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岷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作的几点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岷县当归种植技术探析作者:安淑君卢爱军漆永红孙学保邓智伟来源:《南方农业·下》2024年第05期摘要甘肃省岷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其中当归产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为全面推广标准化绿色种植技术,促进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药材种植的提质增效,以岷县当归种植为例,通过轮作倒茬、增加有机肥用量、选择无病害的优质苗木、使用生物杀虫剂防治及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措施,介绍了使当归种植提质增效的具体技术。
关键词当归;种植技术;甘肃省岷县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10.019岷县位于甘肃省南缘,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西秦岭三大高原的交汇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湿润生态环境,为我国优质中药材如当归、黄芪、党参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岷县当归品质最好,产量最大,销路最广,药用历史已有2 000余年,栽培历史超过1 600年。
近年来,岷县抓住甘肃省建设“中药产业综合试验区”这一重要契机,加速了中药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通过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建立“551”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县域中药材产业。
2022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总产163 000 t,产值达60亿元,中药材销售收入占比已超过当年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种植户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1]。
因此,对岷县当归种植技术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岷县当归产业发展现状岷县以“道地、绿色、生态”为发展方向,以“种好药”为根本,全面推行岷县当归等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绿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
目前,以岷县当归为主体的“道地药材”已成为带领全县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是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撑产业。
在生产方面,岷县将“外引内培”与“培强扶弱”相结合,以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在全县建立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制药企业;有种植加工类合作社65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54家;已形成以九州天润、顺兴和、岷海药业为龙头,归茂堂、程源、颐和为骨干,益农、宏祥、康春为支柱的多种经营主体;已形成以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为主,以中药提取物、养生茶、药膳为主要原料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张艳【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提高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7(000)022【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作者】张艳【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路园镇农业服务中心,甘肃渭源7482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独特,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并且有着较长的多民族聚居历史,孕育成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已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中药材生产四大优势产区:一是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黄芪、红芪、纹党、大黄、半夏、天麻、杜仲、款冬花等品种;二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党参、柴胡、黄芪、红芪、枸杞、黄芩、独活、防风等品种;三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羌活、秦艽等品种;四是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该区域主要种植甘草、板蓝根、红花、枸杞、麻黄、小茴香等品种。
同时,形成了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加工、销售、仓储等集中区域[1-5]。
2016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9.07万hm2、产量115万t、产值超过100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逐步呈现出集中连片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格局,一些中药材生产大县逐步凸显。
截至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12个,其中20万亩以上的县有5个、30万亩以上的县有3个。
同时,逐步建成了以岷县为主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北部和陇西西南部为主的优质白条党基地、以文县中北部和舟曲南部为主的优质纹党基地、以陇西和渭源中部为主的优质黄芪基地、以宕昌和礼县为主的优质大黄基地、以瓜州民勤为主的甘草基地和以靖远、景泰为主的枸杞基地等一批特色突出的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策略作者:李瑞杰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5期摘要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大药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养生、保健等功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保健需求日益增强,中药材的需求和品质要求也得到大幅提升。
在此背景下,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碍于各种客观因素限制,目前我国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中药材产量与品质。
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策略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量,并为中药材的品质提供切实保障。
关键词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策略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15.058早在20世纪中期,我国有关科技研发部门就把中药材研究与产业发展作为中医药领域重要管理内容。
然而,在全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產量和质量。
1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 不能真正实现轮作栽培大多数中药材尤其是根茎类药材存在重茬问题,轮作栽培是药农在种植药材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有效种植经验,其主要是利用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来优化土壤内部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
但是,在中药材种植中,实现不同种类中药材的轮作倒茬还面临一定难度。
由于中药材产量较低,药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都是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导致实际上中药材种植种类上比较单一,而轮作栽培是要实现不同种类中药材的轮作倒茬,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轮作栽培不合理的问题[1]。
虽然中药材种植在国内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但对很多中药材的轮作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难以为中药材轮作栽培提供推广参考。
