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20.97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之美发表时间:2020-09-03T07:47:58.76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总第349期作者:孙洪雨[导读] 失之则如无皮之树、无源之水,就像没有了灵魂的人一样,只剩下一个空皮囊!山东省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5408摘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了中国式审美。
这一中国式审美在中国画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在中国画中巧妙地运用“虚”,所派生出的“留白”则是中国画的精髓和命脉之所在!这不着一笔的“留白”恰恰是决定作品高下的决胜之笔,形成了中国画的大美,使中国画不再是纸上的平面,把天地自然隐喻于空白之中,将画的四周和内在形成了时间的顺序和延展,在鸿篇巨制中如此,精微小品中亦更分明。
“留白”之美,在于无形,更在于不同个体的心灵感知。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性虚实留白意境感知一、“留白”的意义中国画中的“留白”,是经作者主观经营,但又看不出任何经营痕迹,是与画面中的“实”相对应的“虚”,是与画面整体有机结合的空白的预留,它白而不空,白而不白,又不完全等同于空白。
正如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
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
”没有“留白”的画是不完整的,谈何画外之意境?由此可见合乎其理的“留白”在中国画中存在的意义,它是画之命脉之所在,失之则如无皮之树、无源之水,就像没有了灵魂的人一样,只剩下一个空皮囊!二、“留白”生成的意境感知中国画注重意境的创设,没有意境的中国画是没有生命力的。
说到中国画的意境创设,就不得不提“留白”,画中意境皆是依托“留白”而生成的。
除笔墨意趣外,“留白”是感知意境的直观体现。
借助纸之四边将画内画外之境通联起来,由此所幻化出的感知均出自于白,进而我们可以得到或空灵、或深邃、或旷达、孤寂、空幽、萧瑟、苍凉、隐秘、繁华、热烈、静谧、淳朴浑厚、闲逸散淡、繁丽壮阔等等感知体验,给观者留下“应人而读”的想象空间。
1 浅谈中国画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一 · 中国画的特点 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岁月,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艺术。经过历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求索,中国画以其特有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强烈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绘画历史上占据了一席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国画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以至于同希腊的雕刻、法国的音乐、被誉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的三杰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岁月,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艺术。经过历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求索,中国画以其特有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强烈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绘画历史上占据了一席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国画的意境追求的是诗的意境,空阔流动的意境,不受真情实景的制约,不受光源、透视、投影的约束,讲究以线界形,散点透视,写其意而不重其形,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似与不似之间”。敢于用浪漫的手法删繁就简,大胆提炼取舍,以小胜大,以少胜多,计白守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 中国的笔墨技法与西画不同,引中国书法用笔入画,追求绘画的 2
形式意味和个性表现。正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从初始以来,一直是亲如联袂,密不可分。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表现手法,虽然只是局部,而不是全局,但笔墨作为中国画关键一环,却在每一笔、每一划中浸透了中国画的全部特征。如中国画线条追求的是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虫蛀木的艺术效果;追求书法用笔、刚柔劲健、毛涩圆厚、快慢轻重、提按顿挫的变化;追求用墨的干、湿、浓、淡、重、焦、枯、润的韵味;追求笔、墨、色在宣纸上出现的自然复杂变化和意想不到的情趣。一幅好的中国画,无论从整体欣赏或从局部欣赏,每一个线条讲究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每一块墨迹甚至每一个苔点,它的抽象美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画家的功力,都会给观者以无可言状的感染与享受。 中国画熔诗、书、画、印为一炉,也是其它绘画所绝无仅有的。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当时许多画家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又擅治印。将诗书、题跋、篆刻引入画面,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完美性。使诗书画印结合的浑然一体,从而奠定了中国民族绘画的基本特点。 以上是自己对中国画及其艺术价值的粗浅理解,中国画无论从笔墨技法、表现形式以及使用材料,都经过不断的发展、取舍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在丰富其形式和内容。探索无禁区,发展无止境。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对中国画向什么方向发展,中国画如何走向世界,中国画的民族传统是全面继承还是全面否定,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画已陷入形式的泥潭,传统的笔墨没有 3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纸、笔、墨、色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画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整幅画面的组织结构,更是展现出画家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将从构图的角度,简述中国画的一些特点。
第一、注重“虚与实”的协调。
中国画的“虚与实”是相当重要的构图手法之一,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单个物体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所谓“虚”,是指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部分,通常是用线条或墨色勾勒出来的虚空,它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开阔,也是表现观察者对物象间间隔与距离的感受。
而“实”则是指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是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
在中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协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二、强调“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线和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以点带面”则是中国画线和点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画面中,只要突出描绘物体的要害部位,通过细密的点线与周围联系起来,即可勾勒出其他部位的轮廓,通常还能达到意境的深化。
例如,中国画中山水画经常采用的“点染法”,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模糊的意境,强调出山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观者更加能够产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三、注意整体效果和比例关系。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是整体为重,艺术家必须在画面的大小、线条粗细、用色深浅、虚实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和比例关系。
