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实施自由体位的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0.98 KB
- 文档页数:2
两种卧位对纠正枕后位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与胎儿脊柱同側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潜伏期内经阴道检查或B超检查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00例,按单盲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不限制体位)和观察组(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纠正枕后位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纠正为枕前位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大于对照组,手术产率、剖宫产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同侧卧位是纠正枕后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第一产程的有效方法。
标签:胎头位置异常;枕后位;卧位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6—0113—02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持续性枕后位是其中难产的因素之一,也是造成剖宫产或阴道手术助产的主要原因。
2007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经阴道检查或B超检查确诊为枕后位的100例初产妇,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发现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同侧卧位是纠正枕后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第一产程的有效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中,选择进入潜伏期后经阴道检查证实为枕后位且无其他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者100例,按单盲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不限制体位)和观察组(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卧位),各50例。
两组产妇身高、体重、年龄、胎儿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体位实验观察组:在确定为枕后位直至工口开全期间,让产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侧卧位;对照组:产妇体位不作特别限制,并于阴道分娩前或剖宫产前再次进行阴道检查,确定体位实验后的胎方位。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孕妇产时体位管理研究现状作者:王亚红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06期【摘要】综述产时不同分娩体位的优缺点,以便产妇选择最舒服、轻松的分娩体位,减少医疗干预,促进产程进展,保障母婴安全,提高自然分娩率。
【关键词】产时;体位管理;文献综述转变产时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促进自然分娩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产时自由体位是WHO于1996年在《正常分娩监护实用手册》[1]中提出的,是转变分娩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孕妇产时体位管理在分娩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良好的体位,不仅能使孕妇在产时相对舒适安全,而且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和及时矫正胎方位,减轻宫缩痛,提高顺产率,降低难产和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因此,本文对孕妇产时体位管理进行综述。
1 产时母体体位的重要性孕妇体位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大,孕妇妊娠后,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其解剖、生理以及生化等各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以心血管系统变化最大,主要变化为心排血量增加[2]。
而心排血量与孕妇体位有关。
孕妇可因体位改变而使心排血量减少,如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孕晚期激素的变化使韧带和骨盆关节软组织松弛,允许骶髂关节和耻骨弓有较大的活动度,从而有利于分娩。
骨盆的易变性允许骨盆形状和大小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可使胎头在第一产程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也有利于第二产程中胎儿最重要的运动——俯屈、内旋转和胎头下降。
产时孕妇变换体位可使骨盆骨骼重新调整,有利于骨盆形状和容积发生改变,适应胎儿需要,可引发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而有效的宫缩。
2 产时孕妇所采取的体位及对产程的影响2.1 仰卧位仰卧位分娩是国内传统的分娩方式。
产妇在床上平卧,两腿屈曲并分开,两脚踩在脚蹬上,这种体位便于医护人员观察产程,监测胎心音和接生,也是最利于会阴保护的一种分娩方式[3]。
但仰卧位不是最佳的分娩体位。
仰卧位分娩时,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骨盆相对狭窄,增加了难产几率和会阴侧切率[4]。
产妇待产过程中体位护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妇待产过程中体位护理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4例产妇分为观察组64例,给予体位护理,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两组产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 评分、产后出血、产程时间。
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5,p<0.05)。
结论在产妇待产过程中给予体位护理,可以减少剖宫产率,缩短产程,有利于提高分娩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产妇;体位护理;剖宫产率;产程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79-02产时进行体位护理,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提高母婴安全性[1]。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产妇,对其进行体位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产妇进行对照,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4.1±3.1)岁。
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8.4±2.1)周。
均为初产妇,单胎,产妇骨盆、胎位等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排除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患者,及伴随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
将124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产妇均实施全程陪产,常规体位待产,给予充足的营养及水分。
指导产妇在第二产程合理运用腹压。
产前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观察组给予体位护理,主要内容为:1.2.1 产前教育产妇即将进入临产状态时,由陪产助产士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产时体位对于生产的意义。
