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茶树分布为世界之最
- 格式:docx
- 大小:19.4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地理中考热点练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读“景迈山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1.景迈山适宜种植普洱茶叶的有利条件是()A.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B.地势低平,黑土肥沃C.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D.热量充足,排水条件好2.景迈山先民将散装茶叶做成茶饼后由马帮经“茶马古道”带入西藏,主要考虑沿途()A.地形崎岖,山高路险,便于茶叶储运B.暴雨倾盆,滑坡挡路,提高茶叶品质C.高寒缺氧,呼吸困难,减轻茶叶重量D.沿海多狂风暴雨,避免茶叶受潮3.关于三江并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B.三条河流平行向北流C.三江中有雅鲁藏布江D.地形利于发展耕作业4.关于普洱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可行的是()A.毁林开荒,发展制茶B.扩大宣传,强化品牌C.封山育林,禁止开发D.优先开发,经济先行5.云南省适宜种植普洱茶叶的气候条件有()A.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B.低温少雨,气候温和C.气候冷湿,雨热同期D.热量充足,降水丰沛6.景迈山位于北回归线南侧,但夏季气温较低,其原因是()A.离冬季风源地近B.海拔较高C.位于河流沿岸D.深居内陆7.景迈山所在省区简称是()A.蜀B.滇C.黔D.桂8.适宜种植普洱茶叶的气候条件有()A.气候冷湿,雨热同期B.低温少雨,气候温和C.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D.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有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和多个传统古村落。
借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9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如图为普洱位置示意,据此完成下题。
9.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我国()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10.如图传统建筑中,属于景迈山传统古村落建筑的是()A.窑洞B.四合院C.蜂窝房D.干栏式建筑11.该地区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可能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为()A.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B.禁止一切开发利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发达城市D.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大规模增加古茶产量12.景迈山申遗成功吸引众多茶文化爱好者前往,下列游客行为得当的是()A.随意丢弃废弃塑料瓶B.在传统建筑上乱涂滥画C.尊重当地居民风俗习惯D.在宗教场所大声嬉戏与玩笑13.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春季学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二年级下册《植物王国》教案教学设计掌握云南的名木古树及其分布地。
教学过程】一、介绍云南名木古树云南拥有众多的名木古树,如世界文化遗产——元阳梯田中的千年龙血树、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大理松、西双版纳的大花榕等等。
二、了解名木古树的分布地这些名木古树分布在云南的不同地区,如大理、西双版纳、元阳等地。
三、欣赏云南的名木古树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欣赏云南的名木古树,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32.奇特的植物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奇特植物。
2.知道奇特植物的生长环境。
3.欣赏云南的奇特植物。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云南的奇特植物及其生长环境。
教学过程】一、介绍云南的奇特植物云南的奇特植物有很多,如花叶铁线莲、鹿角藤、千年铁树等等。
二、了解奇特植物的生长环境这些奇特植物生长在云南的不同环境中,如高山、丛林、沙漠等地。
三、欣赏云南的奇特植物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欣赏云南的奇特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43.幸存的古老植物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幸存古老植物。
2.知道古老植物的生长环境。
3.了解古老植物的保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云南的幸存古老植物及其保护意义。
教学过程】一、介绍云南的幸存古老植物云南的幸存古老植物有很多,如银杏、水杉、红豆杉等等。
二、了解古老植物的生长环境这些古老植物生长在云南的不同环境中,如峨眉山、泸沽湖、滇池等地。
三、了解古老植物的保护意义这些古老植物是地球上珍贵的生命,保护它们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54.茶树的原产地教学目标】1.了解茶树的原产地。
2.知道茶树的生长环境。
3.了解茶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茶树的原产地及其历史及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一、介绍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滇南地区。
二、了解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生长在云南的高山、丘陵、平原等不同环境中,如普洱、大理等地。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二卷)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普洱茶知识之云南茶树资源与古茶树介绍这篇普洱茶知识博文介绍的是云南茶树资源与古茶树。
因为没资料,文中的图片不是古茶树,但也是当地的茶树。
