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2
企业双元创新是否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企业双元创新的概念和特点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企业双元创新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敏感性和创新能力,能够迅速捕捉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企业双元创新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时,需要整合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资源,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创新体系。
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创新的最大化。
持续性和迭代性:企业双元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企业还需要对已经实施的创新项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迭代。
开放性和合作性:企业双元创新需要企业与其他企业和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和成果。
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开放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社会效益导向:企业双元创新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时,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A. 企业双元创新的定义和内涵企业双元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个方面进行的持续性、系统性的创新活动。
这种创新模式强调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创新,还要关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企业双元创新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关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包括研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
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共3篇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1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取得良好的业绩,成为了新兴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动态能力被认为是新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机理是怎样的呢?首先,动态能力是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顺利地开展业务的能力,它包括敏捷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
这些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新企业更好地发掘市场的需求,并且应对市场的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其次,影响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机理是多方面的。
首先,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市场机会,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
其次,动态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市场变化时快速作出反应,并且更容易调整企业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绩效。
此外,高水平的动态能力还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吸收和应用新知识,从而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业绩。
但是,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高水平的动态能力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即时的经济收益,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其次,不同的市场环境、行业特点等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动态能力也不是万能的,还需要企业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建立和优化。
在实践中,新兴企业如果要提升动态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注重人才培养。
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创新意识、敏锐度和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同时,在企业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员工之间共同创新,提升整个企业的智力资本,从而积累更多的动态能力资源。
其次,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
随着市场变化,企业也需要不断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需求,灵活的组织结构可以使企业更加机动,从而更好地发展动态能力。
最后,运用信息科技手段。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帮助企业动态地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字节跳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实践摘要: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选取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为例,来探讨企业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管理实践,以及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一、字节跳动应对新冠疫情的管理实践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席卷全国。
对此字节跳动公司积极参与抗疫战争,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1.线上传温暖,电影免费看2020年春节档贺岁电影《囧妈》以6.3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字节跳动公司,同时字节跳动公司宣布大年初一电影《囧妈》在旗下产品抖音、西瓜视频和今日头条免费播放。
这一话题瞬间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可见人们对此的关注度如此之高。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像是字节跳动公司给全国人民的福利,其实我更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生意,是一场营销。
要想免费看电影就必须下载字节跳动旗下的产品,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去驻足使用旗下产品,增加旗下产品的下载量,进一布推广旗下各产品。
2.打通“抗疫”科普“最后一公里”疫情发生后,字节跳动的多矩阵产品迅速上线,为抗疫贡献力量。
今日头条的“抗击肺炎”频道,抖音的“抗击肺炎”专题页,西瓜视频的“武汉加油”频道等。
利用旗下产品广覆盖用户的优势,字节跳动还邀请权威专家在线为百姓科普直播答疑解惑。
此外,字节跳动还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合作,精选抖音、头条、西瓜平台的优质“抗疫”科普短视频作品,触达基层,展开全国传播,覆盖“抗疫”科普的“最后一公里”。
这又是一次对旗下产品成功的推广。
3.多款“神器”助力复工复产2020年2月24日,字节跳动旗下办公套件飞书宣布,向全国所有的企业和组织免费开放,不限规模,不限使用时长,所有用户均可使用飞书全部套件功能。
