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分析及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不能将自己独立于国际之外,而需要增强综合国力以便与国际接轨,占据一定的国际地位。对一个国家来说,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基本上都是由高等教育来承担的,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可以说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资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条件,因此,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以美国为例,1983年,美国国家及地方财政的人均教育支出高达965美元,几乎是位居第二的日本的一倍。①随着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提高和教育大众化,各国相继出现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政府单一财政投入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为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各国政府正逐渐提出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政策。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基于发展的需要,无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所担负的一项基本职能,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也应该有相应地发展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要求。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相应的教育投入为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我国政府财政的经费投入有限,就需要拓宽经费来源,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等教育法》,法案明确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的合法性,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逐步呈现。然而,政府投入依然占高等教育总投资的绝大部分,非财政性投资只占了极小的部分,这样仍然无法从整体上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因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对措施增加高等教育的非财政性投入。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是指社会和个人直接或间接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②所谓高等教育投资,则指社会和个人直接间接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和企业、个人及国外提供的教育基金、贷款或援助,一般用货币表示。高等教育投资同时具有消费性质与生产性质。其消费性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上层人才的经费消耗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偿;其生产性在于,从长期看,高等教育的投入对社会和个人而言,有收益。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指改变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主体,而是以国家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首要主体,同时还包括企业、个人及家庭、境外的投资等其他各种投资主体。

2. 理论基础

(1) 成本分担理论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在198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首次提出的。在约翰斯顿出版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一书中,他说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

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他们交学费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支付使用费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费和膳食费。”③约翰斯顿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来自政府、家长、学生、个人或机构捐助者这四个方面。

(2)人力资源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④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至年代。舒尔茨是首先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明确阐释的人,他指出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定量研究。教育投资不仅会对国家有利,也会给个人、家庭以及个人所服务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所以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对象,个人、家庭和企业都应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成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

(3) 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产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产品的标准有两个,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仅具备非排他性或仅具备非竞争性,或者虽然两个特征都不充分但具有外部收益的产品即为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其准公共性体现在其外部效益和产品特征上。从外部效益看,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社会效益很高的投资,具有很大的正效益,对社会、经济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排他性和竞争性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有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意味着减少了另外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对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合理存在的。

笔者认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困境必需来自社会的支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以减少,相反,政府还应增加投资总额,因为就目前情况看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的保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政府或高校也应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事业。要想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出路就在于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促使教育投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