在云南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癿古茶树有,南糯山大茶树、巴达大茶树、澜沧大茶树、邦崴大茶树、千家寨1号、凤庆香竹菁大茶树、双江大雪山1号、镇康大山茶、师宗大茶树、腾冲大茶树、龙陵大茶树、南华大茶树、楚雄大茶树、双柏大茶树、振太大茶树、金平大茶树、元江野茶、新平峨毛茶、广南野茶、富源大茶树等。
南糯山大茶树:生长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寨,距离勐海县城约20公里,海拔1400。
于1951年发现,1994年死亡,树龄八百余年。
树高8.8m,树幅9.6m,主干直径1.38m;叶呈椭圆形,叶长14.9cm,宽6.2cm,叶尖较钝,叶面隆起,叶色深绿,叶缘微波,叶脉明显,10~20对,革质一般,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柄长0.86cm,茸毛多,花白带绿色,花冠直径平均3.5cm,花瓣7~8枚,柱头3裂,茶果三角形。
芽叶适制普洱茶、红茶、绿茶、是世界公认癿栽培型茶树之王。
巴达大茶树:生长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海拔1850m的次生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型大茶树。
植株乔木型,树姿直立,1961年发现时,树高32.12m,树幅10m,基部直径1.0.m;叶长13.0~16.2cm,宽5.6~7.1cm,侧脉11~13对,叶质薄脆,叶姿上斜,叶尖尾状和渐尖,芽叶无毛;花朵大,花白带黄色,直径5.8~7.7cm,花瓣11~14枚,柱头5裂,萼片无毛,茶果呈梅花形,果皮厚,种子近球形;鲜叶制成茶叶后有苦涩。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该地共发现10余株大茶树和成片分布的幼树。
落水洞大茶树:生长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落水洞,海拔1430m。
乔木型,树高10.17m,树幅4.5m,干径0.88m。
叶形椭圆,叶长16.0cm,叶宽6.3cm,叶色绿,有光泽,叶身平,叶面隆,叶齿锐浅,叶质厚脆,侧脉11~14对。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宣传册标题: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千年传承的绿色财富导言:云南省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而景迈山古茶林则是云南普洱茶的发源地。
拥有千年历史的景迈山古茶林凭借其卓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种植方式,引人入胜地保存了茶树的原始特征,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一、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价值1. 以茶为贵的古代文化在古代,茶叶是中国的珍宝,而景迈山古茶林便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象征之一。
自唐代起,这片茶林就被历代君主视为珍宝,并赐予各种殊荣,使其成为国内外茶商们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2. 保留了古茶树的原始特征景迈山古茶林中保留了大量古茶树,这些树龄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些古茶树的茶叶品质优异,因其历经百年积累的养分和自然环境的熏陶,给予了茶叶浓厚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
二、景迈山古茶林的自然环境特点1.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景迈山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成为各类动植物的乐园。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古茶区,茶树枝繁叶茂,舒展在云南高山上,给人以绿意盎然的感觉。
2. 普洱茶的养分源泉景迈山茶树四季常青,日夜温差大,气温适宜,土质肥沃,水源充足。
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普洱茶的发酵和养分积累提供了优越环境,使得景迈山茶的质量独步全球。
三、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与传承1.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遗景迈山古茶林由于其卓越的环境和历史价值,于200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政府加强对景迈山古茶林的管理和维护,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力争实现古茶文化的永久传承。
2.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景迈山古茶林不仅是古代茶文化的见证者,也是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者。
当地政府和茶农通过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培训班等形式,传承古茶树栽培和加工技术,并推动普洱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个人观点与未来展望景迈山古茶林作为云南普洱茶发源地的象征,深受国内外茶爱好者的喜爱。
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积极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景迈山古茶林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领略古茶树的魅力。
普洱市茶山分布普洱茶方兴未艾,为此更名的普洱市(原思茅市)正是应运而生。
普洱市是云南面积最大的市,普洱全市有野生古茶群落面积117.8万亩,栽培型古茶面积18.2万亩,其面积也远远超过传统普洱茶产区西双版纳(古茶园8.2万亩)。
普洱市辖1区9县,分别是思茅区、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孟连、澜沧、西盟。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说到“茶马古道”,就不能不说到普洱市,思茅就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出现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始祖),还有拥有活标本2700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树王”和上千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1800多年的景迈山万亩人工栽培古茶园,足以证明茶叶在普洱市历史上的重要性。