Vol. 40 No. 1Feb. 2022第40卷第1期2022年2月科学管理研究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文章编号:1004—115X(2022)01—0110—09公司创业导向下多元主体的 价值共创与分享机制研究童红霞1 ,邓晰隆2(1.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新技术不断催生行业经营业态快速更新,也使得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而又多变,这使得更多公司不得不采取“创业导向”战略来维系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对公司“创业导向”内涵的进一步诠释,分别 从公司多元主体形成“利益共生”和“信用共生”关系的两个维度阐释了公司创业导向下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行为发生的逻辑,最终认为:公司创业活动中的“价值分享”机制和“风险分摊”机制是公司普通员工“愿意参与”并“有能力参与”公司创业活动的关键,为此,分别从组织建设和机制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公司决策参考。
关键词:创业导向;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行为;价值分享机制;风险分摊机制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DOI :10. 19445/j. cnki. 15-1103/g3. 2022. 01. 016Research on the Value Co Crea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of Multiple Subj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ONG Hong-xia 1 ,DENG Xi-long 2(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 610031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 &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ansu Lanzhou 730050,China)Abstract :New technology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rapid renewal of industry operation,and also makes the mar ket environment mo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 which makes more companies have to adopt the ''entrepreneurship o-riented" strategy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this paper further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explains the logic of "value co crea- tion" behavior of multiple subjects under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11 interest symbi-osis" and "credit symbiosis H ,Finally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value sharing" mechanism and "risk sharing" mecha nism are the key to the M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any's entrepreneurial ac tivities. Therefor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mechanism desig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any's decision — making.Key words :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 Multiple subjects ; Value co creation behavior ; Value sharing mechanism ; Risk spreading收稿日期:2021—08—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EJLO69)作者简介:童红霞(1983-),女,浙江金华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上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邓晰隆(1980-),男,四川苍溪人,博士,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理工大学“红 柳杰青”,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文档资源★★★内容提要: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对于企业如何才能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存在不同的观点:环境决定论认为,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持久性;能力基础论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资源和能力;组织的行为制度观则认为,资源配置的背景将对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起决定性的作用;战略选择观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家的不断创新;综合观将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关键词:竞争优势,持续性,战略管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Porter,1985;Rumelt,1984;在众多的战略管理文献中,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由于具体的分析角度不同,以至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下面将对该理论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如环境决定论、资源能力基础观、行为制度观、战略选择观、综合观等进行简要的评述;一、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将企业关系描述成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这些模型受到新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以经济效能逻辑为依据,认为它是决定企业长期生存的一个选择性力量;其假设前提是:1企业是一个理性主体,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将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通过此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2外部环境给企业施加其必须作出反应的选择性压力,能够成功地作出调整的企业就将生存下来并持续地发展,否则就将退出市场;所以,该理论认为,竞争优势应通过以低价提供一般的产品或以高价提供消费者愿意购买差异化产品而获得;新古典理论没有为理解企业层战略行为提供一个基础,因它的假定没有考虑到交易成本、有限理性、技术不确定性、要素流动的约束、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学习及企业主要参与者的不诚实或愚蠢的行为Rumelt,1994;古典产业组织理论学者则假定,一个企业既不能影响产业条件,也不影响其自身业绩,而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将决定企业的业绩Bain,1956;Mason,1939;在此背景下,竞争优势是由诸如产业集中度和成本结构等要素驱动的;后来一些产业组织学者也认识到企业行为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所起的作用,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如Porter1981认为,可以用一些基本的产品特性和技术特征,如购买者、供给者的谈判能力、进入壁垒等来描述的产业结构参数;在Porter模型中,企业在目标的约束下作出决策,但分析的对象是产业,所以,此情况下竞争优势仍是由影响企业绩效的产业结构特性决定;不过Porter1980已经看到,竞争优势是可以通过建立进入壁垒阻止潜在对手进入来维持的,比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经验或学习曲线、产品差异化、资本量、购买者的转化成本等;并且,企业还可以利用赢利的再投资以提高这些壁垒;这种集中于环境对企业竞争位势影响的战略分析,明显地没有考虑到企业异质性对竞争位势的作用 