1.2 中药材种植中使用肥料不当中药材种植对土壤中各种有机物的含量有较高要求,但由于目前许多药农缺乏科学种植理念,对中药材生长特性和要求了解不够,导致肥料使用不当,加之对中药材的种植管理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生产产量,而且还会降低中药材的药效,阻碍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2017 年第 10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75科研◎农业科学关于当归早期抽薹的危害及几点建议郭 斌 郎建军 郭增祥 武延安以岷县、漳县、宕昌哈达铺南部为主的当归主产区位于甘南高原东麓,陇南山地西部及陇中黄土高原接壤区,海拔2100—3800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5~7℃,境内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土壤条件和多样性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以当归为主的各类中药材的生长发育。
当归作为以岷县为几何中心种植区域的道地药材,具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
在千百年当归种植过程中,广大群众总结了丰富的种子、种苗繁育经验和技术。
近年来,随着当归价格的上涨,当归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当归种植区域向周边市县及省外扩大,一些育苗农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采用当归“火药子”育苗,给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当归产业的良性发展。
为了保护当归种质资源,确保当归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应通过拔除当归种植田间早期抽薹植株、规范企业合作社当归种植基地等措施,保证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的规范化建设。
1 当归早期抽薹的主要原因当归是采用种子繁殖的药用植物,一般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大田成药,第三年返青开花结籽,采收种子,地下根全部木质化,如果当归苗移栽大田后,即第二年提前开花,导致地下根木质化,失去药用价值,即称为早期抽薹现象。
根据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广大药农的传统经验,当归苗一般播种当年9月下旬采挖,冬季低温贮藏,春季土壤解冻后移栽。
当归苗移栽大田后形成早期抽薹的原因主要是:1.1 用火药子育苗:“火药子”是当归苗移栽大田后,未经长成药材即开花结果采收的早抽薹种子,群众俗称为“火药子”。
用火药子育苗,一般抽薹率达50%~90%,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1.2 用老熟当归种子育苗:由于种子成熟过于饱满,当归种子生命力旺盛,当归苗生命力旺盛,容易长成大苗,植株养分积累过多,导致抽薹。
根据个人职称高低,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现授予下列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相应处方权: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2012-04-29 6:34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甘肃境内垂直布局的1270余种丰富的药材资源和27万吨的蕴藏量,不仅仅是甘肃固有的先天优势,更是21世纪可持续开发而大有可为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陇上名药”的家种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如年产吨的岷归、 8000吨的陇中白条党、3000吨的甘草、2000吨的铨水大黄、500吨的纹党等等,这些“陇上名药”一直左右着全国市场的同类药材。
除此这外,在甘肃境内还有诸多亟待进行基地开发的道地品种,如陇南亚热带暖湿带秦药区与川北和陕西毗邻区域的黄连、山茱萸、杜仲、辛夷、天麻等;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猪苓、延胡索、秦艽等;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款冬花、大黄、柴胡、板蓝根等;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麻黄、锁阳等。
因此充分开发境内的这些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建立更好的中药材农业、工业、商业循环体系,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和中药工业现代化建改步伐,是实现富民兴县强省的有效举措。
1 甘肃省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中药材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扶持其发展,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各地亦相应出台了发展规划和措施,但就目前全省范围的药材生产状况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滞后状况,首先是药材种植面积布局零星。
千家万户将药材种植仅仅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药物生产难以形成连片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基地,仅有当归、党参、黄芪、纹党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其次是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
药材种植和基地化生产离不开道地要求和市场规律,但境内药材种植长期陷入“上年啥好就种啥,别人种啥就跟啥”、盲目引种新、奇品种及忽略轻视传统品种的现象。
如陇中地区某乡政府从宁夏一次引种100亩枸杞苗,由于地域不适,导致失败。
某某县春耕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今年以来,宕昌县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及早谋划、扎实安排,全面谋划部署春耕备耕,扎实开展摞荒地整治,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资储备、种苗采购、金融支持、科技推广等方面强保障、出措施、显成效,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今年宕昌春播计划某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计划播种某万亩,中药材计划播种某万亩,蔬菜某万亩,油料某万亩。
目前,已采购有机肥某万吨,储备玉米种子某吨、马铃薯种子某万吨(农户自存)、化肥某万吨,农膜某吨、农药某吨,春耕生产正在由南向北有序进行。
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春耕成本持续上涨。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虽然国家围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推行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利农政策,但政策效果相当一部分还是被持续上涨的农用物资成本所抵消,个体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是种苗市场缺乏监管。
随着中药材市场行情好转,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非常高,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受异地增长的种植因素影响,本地种苗买到外地,自种种苗要从陇西、岷县等地采购,且未经农技机构监管流入市场,无法从源头控制种苗质量,一旦种苗出现问题,加之有时受异常自然天气影响,药农将血本无归,严重影响群众种植收入。
三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强。
宕昌县每年新种植中药材某万亩左右,中药材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种植成本较高,药农在种植中药材时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普遍存在,且涉农金融机构对春耕生产所需资金的新情况、新变化掌握了解不够,抵押物门槛过高等因素导致融资难,仍然制约着经营主体扩大生产需要。
四是科技推广难度较大。
宕昌县地处山区,平整的耕地面积较少,素有“田是蜗牛田,挂在半山间”之称,农作物种植投入成本高,农村广大青壮年劳动力春节过后大量外出务工,从事春季农业生产的主要为留守老人和妇女。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谢国栋;何禄仁【摘要】通过对甘肃中药材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介绍了其品种分布、规模及布局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严格控制道地药材种植区域,突出道地品牌特色;提升驯化、引种技术,确保中药材品质等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中药材;资源;现状;建议;甘肃省【作者】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谢国栋;何禄仁【作者单位】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药品质与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药品质与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中药品质与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甘肃省地形地貌特殊,气候条件多样,适宜于不同中药材的生长,境内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近10 a,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甘肃省许多地区已将种植(养殖)中药材列入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已成为甘肃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3]。