对于中国画的长卷而言,结构上主要分为起、中、末三部分,这也是对于整体格局的概括。
艺术家在布置整个画面时,应该从整体格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出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起而承接中、终的安排。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
第四、强调线条的笔墨功夫。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是非常的考究,而线条则是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自然的风景、人物和动物形象。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写意与写实——浅谈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的探求成了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上要运用“意象造型”。
在中国油画创作中也产生很多写意和写实的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对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的介绍,浅析的它们在中国油画中的结合与发展。
标签:写意油画写实油画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手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20世纪初,在科学注意浪潮的冲击下,国人迷恋西方写实绘画。
最早创造中西融合的画家就是享誉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陶冷越教授,他把油画厚图与传统绘画技法结合,把西洋画的写实与中国画的写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式”油画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西方重写实的再现型艺术是科学的,而中国重写意的表现性艺术才真正是艺术的。
一、写实油画在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油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实油画,写实油画在欧洲油画发展史上占有主要的地位,也是欧洲油画中主要的表达形式,中国现实主义油画起源于欧洲,当时给中国油画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算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在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里,现实主义美术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发展。
时代变迁中国油画在经历了“新具象”,“新写实主义”到如今已形成多元化的形态,中国人对油画的审美停留在一定的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意油画就不是所以人都能欣赏的,大部分人对于写实的油画才能接受的,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可见写实油画有着比较广阔的空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大众人的喜爱。
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画家,在9届10届美展中金奖的作品全部都是写实的作品。
如冷军的《五角星》忻东旺的《早点》这也说明了写实油画在油画中的地位与价值。
写实艺术不只是要再现客观事物,而是要把现实的批评态度把主管的精神融入其中。
精神品格是写实主义的精髓,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铺垫,我们在吸纳了外来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本族文明特种的作品,中国写实注意油画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艰辛探求,写实油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流派了,更是一种艺术主张一种艺术精神。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
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
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
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
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
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
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
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
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
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
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
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作者:刘桂珍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4期摘要:中国画属表现艺术,它并不追求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具有独特构图特点,它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提倡诗情画意。
中国画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结晶;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39-03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在远古无确定称号,普遍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画在绢上和纸上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为区分西方油画或其它外来绘画称为中国画,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墨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的艺术。
在东西绘画两大统系中,中国画是东方统系的代表,实处东方统系中的最高水平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的艺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方法。
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
中国画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等表现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独领风骚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透视、造型规律及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等方面来浅谈其审美特征。
一、中国画的透视“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画家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指画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立脚点上作画,而是根据画家的需要,移动立脚点,把不同事物安排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通过其相互关系形成透视空间。
在中国山水画中最为常见。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全景和各阶层人物的各种活动。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浅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李采浔(南京师范大学2018级国画系,江苏,南京 210023)摘 要:意境是中国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其主要的构成因素是画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想和对显示景物的态度及看法,真实的表达了画家的内心情感。
