区由2006年的31个,增加到2008年的188个。为老人提供了医疗、保洁、餐饮、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图书阅览、娱乐休闲、精神慰籍、安全保障等15个项目服务,其中,享受政府买单或补贴服务的老人2万多名。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
———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按照“市场化运作、服务公司考核、社区服务中心监督”的模式,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实行联系卡跟踪服务,实行为老服务“一卡通”,对各服务点进行动态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如新天社区引进了“一键通”24小时热线服务系统。
但总体上来看,由于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整个社会化养老水平还不高,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农村基本全部属于家庭养老。
三、长沙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长沙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利条件1.顺应了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2008年,全国老龄委等十个部门联合下发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划,
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必然成为养老的主流。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老人95%是社会化居家养老,荷兰为91.4%,日本为96.9%。
2.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从政府财力的来看,按照需政府购买服务的每个老人每月100—300元的补贴投入,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转,全市每年大概需要支出3000万,其中市本级承担30%,每年支出900万,还不到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0.03%。从老年人的个人消费水平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月平均消费大概在400—500元。长沙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人月补助标准为城区270元,四县市220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对象每月还分别给予100—300元不等的服务补贴。政府的各项补助为条件困难的老人基本上解决了经济负担,即使是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老人也能“消费”得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3.积极的社会化养老观念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全市有近90%的老年人赞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约60%的老年人有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接受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近10万老人中,满意度高达95%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老人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