Porter,1990;这种分析隐含了两个基本假设:1产业内的企业或战略集团内的企业是同质的 Porter,1981;Rumelt,1984;Scherer,1980;2即使一个产业或集团内存在异同质性,这种异质性也将由于企业在实施其战略时利用那些具有高流动性的资源而致使异质性的寿命很短;虽然产业组织理论在对竞争优势分析时也曾涉及到差异化,如Bain1956认为,企业的组织规模和产品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将导致进入壁垒和垄断;但Stigler1951认为,建立在此种差异化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是不可能持续的;Porter1980虽然认为竞争优势是可以维持的,但仅集中于技术经济变量,如产品开发的投入、设备设计广告和客户服务等Buzzell & Gale,1987,Hill,1988;Porter,1985,即使他考虑了对手的模仿Porter,1980,也未能提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总之,环境决定论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解不够深刻;仅将竞争优势归因于产业/市场结构,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因素,如差异化的企业能力,这就使得该理论很难解释以下现象:产业中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Rumelt,1982,引自Foss,1998;Hanason和Wernerfelt1968通过对影响企业业绩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也发现,经济因素产业与组织,I/O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仅为15%~40%,其他因素则应该归属于企业的内部因素;环境决定论的不足,促使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内部;这个理论,可以追随到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及Penrose1959等人的企业内部经济分析;由于诸多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对企业内部因素决定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资源能力基础观、行为制度观、战略选择观等;二、资源能力基础观Selznick1957在描述领导能力时,首次提出了“特有能力”这一概念;他强调了对企业整体性的保护将有利于对组织的独特能力的发展,且随着组织的发展,独特的能力将能完成独特的工作;这一概念后来成为古典战略学派,如Learned、Christensen、Andrews和Guth1969企业政策框架的一部分;此框架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能力强项和弱项,并且此能力是与环境的机会及威胁相匹配的;Anso “1965,1976不仅将此概念作为公司战略的必要组成内容,而且认为一个组织的特有能力是对弱环境信号进行鉴别和反应的本质;Hofer & Schendel1978则认为,企业是通过其资源的使用从而获得竞争位势的;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竞争优势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得以维持的;前者它假设企业间存在异质性,后者则通过诸如隔绝机制等促使异质性持续下去;如Rumelt1984认为,隔绝机制,如信息不对称、原因不明、生产者学习、购买者转化成本、搜寻成本、声誉、路径拥挤、专有资产的规模经济等,是可以保护优势不被模仿并维持租金流的;这种隔绝机制与Bain1956的进入壁垒、Caves和Porter1977的移动壁垒极为相似;Barney1986认为,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及幸运的存在,将为企业带来超额价值,但他是假定所有的要素是可以交易的;针对这一点,Derickx & Cool 1989指出,并非所有的要素都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如产权未明确界定的资源、商誉、信任及高度专有性的资产等;所以,他指出只有那些由于时间压力的非经济性、资产积累的效率、资产存量交互关联性、资产腐蚀性及原因不明等因素致使不可模仿的资源,且是不可交易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即仅是战略资产存量中那一部分才能持续创造价值;但竞争优势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区别,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Barney1991发表其论文“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他认为,当一个企业实施能创造价值的战略,而同时其他任何既存企业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无法实施该战略时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但可持续竞争优势除满足这些条件外,还应包括“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此战略的优势”这一条件;他强调了以下几点:1竞争优势必须同时考虑现存的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2持续性不是一个日历时间概念;3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它将永远地存在;它只是暗示,它将不会由于其他企业的复制而被竞争出局;产业中竞争结构的不可预期的变化也许使得某一时候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再有价值了;那么何种条件才能促使竞争优势持续呢Barney1991根据其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该满足4个条件,即有价值、稀缺性、不完全模仿如独特的历史条件、原因不明、社会复杂性、不可替代性;不久,Peteraf1993也提出了一个与Barney极为相似的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即可持续竞争优势应该包括4个条件:1使租金产生的资源异质性;2事后为维持租金对竞争的;3不完全移动为确保租金由企业拥有而进行的资源配置;4为确保成本低于租金而对竞争对手的事前;后来的许多学者也正是基于这些假设,来对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研究的;如,Hall1993研究了不同的无形资产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Black & Boal1994将资源按其交易性及流动性具体分为四种类型:可交易资产流量、不可交易资产流量、可交易资产存量、不可交易资产存量,并结合影响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三个特性,即网络类型Diericks & Cool,1989,Grant,1991、替代关系Barney, 1991:Grant,1991和说服力包括补偿关系、促进关系、抑制关系,Schomaker,1991,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支持程度是不一样的;Teece、Pisano、Shuen1997强调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它是企业关键资产、革新、组织学习、资源积累、能力构建及管理团队的智力模型;但是,这种由演绎法所推导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若干条件也不尽完善,因为它与现实相差太远;能力学派中一些学者,如D′Aveni1994,1995、Hamel和Prahalad1994、MacMillan1988,1989、Oliva与Day、MacMillan1988、Williams1992对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观点、战略的功能及管理的作用等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观点已经过时;因为今天快节奏、超竞争及全球化的市场已经形成了,“持续性模型”将由于竞争优势是更多地建立在无形资产Itami,1987和更少的规模以及物资资产的基础上而不起作用了,因为这些无形资产更具有流动性、更易被模仿,也更易以替代品规避;因此据此“超竞争”的观点,企业战略的目标,不是建立或保护大量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而是创造一系列持续变化的小范围内暂时的竞争优势;关于可持续优势的经验证据,是不尽相同的;如,Beaver1970发现,高业绩企业与低业绩企业的利润率差异平均8年趋于消失;另一方面,Mueller1977,1986则发现此利润率一直是趋于减少的,但它们没有消失;Jacobsen1988则发现,ROI差异一直消失,但某些在企业控制下的战略要素能够使这些ROI差异消失率减慢;Makadok1998认为,可持续性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处于极端间的一个灰色区;近几年来,资源派纵向化发展了其理论,如企业知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资源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而能力差异是由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且核心能力出现的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最终将导致核心能力的丧失Derothy