介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体位,同时指导产妇配合生产。
1.2.2 心理护理产前产妇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特别是初产妇,对于助产士告之的体位护理没有信心,担心会导致产程延长或产中出血量增加等。
分娩过程中有哪些体位?分娩是每位母亲必经的人生环节,而每位母亲也由于经历过这一过程变得更为完整,在临床上分娩可被各种因素影响,从而具有不同的妊娠结局,因此为保证胎儿顺利出生,保障母体生命健康安全,临床针对分娩进行多项研究,并开展多项技术辅助分娩,帮助母体减轻痛苦,顺利娩出胎儿。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在产程中使用自由体位分娩可提高产妇舒适感,且由于自由体位更加符合生理学,因此可有效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因此,近几年临床常在分娩时协助产妇取自由体位分娩。
一、什么是自由体位分娩自由体位分娩是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种产时体位护理方式,主要是指在产程中鼓励产妇选择卧、走、坐、立、跪、趴、蹲等舒适体位来协助胎儿娩出,以明确各分娩体位的优缺点为基础,帮助产妇在生产时根据胎儿状况及其自身需求选择合适、舒适的分娩体位,该体位护理方式不同于传统体位,其以产妇为中心展开,帮助提高产妇舒适度[1]。
临床学者针对自由体位分娩进行研究后发现[2],当初产妇进行自由体位分娩时由于自由体位符合生物力学,因此较传统体位,胎儿娩出更加顺利,有效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的同时减少产后出血等相关产后并发症,同时可避免新生儿出现窒息和颅内出血,有效降低母婴不良分娩结局。
二、不同体位在分娩中的应用1.传统体位仰卧膀胱截石位是临床较为常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娩体位,此体位在分娩中手术视野开阔,方便助产士进行接产操作或出现突发情况时便于抢救,但该体位存在一定弊端,当产妇呈仰卧膀胱截石位时骶尾关节扩张难度较大,骨盆空间较为狭窄,导致胎头下降阻力较大,由于此体位违背了生物力学,因此在产程中无法充分运用胎儿重力,导致产程较长,产妇体力流失较快,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可导致产妇宫缩乏力,易在胎儿、胎盘娩出后出现产后大出血,威胁产妇生命。
而处于仰卧位时由于垂直重力原因可使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产妇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循环血量降低,胎盘供血减少,出现胎儿窘迫或新生儿窒息等[3]。
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分娩的130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75)。常规组传统体位分娩,实验组实施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及产程时间。结果: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6.67%,数值比较显著高于常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60%,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产妇相比,实验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相对较短,数值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提升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由体位分娩;自然分娩率;产程时间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ree position delivery.Methods:130 parturients from January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outine group(n=75).Conventional delivery and free delivery were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natural delivery rate and duration of labo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natural delivery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6.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60%).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horter labor duration,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free position delivery is higher,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natural delivery rate and shorten the delivery time of the parturient.It is suggested to popularize the application. [keyword] free position delivery;natural childbirth rate;duration of labor.
自由体位分娩在产科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分娩的影响。
方法:选取住院孕产妇156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观察组产妇在第二产程根据个人情况采取自由体位;对照组采取截石位。
统计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并对两组产妇产后2h、12h舒适度进行随访。
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产后2h、12h舒适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可比性(P <0.05)。
结论:将自由体位应用于分娩第二产程,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时间,缓解产妇不适。
标签:自由体位;分娩;第二产程对产时服务模式予以转变,并对不必要的医疗干预进行削减,从而达到促进自然分娩,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
1996年WHO提出产时自由体位的概念,并予以支持。
本研究通过帮助78例处于第二产程的产妇选择合适体位取得了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我院住院孕产妇156例,隨机分为两组,每组78例。
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25.6岁;孕周(37~41)周,平均38.2周。
对照组年龄(24~34)岁,平均26.1岁;孕周(37~41)周,平均38.4周。
所有孕产妇均为初产妇,均拟行阴道分娩,均为单胎头位,且测量骨盆内外径均无异常。
两组孕产妇及胎儿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 观察组宫口近开全时扶产妇上产床,给予外阴消毒。
由助产士向产妇介绍自由体位的方法以及多数产妇喜欢采取的体位,由产妇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位。
卧位:坡度自由选择,下肢可选择截石位、平放或蹬于脚架上。
侧卧位:抬高床头,挺直脊背,突出臀部,尽量弯曲膝部,处于上方的腿置于脚架上(脚架高20cm)。
蹲位:由助产士辅助或由产妇个人扶床支架蹲在产床上;也可抬高床头使接近直立位,产妇背靠产床双脚踩支架蹲坐。
坐位:产妇手扶支架坐于产床中段,脚置于接生台上(低20cm);也可抬高床头使接近直立,产妇背靠坐位。
早期改变产妇体位纠正头位难产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侧俯卧体位纠正胎头位置异常,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正常足月妊娠、枕后(横)位产妇2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实验组在产程早期即应用侧俯卧位,在活跃中、晚期辅以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法;对照组采用随意自由卧位,无特殊处理。