但由于人工引种过程缺乏对中药资源的本底调查,误引误种时有发生,由生境、技术、生产水平等引起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为进一步优化甘肃中药材产业结构,保证甘肃道地药材品质,提升产品竞争力,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2011年对甘肃省种植(养殖)中药材资源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摸清了甘肃种植(养殖)中药材资源生产现状,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1 中药材资源现状1.1 中药材资源种类通过对甘肃省74个县(区)210余个乡镇的360多个村、20个种植(养殖)基地、3个中药材种植园区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植物标本861份,收集商品药材461份。
产业经济 岷县中药材产业中的销售渠道及其优化 杨如馨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近年来,甘肃岷县在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及相关品牌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该县中药材产业已 初具规模。但是在中药材质量、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品牌提升等方面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基于此,本文 对岷县中药材的销售环节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岷县;中药材;销售渠道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O96—3157(2017)14--0071--02
岷县位于甘肃西南部,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 资源和多样性生态环境,适宜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的生 长发育,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岷县紧紧围绕省 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部署,结合岷县中药材 产业当前发展的状况,在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及相关品牌 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该县中药材产业取得一定程 度的发展,现代化中药材产业格局已具雏形。 2001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岷县为“中国当 归之乡”,与此同时,当归品牌“岷归”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 验检疫局颁发的原产地标记认证书。2011年,以当归作为示 范品种,岷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称 号。同年,中国中药协会授予该县“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 种植示范基地”的称号。2013年到2015年间,岷县当归被甘 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甘肃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 同时该县的当归种植系统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农业重要文化 遗产”,这些为当地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中药材产业的起点较高,投入较多,市场准人条件 很苛刻。要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做大做好做强并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 对发展国内中药材产业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 一、岷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及品牌建设现状 1.岷县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现状 目前,岷县已建成梅川中药材市场和主要经营当归的 “中国当归城”两个专业市场,年市场交易总量合计15万吨, 交易额为36亿元。产地市场区域以省内陇南、定西等地客 商集中交易为主,常驻岷县的省外客商达280多家,流动客 商650多家,该县建设完成了当归城内部6000多平方米的 中药饮片交易大厅。 2.品牌建设方面现状 通过定西市科技局认证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岷海、顺兴 和、金当归、星辉、天容堂、永康泰、劲康等 ]。产品研发方 面,该县成立了当归研究院、“甘肃道地中药材加工炮制及种 植工程研究中心”和药品质量检测中心。 二、岷县中药材销售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未能形成品牌效应 由于对终端市场的研究不够,岷县已建成的“中国当归 城”和梅川两个专业中药材市场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 加工企业、中介和药农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导致 企业对市场内外环境的变化不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抵 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由于供求信息滞后,农户盲目种 植,利益受损,挫伤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同时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意识,目前岷县除了“岷归”这一 商标被国家工商局定位驰名商标之外,尚未有像北京同仁堂 的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的各种类型的跌打损伤药,九芝堂 的驴胶补血颗粒等耳熟能详的中医药品牌。各加工企业缺 乏自己特色的产品,营销手段单一,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对岷 县中药材市场认可度并不高。 2.尚未形成现代化和专业化的中药材物流体系 中药材作为特殊的农产品,其保鲜,运输和储存都有特 殊的限制。由于岷县中药材产业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 物流体系,缺乏健全完善的物流管理制度,使得其流通环节 繁杂,效率低下,专门针对中药材的第三方物流更是处于萌 芽状态。整个市场还是处于简单的中药材原料或者半成品 的输出状态,运输过程中的低温、防潮、防虫害技术有待提 高,物流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薄弱。 3.产品的市场宣传力度不够 岷县中药企业呈现出营销水平低,产品流通仍处在粗放 式的低水平阶段,未能更加有效的通过报刊、电视、网站、参 加展销会及在大的商业场所设置营销专柜等形式提升中药 材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缺乏联盟合作的意识。 三、拓宽岷县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议 1.健全市场体系,拓宽产业链条 (1)对现有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市场平台建设。首先,重 点开展岷县当归城和梅川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丰富 功能,提升档次,将其建成为西北地区较为完善的中药材交 易区、电子商务中心、仓储区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市场信息中 心。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 使假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 通。其次,积极推进岷县中药材综合产业园项目建设,使得 岷县中药材产业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产销结合,实现 农工贸一体化。 (2)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市场信息化。目前,中药材 种植户和小企业之间还不具备实现信息化交易的条件,因此, 有关部门应当扶持建设岷县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电子
岷县当归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岷县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县级市,以当归的生产和销售而闻名。
在当归的营销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分析岷县当归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岷县当归的品牌知名度不高。
当归是传统的中药材,然而在现代市场中,竞争激烈,品牌知名度对销售至关重要。
岷县当归要提升品牌知名度,可以考虑通过市场推广和宣传来提升对当地当归的认知度。
可以在当地举办当归文化节,邀请客户参观当归种植基地,了解当归的种植和加工过程,增加对当归的了解和认可。
岷县当归的产品质量不稳定。
当归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品质与种植和加工过程密切相关。
岷县当归可以考虑建立当归生产基地,规范种植和加工过程,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
岷县当归还可以通过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产品的品质和信誉度。