普洱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广泛,主要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
普洱市茶山分布普洱市史上有名的八大茶区,即景迈、邦崴、千家寨、无量山、板山、佛殿山、营盘山、牛洛河,分布在普洱市的东西南北四方。
从行政区划来说,主要茶产区有思茅,景东,景谷,澜沧,镇沅,江城等,还要提到目前逐步被发掘的困鹿山。
具体茶区信息如下表。
茶山名位置介绍景迈澜沧县惠民乡,惠民乡与勐海县勐满乡相邻现存有千年万亩古茶园,芒景(布朗族寨)和景迈(傣族寨)是云南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十分壮观。
主要分布在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村寨。
古茶园为布朗族所种,居住已有1300多年。
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成为茶区另一特色产品。
3.临沧市云南省2009年主要茶区产量临沧市人工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凤庆、双江、沧源、云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凤庆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是已发现的大茶树中基围最粗的一株。
在这里,有南茶马古道蜿蜒通往国外,被称为南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凤庆县鲁史古镇,以及南茶马古道第一桥的青龙桥,见证了历史上茶业在这里的辉煌。
勐库大雪山古树茶【篇一:云南普洱茶十大顶级古茶树区】云南普洱茶十大顶级古茶树区老班章作为普洱茶中的代表名山,老班章今日依然炙手可热;这是有故事的,作为茶人,对于他的背后和台前应该有了解。
老班章的村民或许是在中国农民行列最懒惰的,安常理来说他们应该在高价时多种一些树茶,毕竟这和经济利益有关。
但他们偏偏不关心,就关心喝酒,喝完后就睡。
今天卖了茶钱,一个星期化完。
基本是很满足眼前的,但他们也是幸福的。
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喝到多数是古树茶,而不是小树茶。
老班章一路走过来,当地的村民是很意识的,他们满足眼前,不让外地茶入内,不和生意人妥协等等,才有了今日。
一年50吨的产量,一年几千万的收入,这些已经足够了。
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坚守他们民族的底线。
如果不做假也是一种信仰,那我们真该尊敬他们……茶农有时真的很简单,主要是商人太复杂了,所以今日普洱茶才水深!特点:茶气霸道,苦味入口即化,嘴里持久甘甜易武刮风寨首先需要纠正网上一些乱抄文章的人,说黑水梁子,白沙河的茶差,也不知这是谁抄出来的,白河沙方圆几公理,好茶多的是。
有的人是把村子旁07年栽培小树当成白沙河了。
这是误解。
刮风寨古树茶(气,香,味,韵)都具有,基本代表了好普洱茶的高标准。
有的茶友说茶气足,是指苦味,这是不可接受,也是片面的。
气,更应该体现在内,就是喝下茶后整个身体感觉有点微热,当然不是全部都有。
无法用一个科学数据来衡量。
以上所言,只是茶气的”外气“,刮风寨更为迷人之处在于“内气”,内气者,不是以口鼻欣赏,而是以身体感知。
这一点,练气功者、中医、出家人和不嗜荤腥的最容易感受,普洱茶归肺经脾经,品饮时,丹田手足微微生热发汗,甚至有如练气功时得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内气;而内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尽一样,但对内气的深入探讨,似乎从中医理论更能解释清楚。
同时,茶若无气,韵就成了空中楼阁。
知茶气者,可谓对普洱茶已经登堂入室了。
千年万亩古茶林,云雾缭绕如仙境景迈山地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靠近中缅边境线,山上有2.8万亩栽培型古茶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茶在林中,莽莽苍苍,蔚为大观。
一视频· 2017/04/07 15:44古木参天,粗壮的高山栲需两人才能围抱,香樟、小叶榕星罗棋布;林荫下面是古茶树,虬枝盘曲,干如臂腕;地面多是蕨类植物,铺下绿色的毯子。
空气中散发着丝丝香甜气息,阔叶乔木、古茶树和小灌木丛,构成了立体的森林大氧吧。
夕阳西下,得一段“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况味,让人忘却尘俗。
这里是景迈山古茶林。
景迈山地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靠近中缅边境线,山上有2.8万亩栽培型古茶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茶在林中,莽莽苍苍,蔚为大观。
初春时节,正是采茶季,山上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茶农还会举办祭祀节庆活动——茶林里魅影绰绰、歌声悠扬,何妨登临踏访?五世同堂千年万亩古茶林在普洱茶界,景迈山的名气响当当,其独特的兰花蜜香挂杯持久,让爱喝茶的人迷恋。
加之号称“千年万亩古茶林”,生态条件优越,更让景迈山平添几分魅力。
即使不怎么喝茶,到这“寨在茶林中,人在画中游”的地方走走,也无比惬意。
中国是茶的故乡,普洱市汇集了茶树发展史五个阶段的重要物证: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千家寨野生大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和景迈山栽培型万亩古茶林,可谓“五世同堂”。
景迈山古茶林据考证已有1300多年历史,以傣族、布朗族先民为主,记录着先民们认识、利用茶的历史演变,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亚热带的季风吹拂着景迈山,这里平均海拔约1400米,被南门河、南郎河两河环绕,雨季降水丰沛,弱酸性土壤正适合茶树生长。
景迈山的古茶树都长在森林里,远看不见茶,上有高大的榕树、樟树、高山栲等乔木遮挡,下有丰富的蕨类等植物,还有石斛、松萝、苔藓和叶状地衣等附生、寄生植物。
其实,判断茶园是否“生态”,看看其中的蜘蛛网就略知一二——如果用农药杀虫打破了生态系统,蜘蛛网就很难找到。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位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景迈镇,是一片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茶林。
这里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追溯至西汉时期,被誉为普洱茶的发源地。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是茶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代表,因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申遗名录。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首先强调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这片茶林生态环境优美,地处于海拔1200至2100米之间,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丰富,四季分明。