Leonard—Barton,1992;余光胜2000通过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素进行层层剥离,批判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和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知识及与知识有关的认知能力,只有清楚地把握知识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从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但他的评价标准,也是建立在Barney1991和Rumelt1984等人的基础上的,即知识具有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战略-飞诺网三、行为制度观能力基础观试图解决的是,满足什么样特性的内部因素才可使竞争优势持续;但这些因素是如何得以培育呢这就需要用另一种观点,即行为制度观来解释;该观点主要认为,企业是在一个由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社会环境中运行的,这种社会环境将决定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这也就势必影响到资源的积累和选择,进而决定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Zukin和DiMaggio1990认为,资源的选择除了受制于技术和信息,也与人类的行为规范及习惯、风俗等相关;这种制度和组织的观点,将经济的优化延伸到社会的正义和社会的责任;按照组织理论家的观点,是社会的期望促进了组织的成功和幸存Baum、Oliver,1991,因为这种期望将促使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及其资源和生存能力的提高;Schuler和Jackson1987及Schuler和MacMillan1984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的实践,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对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只要HRM 实践能引出或强化这套角色行为 Role Behavior以降低成本,加大产品差异化或同时两者,则这些实践对竞争优势是有利的;不过在Lado和Wilson1994看来,这种强调角色行为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并未归纳出竞争优势如何才能持续;因为行为是外部导向的,依此观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与结果是由内外环境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于雇员的角色行为是能被观察和从一个组织转到另一组织中去的,他们也就容易被复制,这样对任一企业都不可能使其竞争优势持续;虽然如此,角色行为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Halll1993用组织制度要素解释企业间业绩差异的原因,因为这些要素是难以获得的;不过他和其他同派学者所提出的组织制度要素观与资源学派的所提出的产生经济租金的资源与能力观是相近的;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如Barney1986专门研究了企业文化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他指出,由于社会复杂性、缄默性和路径依赖而形成的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备模仿的企业文化是能够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并且他认为,组织理论和行为制度也许是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资源基础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可以预计经济的与组织的行为将一体化Barney,1991;之后,Barney1994还就信任是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信任并不必然地导致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专门举行了一个能力与竞争关系的研讨会Barney和Zajac,1994;Oliver1997进一步从个体的规范理性、企业层的制度要素及企业间的同化压力等角度,分析了企业组织制度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见表1;规则压力、战略联盟、人力资本转移、社会及职业关系、能力计划等因素的存在将促使企业产生同质化,这将减少企业间的差异;他还提出了组织制度资本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促进资源得以最佳使用的背景因素;Nahapiet和Ghoshal1998也认为,在研究组织制度时可以从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来分析,这些都毫无疑问地扩大了资源概念内涵; 表1 个体规范性、组织制度隔绝机制及组织制度资本规范理性组织制度隔绝机制组织制度资本1.决策程序的性质:习惯的、非反射性1.隔绝条件:企业不愿获1.定义:促进资源资本最佳使用的背景因素;的,根植于规范和传统的;取或分配资源;2.例子:持续改进的文化、资源革新的管理2.主要的决策约束条件:历史的、规范2.资源流动壁垒:资源的强化观、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加速资源吸收的的决策背景;可接受性;培训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3.资源分配程序:价值负担由于历史3.低流动性原因:缺少对3.关键的成功要素:资源决策背景的有效管理;或社会背景的;资源的政策或文化的支持;4.减少资本的因素:停滞的文化、忠于过时4.决策目标:资源选择的正义化;4.资源价值:由企业的文的传统、安于现状;5.沉没成本的性质:认知性的;化和主导联合体内部确定;5.提升资本的方法:资源革新和能力共享的6.关键资源的属性:持久性、合法性;5.竞争优势源泉:动员企鼓励制度、资源绩效的反馈机制的投资、基于7.决策效益:次优的资源分配、对资源业支持有价值的资源的能力资源专家的雇佣标准、团队结构变化的抵抗资料来源:据Christine Oliver1997,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g Insti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697~713页整理而得;从目前关于行为制度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来看,它与资源能力基础理论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认为,组织制度相当于一个平台,它在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维持过程中起了奠基性的作用;但即使是这两种观点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也仅能解决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相对静态的部分,即它们只为企业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明了一个方向;对于如何实施可持续竞争优势战略这一动态问题,则是得益于战略选择观的;四、战略选择观企业资源的价值是取决于需求、稀缺性和可获得性的,而这些都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所以,如果新的资源被发现或开发以致供给增加,可替代品出现,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出现,技术革新改变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等,则资源的价值将发生贬值;尤其是在超竞争的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不断缩短,这也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即引进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这就是Lado、Boyd和Wright1992所谓的战略选择观的依据所在;他们认为,企业战略选择strategic