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01.5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出我国东北、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能分析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前三个单元教材设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而本部分知识是中国的人文环境的第一章节。这其实是对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类活动的具体事例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其实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一种延伸,也是与高中农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的结合。因而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是农业的分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产生的问题及措施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读图分析法;

3.自主与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

学生此时已经对中国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农业区位因素也做了详细的学习。本章节的学习借助的是初中教材,所以很多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有复习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所以,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另外,由于学生地理思维不够严谨,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片面或者不能站在高中知识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因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教学评价】

1、通过练习1让学生意识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达到能够用地理区位来思考解决

实际问题目的。

2、通过中美之间玉米带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能够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差

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内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学生对农业的特点、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比较明确了,初中的中国地理中也接触过农业发展的问题、现状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时,紧扣课标的要求,整合了各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了这一节课。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

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农业的专题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了如何进行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根据自然和人文特征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并且能够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理分析具体发展模式产生的综合效益。通过当堂检测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效果较好,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增强了其区域分析能力。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农业的发展是区域各种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活动作为区域整治与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通过对中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课标解读: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很明显,通过对新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知识迁移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三、教材整合:长期一来,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自由度较小,限制了老师教与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现在我从乡土地理中挖掘素材,整合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实际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中国典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分析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而会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2、理解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学会如何探寻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武夷山区区域图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区位因素

2、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3、重难点突破:农业生产活动、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2、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

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

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

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

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0

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

解决方案。(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本节课基本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在“问题探究”问

题的解决中,证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在课后的评课交流活动中,对自己的课给出这样两点评价:一是课堂设计比较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较好的落实了“课程标准”;二是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点大,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综合性有点强,因此有些学生稍稍感到有点吃力。特别是对于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和高效发展措施的意义部分应该再加强研究,如何更好的分解难点和重点。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地理原理例证或验证,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农业是高中地理的核心考点,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课标解读: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很明显,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