所谓意境,是指画家将情和景有效的融合,更好的将情境交融,并表达在画中,在纸上。
中国话的抒情部分一般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是通过画中的景间接宣示出来的。
意境是中国画独有的画画手段和审美意识,本文将根据中国画的意境特征对其美的特点展示出来,更凸显中国画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魅力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与先秦时期。
中国画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总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形成了魅力无限的意境“画”。
每个人对于自然界的万物皆有不同的情感,每种事物是对人们情感的培养,品格的启迪。
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中国画的审美意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同时期的同一位画家的情感都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意境是深渊的、深邃的,不可一概而括的。
中国画的意境是美的。
一、中国画的意境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意境是中国画特有的。
每幅中国画中都蕴藏了画家不懂的意境和心情。
中国艺术的意境是每位画家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寄托,正是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情感,使得中国画更上一层楼。
中国画家将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在纸上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艺术中,展现了中国画的真实性,形成了出神入化的意境美。
这种意境美带来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升华,使得人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陶冶人们的情操,舒缓人们的心情,给人带来超越平常的感受。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意境美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中国画能够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是笔墨的优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意境的表达。
意境的美造就了中国画的出神入化,给观赏者更具体直接的感受,使得作者的真情实感得以表达和流露。
浅谈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以《富春山居图》为例摘要:在中国山水画中,意境向来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南北朝时期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卧以游之”和“澄怀味象”的理论,后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不下堂筵,坐穷临泉”,这些都强调了山水画中的意境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正是意境的营造,使得山水画能够怡情悦性。
文章以《富春山居图》为例,来分析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及山水画中意境的重要性,进而得出结论,最终指导绘画创作,引起画家对于意境的重视,力求宣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促进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富春山居图》;启示一、意境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意象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对世间万物有感,进而呈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意象和意境不是一个相似的概念,也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意”加“象”。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为单一意象或复杂的意向群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最后通过主体感悟而生成的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的生成依赖于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的不同,衍生的意境也不相同。
我们把意境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实境”、“情境”、“至境”,至境为境界的最高层次,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与感悟的最高境界。
由于社会进步,审美主体的壮大,意境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朝着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所以意境的类型也增多,这也表明了人们的审美创造力不断提高。
意境大致分为写实性意境、象征性意境和抽象性意境,不同种类的意境有不同的特点。
写实性意境一般多出现于写实性的作品中,通过及其写实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呈现“情景交融”的特点。
例如范宽《溪山行旅图》用写实的笔法,给人以大山当前的压迫感。
象征性意境,一般多出现于写意性绘画之中,这类意境多表现为“虚实相生”。
象征性意境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具体事物重组,主体的深思与情感时常溢出事物之外,并由此凝结和提升出那些对自然、人生深层的哲理性意趣,而生成的意境称为象征性意境。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墨、水、纸为主要材料,通过线条、色彩、笔墨的表现手法,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方绘画的重要区别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画的写意性进行一番探讨。
中国画的写意性,是指画家在绘画时通过墨色、笔法和构图等手法,表现出主观情感和审美观念的一种绘画方式。
它强调的是画家的个性表现和情感抒发,追求意境的拟写和意蕴的寄意,而非严谨的写实。
写意性的体现,在于中国画作品中常常出现随意挥洒的笔墨、鲜明的用色、简练的线条,以及对艺术对象的抽象和象征表现等特点。
中国画的写意性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如唐代的张洒、五代的徐渭、南宋的米芾等都是以其豪放率真、自由奔放的画风而著称。
这些画家以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表达为重点,通过抽象的笔墨和线条来表现意境,塑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形式。
这种写意性的绘画风格,成为了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并对后世中国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的写意性具有很强的审美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它不受形象的局限,而是更加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和精神境界。
中国画家在绘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将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从而赋予中国画以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写意的笔墨和构图,中国画能够表现出深邃广阔的意境,引起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画的写意性表现,正是中国画作品具有超越时空、感染人心的独特优势。
中国画的写意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在对艺术追求上,强调的是内心的超然和气质的雅致。
中国画家在绘画时,常常重在意境的营造和诗情画意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客观的形态和细节。
他们通过笔墨的对白,表现出物我一体的意识,将自然景物、人物情感与艺术家的意志情感相融合,达到一种宇宙与人文相通的境界。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中国画中的写意性表现。
