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
- 格式:pdf
- 大小:181.10 KB
- 文档页数:2
・58・ 山西中医2011年11月第27卷第l1期 SHANXI J OFTCM Nov.2011 V01.27 No.11
・随 笔・
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
李文清 贾尚美
摘要:以脏腑、气血、阴阳的相关理论及历代医家对肝虚证的论述为基础,探讨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的重要性,认为应运
用补肝法治疗月经不调,并分别从补肝气、补肝血、补肝阴、补肝阳4个方面来总结其病机、治法及方药。
关键词:月经不调;肝虚;补肝法
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11)11—0058—02
在临床上治肝多用泻法,《本草求真》指出:“昔人
云,肝无补,非无补也,实以肝气过强,则肝血不足,补之反
为五脏害,故以无补为贵。讵识肝气不充,是犹木之体嫩
不振而折甚易,非不用以山茱萸、杜仲、续断、鸡肉壮气等
药以为之补,乌能以制夭折之势乎?肝血即竭,是犹木之
鲜液而槁在即。非不用地黄、山药、枸杞以滋其水,……其
何以制干燥之害乎?”可见补肝之法不能偏废。下面从肝
的气血阴阳亏虚方面进行探讨论治月经不调,并分别从补
肝气、补肝血、补肝阴、补肝阳4个方面来总结其病机、治法
及方药。
1 肝气虚 1.1证候分析:肝气虚形成的原因,或为情志不调,或为素
体禀赋不足,肝之阳气虚馁,或为肝阴血不足,无以滋养化
生肝用,阴损及阳,或为脾肾阳虚,累及肝气等等。肝主疏
泄,如果肝气虚弱,疏泄失职,必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及情
志方面的改变。临床妇女常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或兼
有瘀血块,痛经,经期延长,兼证可见四肢倦怠,不耐疲劳,
局部皮肤苍白,手足麻木,目眩,视力减退,忧郁不乐,多悲
善恐,梦多易惊,喜叹息,舌淡苔白或苔正常,脉多沉细而
弱等 。
1.2治法与方药:肝气虚证治宜益气补肝,养血调经。补
肝气常用方如:(1)滑伯仁的补肝散:山茱萸、当归、五味
子、山药、黄芪、川芎、熟地黄、炒白术、炒枣仁、独活;(2)调
味益气汤 :药物组成有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大枣、柴胡、升麻、八月札。
2肝血虚
2.1证候分析:从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角度而论,气属阳,血
属阴,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故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
论篇》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化,无
阳则阴无以化。”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按照气与
血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
血、行血。因此,肝血虚的形成,常因肝气虚日久,无力运
行或化生血液,或虚损劳伤暗耗肝血,或心血虚子病及母,
或肾精不足,精不生血,或脾肾虚弱化源不足等。肝血虚
作者简介:李文清(1972一),女,主治医师,山西霍州煤电集
团总医院(霍州031412);贾尚美,成都中医药大学。 尤以血不养肝,血不濡养目、筋、爪以及血海空虚,冲任失
调为主。临床妇女常见月经量少或经闭,兼见两目干涩,
面色无华,视物模糊或有雀盲,爪甲不荣或凹陷不平易脆
裂等。
2.2治法与方药:肝血虚证治宜补肝血,养肝阴,调经血。
补肝血之方颇多如:(1)《医学六要・治法汇》中的补肝汤,
熟地、白芍养血中之血,当归、川芎养血中之气,配枣仁、麦
冬、木瓜、甘草酸甘化阴以护肝阴。(2)《先授理伤续断秘
方》中的四物汤,熟地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生血,为补血要
药;川芎辛温走窜,擅长活血行血。熟地配白芍大补阴血,
益肾生精,肝肾并补;芍药配川芎,守中有动,血畅气化。
(3)《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方中重用黄芪补气(肝
气)以生血,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阴血充,浮阳潜,亦
为补肝血之名方。
3肝阴虚
3.1证候分析:血属阴,肝血虚日久必然伤及阴液,或者是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而灼伤肝阴,或阳亢日久,或湿热病后
期,耗损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阴不足。临
床妇女常见月经量少或经闭,兼见形体消瘦,面色青晦,
五心烦热,颧红升火,咽干口燥,舌红瘦小,脉多弦细而数
等。
3.2治法与方药:肝阴虚证治宜滋阴涵木,疏肝理气,养血
调经。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
证》中指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
调之。”因酸能生津,酸甘化阴,肝体阴不足时,当滋养肝体
阴。常用方如《柳州医话》之一贯煎,方中生地黄、枸杞子
滋养肝肾之阴血,补血养血,使肝木柔和;当归入肝,补血
活血;沙参、麦冬益胃;川楝子疏肝解郁,条达气机,以平肝
气横逆,使之补中有利,补而不滞。
4肝阳虚
4.1证候分析: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病
若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水
不利,腰酸痛,名日肝虚寒也。”又如《太平圣惠方・卷=-/
记载:“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
食,悒悒情不自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
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
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 (下转第60页)
・6O・ 山西中医2011年11月第27卷第n期 SHANⅪJ OFTCM Nov.2011 Vo1.27 No.11
3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肾中药防治流产的药理作用
是:含有大量维生素E具有安胎作用;具有强壮、镇静作
用,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使其保持安静;有内分泌
调节作用,可增强黄体功能;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可促进子