selection也是可以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与自然选择national selection是不同的,前者强调这么一个事实,即它是决定组织生存和创新的战略决策和行为模式;虽然“运气”对企业产生收益起了作用 Barney,1986;Mancke,1974,但“运气”的构成要素可以视为企业机会和所获取或积累的企业专有性资源相结合的结果;战略选择观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1934,1950的创新经济理论和企业家精神理论Barney,1986;Rumelt,1984;它与战略管理中的选择观点Jauch & Kraft,1986; Mintzberg & Waters,1985;Smircich & Stubbart,1985;Yvette & Mintzberg,1988、社会学的观点Morgan,1983,1986;Margan & Raminez,1984、认知心理学的观点Argyris & Shon, 1978 及行为经济学的观点Penrose,1952;Siman,1947,1984相一致;Leibenstein1968,1987发现,企业家在弥补差异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企业家能发现没有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独特产品;企业家在和投入要素竞争中也起了特殊的作用,即他拥有组织、领导、动员员工的特殊才能;Rumelt1984认为,公司的企业家精神紧密地与独一无二的、奇异的资源表现及调整相关,且企业家拥有特殊的信息,他们是独特的,是能够创造纯利润的;Barney1986指出,一个产业中的某一企业也许拥有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是产业变革的源泉,其他企业也可能拥有独特的能快速地适应变革所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或技巧的企业都更有可能地生存下来;这种关于奇异能力是由企业的代理人或企业家创造和发展的认知理论建议,应该关注组织现象,如信息不对称、组织惯例、历史、声誉,这就已经超过了在评价竞争优势时的技术经济思考范围;换言之,战略选择隐含了对特有能力概念Selznick,1957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Schumpeter 的“创造性破坏”假设,推动了资源基础派的战略和竞争优势模型的发展;战略选择强调,一个企业战略领导者的主动性,包括了创造和抓住企业内外机会,而不是局限于给定的可选方案中Child,1972;Hrebiniak & Joyce,1985,且它集聚在对创造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很重要作用的组织变量上,这种企业分析方法明显地认识到影响企业业绩的管理主动性的作用;这种战略选择观与动态能力观联系很紧;如Teece、Pisano、Shuen1997认为,用Schumpeter1934的术语来看待竞争,这意味着在某一水平,企业是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过程有效及其他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竞争;然而,在Schumpeter世界里,企业不停地寻找“新的结合”,并且对手也在不停地努力改善其能力或模仿他们高质量竞争对手的能力;所以,发展新的能力或改善既存能力的竞争在Schumpeter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在创造长期的竞争性优势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然,由于战略选择观强调决策者的主动性,就自然地使其与行为制度观紧密相联;之,战略选择观点主要是从企业如何做行动这一角度,提供了一个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接受的理论模型;此观点近来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如Priem和Butler2001及Barney2001都认为,资源基础模型应通过创新的和企业家的过程理论加以深化;将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引入资源基础理论的更大贡献,可能在于它将为非主流的资源理论与主流的企业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及代理理论等的结合提供了方向;五、综合观Porter1994等认为,企业理论过分地强调了企业的内在性,即过多地关注了企业内部资源状况而忽视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位势;他指出,资源观是无意义的循环;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资源,但什么是独特的资源呢什么使其具有价值呢为什么一个企业能够创造或获得它呢是什么允许资源维持其价值FOSS,1997但我们注意到,企业能力理论并没有像Porter所言忽视了企业的周围环境的重要性Barney,1991;如在竞争力仿制、要素市场分析等方面企业内部观是涉及到环境因素的Amit & Schoemaker,1993;foss & Eriksen,1995,只是没有太多的深入展开;如,Dieficks和Cool1989认为,产品市场位势与独特资源共同决定了竞争优势;Wernerfelt1984也提出了产品市场观与资源基础观最终是同一的观点,并且认为环境分析,即如何在产品市场获得最佳的位势的分析与资源基础观基本上是互补的;尤其是Porter1980的产业分析法并不与资源基础观相矛盾;Schoemaker和 Amit1994提出了“战略产业要素”概念,这是影响产业利润的产业专有性资源;Diericks和Cool 1989还指出,企业不必为了获得租金而拥有自己的资源,如它可以从正的外部性经济中获利,资源本身和进入移动壁垒是相连的;即使Porter自己也不是不注意内部分析,如他在分析地理位势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时,也关注到嵌入在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进化过程,只是他的重点是在于如何从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环境进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Porter,1998;实际上,从古典战略管理理论形成以来,甚至是更早,就一直没有非常严格地将企业内外完全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如Andrews1971、Ansoff1965、Hofer和 Schendel1978等认为,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可以用一个单一的组织框架SWOT表示;该模型表明,企业应通过利用内部强项、对外部环境机会作出反应以缓和外部威胁并回避内部弱点的战略,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许多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研究,或是集中于隔绝一个企业机会和威胁,或是描述企业的强项和弱项,或是分析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配合以选择战略;Foss1988认为,SWOT分析包含了企业资源和能力,涉及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企业阻止其他同行获得平均收益的专门壁垒及企业成长战略;传统的SWOT 模型也暗示,只有当其战略能利用机会并缓解威胁时才能提高绩效,其他特性如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也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条件是这些特性能促使其利用机会并缓解威胁;资源的有价值性指出,在竞争优势的环境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互补关系;一方面,环境模型有助于分离出那些利用机会或缓解威胁的企业特性,并进一步区分哪些企业特性才能被视为资。
动态能力的界定、构成维度与特性分析刘飞;简兆权;毛蕴诗【摘要】动态能力是企业的关键决策者有目的地整合企业资源基础的一贯的能力,以应对甚至创造动态变化的环境,从而获得一系列短暂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由感知塑造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与整合重构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动态能力具有高阶性、开放与包容性、创业与创新性、共性与个性、消耗成本性以及路径依赖性等特性.【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特性;关键决策者;竞争优势【作者】刘飞;简兆权;毛蕴诗【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创造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近年来战略管理研究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
