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国的农业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41
第6讲中国的农业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一.农业的地位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
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
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农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深厚的国家,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农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地理特征对中国农业的影响1.1 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地理特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些地理条件使得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从而对不同地区的农业产生影响。
例如,西藏和青海高原地区的高海拔和寒冷气候不适宜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牧业为主。
而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肥沃土地和湿润气候适宜粮食种植,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
1.2 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燥到南方的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选择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而南方地区的稻米和茶叶等亚热带作物有着独特的优势。
此外,气候也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收成的丰收与否。
例如,干旱地区需要依赖人工灌溉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1.3 水资源的限制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的供应短缺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在南方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少。
这种水资源的差异性对中国的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的压力。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等,以提高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2.1 农业现状的概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农业产品供给相对充足。
同时,中国也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广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支持,也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2.2 农业发展的挑战尽管中国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紧张和农田面积减少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