宫生长发育;改善免疫功能,促进封闭抗体形成;促进造血
功能,镇静镇痛 。
如菟丝子有雌激素样作用;杜仲能镇静镇痛,抑制子
宫收缩;桑寄生中含有棚皮素等对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
有调节作用,对保胎有帮助。
川续断总生物碱和挥发油能显著抑制妊娠大鼠子宫
的收缩幅度 。阿胶可升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促进造血
功能,并有止血、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健
脾药中,白术的醇提液能完全对抗催产素引起豚鼠在体怀
孕子宫的紧张性收缩 J。
黄芪、党参、白术能激发和促进细胞免疫。党参含有
维生素B、糖类、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黄芪可促进外周血
血红蛋白、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数恢复,有延缓衰老
和抗氧化作用;自术对子宫的兴奋性收缩有显著抑制作
用,并随给药量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甘草有肾上腺皮质 激素样作用,解痉、抗炎作用,并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 。
综上所述,肾虚为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脾虚也可及 肾而致胎动不安。临床上治疗先兆流产关键就在于把握
其病因病机,使治疗有针对性。补肾健脾安胎疗效确切,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补肾健脾中药的功效。
总而言之,保胎应知常达变,掌握保胎的时机和适应
证,以提高临床成功率。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流产是人
类生殖的自然淘汰过程,如确因母体因素或胎儿缺陷不能
保留时,应及时终止妊娠,以利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 曾庆秋,邓琳雯,靳素萍,等.早期流产相关因素之中医探讨 [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 713—1 714.
[2] 曾诚,岳明明.试论先兆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5—7. 【3] 李华贵,曹晓滨,张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
46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9,27(4):32—34. [4] 袁爱英,陆惠萍,吴明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 产5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0):l 511一 l 5l3. [5]徐晖.阿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 (3):77—78. [6]于辉.李春香,宫凌涛,等.甘草的药理作用概述[J].现代生
物医学进展,2006,6(4):77—79. (收稿日期:2011—07—28) 本文编辑:李艳萍
(上接第58页)肝阳虚的形成,或为肝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而致,或为情志所伤,或为寒伤肝阳,或它脏阳虚损伤及肝
阳,或肝阳素虚等等。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
始,阳虚乃气虚之渐。肝气久虚,必致肝阳虚,如果肝阳受
损,温运推动无力则易导致气滞寒凝血瘀,气血运行不畅
的一系列病变。
临床妇女常见经行少腹冷痛,出现痛经或崩漏的月经
不调症状,可兼见面色苍白或青晦,1:1唇发青,畏寒肢冷,
抑郁不乐,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弦等。
4.2治法与方药:肝阳虚证之月经不调治宜温肝散寒,补
肾调肝,养血调经。由于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故温补肝之
方剂大多以补肾阳为主。其方有:(1)《景岳全书》中的暖
肝煎,方内当归、枸杞子温补肝脏,肉桂,茴香温经散寒,乌
药、沉香温通理气,茯苓通阳;(2)《伤寒杂病论》的桂枝加
桂汤,方中重用桂枝疏肝木之逆,温肝阳之虚,白芍、生姜、
大枣和营,配甘草辛甘发散为阳,和之共奏温养肝阳、调和
营卫、降冲平逆之功…。(3)当归四逆汤、乌头煎、吴茱萸
汤、附子汤、天台乌药散等都为补肝阳之常用方。
5典型病例
刘某,女,25岁,已婚,2010年8月4日初诊。
结婚3年未育,月经推后40—5O天一行,量少色淡黯,
兼有小血块,头晕目涩腰困,疲乏无力,喜叹气,舌淡、苔薄
白,脉弦细。证属肝血虚,兼肾气虚。治以补肝肾,益经血。 方用补肝散加减。药用:当归、白芍、赤芍各9 g,太子参、山
萸肉、山药、黄芪、桑椹子、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各15 g,
川芎、柴胡、甘草各6 g,熟地、麦冬、杜仲各12 g,炒枣仁
3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月经来潮,经量增多,少量血块,仍感疲乏,腰部
酸困,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继守原意,并加重补肝肾之
品,上方加桑寄生、川断、巴戟天各12 g。
三诊:服药后,精力稍充,腰略困,食欲增,舌淡、苔薄
白,脉细。原方继服10剂,再以十味逍遥丸巩固疗效。
1年后随访,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后随访已怀孕3
个月,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月经不调从肝虚论治应从肝气虚、肝阳虚、
肝血虚、肝阴虚4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单从肝血虚及肝阴
虚方面论治,以充实丰富月经病的证治内容,并更好地指
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洪嘉禾.实用中医肝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 社,1993:53. [2]王日洪,郑镇.略论“肝虚诊治”之鉴[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 志,2002,2(15):220—221.
(收稿日期:2010—08—16)
本文编辑:
王福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