竞争力模型[1]、战略对抗模型[2]125-137、资源基础观模型[3]99-120与核心能力模型[4]79-81等,无论是基于外部环境分析的层面,还是基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视角,都没有很好地解释在当今高度动荡的环境中企业如何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问题[5][6][7][8][9][10]。
在此背景下,Teece & Pisano[11]537-556首次正式提出了改变能力的能力即“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的概念。
动态能力理论致力于研究一个组织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所拥有的创造新资源、更新或改变它的资源组合的能力[9]509-533。
动态能力理论涵盖了资源与能力的演化本质,被认为是企业资源基础观点的一个延伸[9]509 -533[12]1105 -1120[13]339 -360[14]185 -203。
尽管已有许多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如,Eisenhardt and Martin[12];Helfat et al.[15];Teece[16];Teece,Pisano,and Shuen;Zahra,Sapienza,and Davidsson[17];Zollo and Winter[18];Zott[19]),但总体而言,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理论各有其研究构面与内涵,尚无法取得统一的见解。
《资源整合模式、动态能力与长期绩效》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营,必须依托于资源整合模式、动态能力和长期绩效之间的协同作用。
资源整合模式是企业对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动态能力则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时的快速响应和调整能力,而长期绩效则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整合模式、动态能力与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内在逻辑,以期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二、资源整合模式资源整合模式是指企业在特定战略导向下,对内外资源的配置、组合和利用方式。
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资源整合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等,其整合方式应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市场环境进行动态调整。
三、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快速响应、调整和适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组织柔性等。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
四、资源整合模式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资源整合模式和动态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使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快速响应和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的动态能力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使企业在资源配置上更加灵活和高效。
五、资源整合模式与长期绩效资源整合模式是影响企业长期绩效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而不良的资源整合模式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长期绩效。
六、动态能力与长期绩效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影响长期绩效的关键因素。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动态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具有强大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从而在长期内实现良好的绩效。
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持续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动态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动态能力理论的概述动态能力理论源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主要强调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创新和适应能力来战胜竞争对手,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静态资源(如资金、设备等),更重要的是企业如何不断调整、整合这些资源,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 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企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时,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销售收入。
同时,技术创新能力还能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改进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装备,企业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技术创新还可以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降低原材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3. 提升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当企业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和优势时,能够吸引更多客户,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更好的销售表现和利润增长。
4. 增强抗风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当企业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的压力时,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企业从容应对,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善产品、服务,企业能够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降低经营风险。
5. 增强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不断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知识。
关于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关系的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经济国际化与市场全球化大大加剧了企业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
