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8
Vol.9No.72012年7月第9卷第7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l.2012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张晓刚(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多元文化的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影响,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迷失了核心价值观、扭曲了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等。
面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话语的权利与风格,改变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标准,注重向生活领域的拓展。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概念界定(一)何为亚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
主文化是在一定社会、阶级和人群中占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文化,体现的是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称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就是在这一范围里相对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也称次文化或副文化。
亚文化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亚文化概念,是指文化整体中的各种次属文化,其中既有与主文化相吻合的部分,也有与主文化不相吻合的部分,与主文化价值观相吻合的亚文化称同一亚文化,不一致的部分称不良亚文化。
狭义的亚文化概念,是专就不良亚文化而言,主要强调与主文化的差异、对立、偏离的内容,主要指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1]本文中的亚文化概念是指狭义的亚文化。
(二)青年亚文化的界定文化依据不同的性质、地域、群体可以有不同的类别划分。
本文中的青年亚文化的界定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一是特指我国当下社会的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亚文化;二是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各项改革与转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提出的;三是由于本文重点讨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部分,但青年的群体范围是大于和包含大学生在内的,因此以青年亚文化为关键词进行界定。
品位•经典思政教育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O 王远方(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校园生活中,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一股新鲜思想,中国青年亚文化可以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改变和创新,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 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了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并对当前大学生青年亚文化进行阐述,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运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亚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青少年眼中青年亚文 化相当于一种青春的独白,可以利用青年亚文化中独特的思想精神展现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 点,这样就可以寻求自我对青春的个性表达。
同时,在社会中也有各种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前主流 文化进行嘲讽,并宣传和鼓吹青年亚文化。
在这一背景下,便有部分青少年成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粉 丝”——亚文化崇拜群体。
一、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界定(一)青年亚文化的基本概念界定关于亚文化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亚文化这一词的 具体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纵观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亚文化被我国学者区分成广义和狭义 上的两种理解,在广义上亚文化是属于当前社会中 整体文化中的从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亚文化与主体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吻合,但是亚文化的大体思想与主体文化确实不尽相同。
国内学者把对亚文化中 与主体文化相同的部分称之为统一亚文化,对亚文化中与主体文化不相同的部分称之为不良亚文化。
在狭义上对亚文化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当前我国学者主要是针对不良亚文化进行分析,并将亚文化与 当前社会中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区分。
青年亚文化是一种产生于青年群体中,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思想行为。
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摘要:目前,“青年亚文化”已经是我国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它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同时,它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6-02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一)亚文化的概念界定“亚文化”一词最早在1886年以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一直到现在,对它的概念表述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但是国内与国外有关“亚文化”的研究都是基于“主文化”相对层面的研究。
戈登曾经指出,“亚文化”就是指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地域差异、宗教归属、种族背景和阶级地位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综合,从而构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对综合性地影响着它们的所有成员[1]。
美国的科恩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了“亚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解释“亚文化”,它是指一个文化整体中的各种从属文化,在这些从属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与“主文化”相吻合的,也有一部分是与“主文化”不相吻合的,而与“主文化”的价值观相吻合的“亚文化”被称为同一“亚文化”,与“主文化”的价值观不相吻合的“亚文化”被称为不良“亚文化”。
从狭义上解释“亚文化”,它是专门针对不良“亚文化”而言的,主要强调与“主文化”之间的不同内容,如存在于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的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从不同的侧面对“亚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对“亚文化”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我国的学者朱力就比较认可美国学者科恩对“亚文化”的概念。
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另外,我国学者王荣科从政治“亚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政治“亚文化”不仅具有自身的个性与特性,同时还包括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反文化”[2]。
青年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研究*王 鹏(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青年亚文化虽然不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抗,但是仍然表现出与主流文化相反的负面特征,包括正确价值观的迷失,思想观念的理性缺失,行为模式的异常,言语表达过激等。