浅谈国画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点 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1 0班徐何军 摘要:国画,即中国画,是属于东方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将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运用生 动的笔墨情韵。在凰幅上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气势流畅,灵动多情的美。中国画强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和物我合一,凝聚了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草长莺飞,蜻蜓点水;还是万马奔腾,倾流直下。无一不体现 出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是我国乃至东方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表现形式 审美特点
一、
国画的表现形式
(1)工具材料的运用。 国画采用的工具材料,可以大致归纳为笔、墨、纸、砚。 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国画的形式特点。尖而软的毛 笔,笔锋变化无穷,在绢纸上将笔墨的情趣更是发挥的淋漓尽 致。不同的笔带来不同的效果,软毫笔打墨汁渲染着色,均匀 不着痕迹;硬毫笔白描人物勾线;兼毫笔刚柔相济。墨的不同 使用也会呈现不同浓淡变化、深浅层次。在纸上或者在绢上作 画,表现的笔墨和色彩的变化亦是有不同的意境。倘若用端砚 作画,墨液发挥慢,色泽深沉。这些都给国画带来了相当独特 的表现力。 (2)内容题材的选择。 随着国画的发展,题材和内容也在经历不断的改变和不同 程度的侧重。大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国画中的人 物画力求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的逼真传神。其传神手法,常把 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所处的气氛环境之中。如著名的东晋画 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山水画是以 描写山川I景色为主的绘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和人 融为一体。山水画讲求意境深远,山水之中有美诗,一幅山水 既是一首诗,一幅山水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情。花鸟画表现 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这三种画相得益彰,升华着我国国画的 真谛。 (3)与古典艺术相结合。 国画深刻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国画与其他传统文化 形式紧密结合,交相呼应。国画不仅与诗文的能完美结合达到 深远的境遇,更与书法、篆刻、剪纸等不同类型的古典艺术相 得益彰。 国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 中国画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 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时体现出的诗的意境。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 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而画得最后往往有落款,许多画家也 是书法家,一副画不仅能看到秀丽的山水、逼真的任务、栩栩 如生的花鸟,更能看到或潇洒、或不羁、或秀丽的书法。 二、国画的审美特点 (1)意念的传达一一意境美。 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境。意境的表现,是 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国画 试图追求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与 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而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观 者的共鸣。 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都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 飘渺的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一般“味摩洁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 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 现;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 感,使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国画中呈现的意境,会 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后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2)直觉的联想一一空间美。 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念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 态度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秩序的 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是“心灵之 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重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把握自然 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奏,空间美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节奏。正因为画 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点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 知过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不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 同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峦,随着视线的下 移,继而看到幽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石边小溪。这就是作者 空间意识表达出的一种空间美。 中国的画家明白目有所极,幅有所限的道理。如何在有限 的画面中体现无限,只能通过人无尽的思维联想,构造出一幅 画外有画的篇幅,让观者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画中物,更有无 尽的画卷随之展开。这是表达空间美的最高境界。 (3)听声而类形——音韵美。 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 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 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 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 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 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 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 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 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比如南宋 赵孟坚的《墨兰图》,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展示着墨兰旺盛的生 命力。画家将自己的感情融人进去,粗狂的线条展示阳刚之 美,细腻的曲线意会阴柔之美。眼见耳闻的具体性通过“通 感”的升华,令观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强烈。 源于审美上的这种通感,中国画的创作打破了与音乐间的 障碍。画中抽象的结构形式幻化成优美的旋律,以有形的笔触 画出无声的音乐。正是这种奇特的抒情效果,使国画更富有顺 应生命的节律。