因此,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了当今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Aveni (1994)藉以提出了超竞争环境的思想,于是,为了不断寻求新的以及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正在寻找如何提高营销绩效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文献梳理发现,企业开展活动的动态能力对绩效,特别是营销绩效的影响呈显着正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市场动荡性和技术动荡性两个方面对环境动荡性开展研究,并将其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和挖掘其在动态能力与营销绩效之间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二、文献综述1.动态能力和绩效关系的研究。
Teece、Pisano和Shuen(1997)明确提出并发展了动态能力理论,同时认为这一理论是分析企业财富的创造和获取的源泉,用以解决企业获得并保持动态的持续竞争优势。
根据Teece、Pisano和Shuen(1997)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结论,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进一步指出了通过这一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研究包括:建立新产品战略(Bowman&Ambrosini,2003);进入新市场战略(King&Tucci,2002);组织学习新技能(Zollo&Winter,2002);克服惯性(King&Tucci,2002;Repenning&Sterman,2002)。
Zahra和George(2002)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收益,与此同时,动态能力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灵活适应动态市场的能力,以及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他们相继展开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国际化进程企业、孵化企业等多个方面。
基于动态能力竞争战略的学习型组织赵承摘要:随着动态能力竞争战略的提出,人们对竞争战略的认识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该理论成为当前竞争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本文通过对提斯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框架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由能力资源、能力实现和能力创新构成的动态能力竞争战略转化模型,进而分析了动态能力竞争战略在各阶段转化的特点。
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动态能力竞争战略的实质是基于知识创新和创新应用的竞争战略观点,认为要通过该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必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以信息导向、学习导向和创新导向为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动态能力学习型组织竞争战略知识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西方国家在20世纪早期开始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竞争战略理论从萌芽、发展,开始走向繁荣。
竞争战略的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实践依据。
一、竞争战略的演变人们对竞争战略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静态外生、静态内生和动态内生三个阶段。
静态外生竞争理论以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为代表,认为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所在的产业及其所处的产业位置;静态内生竞争理论包括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前者认为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如组织能力、物质资源和市场资源等是其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后者则认为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护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因而要结合企业现有能力来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变化,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就要求企业竞争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
为此,提斯(D·J·Teece)等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与重构(Reconfigure)组织内部与外部竞争力(Competence)的能力”,1认为动态能力反映了企业获取新的、创新性竞争优势的能力。
企业理论中的资源能力学派【摘要】资源能力学派是企业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该学派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资源能力学派强调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
资源能力学派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在组织绩效方面也有显著影响。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资源能力学派的应用与局限性。
在未来,资源能力学派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入研究资源能力学派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源能力学派、企业理论、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组织绩效、实践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1. 引言1.1 资源能力学派的起源资源能力学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由美国学者Barney 提出。
在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围绕着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展开讨论,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资源能力学派的提出填补了这一空白,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资源能力学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而非外部环境或市场竞争。
这些资源和能力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本、品牌价值、组织结构和管理经验等。
资源能力学派强调企业要发挥这些资源和能力的最大潜力,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资源能力学派的提出引领了管理理论的新潮流,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组织内部资源整合和能力协调的重要性。
资源能力学派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实践中,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提供了理论支持。
1.2 资源能力学派的基本观点1. 资源视角:资源能力学派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其内部资源和能力,而非外部环境。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应对市场的挑战,而不是盲目模仿竞争对手或追求短期的成功。
2. 资源异质性:资源能力学派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异质性和稀缺性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作者:周军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23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是一个企业自我提升并保持在市场中动态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条件。