这些自然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茶叶品质独特。
同时,茶林内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濒危物种,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描述了茶树种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茶树种植在景迈山地区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在这里,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和制茶工艺,培育出了独特的普洱茶品种和独特的制茶工艺。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口感和保健功效而闻名于世。
茶树种植和制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艺,代表了普洱地区的文化传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进一步指出,这片茶林在茶树种植和茶叶制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茶农们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证了茶叶的纯净和风味。
茶农们还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土地保护工作,保护茶树生长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他们尊重自然,传承和发扬了普洱古茶林的价值观和生态智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还提到了当地社区的参与和管理。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作为一个生态保护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中。
社区组织茶园管理和茶叶制作的培训活动,传授茶树种植和制茶技术,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社区还组织茶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还特别强调了茶树种植和制茶工艺的可持续性。
茶树种植和制茶过程中,茶农们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临沧四小龙之永德忙肺【引言】今天山头茶和大家分享的是临沧永德县的忙肺普洱茶,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永德县的茶叶情况。
云南省永德县,永德县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引言】今天山头茶和大家分享的是临沧永德县的忙肺普洱茶,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永德县的茶叶情况。
云南省永德县,永德县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树茶,除名气外不输任何名山茶。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坐落于彩云之南、波涛汹涌的怒江山麓,这里古树参天,终年云雾缭绕。
典型的立体气候、古老而纯朴的民风造就了云南大叶种茶无与伦比的生长环境。
由于忙肺茶品质优良,被云南省茶科所评为省级优良品种,命名为“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
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
生长在原生态环境中忙肺茶,是纯天然的、无污染食品。
【永德县种茶历史及分布情况】永德县种茶、饮茶和茶叶加工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始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
永德茶叶产业经过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时断时续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末,全县已有茶园面积32582亩,据民国税收资料统计;产量已达4500多担。
解放后,全县茶叶产业由于在国家边销区、云南省红茶基地和临沧高优生态茶园基地建设等政策扶持推动下,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已有茶园面积175223亩,采摘面积175223亩,其中:古茶茶园面积142223亩,有高优生态茶园33000亩;已建成有机茶园9778亩;茶叶产量8541吨,实现农业产值1.55亿元。
茶区主要分布于德党镇、永康镇、勐板乡、小勐统镇、崇岗乡、大山乡、班卡乡、亚练乡、乌木龙乡和大雪山乡等地。
共有种茶农户52000户,涉茶人口23万人。
茶树群体品种主要有忙肺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鸣凤山大叶种、紫青茶等,无性系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清水3号、凤9号等,已知茶树品种12个和1个变种,其中紫青茶是永德特有的茶树品种。
1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由中国确定的。
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
茶的起源肯定还早得多。
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水泉以及有关茶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到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2为什么说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
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
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驳斥了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的错误说法。
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