结果实验组经阴道分娩率为91.82%,对照组阴道分娩率是18.18%;结论产妇早期使用侧俯卧位,可纠正枕后(横)位,降低头位难产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分娩的质量。
【关键词】侧俯卧位头位难产剖宫产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病历中,活跃期延缓或阻滞,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胎方位不正、经变换体位处理者110例作为观察组。
取同期头位难产产妇110例未经上述变换体位处理的产妇为对照组。
两组年龄、胎次等情况基本相同,具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临产后,经人工破膜,静脉点滴催产素等处理无效或效果不佳者,产妇取侧俯卧位,即朝向胎儿背的对侧。
当宫口开大8cm后,仰卧位时结合双手抱膝,或由助产士协助屈大腿法,宫口开大9cm后,配合徒手转胎头。
对照组经破膜及静脉点滴催产素效果不佳者,不进行上述处理,任其自然发展,超过各期最大时限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时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
1.3头位难产临床诊断标准活跃期宫颈扩张延缓或阻滞:活跃期宫口扩张进程1.2cm/h为延缓,宫口扩张停滞达2h为活跃期阻滞。
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活跃晚期宫口扩张9cm~10cm阶段,胎头下降速度1cm/h 为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止1h为胎头下降阻滞。
持续性枕后位:分娩过程中胎头枕部持续位于母体骨盆后方至中骨盆,虽等待一定时间不能旋转者,为持续性枕后位。
持续性枕横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矢状缝即入骨盆横位,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没有内旋转,仍取横位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年7月第22卷第14期目前在我国分娩时主要采用仰卧位方式,利于观察产程及胎心监测,且接生方便,在妇产科中普遍应用[1]。
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分娩过程中应用仰卧位,会对肺部大血管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对子宫及胎盘的供血量,加之该体位易限制盆骨的活动性,会造成胎儿娩出时产力减弱,延长产程时间,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且易损伤产道,加剧产妇疼痛感[2~3]。
自由体位分娩,即产妇可根据自身舒适度选择相应体位,如蹲、坐、卧、趴等,以减轻分娩疼痛感,确保顺利分娩,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
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医院住院分娩的68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48±1.5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7±0.40)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2.01±0.41)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24±0.19)次;初产妇12例,经产妇2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大专及以上19例。
观察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8.44±1.4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32±0.42)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1.97±0.38)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26±0.21)次;初产妇13例,经产妇2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3例,大专及以上21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审批号:KY-20200216)。
1.2纳入标准(1)均为单胎、足月分娩;(2)产妇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3)盆骨测量及胎心监测均正常;(4)符合自然分娩适应证;(5)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
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及对其产后出血率的影响自由体位分娩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舒适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位进行分娩,相比传统的俯卧位分娩,自由体位分娩更注重产妇的舒适度和自主选择权。
在自由体位分娩过程中,产妇可以选择站立、蹲坐、跪趴等多种姿势,这样有利于产妇发挥自然力量,促进胎儿顺利出生。
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自由体位分娩,因为这种分娩方式能够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减少分娩时间,并且有利于产妇的快速康复。
在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的过程中,产妇是否得到了足够的人文关怀护理,以及这种护理对产妇的产后出血率是否产生了影响,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人文关怀护理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需要视为同等重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照护服务。
在自由体位分娩过程中,产妇常常会面临诸如焦虑、恐惧、疼痛等情绪,因此更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护理。
通过温暖的语言、贴心的关怀和专业的指导,医护人员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情绪,提升她们的分娩体验。
那么,人文关怀护理对产妇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的效果如何呢?在实际操作中,研究发现,得到了人文关怀护理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更加放松、自然,分娩时间较短,疼痛感较低,并且更加满意自己的分娩体验。
这表明,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妇的分娩体验,促进产妇在自由体位分娩过程中更加舒适和顺利。
而且,人文关怀护理还能够增进医患之间的情感沟通,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患关系的改善。
除了对产妇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外,人文关怀护理还可能对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产生影响。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500ml以上,或者在分娩后24小时内到10天内出现不规律、过多的阴道出血。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对产妇的健康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在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中,得到了人文关怀护理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较低。
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实施自由体位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17T15:26:55.3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作者:梅雪
