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良种繁育田去杂去劣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1
DOI:10.19904/14-1160/s.2022.14.018浅谈提高小麦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的措施孙伟国(广饶县农业农村局,山东东营257300)摘要: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作物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繁育小麦良种的根本目的是避免小麦种子退化、混杂,确保小麦良种供应,从而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文章分析了小麦良种繁育田的基础建设要求,总结了小麦良种繁育栽培要点,提出了建设小麦良种繁育种子基地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良种繁育;种子质量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4-0054-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只有不断提升粮食产量,才能“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小麦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据关键地位,做好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保证良种供应,有利于提升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
1小麦良种繁育田的基础建设要求首先,繁育小麦的田地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方便排灌,且前茬一致,地力均衡,不可在有病虫害的地区繁育。
同时,繁育田地应处于交通便利之处,方便相关人员种植、管理、验收、展示以及检验。
此外,繁育田地应具备自花授粉作物,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隔离,否则可能会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异常导致“串花”,即产生不同品种混杂的现象。
其次,应根据种植区域的生产条件、地力水平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选择繁育的小麦品种。
以山东省为例,在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地块,种植丰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的济麦22、济麦44、鲁原502等小麦品种;在土壤肥力不足的旱地,需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在冬季气候寒冷的地区,需选择耐寒性品种[1]。
2小麦良种繁育栽培要点2.1精细整地整地应坚持“深、净、平、细”原则,精细化整地可为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翻耕土地,深度控制为25~30cm,然后进行耙地、填压,消除土壤内部的硬土块,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实现上虚下实,使土壤更为通透,提高土壤的供肥、保肥、保水能力。
阳光10是山东省郯城县种子公司选育的冬性小麦新品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品质优良,丰产性能好,在山东省和黄淮流域表现突出,于2013年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郯城县地处沂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农场众多,耕地集中成片,农业生产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力量强,全县优质稻麦实行区域化轮作种植,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为水稻、小麦种子生产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阳光10幼苗半直立,抗寒性较好,株高70.8cm,株型半紧凑,分蘖力较强,亩最大分蘖90.5万,有效穗37.8万,分蘖成穗率41.8%;穗粒数36.1粒左右,千粒重39.3g左右,容重高达782.6g/L;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抗旱性较好,抗倒伏,熟相较好;两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结果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4.7%,湿面筋32.9%,沉淀值39.2ml,吸水率64.6ml/100g,稳定时间12.0min,面粉白度76.6。
在2010-2012年山东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466.86kg,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4.77%;2012-2013年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0.39kg,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8.67%。
2高产繁种栽培技术2.1施足基肥,抢收早播水稻茬繁育阳光10,首先要立足“早”字,在水稻收获前半个月停止浇水烤好田,在水稻成熟以后立即进行机械收割,腾出茬口。
亩目标产量400~500kg 时,在当地土壤条件下,一般亩施入优质有机肥3000~4000kg、尿素30kg、磷酸二铵25kg、氯化钾20kg、硫酸锌1.5~2kg,随整地一次施入。
采用免耕技术整地,用旋耕机旋耕15cm深后晾稻茬1~2d,待土壤出现干土层后耙实,用带镇压器的小麦条播机边播种边镇压。
小麦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品种特性半冬性多穂中熟,幼苗半匍匐,长势壮,抗寒性好,耐倒春寒,分蘖力强,亩穂数多,穗层整齐。
春季返青晚,起身慢,抗冻能力强,通风透光性好;株高75-80cm,较抗倒;穂浅绿长方形,排列较紧密;中抗锈病、纹枯,中感白粉病,灌浆快,落黄好,适应性广。
二、高产栽培技术1、整地:前茬秋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粉碎秸秆,灭茬保墒。
2、深耕细耙:结合土壤墒情及时深耕细耙,加深耕作层,深度为25~30㎝,不漏耕;若土壤墒情不足,整地前应先浇底墒水;耙地时要耙细、耙透,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旋耕地块在加深耕层的同时要适当耙地,增强土壤紧实度,连接土壤毛细管,使土壤水分上升,防死苗,利分蘖。
3、根据灌溉方式及种植模式规划做畦。
4、施底肥(1)合理配方,施足底肥:亩施纯氮20斤(相当于尿素40斤左右),纯磷 18斤(相当于磷酸二铵40斤),纯钾16斤(相当于30斤硫酸钾),硫酸锌2kg。
(2)药肥混合,均匀机播(2种方法)方法1:将尿素、磷酸二铵和呋喃丹按亩用量混合掺匀,在犁地前用机播楼均匀播在地表面(机播耧可卸掉耧腿),同时,将经过混合的硫酸钾和硫酸锌撒在地表,然后深耕整地。
方法2:将尿素、复合肥和呋喃丹按亩用量混合掺匀,在犁地前用机播楼均匀播在地表面(机播耧可卸掉耧腿),同时将硫酸锌撒在地表,然后深耕整地。
(3)严禁种肥混播,造成烧苗。
5、适期播种(1)亩产700公斤产量三要素结构:亩穂数43万,穗粒数34粒,千粒重47克。
(2)确定合理的基本苗和播量播种量的大小是决定基本苗合理与否的主导因素,并与亩穂数密切相关。
(3)适宜播种量:10月上旬播种:12(沙地)-15斤(粘地)10月中旬播种:15(沙地)-18斤(粘地)10月下旬播种:20(沙地)-25斤(粘地)6、播种方式目前,小麦常规播种方式很多(等行条播、宽幅条播、宽窄行调播等),现向大家推介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播种机,配侧输出动力六行播种机,动力要求在15马里以上;设计播种密度为行距27cm、麦幅:8-10cm;其突出优点在于:(1)达到了宽幅、增产的目的(2)下种均匀、种子易形成壮苗(3)不缺粒、断垄、没有集堆现象(4)降低播量增加产量A 清理播种机:播种前要严格清理播种箱、排子系统及运输工具,播种管理专员负责对播种机的清理和验收工作,确保无混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借助先进的技术,促使小麦质量与产量逐步提高,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