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3茶叶发展史中为什么总要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普洱茶文化一、云南茶是世界茶发源地�1、从地质变迁上说,云南是全世界最早诞生山茶属植物的地方。
�远古时候,云南的西部处在古特提斯岛洋结构上,那时云南是一个广大的区域,陆地和海洋交错,气候温热,雨量充沛。
大约5000万年前,就在恐龙灭绝的时候,种子植物以及茶所属的山茶属植物就在这里诞生了。
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里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扭曲,形成川滇纵谷和云贵高原,分割出许多小地貌和小气候区,这些小的气候区既促进了茶组植物的发展,也阴止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客观上保存了大叶种茶树这一古老、最独特的资源。
而印度所处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在那个时期还被深深埋在海底,不可能生长茶树。
2、从气候变化上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从气候变化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先后在云南南部发现的大型野生古茶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云南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使用茶叶的地区,澜沧县帮葳的过渡型大茶树、凤庆香竹箐的“园埂茶”、勐海南糯山的八百年“茶王“和其它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园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目前发现的山茶属植物约有二百种,基本上生长在北回归线两侧太阳直射区。
除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外,云南普洱茶产区还有高海拔和未经长期耕作而改变理化性质的赤红壤变化,那里只生长中叶种茶叶。
远离北回归线的地区,只生长小叶品种。
越向北,茶的属性物质含量越少。
3、从茶树种质资源上说,云南有世界最丰富的种质资源。
�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云南,位于北纬21°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气候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垂直变化显著,滇西一山有四季;滇东高原四季如春;滇南河谷湿热,全年无霜;滇西北高山气候较寒冷。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气流影响下,干湿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年降水量600—2000毫米。
那卡古树茶的特点那卡古树茶,又称为大叶种普洱茶,是一种以云南省临沧市勐库镇那卡村为原产地的普洱茶。
被誉为普洱茶中的“老祖宗”,以其极具独特韵味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而享誉世界。
那卡古树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原材料优质那卡古树茶采用的是云南省勐库镇那卡村的古茶树茶叶为原料,每年仅有一次的插芽期才能采摘。
古茶树的树龄一般在300年以上,特别的,有些古茶树的树龄甚至高达800年,生长时间较长,因此其茶叶口感和香气都非常特别。
此外,采制过程中要选优去劣,严格把控每一环节,才能确保茶叶质量。
二、产地环境独特那卡古树茶产地位于勐库镇那卡村,这里地处海拔1600-2000米之间,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周边覆盖着原始森林,环境清幽,空气无污染,这样的自然环境为茶树提供了极佳的生长条件。
而气候上,那卡村属于季风性气候,独特的季节变化使得叶片形成较高的氧化程度和卓越的质量。
三、工艺精湛那卡古树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有发酵和压制两个主要步骤。
发酵使得茶叶中的酶逐渐分解,产生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而压制则起到了紧实茶叶的作用,让茶叶更配合收藏和贮存的需要。
作为一种发酵程度极高且经过压缩的茶叶,那卡古树茶在外观和口感上颇有特色。
四、储存价值高由于那卡古树茶制作出来的茶叶较为“厚重”,而且茶味较为浓郁、醇厚,这种茶叶可以长期储存,甚至储存多年的时间,其质量和口感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因此,那卡古树茶是一种茶叶收藏爱好者比较钟爱的茶叶。
综上所述,那卡古树茶具有原材料优质、产地环境独特、工艺精湛、储存价值高等特点。
其中,古树茶的原料和产地环境因素是其最为重要的特色因素。
如果你饮过那卡古树茶,一定会被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所折服。
特色魅力古茶山——澜沧县景迈古茶园佚名【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1页(P46)【正文语种】中文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和芒景村,距县城72 km。
古茶园最高海拔1662 m,最低海拔1100 m,平均海拔1400 m,年平均气温18℃。
古茶树分布范围包括惠民乡的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地,总面积1800 hm2 (2.8万亩),有成林成片采摘面积600 hm2 (1万亩)。
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迄今已有1828年历史。
生长在万木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衍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品种珍稀,绝无仅有。
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保存完好的茶树基因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
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是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人文底蕴独一无二,是挖掘古茶文化的基因库和活化石,是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是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开发建设的重点景区,已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景迈山旅游景区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休闲胜地”,芒景村被评为“2011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保护试点古茶园核心区就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芒果山全景(谭春)。