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5篇材料]第一篇: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试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空灵意蕴摘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思想基础是老庄的道家哲学“空”。
其意蕴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宗教精神贯穿其中。
本文从审美传统和宗教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汪洋恣肆,空灵俊秀理想追求的思想根源,得出营造作品空灵审美意蕴是画家受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影响结果的判断。
关键词:空灵;宗教;山水画;构图;形式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使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与中国画传统的完美程式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山水画中,顺理成章地把自然中云雾和画中的“空白”联系起来。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形式代表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白纸对青天”,任意挥洒,精心剩白,或青山秀水;或千岩竞秀;或华岳三峰……宇宙万物都可以在笔下出现。
画面中所呈现出的空灵之气,亦真亦幻,不仅表现了中国优美的自然山水面貌,也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哲学思考。
本文从宗教的角度试分析中国山水画中“空白”虚实所表达的空灵意蕴和形成的思想根源,以及对自然崇拜的审美观照。
一、“空白”虚实世界,空灵意蕴的载体所谓“空白”,是画面上最虚的地方,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古人称为“无画处”,也就是墨六彩(黑白干湿浓淡)的所谓“白”。
清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雾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
”中国历代艺术家把绘画中的空白渲染得无比神奇,曰“计白当黑”、“无墨求染”、“画外之画,景外之景”、“笔不到意到”等等,空白成为山水画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被历代画家所推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思想追求或理想境界?纠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起:一是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灵想”来铸造时间和空间。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对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引言在中国画的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诞生,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里体验的结果,语言和图式只不过是艺术家的情感迹化。
在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眼睛来观察事物,而往往忽略了人的第三只眼睛,那就是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心眼”。
当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景象进入眼帘的一瞬间,不单单是“我看到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
经过入微观察后内心所构筑起来的理想化的艺术境界,在转化成为笔下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它已经历了一个人从感知的再现(理知)的文化转换过程,主观的情感活动变为具体的艺术图式时,不仅仅融入了个人的语言,符号和样式,同时也投射出了画家具备一种“意象”的笔墨思维,即从自然界的表象中抽取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心里,通过笔墨,把最纯粹的情感表现在画面上,从而使其作品成为超离物象以外的存在价值。
一、中国画中的情感中国画能超过时空的界限,经得起时代的更迭,人事的变迁,而不失魅力,仍然具有艺术价值,主要原因在哪里?经历了千百年的国画,它的自身告诉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事实,画家受着主观情感的驱使,从拿起笔到绘画结束,他的情感移于画中,也就是客观的物质和画家的个性,把“良性”交合一起,才产生一幅有情有景的国画。
如果从画家的情感产生过程来看,大体上是从社会的生活中对某件事产生了情感,再由社会扩大到自然界,于是找到某一种物质既能代表他的情感,又能抒发他们情感,变为理想的境界,畅快地流露自己的想法,用画的语言,详细的传达给观者。
但是,画家又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或者是简单地反映生活。
一些成功的作品,画家在抒发情感的时候,总是把某种事物作为追求观念上的形象,把情感详细地倾吐在画中。
中国画离不开自己的传统观念,在国画中具体表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这种观念下,画家画出的题材不同,形式各样,形状大小不一,能够抒情的国画。
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要求画家用自己的情感,生动的构思和绘画。
只有这种方法,才可以生动有效地或者是十分深刻地触动欣赏者,对画家的画产生联想,进一步达到参与的感受,尽而实现领悟作者的性灵,正像北宋郭熙、郭恩在《林泉高志.画意》中所说“写貌物情,摅发人思”的道理一样。
浅谈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和空间表现关键词:工笔人物;空间表现;风格特点引言工笔人物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肯定是围绕着视觉科学、视觉审美、视觉创造等问题来展开对艺术中意义的追寻的,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工笔人物画艺术中艺术语言实践的基本任务。
在文学中,语言是表达思想和逻辑的根本符号,绘画中的“语言”则是将此进行类比后的一种视觉概念的转换,形成具有绘画特殊性质的语言表达系统。
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是发展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而工笔人物画又最先趋于成熟。
工笔人物画是以线描为骨干、精细、入微地表现人物对象的绘画手法。
一、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对于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其造型主要以线条为主。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
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则超出单纯塑造形体的功能。
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等变化形成的节奏美。
二是每根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它是由线条在绘画过程中有控制的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中国画,其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以艳丽、高雅的颜色着色,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从构图上,还是在线描特点和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均会使得图像的平面感加强。
现代工笔画具有借古开今的特点,把传统中极为规范的程序性的技法应用到现实人物写生或创作中,同时现代工笔画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纳洋兴中,以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工笔画,加强了工笔画中对于色彩和空间的应用,形成了新的工笔画的特点。
工笔画在许多技法里,强调精确和写实,同时这也是的工笔画在传统的工笔画基础之上起了原则性的变化。
然而目前部分工笔画在绘画的描述上,更加保守化和庸俗化。
可以绘制当代女性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服饰靓丽,其技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却缺少其个性化的神态,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描述。
这种风气缺少精神,满足了关于作者在细节上的真实,然而这种真实走向了极端,导致起难以摆脱庸俗的世风。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摘要: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缺失了意境的画作如同人的双目失去了光彩。