本文以小麦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其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要点,针对选种、播种、施肥等多方面钻研,减轻部分地区生产压力,提高我国小麦栽培水平,保证管理效果。
一、栽培技术分析1、播种准备①选精良品种种植过程中,选种决定小麦质量,首先,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肥沃和病虫害情况。
其次,选择品种之前,进行田间试验,确定品种特性,提高种子的抗病性与抗逆性。
最后,观察种子的色泽和饱满度,除去劣质品种,保证小麦的纯度,提高出芽率。
根据调查发现,山农28小麦品种抗寒性良好,茎秆弹性好,遭遇狂风和强降雨天气,可以充分体现出抗倒伏的能力,此外,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如白粉病、叶锈病等。
品种选好之后,需要进行晒种,放在平地上晾晒,以此提高种子发芽率。
②种子处理播种之前,需要处理筛选后的种子,对小粒、坏粒和带有病虫的种子进行挑选,尽量保持麦种粒饱满、大小均匀、没有病虫的基本特性,确保种子发芽率以及小麦产量。
筛选种子时,使用机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出现机器漏洞产生的质量劣质,必要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降低麦苗的病虫害发生,有效预防害虫侵蚀。
种子处理过程中,使用敌萎丹拌种,大约20mL敌萎丹加入适量水拌种10kg,可以有效预防纹枯病、黑穗病和全蚀病。
科丰一号拌种可以起到杀菌、杀虫的效果。
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使用,可以提升病虫害防治功效,将甲基异柳磷药剂均匀撒在地表上方,耕地时翻入地下,从而提升地下害虫防治效果。
此外,可以采用高科技处理种子,不仅能提升小麦高产量和高品质,还能降低管理难度。
③选择种植时间种植时间通常根据气温变化来决定,春小麦种植大约在13℃,冬小麦在15℃左右。
选择小麦品种时,应根据当地气温环境,选择种植时间,即将播种时,时刻关注天气、温度变化,确保小麦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
2、整地播种前,为保证小麦高产量,收获之后及时整地,保证土壤的透气性、松散性和不板结。
小麦优良品种选用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技术措施中贡献最人、效益最显著的技术因素,由于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选样和人工培育而成,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耕作与栽培条件的改变,其优劣也在转变,因此,优良品种在利用上具冇时效性、区域性和生命性,生产上应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良种良法。
1小麦优良品种选用原则1・1产量品质效益兼顾的原则。
由于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比普通中筋小麦产虽要低,而只可供选择的品种相对较少,在非最佳适宜区利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在选种优质品种时, 一是要选用加工品质稳定,地区变异小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偏冬优质高产品种,如郑麦7698, 新麦26,郑麦004等;二是要根据品种特性,协同实施适宜的栽培技术,以保证品质,提高产量;三是要实行优质优价,以避免种植效益低于中筋小麦。
1・2高产稳产并重的原则。
高产和稳产与品种关系密切,只有产量相对较高,稳产性好的品种才能持续利用。
当前影响商丘市小麦生产的灾害较多,如倒春寒、干旱、干热风和白粉病、纹枯病等,这些灾害儿乎每年都对产量造成较大的损失。
由此看來,牛产上应选用多穂型、中穗型和中大穗型、抗倒性好、冬春发育稳健、灌浆速度快、熟期中等或中熟偏早、对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冇一定抗(耐)病性的品种,如矮抗58。
1・3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
现实中没冇完美的品种,品种的优劣是相对的。
冇的品种可能抗 --种或两种病害,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抗所有病害的品种;有的品种抗倒性原很突出,但如果栽培捲施不当或受特殊天气的影响,仍冇可能发生倒伏;冇的品种耐旱性很强,但如果长期严重干旱,其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彩响,其至因受旱而死亡;有的品种产量潜力很高,但在不同年度、地区之间,产量波动较大。
也就是说,当前先产上利用的品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在选用品种时,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客观地对待,要根据生产实际,采用配套的良法,扬起长,避其短。
2部分优良品种2. 1强筋小麦品种半冬性品种有:郑7698、新麦26、西农979、郑麦366、济麦4号、周麦24等;弱春性品种有:郑麦9023等2. 2弱筋小麦品种半冬性品种有:郑麦004;弱春性品种有豫麦50。
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小麦原种生产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原种生产1、原种生产方法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种圃的两圃制,或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1)单株(穗)选择单株(穗)选择的材料:来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
也可专门设臵选择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
单株(穗)选择的重点: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典型性和丰产性。
2、田间选择株选: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抗病性和抽穗期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
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
穗选: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
选择数量: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而定,冬麦区每公顷需4500个株行或15000个穗行,春麦的选择数量可适当增多。
田间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
保存: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
3、株(穗)行圃建圃: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的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
播种: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单株播四行区,单穗播一行区,行长2m,行距20~30cm,株距3~5cm或5~10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60cm的田间走道。
每隔9或19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围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
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同一品种的原种。
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根据附录A(标准的附录)进行。
生育期间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分别与对照进行鉴定选择,并做标记。
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a)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生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b)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c)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长、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