古树名木科普古树名木是指树龄达到一定年限,形态独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树木。
它们见证了时间的流转,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成为人们探寻自然之美和文明之源的重要资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树名木。
一、四川雅安白果树四川雅安白果树是世界闻名的古树之一,树龄已超过2,500年。
它高大挺拔,树冠茂密,被誉为“天下第一树”。
雅安白果树在古代被视为神树,人们争相祭祀,赞美其威严和长寿。
如今,它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
二、安徽黄山千年古松安徽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拥有许多千年古松。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迎客松景区的千年古松。
这棵古松高大挺拔,树姿独特,被誉为“中国最美古松”。
它的树龄已超过1,300年,是黄山最具代表性的古树之一。
三、云南普洱古茶树云南普洱古茶树是中国茶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古茶树树龄超过300年,有些甚至超过1,000年。
它们生长在云南普洱地区的高山上,茶叶醇厚香浓,富含抗氧化物质,被誉为“茶中珍品”。
普洱古茶树是云南地区的宝贵资源,也是茶叶爱好者追求的珍品。
四、江苏泰州古梅树江苏泰州是中国著名的古梅树之乡。
这里栽种着大量的古梅树,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茅山景区的千年古梅树。
这些古梅树树龄超过1,000年,树冠茂密,花朵盛开时美不胜收。
每年的梅花节期间,泰州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古梅树的美丽景色。
五、陕西华阴老柏树陕西华阴老柏树是中国著名的古树之一,树龄已超过3,000年。
它生长在陕西华阴地区的高山上,树干粗壮,树冠茂密。
华阴老柏树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之树,人们争相祭祀,寄托吉祥祈福之意。
如今,它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六、浙江富春江千年杉树浙江富春江千年杉树是中国最大的千年杉树群之一,树龄超过1,000年。
这些千年杉树高大挺拔,树干粗壮,树冠茂密。
它们生长在富春江畔,是浙江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
富春江千年杉树群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科学家的关注。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中国云南省普洱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价值而备受关注。
这片古茶林位于普洱市境内的景迈山上,海拔高度约为1200-1800米,茶树林分布广泛,历史悠久,保存完整。
201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境内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申遗文本详细描述了这片茶树林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全球茶文化爱好者和专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申遗文本介绍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自然环境。
这片茶树林位于云南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在15-23摄氏度之间,年降雨量约为1500-2000毫米。
茶树林生长在山坡上,土壤肥沃,适合茶树的生长。
这样的自然环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申遗文本详细介绍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渊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
当时,茶树自然生长于景迈山上,茶叶被人们采摘并制成茶饼,供人们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的种植逐渐扩大,并形成了现在规模庞大的古茶林。
申遗文本还强调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文化价值。
这片古茶林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传统和普洱茶的独特韵味。
茶树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世代相传,使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为了茶文化的活化石。
申遗文本还提到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普洱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保护区、加强监管、推动科研和教育等。
此外,普洱市还积极开展茶文化传承和推广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茶文化知识,提高人们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作为中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价值而备受瞩目。
申遗文本详细描述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信息,为全球茶文化爱好者和专家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参考。