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将人的主观感情赋予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将其描摹。
当代中国画家不仅在技法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传统,同时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上也延续着固定的思维习惯。
宁静、对诗意的追求是创作主体对“意境”的理解,在新的时期“意境”有哪些变化?固有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读。
作画者通过山川河流、感受与修养,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与思想上的感悟。
是如何营造更具意义的山水意境。
本文就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文人画;传统山水画;绘画艺术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71-01一、中国山水画意境理论的内涵及发展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提出了“具体形象是否能够表情达意”的疑问,为意境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理论的出现丰富了意境的内涵,神韵说、风骨说、滋味说等理论的提出对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
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
”他认为意和境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是愉悦自己的身心,还是感动他人的心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山水画是以山、水、院落、石头、树木、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画,追求的是尽善尽美。
山、水、院、亭都体现出一种自然地和谐的美,可游、可居、可观。
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发掘,一批擅长山水的画家及山水画论勃然兴起。
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时期的山水真迹已经不知所踪,但是有关山水的画论却还依然存在,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表明了各种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诗意加深了山水画意境的内涵,而山水画凝固了诗人诗意的阐发,二者有机结合,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摘要:在浩瀚的人类绘画史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艺术传统,占有一席之地,它上可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陶绘,下则发展至今,就连最早的独幅战国帛画算起,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其艺术魅力不仅没有丝毫减退,而且其艺术生命力日见勃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并欣赏。
关键词:中国画;欣赏
谈到中国画的欣赏,应该说是一个很复杂也很系统的问题。
因观赏者的学识、修养及审美理念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将欣赏者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欣赏者看画面的物象画得像不像,认为画的越逼真,越接近于客观物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其实这是对中国画的误解,严格讲这算不上欣赏。
因为中国画承载的是一种文化,是画家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而不是客观物象的翻版再现。
中国画贵在写意,写神。
得意忘形是中国画的很高境界,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显然是不足以论画的。
第二种是对中国画有些了解的人欣赏画时便开始注重画面的形
式美,也就是外在美。
看笔墨线条是否有功力,墨是否有干湿浓淡变化,构图是否讲究,有美感。
中国画确实讲究笔墨情趣,笔墨也的确是评判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是描绘对象的重要手段,画面的气势、骨肉、刚柔、张弛、巧拙、节奏感等都和笔墨有关。
但中国画仅凭笔墨漂亮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的真美在于内美,美在意境,美在内涵。
如同一个人的美,仅仅天生丽质不是真美,真美在于气质和内涵,在于学识、修养、美德的自然流露。
有的画家喜欢玩笔墨游戏,猛一看画不错,细品索然无味,正是这个原因。
第三种是对中国画有一定研究的人赏画比较注重画的意境和文
化内涵,画的意境和内涵是画家人品、学识、修养、情感在画中的自然流露,艺术家是情感丰富的,他们激情面对自然,面对生活。
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即兴挥毫,有感而发。
所以,凡是好的中国画作品总是充满诗情画意。
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是慑人心
弦的,就如品佳茗,茶未沾唇,已闻芬芳醉人;又如欣赏曼曲轻歌,舒缓、委婉、含蓄、悠扬,陶醉其中,荡气回肠。
意境美超越了画面本身,它可以引发观赏者无尽的想象。
有意境的作品会使人百看不厌,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种就是观赏者通过作品,可感受到笔毫游刃于宣纸间那一刻作画者的喜怒哀乐,可以窥探到作画者的情感世界,可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这是很高层次的欣赏,非对中国画有深入研究或高水平的美术评论家所能达到的。
所以在欣赏中国画时,千万不要为作品之外的一些因素所迷惑。
耗时长、尺幅大、价位高、名气大……并不决定这幅作品的真正价值。
那么,正确欣赏中国画的方法是什么呢?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
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欣赏者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还需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
所以要很好地欣赏中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的欣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包括欣赏者对作品的审美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心理活动。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
第一步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顿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欣赏者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
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
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
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
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第三步,就是审美创造阶段,通过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面对中国画的欣赏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是盲目的肯定或否定。
而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阅读大量的画作和画论,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情趣,因为中国画本身就是多方面艺术修养的渗透、补充而形成的综合艺术,因而在欣赏中国画时要把握以上几步,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欣赏艺术的最高价值,从而得到其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人道斌.丹青趣味――中国绘画的源与流[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玟宗.中国画艺术欣赏[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