[导读] 贵航集团302医院初产妇中是发生胎位异常几率比较大的群体,胎位异常最容易导致难产,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梅雪贵航集团302医院
贵州安顺邮编:561000
【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实施自由体位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的298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初产妇实施不同体位分娩研究,根据体位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9例,试验组采用自由体位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对照组采用截石位进行分娩,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异常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的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试验组发生异常产程的发生率(45.0%)明显低于对照组(65.8%),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顺产率(51.0%)明显多于对照组(24.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初产妇进行自由体位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可以减少异常生产,而且顺产率高,产程时间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自由体位;产程时间
初产妇中是发生胎位异常几率比较大的群体,胎位异常最容易导致难产,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多采用仰卧截石位、自由体位和手法旋转的分娩方式,降低难产的发生。
但是不同的分娩方式也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对比自由体位和截石位进行分娩,从而确定自由体位在分娩应用中的优势。
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的298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初产妇实施不同体位分析,并对比分析自由体位与截石位分娩在产妇中的应用,从而确定自由体位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的298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初产妇实施不同体位分析,所有患者均属于初产妇,而且均存在难产情况。
根据体位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患者149例,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为28.56±8.2岁;孕周37-41周,平均
38.9±0.5岁;枕后位125例,枕横位124例。
对照组患者149例,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27.6±7.2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0.4岁;枕后位126例,枕横位123例。
2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截石位进行分娩。
初产妇在子宫口将要全开时上产床,产床抬高床头约20°-30°,采用截石位进行分娩接生[1]。
试验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
产妇可以侧卧位即床头抬高,臀部突出,膝盖弯曲,腿放在脚架上[2]。
可以卧位即坡度自由选择,下肢可选择截石位、平放等[3]。
可以蹲位即助产护士辅助产妇蹲在产床上进行分娩。
坐位即产妇坐在产床的中部,抬高床头接近直立,产妇背靠坐位。
助产护士观察产妇的宫缩、胎头和胎心情况。
当胎头拨露后再次对外阴进行消毒,根据产妇的情况进行接生。
1.3 观察指标
主要对初产妇的产程时间、发生异常产程即分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对于不能顺产的产妇要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分娩。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和%表示,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产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总产程时间为10.9±1.2小时,对照组的总产程时间为13.9±1.2小时,两组患者的的总产程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发生产程异常的情况
具体见表1,由表1可知试验组发生异常产程的发生率(45.0%)明显低于对照组(6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发生产程异常的情况(n%)
盆骨异常宫缩乏力胎儿过大胎盘位置异常发生率
试验组(n=149) 12 5 45 5 45.0*
对照组(n=149) 17 8 57 16 65.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情况
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试验组的顺产率(51.0%)明显多于对照组(24.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发生产程异常的情况(n%)
顺产剖腹产
试验组(n=149) 76(51.0)* 73(49.0)*
对照组(n=149) 37(24.8) 112(75.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难产是导致初产妇不能顺产的主要原因,而胎位不正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在分娩中采用不同体位进行分娩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妇的顺利率,根据产妇的适合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产妇的产程的时间、产程的异常及提高顺产的比例。
薛东巧[4]研究发现采用自由体位对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初产妇进行辅助处理,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自由体位的产妇的产程时间、异常产程发生率均小于截石位的产妇,而且顺产率也明显高于截石位的产妇。
本研究的结果和此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对比分析自由体位与截石位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初产妇分娩中应用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初产妇采用自由体位,根据产
妇的适应度进行分娩,而且根据产妇分娩中的情况进行调节体位,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减少产程中的异常情况、产程时间比较短,而且顺产的几率比较大。
而采用截石位分娩就容易出现异常产程、剖腹产多及产程上等特点,因此选择自由体位更适合初产妇。
综上所述,对初产妇进行自由体位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可以减少异常生产,而且顺产率高,产程时间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花桂英. 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手法复位临床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894-895.
[2]邵银雪.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临床观察[J]. 大家健康,2014,8(15):297-298.
[3]李正俭.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32-33.
[4]薛东巧. 自由体位用于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初产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3,6(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