云南以普洱茶最为有名,而该娅普洱茶是普洱中的拉菲,该娅普洱茶以健康为标识。彩云之南红土高原西南部的思茅,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目前,世界上的古茶树、古茶园存活为数不多,特别是树龄在百年,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就更少。而在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古茶树、古茶园最多,古茶树类型齐全,茶树高大、成林、成园、成片,树龄也是最长、最古老。有原始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种类型的古茶树、古茶树群落的茶树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等有着垂直系统的遗传演化过程,叶片结构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在水平分布上两者有着明显的重叠,共生在相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相似以及出产地是如此临近,表现了遗传上的亲缘关系。从景谷发现3500万年木兰化石到千家寨、普洱永胜村等野生古茶树群落这一活化石的存在,再一次证明了云南西南部是世界茶树起源,茶的原产地。 思茅市地处横断山脉南部,云贵高原西南边沿,澜沧江水系中下游。山脉属怒山、云岭的无量山、哀牢山。澜沧江、红河、李仙江流域,是布朗、佤、哈尼、彝、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地跨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境内最低海拔317米,最高海拔3370米,为低纬度高海拔的生态环境,山峦起伏,层林叠嶂,亚热带阔叶雨林中,分布着最原始、古老的成林、成片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和原产地的中心。事实说明中国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茶的起源、发现、利用和栽培均始于中国,所以中国被称为“茶的祖国”。 思茅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发现和利用茶叶是由野生茶开始的,初为药用,继而成为祭祀用品并逐步发展为凉拌茶和饮料。思茅的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原始野生古茶树,生长于原始森林中的高海拔地域,未曾受到任何破坏的生态环境,自然生长原始的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二是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于寨子附近,经过驯化逐步从野生型演化为过渡型,也就是说从野生型至栽培型之间的中间类型,这称之为过渡型;三是野生古茶树接近于栽培型的大叶种类型,比邦崴千年古茶树又进化了一个档次,接近于栽培型生殖器管性状的云南大叶种古茶树相似,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在住宅附近,由于采摘、驯化的关系,从野生型逐步演化为接近于栽培型云南大叶种茶树;四是先民们发现茶叶的效用后将深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苗移植于部落(房前屋后)从一株至数株、连片集中多次繁殖和扩种而形成的景迈、芒景、邦奈、困鹿山、南糯山等地人工栽培型古茶园约300—1300年的历史。在思茅市境内有栽培型、过渡型、野生型古茶园、古茶树、古茶树群落38处,总面积36万亩(2.4万公顷),其中:栽培型古茶园38000亩(2533公顷),野生古茶树群落32.2万亩(21466公顷)。(新茶园70万亩约4.6万公顷)。 一、栽培型古茶园(古茶林)树龄在300-1300年树龄分布如下: 普洱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茶树为普洱茶种(cassamica),树龄为400-500年,树高9.8米,树幅5.2×5.9米,基部干径0.53米,最低分枝0.42米。普洱县城清真寺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围1.35米,胸围1.2米,树高10米,树幅5.5×7.7米,树龄约450年。澜沧景迈村,海拔156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200厘米,基部干径60厘米,树高518厘米,树幅580—605厘米;景东花山,海拔172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基部干径100厘米,树高960厘米,最低分枝80厘米,树幅820厘米;普洱县勐先乡雅鹿村小高场,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树高800厘米,直径68.5厘米,树幅36厘米;普洱县茶山箐,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50厘米,胸围170厘米,普洱县城东北无量山余脉(把边乡、凤阳乡区域内)的古茶树群落;普洱县梅子乡干坝大山古茶树群落;镇沅县振泰乡,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树高680厘米,胸径42.7厘米;镇沅县河头,海拔210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树高960厘米,基部干径80厘米,最低分枝90厘米,树幅670厘米;景东县景福,海拔1940米,树高880厘米,基部干径60厘米,最低分枝100厘米,树幅520厘米;景谷县田坝,海拔1150米,树高570厘米,基部干径55厘米,最低分枝45厘米,树幅498厘米;景谷县文山,海拔1800米,树高990厘米,基部干径45厘米,最低分枝450厘米,树幅830厘米;墨江县介牌,海拔1270米,树高386厘米,基部干径32厘米,最低分枝52厘米,树幅275厘米;澜沧县邦奈村,海拔1780米,树高580厘米,基部干径57厘米,最低分枝168厘米,树幅520厘米;澜沧县芒景村,海拔1500米,树高420厘米,基部干径48厘米,最低分枝170厘米,树幅520厘米:景谷县田坝,海拔1150米,树高450厘米,基部干径30.2厘米,最低分枝100厘米,树幅335厘米;镇沅县罗家村,海拔1600米,树高480厘米,基部干径43厘米,最低分枝86厘米,树幅535厘米;景东县文献寨,树高960厘米,基围314.2厘米。南糯山800年古茶树。倚邦、攸乐、革登、莽枝、蛮砖、易武、班章等栽培型古茶园。 二、过渡型大茶树 澜沧县邦崴村过渡型大茶树,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基部干径1.14米,树幅8.2×9.0米,最低分枝0.70米,一级分枝3个,二级分枝13个。树龄在千年的邦崴古茶树,海拔1990米的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 三、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分布 镇沅县千家寨1号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 2号大茶树,树龄2500年,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米,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高19.5米,树幅16.5×18米,最低分枝高10米,基部干径1.02米,胸径0.86米。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由8处野生茶树群落组成。