前人通过研究对所提出的构建动态能力的四个构面进行了验证性分析。
本文是基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提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以及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构建具有直接效应,创业导向具有间接效应,组织学习在此作为中间变量,创业导向通过影响组织学习进而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构建。
最后提出了对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一些建议,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严峻形势,企业只有被迫对自身的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然后重新组合构建以用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
前人认为: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创业导向有着创新、风险承担和超前性的优势对构建动态能力具有建设性意义,而这种创业导向会伴随着知识的传递,能够促进组织学习,进而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
据此,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都对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献借此对这两者对构建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讨论。
一、创业导向与企业动态能力综述表明,前人已经有研究验证表明,企业在实施了创业导向的方案之后对组织的运作有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具有更高层面的创业导向型企业,更容易在激烈的市场中抓住机遇,且能够对自身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来提升、拓展领域。
由此我们得知,总体上,创业导向对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效应。
创业导向分为三个方面的维度具体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
(一)创业导向的创新性维度对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大量的学者发现,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会通过对企业自身产品的持续创新以及对市场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多变的环境。
有学者研究表明,与其他企业相比,打破了传统的理念和方式而创新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的企业,获得了更高的企业效益,这表明了企业创新能对企业产生积极的绩效,为企业带来了活力。
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经营的大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在为企业带来了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未来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要求企业通过选择能适应其变化的战略导向来指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同时也要求企业内部通过使用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能力的有力支撑。
那么,如何依据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程度来进行战略导向的选择,继而通过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来适应并引导市场需求,从而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成败、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
本研究引入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供给框架去探讨环境不确定影响动态能力和战略导向的关系的作用机制。
首先,从知识视角分析了动态能力影响战略导向的作用路径;其次,在探讨基于对信息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影响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作用机制;再次,通过构建二元回归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数据进行验证;然后,针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最后,得出相应研究结论,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动态能力与战略导向选择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具体如下:(1)由战略导向对识别能力偏回归系数(B=-2.895)为负的结果显示,识别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导向。
识别能力对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进行快速感知,对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快速扫描,用较短的时间迅速为企业识别出能够使其在短期内取得创新绩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
企业选择市场导向通过利用这些信息和资源在当前时刻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2)由战略导向对俘获能力和重组能力偏回归系数(B=1.819和B=1.101)为正的结果显示,俘获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导向,重组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导向。
俘获能力将企业识别出的与企业既有的异质性知识捕捉进来,对其学习和吸收并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资源;重组能力根据这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其进行重新配置并更新组织惯例和结构。
企业耗费一定的时间完成以上过程,选择技术导向通过较长一段时间对这些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处理,生产原创性高的创新产品使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并维持核心竞
争力的目的。
(3)由战略导向对市场不确定性和识别能力交互项偏回归系数
(B=0.253)为正的结果显示,市场不确定性负向调节识别能力和市场导向的关系。
市场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无法准确识别消费者
需求变动和竞争对手行为变动的信息,从而通过对较长时期内信息变化的观察和预测使识别能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由市场导向转为选择技术导向,通过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和能力的高效应用使其在未来获取更高收益;(4)由战略导向
对技术不确定性和俘获能力交互项偏回归系数(B=-1.127)为负的结果显示,技术不确定性负向调节俘获能力与技术导向的关系。
技术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在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过程中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过快导致其无法有效应
用于后期产品研发中,从而通过在短期内对新资源的快速整合,产生利用式创新
资源。
企业由技术导向转为选择市场导向,将利用式创新资源迅速投入到新产品研发中,使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取得创新收益;(5)由战略导向对技术不确定性和重组能力交互项偏回归系数(B=1.213)为正的结果显示,而技术不确定性正向调节
重组能力和技术导向的关系。
重组能力通过不断应对外部环境中的技术不确定性使得自身得以逐渐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选择技术导向的决策没有发生变化,通过使用能更好应对环境变化的重组能力,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