针对在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所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着力构建思想引领的互联网思维;坚持以方法创新为重点,着力提升思想引领的教育实效;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着力构建团学工作与思想引领同向同行的长效机制;坚持以载体创新为抓手,着力营造思想引领和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努力开创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思想引领;互联网思维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5-0188-002一、前言新媒体阵地的兴起和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自由,最快捷,最富有想象力的沟通和交流的空间。
青少年群体富有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较迅速的反馈性,成为新媒体阵地最主要的技术实践者和领地捍卫者,他们以自我年龄特征下的文字、符号及表达方式,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青年亚文化类型。
当前,随着各种思想意识,各国的文化输出及各类型的新媒体技术对青年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青年亚文化的种类、数量和规模出现了指数级的发展态势,亚文化种类竞相出现,层出不穷。
我国的青年亚文化,由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及社会视角的“排他性”,隐含与主流文化不兼容的内容与色彩,虽然并不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对抗,尤其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青年亚文化更侧重趣味性,侧重不同类型的文化交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青年亚文化现象中与主流文化相背的负面特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话语权的失守,正方向价值观的失位,理性行为模式的失常,文明语言表达的失声。
试析学生亚文化亚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所反映的是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某一个群体或区域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其相对性,特殊性,边缘化的特点,因此,解读一种亚文化生存环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种文化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规律以及孕育这种亚文化的特殊群体有深刻的意义。
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中部分大学生或特定大学生群体所创造、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与概括。
大学生亚文化作为高校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
它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辐射时,一般不与主流文化抵触和对抗,但它有可能影响主流文化,并成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
形式: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广告文化、情感文化等等,归根到底是新一代大学生的创新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文化选择,久而久之,围绕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大学生亚文化,也就是青年亚文化现象。
它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对于主流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
看看苹果灵魂史蒂夫〃保罗〃乔布斯的人生经历吧:婴儿时期被领养,大学入学六个月后退学,22岁创办苹果。
大学仅上六个月即退学,算什么文凭?还是高中文凭!这是苹果的乔布斯。
世界首富、微软帝国的神父比尔〃盖茨也是大学辍学。
这两个男人不是上不起学,而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梦想与机遇约会,撞出火花,迫不及待“结婚”的时候,抓紧“婚”了,就这样,两个辍学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现代化的节奏。
他们从未想过要等拿那个大学文凭而不惜把自己的梦想和年龄熬成“婆婆”。
幸亏,乔布斯和盖茨生长在美国,要放在中国,他们的家长不把他们的腿打断,至少也会以自杀威胁,让他们活活“关”在大学校园里,拿完本科文凭,接着读硕士,再接着读博士。
无赖青年现象中的亚文化理论分析康顺利20130011122无赖青年(Teddy Boys)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源于伦敦南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是二战后第一个在英国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亚文化群体。
早期的无赖青年来自流氓无产者的底层,职业是市场搬运工、泥瓦匠,挣钱少,无技术或半技术工作,来自较差的现代学校1。
因此,从阶级上看,无赖青年主要来自底层工人阶级。
无赖青年在服饰上把自己装扮成具有绅士风度的贵族青年的形象。
他们喜欢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进行集体活动,有很强的团体意识,排斥外来种族和移民,被称为最初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民间恶魔。
一、无赖青年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的存在(一)无赖青年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1.概念界定无赖青年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基本相同。
有人也将其翻译为“特迪青年”。
中国青年百科大辞典对无赖青年的定义为:“无赖青年(特迪)是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英国死气沉沉的惨淡时期中的工人阶级纨侉子弟们。
他们是第一批反叛的青年群体。
他们主要来自非熟练工人,由于缺乏实践教育而不能获得白领工作或进入熟练工人工会,而只能是学徒身份。
像为挪用前程似锦的上层阶级的爱德华时代的服装一样,他们以密西西比投机商人的形象、褶皱夹克、天鹅绒领、筒裤、绉胶底鞋和靴带领结等出现。
无赖青年由于表现狂妄而又自卑,故也称不健全青年”。
无赖青年是二战后,英国出现的第一个青年亚文化群体。
这种青年亚文化主要是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
“无赖青年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贵族青年的模样,喜欢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进行集体活动,有很强的团体意识,对外界的悔分极端敏感.被称为最初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民间恶魔。
”22.无赖青年的产生Teddy Boys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造型风格,深受英国爱德华王朝的影响。
英国爱德华王朝处于1901到1910年间。
Teddy Boys的名字就来源于他们爱德华式的着装风格。
1953年,《每日邮报》的新闻标题把“爱德华式”用昵称简称为“Teddy”,Teddy Boys这个名号就这样诞生了。
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1.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已经渗透到当代青年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亚文化不仅反映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分析其如何影响青年的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文章首先界定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分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最后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利用网络青年亚文明提出了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认识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指网络环境下,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价值观或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式通常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偏离、抵制或创新,反映了年轻人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需求。
网络青年的亚文化不仅包括网络语言、网络表达、网络流行语等表面文化现象,还涉及更深层次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网络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超越身体限制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社交圈。
