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区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巴中市巴州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通江、平昌,南邻仪陇,西连阆中苍溪,北界南江。秦属巴郡,汉属益州巴郡宕渠县,东汉和帝永元间置汉昌县,北魏延昌三年置巴州。其后,州、郡更迭,至民国二年改州为县。1993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2000年12月撤市设区。幅员面积2562平方公里(含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贸园)。行政区划历经调整,至2007年底,全区辖51个乡镇(办事处),811个村,总人口130.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84万人,农村劳动力55万人,人均耕地0.65亩,劳平耕地1.29亩。
区人民政府驻地—巴州城,位于区境中部。素为川北重镇,交通要冲。自东汉以来为历代州、郡、县治地。1933~1935,川陕省、党、政、军机关曾先后迁驻巴城,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川北地下党以巴城为中心,组织开展革命斗争。1993年7月,巴中地区建立,行署机关驻巴城,巴城又成为通(江)、南(江)、巴(州)、平(昌)三县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属盆北低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及西北向南及西南倾斜。北部受大巴山构造影响,形成东北—西南走向,山脊标高一般在海拔900米左右,多窄谷陡坡。东部、东南部和西部之字河流域,山脊标高一般500~700米,多构成台坎状低山和长梁高丘地貌,多中谷、窄谷。中部、西南部地势开阔,为平缓坡台状丘陵地貌,多连绵起伏的陇岗状低山和长菱状、馒头状浅丘,海拔高度350~600米。全部山脉来源于大巴山西段与米仓山复合部分的南麓。主要山脉有老土地、下八家坪、阴灵山、狮子山、高观山、登文山、玉女寨、汪家梁、新庙山、凌云寨、盛花山、烂寨子、云台山、灵山寨、章杯寺等。其走向多由北而南,逶迤蜿蜒。群山之间,峰峦叠障,形态各异;林海茫茫,鸟语花香;泉水淙淙,清冽爽口。巴河、恩阳河、鳌溪河、双桥河是境内4条主流,纵横穿越,奔腾不息。其支流交错分布,密如蛛网,沿河两岸梯田层层,群山起伏。
境内气候温润,物产富庶。气候主要特征是:春旱、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17℃,平均年降水量为10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304.1小时.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雪、大风、冰雹、雷电、连阴雨及地质灾害等7大类20余种,其中,干旱发生频率最高,有“十年九旱”之说。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减产或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全区可耕地占境域面积384.32万亩的31.63%,共有4个土类、7个亚类、8个土属、66个变种。其中,水稻土为主要土类,分布全区各地。以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含量较高著称,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中,仅乔木有100余种、灌木30多种、竹类10余种,红豆、银杏、楠木、榕树、沙枣树等珍稀古树尚存有380多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7.55%,活立木总蓄量达669.24万立方米。可供药用的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已发现的有200多种;饲用草有26科,300多个品种,年蕴藏量100万吨以上。乌类有30多种,兽类有20多种。其中,画鸡、猕猴分别被国家列为一、二保护动物。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条,水力资源蕴藏量7.7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64万千瓦。2005年,全区实有耕地面积4507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