岷县当归的市场定位不明确。
岷县当归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并根据其需求定位自己的产品。
可以将当归的功效和适应症作为卖点,针对中老年人群体进行推广。
岷县当归还可以开发当归的附加产品,如当归酒和当归粉,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岷县当归缺乏市场营销策略。
岷县当归可以考虑与当地的药店、中药店和连锁超市合作,共同推广当归产品。
岷县当归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如淘宝和京东,开设网店,扩大销售渠道。
可以采用市场促销手段,如打折、组合销售和赠品,吸引客户购买。
岷县当归营销存在的问题包括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定位不明确和缺乏市场营销策略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岷县当归可以通过市场推广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规范种植和加工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明确目标客户群体并开发附加产品,与药店和超市合作并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采用市场促销手段吸引客户购买。
这些对策有助于提升岷县当归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对岷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作的几点建议
作者:王冯爱郭增祥郎建军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8期
岷县是全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境内海拔2040~3754米之间,无霜期90~120天。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多样性生态环境,适宜多种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更为发展药材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产当归已有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和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中药配方中有“十方九归”之说,素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和“妇科圣药”之美誉。
近年来,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作中通过定标准、抓培训、强基地、抓推广,基本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多元化种植格局,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稳步推进。
据测算,中药材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但存在标准化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中药材新技术成果应用缓慢等问题。
应通过加快中药材规模化步伐、健全体系,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超前试验研究工作等措施,提升岷县中药材产业,提高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1 主要做法
1.1 稳定当归面积,发展黄芪、党参面积,狠抓规模化。
近十多年来,通过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全县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当归15.8万亩,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1.2 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狠抓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做到质量可按,来源可靠,各企业、合作社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建设技术队伍,建立了自己的药源基地,并且基地面积稳步扩大。
认真执行《中药材种子当归标准》等技术标准,狠抓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2017年,全县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组织中药材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基地附近乡村的农户及贫困户,建设药源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全县2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1.3 技术培训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近年来,岷县在贯彻落实甘肃省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各项政策及扶持导向的基础上,严格按标准要求抓栽培技术培训和推广,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培加工技术”为内容的青年农民技术培训。
由县、乡镇技术人员逐级层层培训、指导,使全县3.18万贫困农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
1.4 开展超前试验研究,为当归标准化种植提供技术依据。
近年来,积极推广应用中药材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大力推广黑色除草膜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开展以当归为主的田间试验,为进一步提高了当归标准化种植技术水平提供了技术依据。
2 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企业实施标准化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三是“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缺乏大胆尝试和有效探索,导致基地不稳定、质量难提高。
2.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规模化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较少,规模不大,且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手段原始,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2.3 中药材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归种植面积较大,年需当归种苗1000万公斤左右,当归熟地育苗技术和当归温室反季节育苗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迫在眉睫。
3 对我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作的几点建议
以“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为目标,按照“把岷县建设成甘肃南部较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保健食品及提取生产基地、现代物流仓贮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的定位,对进一步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步伐提出如下建议:
3.1 突出重点,加快中药材规模化步伐。
一是要充分资源优势,加快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建设的力度,大力实施当归标准化种植。
二是加快以当归、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3.2 要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目标,加快中药材规范化进程。
一是种植方面要以新技术、新品种等为突破口,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制度,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保证药源基地的大气、环境、水质,符合国家对环境的要求。
二是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栽培技术规程等质量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3.3 健全体系,狠抓服务,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材的种植、初加工等指导规划,整合资金、技术等优势,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开发力度。
二是进一步充实技术报务和研究部门技术力量,为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3.4 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超前试验研究工作的开展。
一是重点对当归熟地育苗技术和当归反季节温室育苗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二是自列课题,专项支持,开展以当归为主的专项课题研究,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培养和带动一批年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队伍。