这种虚拟身份和社会活动往往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份和社会关系。
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双重特征。
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各种亚文化得以自由发展和传播,形成了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许多年轻人的亚文化群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封闭性,通过特定的符号、语言和行为规范来定义群体边界,并排斥外来者。
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创新与传承的动态互动。
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不断创新,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表达方式。
同时,这些创新往往植根于传统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青年亚文化,我们怎么看?作者: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03期赖明明(深圳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副教授):当代我国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科技特点;二是具有强烈的网络新闻特点;三是具有文化热点快速切换的特点。
青年亚文化虽然不是主流文化,也需要予以重视与研究。
一是不要把青年亚文化看成“洪水猛兽”,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也是生命阶段现象,是青年在心理与行为表现方式上的一个阶段性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沉迷亚文化中的青年也会回归主流文化。
二是要用包容态度对待青年亚文化现象,要给予青年转变的时间,在教育引导方法上切忌粗暴生硬。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用青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管向群(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青年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有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它是社会文化的滥觞与源头,代表了社会文化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创新锐气与奋斗志气。
青年文化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质。
青年文化应该是最富理想、最富激情的、最具奉献精神的……当今,中国的青年躬逢盛世,将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与荣幸!青年强则国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全体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奋力同行;而这一历史责任,又首先属于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当代中国知识青年。
向仲敏(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我们把青年人特有的文化样态,称为青年亚文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看,青年亚文化始终存在,且充满魅力,这魅力之源就在于生命的活力、创新的激情。
古往今来,有多少思想巨擘、科技精英、文艺骄子,在生如夏花的青年时代便迸发出天才般的创造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卓越识见。
纵观人类历史,“自古英雄出少年”。
青年亚文化的魅力在于创造、在于激情;青年亚文化要如常青藤般繁荣,有赖于社会各界营造出适宜创造、永葆激情的氛围。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青年亚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其中“土味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
本文旨在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土味文化”的流行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首先界定“土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其在青年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接着,通过分析“土味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路径和受众特点,揭示其流行的内在逻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土味文化”所反映的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以及它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与挑战。
本文还将关注“土味文化”背后的社会问题,如地域差异、城乡差距等,并思考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引导青年群体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对“土味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青年亚文化与“土味文化”概述在探讨“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青年亚文化,亦被称为青年次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由青年群体创造、传播并共享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通常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解构或再创造,体现了青年群体的独特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青年亚文化以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反叛性,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味文化”作为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它源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以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人物为创作素材,通过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呈现出一种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
土味文化的流行,既反映了当代青年对真实、朴素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在土味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些平台,土味视频、土味歌曲、土味表情包等内容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追捧。
大学生亚文化之宿舍文化调查报告大学生亚文化之宿舍文化调查报告前言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亚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同个性的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大学丰富多彩的亚文化。
在大学生的多种亚文化当中,有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亚文化,也有对学生发展无益的甚至阻碍的。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折射出大学生亚文化的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主要课余活动场所,学生对宿舍的态度及归属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及归属感。
我们希望以调查宿舍文化状况为窗口,了解我校大学生亚文化现状。
并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为营造健康的学生发展环境建言献策。
二、调查形式、对象及概况本次调研我们主要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
问卷的内容设置以宿舍文化的结构为线索。
宿舍文化结构分为表层、中层、深层。
表层宿舍文化是可见的显性文化,如卫生状况、内部设施、装饰等;中层宿舍文化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娱乐方式、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以及宿舍的管理。
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是消费观,价值观,恋爱两性观等。