景谷县困庄大地,海拔2410米,树型高大乔木,直立,最低分枝200厘米,基部干径87.9厘米,树高2000厘米,树幅1150厘米;景东县石大门,海拔253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250厘米,基部干径83.4厘米,树高4500厘米,树幅500厘米;孟连腊福黑山,海拔244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220厘米,基部干径76.4厘米,树高1200厘米,树幅500厘米;景谷县大水缸,海拔210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80厘米,基部干径76.4厘米,树高2200厘米,树幅750厘米;澜沧县老挝黑山,海拔244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490厘米,基部干径70厘米,树高1320厘米,树幅250厘米;普洱县困鹿山,海拔215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180厘米,基部干径68.5厘米,树高1300厘米,树幅705厘米;普洱县小高厂,海拔220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300厘米,基部干径68.4厘米,树高783厘米,树幅573厘米;景东县平掌村,海拔210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1010厘米,基部干径60厘米,树高2650厘米,树幅905厘米;景东县驴打塘,海拔252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基部干径56.5厘米,树高2175厘米;墨江县苍南塘,海拔2075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97厘米,基部干径43厘米,树高587厘米,树幅270厘米;景东县李家村,海拔183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200厘米,基部干径40厘米,树高680厘米,树幅905厘米;景谷县李家村,海拔183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210厘米,基部干径30厘米,树高1037厘米,树幅480厘米;景东县花石岩梁子,海拔2320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最低分枝210厘米,基部干径30厘米,树高1037厘米,树幅480厘米;西盟县野生古茶树群落共分为五大片,面积约19平方公里,28500亩(1900公顷),其分布佛殿山、大马散山、倮铁科山、土克山、大黑山野生古茶树群落。佛殿山,海拔2107米,树型高大乔木,树姿直立,树围2.8米,树干直径0.89米。景东县景福公平村,海拔2100米,直径55厘米,树高1039厘米,树幅570厘米。普洱县罗东山,海拔2370米,野生乔木型古茶树,树高14.75米,树幅14.0×12.8米,基部围3.4米,最低分枝高0.4米,一级分枝三个,最粗分枝围2.34米,树龄1800年。白草地豹子洞,海拔2070—2080米,1号野生大茶树,树高17.25米,树幅12.4-16.4米,基部围3.02米,最低分枝0.3米。梅子乡永胜大平掌中叶种古茶树,小乔木,树高5.6米,树幅2.0×2.5米,基部围0.62米。梅子乡永胜村上旧芦栽培型古茶园,海拔2130米,小乔木,典型株树高7-8米,树幅2.5×2.5米,基部围0.68米。还有巴达1700年野生古茶树、香竹箐最粗野生古茶树。 四、古茶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涉及到农村产业建设、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基层政权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究其核心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思茅市的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古茶园分布广、数量众多,在普洱茶方兴未艾,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今天,对于提高茶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上具有重要意义。 茶产业是思茅衣食万户的重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0个县(区)均为茶乡;121个乡(镇)中,有116个乡(镇)种茶;991个村民委员会中,有800多个村种茶。种茶涉及20多万农户、106万多农业人口,种茶农户总数和农业人口总数均超过50%以上。在思茅,没有任何一项产业像茶叶这样涉及百万之众,有如此之高的覆盖率。茶叶生产的效益,影响着106万农业人口的收入,影响着绝大多数农业人口的生活状况,影响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由于古茶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承载历史文化,加之味道醇厚,所产的茶叶,受到消费者特别欢迎,价格更高,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更高。如:澜沧景迈村、芒景村的古茶园所产的鲜叶,单价是现代化茶园茶叶价格的数倍。因此,景迈的茶农近年来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90%的农户购买了拖拉机、家家盖了瓦房,有的茶农购买了摩托车、汽车,在周边的农村较早的富裕起来。但是,古茶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采摘、开发,利用好古茶资源,提高茶叶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对促进思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新发现的野生古茶树林 镇沅县自发现千家寨2700年野生古茶树以后,又陆续在恩乐镇西部无量山脉的五一村、平掌村、文旧村海拔在2000至2600米的数千亩杂木林中新发现大量的野生古茶树。其中有的是我亲眼所见,并进行部分拍照。现将这些野生古茶树的情况整理如下:供有关部门作深入考察参考。 我亲眼所见并作部分拍照的野生古茶树: 我作为思茅市老年摄影协会的一名会员,2005年5月得知镇沅县恩乐镇平掌村新发现野生古茶树,凭着爱好摄影的热情,于5月13日赶到镇沅县,当天下午恩乐镇领导带上三位同志和我赶到平掌村找到村委会主任王龙富同志带我们到野生古茶树现场(距王主任家两公里)一看,确有很多野生古茶树。但因时间太晚即返回县城。第二天我向镇领导建议:能否组织人进行初步调查,弄清野生古茶树的生长范围、大概面积。恩乐镇党委、政府很重视,指定两位同志和我,于五月十六日重返平掌村跌马箐村民小组,并在当地请了四个熟悉山形的农民和我们一道,在村委会主任王龙富同志的带领下,分两个小组进行初查,经过一整天的初查发现:在恩乐镇西部无量山脉海拔2000米的平掌村山神梁子至跌马箐村民小组的大羊厩山刮风丫口一带,约有6000亩左右的杂木林中生长着大大、小小的野生古茶树群落。相对集中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大羊厩山的“老茶塘”,对在这里生长较集中的五十三棵野生古茶树进行编号登记,部分进行拍照。这些古茶树多为数百年前被砍伐后新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