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都是植根于深层文化。
我们以本校大学城校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1份,回收率93.07%,其中有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率86.77%。
调查的具体内容与结果分析一、表层宿舍文化情况及原因分析卫生得过且过,装饰趋于功利化整洁干净的宿舍,能让人保持平和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让我们学习、工作效率也从而提高。
调查中,对宿舍卫生的评价,60%的同学认为一般,有9.52% 的同学认为是随便或无所谓,而4.76%认为是脏乱,仅有25.71%的同学认为整洁干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宿舍的卫生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同时,一个高素质、高修养的大学生,从来不是也绝对不是宿舍里的一个“垃圾虫”。
有9.52% 的同学认为是随便,甚至4.76%的同学认为是脏乱,出现这种结果是令人不满意,且让我们感到吃惊。
1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2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青年亚文化概念与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从而倡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青少年教育
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1.主流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这里说的文化我认为应该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且我认为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主流文化,其余都属于支流文化,就象一条大河干流只有一个支流却有许多,主流文化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脉相承而延绵不断! 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主流文化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按地域,人群,宗教,性别,乃至性倾向及其他分类方式下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承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而任何主流文化,不论如何分类,要完成这一重任,都应当有以下特征:自信、开放、包容。[1]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呢?纵观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研究过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的人就会找到答案。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由对鬼神的崇拜到诸神归天,接下来就是周文王作的<>(很可惜<>,<>都已经失传)。在这本看似占卜实是哲著的经书中就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它直接开启并影响了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前者寂寞著述五千言讲出了“道”与“德”,后者言传身教说出了“仁”与“义”,这四个字涵盖的“大同和谐”的无私利他思想与文化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筛选并经过先哲们不懈的传承与发展潜移默化之下使之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髓之中。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大众的与精英的、 3
高雅的与通俗的统一。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 2.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因此,与主导(流)性文化相反,亚文化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亚文化是主流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历史时期,亚文化也会转化成主流文化。原来主流文化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也会被边缘化。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地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3.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2] 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 4
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二、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1.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处在一个转型期。在当代中国,在主流文化和先进思想熏陶下,众多的“优良青年”是建设先进文化和健康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他们对时代的脉搏有着最敏锐的感觉和反映。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贯穿于青年的价值观、生活、行为方式、自我形象之中。青年亚文化又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多元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创造出来并被青年所接受、学习和模仿,由此产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并具有青年人的主体性,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方面。 3.“追星文化” 5
当下的媒介对中国青年的追星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届“超级女声”以及正在受到追捧的“快乐男声”比赛,日、韩电视剧所创造的“哈日”、“哈韩”现象,都是青年追星文化的突出表现。尽管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些消极的成分,但在青年们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和愉悦,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长篇电视剧《还珠格格》、周杰伦的MTV、西方影视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部分青少年那里变成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式”。这些狂欢化的青年亚文化是有些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特有方式,也是他们情感沟通和身份认同的渠道。 4.“80年代后”的亚文化 “80年代后”的亚文化正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属于这一代人的一批年轻的作家或写手,也就是所谓的“80后作家”,热衷抒写成长的困惑与迷惘,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或想象中的奇妙而魔幻的世界。通过这些他们传达他们的美学观点以及对梦想与现实的看法。许多“80年代后作家”喜欢运用瑰丽华美的词藻,以绚烂、细腻以及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尽管有时会表现出幽默、讽刺或辛辣的风格,但大多作品都具有这些特征。在许多“80年代后作家”看来正是他们青春的特征。“80年代后作家”并不是孤独的写作者,他们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群,或称“粉丝”(来自英文的音译)。 5.网络文化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海量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络“话语权”(cyberpower)。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文化交流渠道,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3] 三、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形象的再现,它反映了青年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不同侧面。可以认为,尽管亚文化以一种反叛和背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但它却发生在象征的领域,对青年来说能够起到情感的宣泄作用。而且,青年亚文化对文化主流的某种反叛和背离可以起到警醒社会的作用,消除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也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西方文化理论家对亚文化的论述对我们不无启迪,“如果我们将要建立多元文化社会,我们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